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文化的主要形态和独特优势

2022-08-03 00:28杨自沿朱桂英
群文天地 2022年3期
关键词:土族海东民族

杨自沿 朱桂英

河湟,亦称作“河隍”,是黄河与湟水的并称,也指称河湟两水之间的区域。河湟谷地具体区域为黄河上游、湟水流域、大通河流域,古称“三河间”,地理范围包括今日月山以东,祁连山以南,今西宁市五区两县、海东市以及海南州、黄南州等部分沿河区域,覆盖18 个县、区,面积约3.6 万平方公里。“河湟”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又是一个历史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本文侧重探讨海东市域内河湟文化的主要形态和独特优势。

一、河湟文化形态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与环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地域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物质载体孕育承载着一方文化。

物质载体丰富。目前,海东市有瞿昙寺、马厂塬遗址、喇家遗址、柳湾遗址、却藏寺、循化西路红军革命旧址、街子拱北、夏琼寺、文都寺及班禅大师故居、丹斗寺、佑宁寺、洪水泉清真寺、阿河滩清真寺、撒拉族清真寺古建筑群、天佑德酒作坊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 个,有西来寺、旱庄子遗址、白崖子遗址、巴州遗址、总寨墓群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5 个,有兰家乙遗址、凉州营遗址、白崖乙遗址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23 个。

人文底色浓郁。近年来,海东市大力实施文化建设和文化扶贫工作,公共文化设施设备不断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市级文化馆1 个、图书馆1 个,市河湟文化博物馆1 个,县级文化馆6 个、公共图书馆4 个,乡镇文化站94 个,建成村级文化广场1250 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854 个、农家书屋(数字卫星农家书屋、电子书屋)1587 个,戏曲、曲艺等民间演出团队达到1200 余个,真正使城乡广大居民足不出村、足不出社区就可以学有学处、乐有乐处、玩有玩处。全面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制定出台了《海东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海东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实施“文化进村入户”工程,为全市565 个村配备了服装、乐器等设备。市县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农家书屋全部对社会免费开放,并结合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活动,组织参加青洽会海东市专场文艺演出、全省广场舞大赛、全省农牧民歌手大赛、民族团结创建专场文艺演出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文艺演出活动。同时,结合青海文化旅游节活动,连续举办了三届丝路“花儿”艺术节及河湟民俗文化节,组织完成了三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开幕式及赛段服务保障工作,承办了两届青海高原河湟流域农展会开幕式及青海省第十七届运动会暨第二届全民健身大会等省级各项体育运动赛事。创新举办了“青海年·醉海东”系列文化活动,集中开展了启动仪式、年货大集、文艺展演、非遗展示、民俗体验、书画展览、果蔬采摘、美食推介、体育竞技、乡村旅游等各项文化惠民活动共计3027 场次。《海东市河湟文化保护条例》2021 年9 月1 日起正式实施,是我省第一部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制定的法律规范。

自然环境优渥。海东市,因位于青海湖之东而得名,全境东西长约124.5 公里,南北宽约180 公里。海东地处华夏民族摇篮——黄河上游及其重要支流湟水之间,是青海省开发较早、文化历史悠久的地区,史称“河湟间”或“河湟地区”。海东市地处祁连山支脉大板山南麓和昆仑山系余脉日月山东坡,属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镶嵌地带,海拔在1650—2835 米之间,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海东市现辖两区四县,即乐都区、平安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和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海东市内气候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高寒、干旱,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冬夏温差小,气候地理分布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递减,降雨量随海拔增高而递增。海东是青藏高原上一片不可多得的“绿洲”,拥有青藏高原“西双版纳”之美誉的——孟达天池和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黄河海东段长达近400 公里,河湟流域海东段是青海人民的粮仓,无限风光在海东,“风景这边独好”。

