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空间集聚、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以江苏沿江八市为例

2022-08-03 01:28周祥盛易学
华东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服务业创新能力区域

文/周祥、盛易学

[1、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上海市科技人才发展中心、上海市外国人来华工作服务中心)]

0.引言

江苏沿江八市作为长三角组成城市,长期以来依托雄厚的工业制造业优势和便捷的交通资源等条件,实现了较长时间内的经济高速发展,产生了“苏南模式”、乡镇经济等一系列具有示范意义的发展模式。然而伴随着全球贸易争端的不断加剧以及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持续增大,产业创新已经刻不容缓,科技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创新的推动力量,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拓展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区域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为进一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进程,江苏沿江八市坚持推动科技服务业朝集聚化、规模化和特色化方向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催生产业新业态、商业新模式和新经济增长点的迸发。

1.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与测量

1.1 产业空间集聚程度

对于产业集聚的测度方法,主要包括行业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和E-G指数。各种方法的适用对象,适用条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本研究基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数据获取的困难性,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性和适用条件,拟采用熵指数较为合适。

区位熵(LQ)是衡量在特定地区中某个产业相对集中程度的最常见方法,本研究拟采用区位熵指数测算天津自主创新示范区各分园科技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水平。基于数据的可获取性以及指标选取的代表性,本研究利用科技服务业从业人数计算出科技服务业区位熵指数,详细表达构造如下:

其中,SteLQit为研究区域科技服务业的区位熵;Steit为i地区t年科技服务业的从业人数;Allit为i地区t年的各行业总从业人数;Stet为t年所有地区科技服务业的从业人数;Allt为t年所有地区各行业总从业人数。SteLQit值越大,表明该区域科技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水平越高。

1.2 科技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

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一直是体现产业发展的核心指标,创新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该产业未来发展的潜力与竞争力。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大多是从研究区域内外部两个层面进行科技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而本研究主要借鉴了学者李福的“四力”理论研究成果,通过共生力、组织力、平衡力和生长力衡量示范区科技服务业的创新能力水平,详细遴选结果见表1。

表1 科技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及测度

1.3 区域经济增长

衡量区域经济增长,通常采用该区域国民生产总值(GDP)指标,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也是当前比较主流的方式。然而,本研究对象为江苏沿江八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和南通),本研究依据综合八市特点拟参考杨超和黄群慧(2018)等文献成果中采用的经济计量方式,以“产业增加值增长率”表征经济增长,即区域经济增长近似为三产增加值。

综合以上阐述,本研究拟采用2020年江苏沿江八市的截面数据作为分析来源,运用科技服务业的区位熵指数来衡量该产业的集聚化程度,以专利授权数量、科技小巨人企业与中小微企业数量比重、科研院所和投融资服务机构数量和研发投入强度(人员和经费强度平均值)四个测量指标分别表征示范区科技服务业共生力、平衡力、组织力和生长力,以此来综合评定区域科技服务业的产业创新能力。

2.研究假设与模型建立

2.1 研究假设

在已有的产业集聚、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相关的研究中,多集中在对其两两之间关系的分析上,鲜有将三者纳入到同一研究模型中,本研究拟着眼于该学术研究局限,从而建立起研究视角,提出假设及研究模型,充分发掘三者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

(1)产业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

关于产业创新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学者们运用多重模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分析,其中陈德余和汤勇刚(2018)等运用目标规划模型,分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金融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三者间的互动影响效应,实证研究结果证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金融科技创新影响相对较小。科技服务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加速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大有裨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打造创新型新经济,继而能从产业层面推动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科技服务业创新能力提升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2)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

关于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研究认为,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稳定的正相关关系,产业集聚是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原因。刘军和徐康宁(2010)用1999-2007省级面板数据研究结果显示,产业聚集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并同时导致区域差距的产生。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认为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着倒“U”形的曲线关系。从产业类型的角度考虑两者关系,现有研究中不乏一些有着突破性的创新成果。杨超和黄群慧(2018)等以制造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中间品行业集聚虽然有助于提高企业创新水平,但是这些创新活动并不能显著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终端产品行业的创新活动则能够显著提升地方经济增长。本研究针对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由于示范区科技服务业尚处于产业发展初期阶段,所以倾向于前者的论断,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2: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2 研究模型建立

