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技术在五华县岐岭河生态清洁小流域中的应用

2022-08-03 01:30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管护断面

李 洋

(五华县水旱灾害防御中心,广东 五华 514400)

五华县岐岭河生态清洁小流域中水土保持技术的应用,要求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做好技术应用中各项细节的控制,提升应用效果,满足小流域水土治理需求。文章的水土保持技术应用,能为我国其他小流域合理水土流失的治理提供参考。

1 工程概述

岐岭河小流域属城郊生态清洁小流域,在五华县境内流域范围均属于岐岭镇,岐岭河为五华河的一级支流,韩江的二级支流。本次治理小流域集雨面积127.15km2。工程建设规模为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99.83km2。具体包括:河道整治:整治河道4.48km,其中清淤 1.90km,生态护岸6.20km。水土流失治理:设置谷坊 8 座,截排水沟共4775m,其中崩岗治理区布设 截水沟1390m,经果林种植区布设截水沟2500m、排水沟885m;营造水土保持林 4.01hm2,植草 4.01hm2,植经果林13.25hm2(板栗11925 株);封禁管护99.66km2,设封禁碑牌14座,疏林地补植乔木73650株。该项目位于广东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分区(见图1)。

图1 广东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分区分布图

2 水土流失现状

五华县是广东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主要是是因山高坡陡,花岗岩土质面积大,土质疏松,遇台风暴雨冲刷后极易流失,其特点是分布范围广,流失类型多、强度大、危害大。除自然水土流失外,还有采矿、取土取石、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镇村建设、农业及茶园果园开垦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以及火烧迹地、坡耕地等人为水土流失[1]。由于水土流失冲刷掉大量的表土,造成土地肥力下降,危害农作物的生长,同时山上的泥沙被冲下山,淤积了圳道、塘库、抬高了河床影响水利工程的正常发挥,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公路、矿场、石场等人类活动未全面落实水土保障制度,导致人为水土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当地生态环境甚至经济发展。水土流失表现形式有面蚀、沟蚀和崩岗,全县存在大小崩岗22117处(大型18810处,中型3127处,小型180处),占梅州市崩岗数量的40.9%,崩岗面积190.02km2,其中活动状态较多,共1849处,面积188.99km2,治理难度大,是五华县最主要的水土流失隐患。

3 水土保持技术在五华县岐岭河生态清洁小流域中的应用

3.1 工程措施

1)谷坊工程:

谷坊工程主要作用是拦截径流泥沙、减缓沟床比降、稳定沟床、节制山洪,从而改善沟床中的植物生长条件,促进崩岗(口)稳定,保护下游农田、道路等,是治理崩岗(口)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2]。谷坊设计按集雨面积为1.50hm2的小型边坡位置作为控制设计,地形为瓢形,口小肚大。拦沙容量采用下式计算:

V=FMsY

(1)

式中:V为拦沙容量,m3;F为谷坊集雨面积,按0.02km2计;Ms为土壤侵蚀模数,参照《2011年广东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等相关资料,并结合现场侵蚀实际情况确定;Y为设计淤满年限,设计按淤满年限为5年考虑[3]。

断面设计:断面尺寸参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中的定型设计,对库容>500t的谷坊坝高采用5.0m,顶宽1.5m。对库容<500t的谷坊坝高采用3.0m,顶宽1.5m。谷坊两侧坡比1:2,谷坊两侧设置溢洪口,下游侧采用台阶式跌水并连接5.6m混凝土护坦效能防冲[4]。

溢流口:溢流采用全断面溢流方式进行,设计洪水流量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QP=CP×H24×F0.84

(2)

式中:Qp为某频率的洪峰流量,m3/s;Cp为随频率改变的系数,P=10%时的Cp=0.044;H24为24h设计暴雨,mm;F为山沟集水面积,取值0.05km2[5]。通过查《广东暴雨洪水差算手册》本项目所在地年最大24h暴雨均值、最大24h暴雨变差系数Cv,皮尔逊Ⅲ型曲线的模比系数KP,得出对应10a一遇24h设计暴雨H24,因此流量计算值为0.52m3/s。谷坊溢流口尺寸采用宽顶堰公式计算确定:

Qm=εmB(2g)1/2H3/2

(3)

式中:Qm为设计洪水流量,m3/s;B为溢洪口宽度,m;H为溢洪口堰上水深,m;ε为收缩系数,取0.9;m为流量系数,取0.32;g为重力加速度,取9.81m/s2。经试算,谷坊设计考虑全断面溢流方式泄洪,泄洪宽度为生态挡墙布置宽度,计算得其泄流满足泄流要求。

2)截排水沟:

崩岗(口)顶部和岸坡防护中截、排水沟是重要工程,可对坡面径流进行拦截,避免崩岗的稳定性受到影响。所以崩岗具有一定集水面积,都要做好修建工作。依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水工程》(GB/T16453.4-2008),采用10a一遇24h最大降雨标准进行设计[6]。设计洪峰流量采用下式计算:

Qp=C2·H24p·F0.84

(4)