二、绚丽多彩的河湟文化形态

海东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地,其民族民间文化多姿多彩,兹要述之。

建筑技艺。海东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撒拉族寺院古建筑技艺”“藏族砌墙技艺”。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是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乡孟达村的一门特殊建造技艺。孟达村撒拉族人自元代定居此地,始建平顶房院建筑,时至明、清时期,孟达地区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人口增加。当时,村民利用当地丰富的林木、石土资源,汲取其他民族建筑艺术特点,历经千辛万苦,创造出特有的撒拉族民居篱笆楼,并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孟达、白庄和甘肃省的大河家一带流传,形成了有一定区域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建筑样式。篱笆楼的整体建造布局多样,有三合院式、拐角式、横字式建造形制,一般坐北朝南。楼院由大门、楼体、平房组成,门开东南,楼座是房院的主体建筑。建筑形体有三、五、六间形,进深两间,上下带廓做法,穿斗式梁柱架。底层楼墙石砌篱笆混做,上层为木板篱笆混做,土平顶,登楼斜置板梯而上,石泥混砌墙基,土夯围墙。门窗装修制做别趣,旋轴梯盘门、方格直摘窗。木雕刻制主要集中在楼体二层檐石、扶栏、大门楣檐部。木雕形式以花卉、树果、器具雕饰为主。雕刻形式有浮雕、镂雕(贴雕),图案精美各异,别具匠心,和谐秀美。楼体建座宽敞清净,古朴优雅。大门多为四柱二梁形制,也有建做楼底通道式。房院中设建花坛,栽植花卉果树类,营造出独具特色、和谐宁静的建筑艺术风格。撒拉族古民居篱笆楼,代表着青海高原上撒拉族民居建筑文化的独特风格,并在世界建筑文化史上也别具一格。平安洪水泉清真寺、化隆阿河滩清真寺、循化塔沙坡清真寺3 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共同特点是历史悠久,卯榫结构、砖雕木雕技艺精湛,巧夺天工。藏传佛教寺院的边麻墙通风透气,冬暖夏凉,低碳环保,防震抗震。

节庆文化。海东市有号称“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纳顿节”与“元宵节(九曲黄河灯俗)”等,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助土族会”“威远镇‘二月二’擂台庙会”“威远朝山庙会”“官亭正月火花会”等。纳顿节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独有的民俗活动。“纳顿”土语原意为“游戏”,关于它的历史渊源,目前还没有发现文字记载。有学者认为,从纳顿节中傩舞傩戏的内容、形式、服饰等考证,纳顿节当起源于元代中期,完善于明代早期。青海三川地区的官亭、中川等7 个乡镇的70多个村庄都过纳顿节。各地举行纳顿的顺序按庄稼收割季节的先后排列,从农历七月十二的宋家纳顿开始,一村接一村,由下川向中川转移,一直延续到农历九月十五结束,历时63 天。纳顿节具有严格的组织和程序,其活动与乡村管理和生产时序紧密结合,有明显的社会调适功能。节日期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极富民族地方特色。特别是其中的傩戏傩舞,保存着北方民族萨满文化的影子,同时又吸收了二郎神、关公崇拜等汉文化的内容,既表现了土族的文化个性,又体现了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民族和谐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其音乐、舞蹈、颂词、服饰、仪礼等都富有特色。纳顿节是人们认识土族历史的“活文献”,它所蕴涵的丰富文化信息,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源泉。

饮食文化。河湟美食丰富多样,有“狗浇尿”、土族“背口袋”、三川土族油炸食品“普萃果”、马营“传统豌豆手工粉条”、马虎虎酿皮、化隆拉面、群科手抓羊肉、撒拉族饮食等。最为著名的为“化隆牛肉面”,又称“化隆拉面”,是在百年历史的回族名厨创造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制作工艺为和、揉、抻、拉四道工序,经反复对折抻拉形成大宽、中宽、二宽、韭叶子、二柱子、二细、三细、毛细、荞麦棱、空心等10 余种面条品种;精选青藏高原牦牛肉、牛脊骨以及冬虫夏草、藏雪莲、红景天等20 多种名贵中草药精心熬制出清汤。经过30 年培育发展,形成了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六烂的鲜明特点,基本形成了“高原姑娘”“中发源”“哇燕藏餐”“化隆面老头”“海尼尔”五大餐饮产业群。2016年化隆县被发改委、财政部等10 部委确定为全国返乡创业试点县,群科镇被住建部确定为特色小镇(拉面小镇)。该市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威远酩馏酒”“青海青稞酒传统酿造技艺”等。

