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研究
——以榕江县大利村为例

2022-08-02 02:06陆玲
大科技 2022年31期
关键词:大利名村侗族

陆玲

(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 贵阳 550000)

0 引言

历史文化名村表示保存文物十分丰富、特别,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且能够对某些历史阶段的民族特色、村容村貌进行反映的村落。伴随着城镇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强对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量村落空间开始被城市空间占据,这使得我国历史文化名村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发展与保护问题,因此对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规划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榕江县大利村基本概况

1.1 大利村概况

大利历史文化名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栽麻镇,村域总面积9.8km2,共6 个村民组,有321 户,1380 人,在籍村民皆为侗族。2013 年4 月大利村内部分建构筑物被国务院公布为大利侗寨古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 处),2014 年被评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1.2 大利村历史

元朝时期大利村名为“萨格劳”,原居住着苗族人民。在距大利2.5km 的栽麻萨然垴的侗族人民也发现大利是个理想的居住场地,这支侗族人民为了能够在大利村居住下来,通过不断的在苗族人田地上印上木质老虎脚印的方法,让苗族人误以为是老虎留下的脚印便不再耕作此处田地,久而久之,苗族人民就把这一带的田地逐步荒废,侗家人便搬迁至此居住,定名大利洞,形成大利侗寨,简称大利,一直延续至今。

1.3 大利村价值评估

大利村位于十九洞侗族文化地,保持了“山围水绕、田林相间、一河贯寨、花桥连接、鼓楼居中”的典型侗寨山水、田园与村落格局总体特征,建筑风貌呈典型侗族民居风格,传统的农耕文化系统、活跃的非物质文化体系均保存良好,传统村落社区结构尚存。大利村的遗产状况具有较好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社区基础。

1.4 大利村现状问题综述

(1)人口增长、房屋刚需及新建建筑风貌的不协调,急需规划新寨。

(2)道路的扩建与新建、环卫设施的增加、市政设施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与文化保护管理的矛盾。

(3)产业发展的单一化,村民合作组织不力,导致后续问题频出;对村庄的引导陪伴不够,难以实现村庄的自我造血。

2 大利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要点

2.1 全面的保护内容,典型的保护重点

规划从山水脉络及田园环境、典型的侗族传统村落空间、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俗文化等方面对大利村的保护内容、保护重点、保护层次进行明确。

(1)保护内容。规划从山水脉络及田园环境、典型的侗族传统村落空间、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俗文化等方面对大利村的保护内容进行概述,又将能够突出大利特色的保护重点进行分类保护。

(2)保护层次。规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村域范围,二是保护范围的保护。其中,保护范围分为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两个层次,为确保大利村的完整性与延续性,在保护范围外围设置环境协调区。

2.2 整体保护

合理调整大利总体布局,优化村域空间结构,强化保护与发展职能;优化交通结构,疏解交通压力;优化用地结构,增加绿地以及开敞公共空间;改善功能,突出名村的人文认知体系和旅游服务功能,促进名村的保护与发展;整体保护名村的传统风貌,严格管理各项建设行为;加强与名村密切相关的自然地貌修复、水系疏浚整理;加强对村域内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他非文保单位的文物古迹的保护。

2.3 分区分类保护

2.3.1 分区保护

对整个规划范围划定保护区划,包括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根据用地性质对环境协调区进行细分,根据历史文化名村生产、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对田园划分,利于对每个区域针对性提出保护措施。

2.3.2 分类保护

“山围水绕、田林相间、寨落山间”典型侗族田园山水村落格局保护:对人文风土山水格局的典型特征提出保护措施,包括定参山、摆琴扎山、母靠山等自然山体,任何建设活动不得破坏或影响背景景观界面的完整性;注重山体景观界面层次分明,保持山体的自然轮廓线和村落景观,应严格控制建筑高度。

“聚族而居、一河贯穿、花桥连接、鼓楼居中”典型侗族村落格局保护:保护大利侗寨的西南山地农耕聚落的典型特征和侗族文化的独特性,包括其自然山水格局、河谷地风貌、建筑环境、街巷系统、水环境、公共文化空间、生产生活空间。

街巷保护:加强街巷空间保护,保持原有的空间尺度以及景观风貌[1]。保护大利村颇有特色的巷道,保护其两侧传统建筑,对建筑的体量、尺度、材料和建筑形式进行规定与控制,保留街巷原有的肌理及地形变化。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原则上沿用文物保护单位原有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保护。执行相关规定拆除保护范围内的非文物建筑,搬迁单位的用地,将其划为文物古迹用地归文物部门管理,恢复历史风貌及格局。

建筑分类保护: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建筑分为建议历史建筑、传统建筑、其他建筑。建筑保护措施包括修缮、改善、保留、整治改造。

