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08-03 01:30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联村水源供水

赵 勇

(辽宁省灯塔市防汛抗旱河务服务中心,辽宁 灯塔 111300)

对于农村饮水安全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都高度重视,并将其作为民生水利发展的重中之重上升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持续加大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资金投入,特别是“十三五”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大幅度提升了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初步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1-3]。然而,受农村区域条件差别大、经济发展不平衡、水资源条件和地理环境复杂等因素限制,农村饮水安全表现出动态性、反复性和阶段性特征。因此,“十四五”规划提出通过新建、联网、兼并等方式推进城镇水厂向周边村屯延伸,大力推进适度规模供水工程和新建集中供水工程,强化水质检测与水源保护,以强化水费收缴、完善水价机制为重点构建长效运行管护机制,切实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果[4-5]。

1 辽宁省农村集中供水工程

1.1 工程概况

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是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切实保障居民身体健康以及基本生存条件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自1980s以来,辽宁通过实施“农村水改工程”使农村居民喝上了安全便捷的自来水,并逐步实现了农村分散饮水由集中供水的替代。截至2020年,辽宁省已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1916处,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人口1725.68万人,自来水普及率81%,农村集中供水率84%。考虑不同的受益规模,万人以上、千人以上工程有73处和3924处,覆盖受益人口159.48万人和967.97万人;考虑不同的供水形式,集中供水、分散供水工程为2.19万处和62.51万处,覆盖受益人口1725.68万人和328.70万人。

1.2 供水模式

充分考虑经济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将辽宁省划分成辽东山地丘陵区、辽中南平原区和辽西低山丘陵区3个区域,在此基础上分析集中供水的区域性特征。其中,辽东山地丘陵区有丹东、本溪、抚顺、辽阳等城市,辽西低山丘陵区有葫芦岛、朝阳、阜新、锦州等,辽中南有沈阳、铁岭、辽阳、大连、营口、鞍山等地市。

总体上,可将辽宁省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划分成城市管网延伸、联村和单村3种供水模式,其分布见图1。结果显示,辽东山地丘陵区和辽西低山丘陵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以单村供水为主,所占比例达到76.7%和89.6%,这符合城市管网延伸供水<联村供水远<单村供水模式这一特征。辽中南平原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以联村供水为主,其所占比例达到51.7%,明显高于其他2个区域。城市管网延伸供水模式所占比例均低于10%,较其他2个区域而言辽中南平原区的城市管网延伸供水模式占比最高。

3个分区的城市管网延伸供水、联村供水以及单村供水模式所占比例,如图2所示。

(a)单村供水模式

(b)联村供水模式

(c)城市管网延伸供水模式

由图2(a)可知,辽东山地丘陵区和辽西低山丘陵区采用单村供水模式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所占比例均>50%,大多数地市都在60%以上,其中阜新、本溪2市的单村供水模式占比超过90%;辽中南平原区存在个体独特性,整体未表现出普遍规律性,如营口市达到了78.5%,铁岭、沈阳、大连、鞍山4市的单村供水模式占比远低于其它地区。

从图2(b)、(c)可以看出,辽东山地丘陵区和辽西低山丘陵区采用联村供水模式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所占比例均不超过40%,除锦州市外这两区域采用城市管网延伸供水模式均在5%以内。其中,葫芦岛、丹东、抚顺、辽阳采用城市管网延伸供水和联村供水模式均较低。

1.3 取水水源

辽宁省大部分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取用水源为地下水,地下水水源覆盖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60%,其中辽中南平原区、辽东山地丘陵区和辽西低山丘陵区3个区域集中供水工程有超过90%都是取用地下水源;地下水水源供水工程多为中深机井工程,采用中深机井装置提取深层地下水的集中供水工程占比接近70%。此外,辽西低山丘陵区除地下水源工程外,还分布有较多的地表水源工程,如朝阳、锦州、阜新市有相当部分的地表水工程属泉水工程工程。辽中南平原区大部分城市仅依靠引细入汤、引白济阜、英那河水库供水等地表水工程,辽东山地丘陵区以山泉水和山区水库水源为主。

结合实际供水量,辽宁省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取用地表水资源(含外调水源)与地下水资源相差不明显,其中辽中南平原区、辽西低山丘陵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地表水源略高于地下水源的供水量,两者占比均接近45%,辽东山地丘陵区地表水源供水量<地下水源。

1.4 水源水质

辽宁省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中水源水质达标工程所占比例达到97%,水源水质普遍良好,因铁锰超标、苦咸、高氟等地质环境造成的水质问题成为少数供水工程水源水质存在的主要问题。辽宁省高氟地下水大多分布于地势低洼的河谷盆地及平原区,辽中南的营口、鞍山、铁岭等地区的地下水氟含量总体处于1-4mg/L范围,部分地区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属于高氟水工程。苦咸水质大多分布于辽东沿海等海水入侵问题突出的区域,辽中南个别地区零星分布,地层中含有铁锰矿石抚顺、大连等地区,其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大多存在铁锰超标问题。