民俗文化。河湟民俗独具特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婚礼”“撒拉族婚礼”“土族服饰”“撒拉族服饰”等,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民间法舞”“撒拉族饮食习俗”“乐都高庙社火”“乐都洪水火龙舞”“仲家龙王庙会”“互助卤猪肉宴”“土族背经转山会”等。撒拉族婚礼是撒拉族人生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礼仪活动。撒拉族传统的婚礼仪式都在每年的隆冬季节举行,从订婚到举行婚礼仪式需要经过相亲、打发媒人、送订婚茶、送聘礼、念合婚经、送嫁、回门等几个程序,大约半年多时间。在撒拉族婚礼中迄今还保留着敬献“羊背子”等古老的突厥文化圈的撒拉族风俗。因此它是研究突厥古代文化的“活化石”。撒拉族的婚礼中保留的“堆委奥义纳”是一出以民族迁徙史传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带有一定话剧特点的民族舞蹈,20 世纪50 年代以前的婚礼中尚有保存,但由于社会变革,婚期缩短,这种表现形式已不存在,只有一些老年人尚有记忆。撒拉族婚礼仪式在清乾隆年间编撰的《循化志》一书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200 多年来,整个婚礼仪式程序未有太大变化,传承体系较为完备,对研究撒拉族文化史具有重要价值。

民间文学。海东市是民间文学的沃土,这里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仁布与吉门索”“祁家延西”“骆驼泉的传说”,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禹王的传说”“雪域商王诺日桑布的传说”“太平歌”“布柔哟”等。“祁家延西”是土族民间叙事诗,记载了土族历史上第十一代土司祁延西不顾年迈体衰,毅然率领子弟抗击入侵之敌,英勇献身的事迹,歌颂了土族的民族英雄,表现了土族人民深明大义,维护国家统一的大无畏精神。土族没有文字,“祁家延西”由民间艺人代代心口相传。整诗节奏整齐,旋律高亢,基调沉郁悲壮,呈现了土族农耕生活的广阔画卷,反映出土族人民的民族精神与独特的审美情趣,富有浓郁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学和艺术价值,是研究明末清初土族社会状况及其历史沿革的重要参考资料。

传统音乐。河湟传统音乐种类繁多,有河湟“花儿”、土族宴席曲、打夯歌,撒拉族民歌、民和土族婚礼歌,回族宴席曲等。“花儿”约形成于明代的青海东部和甘肃临夏,流行于西北甘青宁新四省(区),由汉族、回族、土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以及部分藏族、蒙古族和裕固族等9 个民族的民众用汉语歌唱的一种民歌。“花儿”的歌词以汉文化为主,其严格的歌词格律能从汉族传统文化中找到线索,如扇面对、交韵、复韵、单双字尾交叉使用等,这在其他民族那里是没有的;而其200 多个曲调(即曲令)中,悠扬高亢的音调旋律在汉族音乐中很难寻出端倪,抑或来自藏族传统民歌,与回族或阿拉伯民歌,甚至吐谷浑的遗歌等相关。在内容上,“花儿”以情歌为主,全方位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语言上看,传统的程式化的编创和口头表达,一些特殊汉语语法如宾语前置、省略介词等大量运用,民族语言巧妙地嵌入汉语言中却又完全符合“花儿”创作的格律章法,出现汉藏合璧、汉土合璧、汉撒合璧的所谓“风搅雪花儿”,成为一种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自然交融艺术,这在全国其他地方甚至在世界范围的民歌中都是很少见的。“花儿”的演唱者不辨民族、无分男女老幼,人人喜听亦人人喜唱之。且由田间劳作、山坡放牧、水上放筏、商贩旅途的漫唱,不断与城镇村落以外的敬佛拜神宗教活动粘合,逐渐形成“花儿会”。极富地域特色和文化个性的老爷山“花儿会”、七里寺“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丹麻“花儿会”等久负盛名,在这些千万人都可以施展演唱才能的平台上,各族民众尽情展演,成就了一代代的“花儿”传承人。不仅如此,多民族的“花儿”以其共有和延续之间的统一,继承和创新的统一、稳定和变异的统一,以及唱词和各种曲令之间的统一而存在,依靠多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传承,并以其自身独具的特性超“断代”在发展。以“花儿”为代表的区域民间文化“作为中国各民族文化关系史的折射,已经成为中国民族关系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诠释和实证”。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存在渗透着青海各民族众多共同的艺术营养,反映出河湟区域文化所具有的不同文化和谐交流的功能。