其他历史环境要素保护:大利村留存较多历史遗迹,包括古遗址保护、古墓保护、传统建筑保护、古树名木,主要沿利侗河上下村域边界和两侧山林道路分布,部分面临破坏甚至消失的危险,需要加强保护措施和保护力度,规划对每类型历史环境要素进一一提出保护措施及要求。

2.4 完整的专项规划

通过对土地利用规划、道路的梳理、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市政设施的完善、环境的保护与整治、综合防灾的规划、文物展示利用的提升等完善大利历史文化名村的基础配套,提升大利产业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为名村的保护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以村庄环境整治为推动,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特别是对大利村构建展示利用体系,通过深挖文化内涵,塑造以文化遗存为核心的公共空间作为展示利用的主要场所[2],提出展示目标、展示利用思路、文化展示分区、展示路线,注重保护与展示利用的结合。

2.5 村域保护与发展协调规划

通过对村域进行空间管制、规划结构、道路结构、新寨建设控制、风貌控制、产业生计、社区发展规划等内容的保护与控制,协调老村和新寨的发展关系,解决村民建设发展。大利村村域以保护历史文化格局为根本,兼顾文化展示和利用、改善人居环境等建设需求,规划形成“一心·一轴·两寨·两区”的空间结构。

规划通过“二元结构”模式对老村和新寨提出发展定位,老村定位为原态访问型村寨、新寨定位为体验村寨,作为历史文化名村的有机发展新村。通过小学、乡村社区文化中心等公共精神空间为桥梁连系新老寨,乡村社区文化中心也是联系专家、游客、村民的文化旅游窗口,预防老寨空心化,使老村、新寨可持续发展,如图1 所示。

图1 大利村“二元结构”模式

规划致力社区发展,分析大利村社区发展需求以及社区发展面临的挑战,制定产业发展措施、生计策略和模式,制定大利村社区发展机制、制定社区组织、文化认知培训、社区能力培训及专业技能培训的形式与内容,确定大利村社区营造方法,努力使大利村成为自主组织、自主自治、自主发展的名村。

3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要点总结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通过对现状的调研及评估,围绕保护典型的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保护现有历史文化名村的山水环境,分级分区分类对历史文化名村进行保护,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创造具有优良生活环境的集文化、居住及文化体验功能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村[3]。本文根据大利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总结名村保护规划技术路径,如图2 所示。

图2 名村保护规划技术路径

3.1 构建完整性、真实性的现状调研及现状与价值评估体系

基于历史文化名村完整的民族村寨现状,立足于规划设计团队长期的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对文化遗产本体提出真实性、完整性的现状评估;对遗产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进行总结性、原真性评估,为提出全面性的对构建有效的遗产保护框架提供基础。

3.2 按照相关规范,建立多层次立体保护规划编制体系

(1)创新保护区划划定,构建保护区域。划定保护区划,在保护范围内除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外,适当增加环境协调区。

(2)创新“分级、分区、分类”保护法,构建保护体系。

分级保护:本次规划为了保护整体风貌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将历史文化名村分为两个层级进行保护。

分区保护:规划划定保护区划,核心保护范围是整个名村的重点保护区域,对其提出严格的保护控制要求;建设控制地带的建设是为了保护古村落历史风貌和特色的完整,因此对建设控制地带的保护也应加强[4]。

分类保护:规划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类保护,要严格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围绕山水相连、田林交错的侗族典型景观格局和村落格局,在村庄严格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历史遗存进行保护[5]。

3.3 展示利用体系与村寨文化活态保护相结合

规划在合理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对历史文化名村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和修缮,完善相关配套,提高功能使用;提出文化遗产提出展示利用思路、展示利用分区、展示路线,构建展示利用体系。

3.4 注重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的协调关系

除规范要求的标准内容外,充分利用“二元结构”模式良好解决新老寨发展关系,解决名村现有用地紧张,村民建房难的问题,促使名村历史文化的物质形态和文化内涵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承续;注重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同时可对建筑工程“四新”在新村建筑建设的运用,致力社区发展。

3.5 保障措施

注重文物、财政、规划等部门的协同合作,通过加强信息沟通等方式进一步降低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制与实施的难度。注重建设资金渠道的多元化发展,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适当引入社会资本,积极将名村打造为地区示范性传统村落,以此引入多元化资金,切实解决名村保护与发现中的资金需求问题[6]。

4 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文化名村目前受城镇建设的影响,使得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难度进一步加大。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当前需要积极采取措施,特别是注重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注重在加强对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力度的同时,考虑历史文化名村用地紧张、村民生计发展需求,通过乡村主体性和传统村落共同体的保护重建、探索村落生计出路与乡村产业发展以及文化保育与社区发展模式,制定生计策略和模式,协调村寨的发展,通过政策、机制的等保障措施的建立,为实现历史文化名村长远发展不断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大利名村侗族
《衡岳幽处》
云南拟新增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街区
美丽·古朴·梦境
——大利侗寨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第三届“云南十大刺绣名村”获奖名单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程大利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西藏基层治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基于100名村(居)支部第一书记的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