1.5 特征成因

受经济条件、水资源环境、人口分布、水文地质以及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水源水质、取水水源和供水模式表现出以上特征。辽宁省优良地下水主要分布在辽中南平原局部地区、山前河谷平原和丘陵山区。由于开采成本低、开发比较便利、水质相对安全稳定以及地下水分布广泛,单村开采供水工程成为广大农村地区的主要模式,并且取用水源地下水为主。多山地和丘陵的辽东、辽西地区农村人口广泛分布,具有单村供水模式的典型特征。受当地水资源条件限制,地势平坦的辽中南地区地表水供水工程大多依靠引细入汤、引白济阜工程,故农村供水以城市管网供水模式、联村供水模式为主,各分区取水水源特点不同主要取决于其水资源条件的差异。单村开采供水工程以地下水源为主,虽然该模式所占比例较高,但其供水规模小,集中供水工程取用地表水源量与地下水源量基本相当,因地质环境造成的水质问题使得各分区水源水质存在明显的区域性特征[6]。

2 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存在的问题

2.1 单村供水工程分布广规模小

辽宁省采用单村供水模式的集中供水工程所占比例达到80%,较其他2种供水模式具有供水规模小、受众少等特征。调查显示,辽宁省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日供水量超过200m3、20-200m3、<20m3的工程占比依次为12.48%、61.42%和26.10%。单村供水工程大都实施一般消毒处理,自动化系统不完善,一些电压、流量、水位等常规数据信息难以实现自动上传及监测。因在运行和监管方面单村集中供水工程存在许多不足,难以保证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及供水工程的长效运行。

2.2 集中供水工程资源利用率低

水源区与受水区水资源尚未形成合理水价形成机制等因素,均会对供水工程效益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7]。因此,为了合理反映供水工程的利用程度提出工程资源利用率R这一新的概念,即实际供水能力与集中供水工程的设计供水能力之比值,其表达式为:

R=P/D

(1)

式中:P、D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实际和设计供水能力,万m3/d。

辽宁省2010-2020年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资源利用率变化曲线和2020年各地市工程资源利用率,如图3。结果表明,资源利用率整体≤50%,2013年以后围绕40%上下波动,即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资源利用率偏低,2020年有8个城市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资源利用率<60%,即实际供水能力远远低于设计供水规模。

(a)2010-2020年资源利用率

(b)2020年各地市资源利用率

2.3 各环节水质污染程度不同

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现存水质问题分析时分水源、出厂、末梢3个环节,其中人为因素和地质因素是水源水质出现污染的关键,由于地质条件所造成的铁锰超标现象、高氟现象和苦咸水现象的供水工程占问题水质工程总数的4%、10%、38%,除地质条件外水质变化还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水质污染供水工程占比为48%。出厂水质和末梢水质受工程条件、水源水质等因素综合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出厂水质和末梢水质不达标的工程占比分别为2.5%、2.8%。

2.4 水源地保护措施缺失

调查显示,辽宁省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应急方案的普及率低于70%,水源地保护措施配置率不足75%。一直以来,责任分工不够明确、管理机制不健全、环境保护让利于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方针未落实到位等诸多问题致使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缺失,保护意识薄弱[8]。农村供水工程管理体系不顺,水源地保护覆盖范围广、涉及部门多,面临着实际工作开展困难的局面,并且供水工程分布广规模小使得管理难度和成本增加,水源地保护面临着严峻形势。

3 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管护对策

3.1 优化水资源配置,转变供水模式

考虑到单村供水模式存在的一系列不足和缺陷,为更好地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各项工作,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建议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向城市管网延伸供水、联村供水转变,利用具备应急响应预案、水质监测和设备养护等优势的城乡一体化及联村供水工程,提升农村水质及水量保障水平;在加快转变供水模式的情况下,通过优化 水资源配置实现优水优用,使得农村饮水条件得到切实的改善。

3.2 提高资源利用率,切实满足用水需求

对工程资源利用率较低的原因进行准确的核实,若难以满足当地居民用水需求应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对供水需求进行科学预测,并建立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加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后续管理和监督,在提高供水工程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切实满足居民需求。

3.3 加强水源地监测,完善保护区划分

针对农村集中供水水源地加强监测和保护,依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逐步建立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隔离防护的保护体系,通过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达到改善和保护水源地水质的目的;综合利用物联网、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建立并配套合理的水源地环境监测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和应急响应预案,不断完善水源地监测体系。

3.4 推进河长制落实,提高保护意识

充分利用纸媒、电视、广播等途径宣传水环境与水资源保护,提高广大群众减少水资源浪费与污染、维护饮水安全权益的意识[9]。通过第三方服务、引入公众参与、严格问责、加强考核、权责对等、实行河长联席会议制度、依法治理、打破堤防利益局限等手段和政策,加快落实河长制,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农村饮水问题。

4 结 语

农村饮水安全事关广大群众生活幸福和生命健康,也是振兴乡村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指标。文章结合辽宁省2010-2020年统计数据,充分考虑经济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将其划分成3个区域,从水源水质、取水水源和供水模式等角度揭示了集中供水的区域性特征,并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可以为“十四五”农村供水规划的落实提供一定参考。

猜你喜欢
联村水源供水
美国供水与清洁基础设施不足造成每年85.8亿美元经济损失
各地完成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466亿元 农村水利建设再提速
试论无负压供水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
四会地豆镇加快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
水源探测器
南水源头清如许
农村教师的新乡贤身份研究
——以浙江省兰溪市“联村教师”为例
区域推进“联村导师制”的实践研究
山联村为啥美
寻找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