传统舞蹈。河湟传统舞蹈多姿多彩,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安昭舞”“藏族螭鼓舞”等,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佑宁寺观经舞”“北门封神舞”“土族鼓舞”“满坪秧歌庄稼人”“藏族虎狮舞”等。安昭舞,土族语称为“千佼日”,是歌舞相结合的形式,无乐器伴奏,是土族地区流传十分广泛的一种古老舞蹈。关于其名称,起初似由文人墨客们以歌词衬句中的“安昭”一词而命名的。安昭舞是流行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群众中的一种无伴奏圆圈歌舞形式,也是互助土族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集诗、歌、舞为一体的歌舞形式。安昭一词并无实际含义,它是歌唱衬词“安昭嗦罗罗”的简称,现在已演化为土族民间歌舞的专用名称。表演安昭不拘场地,不限人数,多人自由参加,起舞前通常由一至二位“杜月金”(歌唱能手)领唱,众人相和,安昭舞是一曲一舞,每一个舞段由一首曲调与数个动作组成,按照男前女后的次序结对围成圈,围绕着家园中央的嘛呢杆,按顺时针方向舞动,边歌、边舞、边转,所以也叫“转安昭”。安昭舞轻盈流畅,舞蹈内容模拟雄鹰翱翔于蓝天为主,曲调多达十几种,如《安昭嗦罗罗》 《拉热勒》 《昭音昭》 《强强什则》等,歌唱内容主要是祝福民族和睦、兴旺发达,祈愿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等。

传统美术。河湟传统美术色彩缤纷,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唐卡”,有民间彩绘、瞿昙寺壁画、河湟刺绣、土族盘绣、撒拉族刺绣等。河湟刺绣以民和三川平绣为主,还有盘绣、拉绣、网绣、锁绣等绣法,做工精细、构图简练、色彩较重、对比强烈、手法多样,于粗犷中见细腻,质朴中见典雅,凸显简洁明快、古朴大气的整体风格。因此,河湟刺绣有着广泛的使用价值和极高的审美价值,同时还蕴藏着极为深厚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世居在这块土地上的汉、藏、土、撒拉、回、蒙古等民族历来都把刺绣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用刺绣来装点自己、美化生活。无论是服饰、生活用品、礼仪字画,甚至宗教用品都用到刺绣。

传统体育。海东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轮子秋”“南山射箭”等,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乐都北山跑马”。“轮子秋”是土族传统娱乐项目,每年正月农忙过后,土族青年们将大板车改装成融秋千、转盘为一体的吊车,两名身着彩装的姑娘在上面飞旋起舞,为求一年神清气爽,男女老幼在“轮子秋”上转一转已成习俗,技艺高超者还能做出高难度的杂技动作。土族轮子秋是土族人民勇敢、智慧、团结的结晶和象征,也是土族男女老幼喜闻乐见并踊跃开展的传统活动。南山射箭是流行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明代时传入当地,至清代成形,历数百年而不衰。南山射箭比赛方式独特,内容丰富,深受当地汉、藏、回、土等各民族喜爱,是青海省乐都县全民健身运动的主要形式。南山射箭场一般设置在村里较为平坦、开阔处。箭手们所用的弓是民间工匠制做的牛角弓,箭是木杆铁镞,箭尾带有羽毛。靶是用杨树或柳树树枝编制而成,1 米多见方,中间涂有碗口大的红心,叫作“月儿”。靶顶插有4 至6 面小彩旗,用以醒目和辨别风向、风力。在起射线后边分客、主两方放着两堆蛋形石作记分石,俗称“羊儿”。每到夏季,乐都南山地区各乡镇都举办射箭比赛,以乡村之间的比赛、擂台赛、邀请赛、集中赛、分散赛等多种形式进行,参加人数众多。南山射箭同时也是“花儿会”和物资交流会,每逢比赛日,各方商贩云集,观看的群众唱起“花儿”和“拉伊”(当地藏族情歌),整个赛场气氛热烈。