式中:Qp为设计洪水,m3/s;C2为随频率而异的系数,10a一遇系数为0.044;H24P为24h设计暴雨,10a一遇H24P为148.54mm;F为集雨面积,km2。

断面过洪流量采用明渠均匀流公式计算:

Q=AR2/3I1/2/N

(5)

式中:N为沟渠糙率,取 0.025;A为沟渠断面面积;R为水力半径;I为沟渠比降,取3%。

断面设计:根据计算出的流量,代入公式 Q=AR2/3I1/2/N 进行试算,确定断面尺寸为底宽 0.6m,高 0.6m,内坡比1∶1的梯形断面,C25混凝土厚度 0.15m。再用断面尺寸验证过洪 流量,经计算,Q 过=0.91m3/s>Q 设,则断面设计尺寸完全满足行洪要求,说明确 定的断面尺寸合适。截排水沟设计断面处的最大过洪流量计算结果见1。

表1 设计断面最大过洪流量计算

3.2 植物措施

1)水保林:

布设原则:在树种选择过程中需坚持“因地制宜”原则,选择合适的树种,确保良好的林分环境,对立地质量予以改善。乡土树种是最佳选择,具有较高的成活率,也可以选择引进树种。营建复层林相,需对营养钵的作用进行有效发挥,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也呀保证各种立地条件的土地生产力,确保水土保持效益最大化。布设必须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且能提升水土保持效果,确保当地的绿色发展。

确定造林树种的基本原则是“适地适树”,以适生的乡土树种为主,并引进和推 广外地的优良树种。针对不同的立地类型条件,选择生物生态特性与其地形、土壤、水分相适应的乔、灌木树种。根据五华县治理崩岗的经验,主要可选择耐干旱、耐 贫瘠、生长快、根系发达、覆盖面积大、易繁殖、萌芽更新能力强的湿地松、大叶相思、木荷、杉木、胡枝子、勒仔树、青皮竹等。

工程整地:整地时间需合理确定,前一年秋、冬为宜,通过科学整体,提升林木成活率。

整地方式:工程整地是水土保持造林的重要手段,这样可以让苗木正常生长,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当地形、土质立地条件一般时,可选择块状整地,规格为40cm×40cm×40cm。

设计标准:植苗造林:根据多年的试验、示范技术造林,植苗造林是宜选的造林方法。最好的是袋装苗移栽,苗木可用一、二级实生苗。在春季或雨季进行,要确保苗木随起随运,及时栽植。为了保护苗根湿润,最好采用就地苗木,随起随栽。

2)种草:

据调查,大多数经过初步治理的崩岗(口)由于缺少草被,虽然有一定数量的 桉树、马尾松等乔木覆盖,但水土流失仍然比较严重,崩岗(口)也很难得到控制,可以说植草覆盖式治理崩岗(口)的必要手段。

草种选择:根据项目区的气候、土壤条件,草本植物选择耐旱、耐贫瘠、速生、生长量大的品种,可选用糖蜜草、山毛豆(小灌木)、百喜草、马塘、雀稗、狗芽根等。

种植。首先做好选种和种植处理,对恶劣立地条件的崩岗进行直播,覆盖地表,同时为灌木和乔木的生长创造生长条件。在3月下旬-4月采用混合草籽直播,播种量为40kg/hm2。

3.3 技术措施

轮封:放牧区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划分,确保能满足当地的生产与生活需求,其他地方需严格执行封禁制度,封禁期为3-5a,确保植被恢复到一定程度后,才能继续轮换封禁区。半封:则是针对林木实际情况,做好季节性封育工作,开山需在林木休眠期进行,幼林、中龄林需开展合理的抚育管理。全封:就是将区域全部封闭,不允许在封禁区内放牧,也要在封禁区内避免各类破坏植被恢复的人为活动。

为让封禁治理能快速见到效果,需最做好抚育管理工作。在本项目中,规划封育管护面积为99.66km2,小流域封育管护区内,在管护人员的科学抚育管理下,不仅能避免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与影响,还能在封禁管护牌的帮助下,实现对封禁区的有效管理。封禁管护牌高、宽、厚、基础埋深分别为2.15m、0.8m、15cm、0.65m。正面刻字“封山育林区”,背面写上封禁范围、时间、负责人、以及管护制度等相关内容。经现场调查及卫片查看,需要补种的疏林地约4.91km2,因此需要进行补植的面积为 491.00hm2。封禁治理能让植被快速恢复,也能让当地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善。

4 结 语

水土保持技术在五华县岐岭河生态清洁小流域中的应用,水土治理是关键所在,要想保证良好的治理效果,就要坚持科学的治理方法,以此来改善当地环境,确保当地能健康发展,绿色发展。未来在水土流失治理期间,要不断优化水土保持技术,提升治理效果,实现绿色发展。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管护断面
安徽省进一步加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后期管护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章程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一种精确的轮胎断面束缚方法
高深度大断面中深孔一次成井技术探索与应用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超大断面隧道初期支护承载力学特性及形变研究
水土保持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