藏医药。海东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医的尤阙法”,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扎隆沟藏医药浴”,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化隆传统藏医”“化隆传统治癌法”“化隆传统杨家将脱臼正骨治疗法”等。尤阙疗法最早可追溯至距今约1200 年前,是由大医师康珠旺姆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独创的一种外治方法,师传至第玛·丹增彭措后得到了进一步补充和发扬,后又经曲智嘉措、加杨乾泽、居米旁尕玛成列、康藏·周加等大师相继传承至今。尤阙疗法包括治疗者、治疗物、治疗位三部分,治疗者必须得到传承人的传授后方可进一步学习并实施治疗。治疗物即为治疗棒,包括治疗棒的原材料、长短、形、时、福力、信条、要害、治疗方法、治疗形式、治疗后、副作用、功效等丰富的内容。治疗位包括适应症和禁忌:适应症有隆病和培根病为主的大部分属寒性疾病,禁忌包括病、位、时三部分。病包括疫病、外伤、烧伤、内脏挫伤等大部分血病、热病、疫疠;位包括五官、生殖器、乳房、脐、肩胛骨、腋窝、颈动脉等要害处;时包括老弱期、孩童期、孕期、体内值日神位等。

三、河湟文化的独特优势

大河汤汤,河湟泱泱。在历史发展的不断演进过程中,河湟地区的先民于其间牧耕、生息,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土族、撒拉族等多种文化不断碰撞与交流,描绘出一幅灿烂壮阔、多元一体的河湟文化图景。可以说,河湟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蕴含着多彩的文化内涵,是黄河源头人类文明化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是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两个文化走廊相交融之地的珍稀瑰宝,是多民族文化和谐并存的一项必然结果,与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一起,构成黄河文明的重要分支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范围明确、流变清晰、内涵丰富、特征鲜明的地域文化,具有独特优势。

区位独特。海东北枕祁连,南滨黄河,西抱西宁,东望兰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就有“海藏咽喉”之称。据史料记载,河湟古为羌戎之地,此后各民族在此生息繁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称之为“中原同青藏高原的流通孔道”,是中原地区与边远民族地区的过渡地带,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接壤之地,是农业文化与草原文化的结合部,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大通道,也是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这两条举世闻名的文化线路的重要节点。海东市总面积1.32 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5.8 万人,以占全省1.8%的总面积,容纳了22.9%的全省人口。

历史悠久。海东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河湟地区由“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游牧状态进入较发达的农耕文明。河湟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共同开发建设,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据考古研究,早在6000 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海东地区分布着大量史前文化遗存。其中有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遗存781 处,青铜器时代的齐家文化遗存346 处,辛店文化遗存85 处,卡约文化遗存908 处。据《后汉书·西羌传》载:“春秋时期前,湟水流域‘少五谷,多禽兽’。”周考王五年(公元前436)羌人自秦国退至河湟,带来农耕畜牧经验,河湟地区自此发展。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河湟之地属陇西郡管辖。西汉武帝时期,开始“征伐四夷,开地广境,北却匈奴,西逐诸羌。”河湟一带是汉军北击匈奴的军事重地。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李息、徐自为的大军进占湟水流域,“始置护羌校尉,持节统领焉”,开始对羌人行使管辖权,并通过筑城置亭,移民拓边等措施,使汉族势力深入到河湟。神爵元年(公元前61 年),西汉在赵充国平羌胜利的基础上,接受了赵充国的屯田之策,开始大规模有组织地移民屯田。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与文化传入河湟谷地,逐步将河湟地区正式纳入中央封建王朝的郡县体系之中。此后,汉族逐渐成为河湟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和社会舞台上的主要角色。公元3 世纪到6 世纪,随着各方势力逐鹿中原地区,使得河湟地区汉族人口大量减少,郡县属民大幅度向东收缩,这为其他少数民族移入这一地区创造了条件。吐谷浑、南凉、前凉、后凉、西凉、北凉、西秦等割据势力在纷繁复杂的交往中逐渐走向融合。隋统一全国后,在河湟设鄯、廊二州。唐袭隋制,进一步开发河湟,鄯州(治所在今青海海东市乐都区)成为陇右节度使的驻节之地,汉族人口不断攀升。但安史之乱后,甘青唐军悉数东调,边防空虚,吐蕃势力乘势东进,陇右、河西各地尽入吐蕃统治。至宋代,河湟吐蕃建立了唃厮啰政权(公元1032 年-1104 年)。作为臣属于宋的一个地方政权,双方始终互相依存,友好相处,为河湟地区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明王朝建立后,明政府对河湟地区极为重视,大力兴办军屯和民屯,汉族移民达到历史高峰,据有关文献记载,明中期河湟汉族人口达到约25 万,成为这一地区的主导民族,汉文化也成为主流文化。清代初年湟水流域已是“漠漠皆良田”“溪外一片沙鸥白,麦中几片菜花黄”“何妨湟水作桐乡”的景象。

民族众多。据史料记载,该地古为羌戎之地,多民族繁衍生息于此。各民族在历史的演化中,在河湟地区风起云涌,呈现出雄壮威武的画面。海东市有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18 个民族共同生活在这里,汉族人口为71.8 万人,占52.88%;各少数民族人口为64 万人,占47.12%。其中土族、撒拉族是青海独有的两个少数民族,拥有土族文化(互助)、循化撒拉族文化两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海东的沿黄河带堪称一条重要的民族文化走廊。

宗教多元。河湟地区宗教文化的多元表现为宗教文化种类多,多民族信仰同一宗教或同一民族信仰不同宗教。河湟现有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多个宗教,形成了儒释道文化圈、藏传佛教文化圈和伊斯兰教文化圈,出现了多元信仰明显,形成各种宗教相互包容、和而不同、和谐共处的局面。河湟地区的藏族民众虔诚信奉的藏传佛教,形成了佛教色彩较为浓厚的民族文化。土族信仰藏传佛教,部分地区同时信仰道教。回族在不同时期通过移民戍边、随军征战、逃荒避难、赴青经商等方式,使具有伊斯兰教特色的民族文化不断充实和完善。撒拉族在坚守伊斯兰教信仰的同时,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撒拉族文化。

文化多彩。河湟地区文化丰富多彩,以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为代表的多民族文化交流于此,形成了文化内涵的多元性。从古至今,湟水流域就是文化的交汇中心,河湟文化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结合而成的文化瑰宝。农耕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及先进的文化程度,对其他民族文化影响深远。青海历史上的吐谷浑人以畜牧业为主,兼及农业;青海东部的几个世居民族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也由原本的畜牧业转变到农业。共同生活在这一地区的汉族、蒙古族、回族、东乡族、藏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都有自己独有的民族文化。民族的多元必将造成文化的多元,民族文化的碰撞,使文化发展得更加多元又保持着独具特色的魅力。这些民族从语言到宗教信仰,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在日常生活的各方面都有自己的习俗和内涵,保持着特色,形成了风格迥异、内涵独特的文化。

河湟文明,源同九州;河湟文化,六合同风。让河湟文化“立”起来,我们充满信心;让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起来,我们充满期待!

猜你喜欢
土族海东民族
关于土族聚居地区汉、土双语教育实施概况
女性多练深蹲好处多
筑梦海东,遇见未来
筑梦海东,遇见未来
技能的改进与资源的获取——以土族《格萨尔》中的传统手工业为例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神秘的土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