根据上文的理论研究成果,本文拟将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程度和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情况,设定具体的OLS方程模型如下:

该方程中,y表示区域人均增加值的增长率;LQ表示科技服务业集聚程度;GS表示科技服务业共生能力;OG表示科技服务业组织能力;BL表示科技服务业平衡能力;i和t分别表示各个分园的截面单位和年份;β为分别对应各个因变量的系数,ε为常数项。

3 实证检验

3.1 科技服务业集聚程度

通过分析与比较多种产业集聚计量模型后,本研究采用了区位熵指数来衡量江苏沿江八市科技服务业集聚程度,将2020年八市的截面数据作为主要的分析计算来源,详细的各市熵指数情况见表2。

表2 2020年江苏省沿江八市科技服务业的区位熵指数

由表中数据不难发现,无锡、苏州、南京科技服务业区位熵指数整体较高,即集聚程度整体较高,镇江、扬州、泰州科技服务业区位熵指数偏低,科技服务业集聚化程度相对也就较低。

3.2 区域经济增长情况

由于相关条件的限制以及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本研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国民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区域经济增长情况,而是以三产增加值之和的同比增长率来表征各市的经济增长情况,详细的统计数据结果见表3。

表3 2020年江苏沿江八市三产增加值 单位:亿元

3.3 回归分析

本研究利用2020年八市科技统计监测数据,对方程模型进行拟合,回归结果见表4。

表4 模型相关系数汇总表

通过进行模型系数分析,可以得到各变量的系数、常数值和VIF值,对VIF值进行检测,所有VIF值均大于1小于3,VIF值位于合理区间0~10中,因此判断出5个指标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无需进行其他统计分析。除此之外,模型拟合优度检验结果中,R2值达到0.831,说明方程拟合效果尚可,模型回归结果具有理论研究价值。

表4中检验结果显示五个自变量的影响关系都为正,显著性水平也小于0.05,基本上验证先前的模型假设,总体上可以说明科技服务业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向的影响关系,同时科技服务业的产业空间集聚程度对示范区经济增长相较其他因素有着更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即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程度越高,区域经济增长就越快。

4.结论与对策

本研究在结合上文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提出对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依托模型中的共生力、平衡力、组织力、生长力以及产业空间集聚化程度五个层面搭建起最终政策性建议的理论框架。

4.1 企业层面

上文研究已表明科技服务业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显著的,而推动科技服务业能否在区域内加快经济增长和创新增长方式,真正的关键在于科技型企业在其中发挥作用的几何,实证研究也表明了提升科技服务业共生力和生长力是企业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最为重要的两只“推手”。

以加强作为共生力为核心的科技服务业创新能力的任务已迫在眉睫,科技型企业亟须培养国际视野,树立“创新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只争朝夕”的忧患意识和“大局观”,积极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规划,瞄准国内外先进技术发展方向,借鉴深圳,上海张江的成功建设管理经验和创新精神,加强企业间技术创新交流,对标产业发展状况,以问题倒逼自身改革,培育发展现代新型服务型产业取代传统的高耗能低效益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科技型企业创新内在动力不足的问题。

在提升产业未来生长力方面,八市科技巨头企业应该积极与高校,江北三市应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关系,甚至可以向高校提供必要的科研捐助或者研发资助,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建设,想方设法发挥人才的竞争力优势,有条件的可以建立起研发生产基地或者人才资源库,双方共同建立健全人才的长效培养机制。既能推动提高区域就业率和发展地方经济,也能从根本上避免企业陷入人才缺乏的窘境,达到以“商”促“校”,以“校”促“研”,以“研”再促“商”的良性循环。科技型企业通过这样的根植于自身的创新型建设,客观上能提升整个产业的创新水平,也能够为产业集聚提供诸多的吸纳条件和铺垫作用。

4.2 政府层面

正如先期的模型假设,实证研究佐证了科技服务业产业集聚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进程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对于科技服务业产业集聚,科技型企业是执行主体,但相关的区域规划者,政策制定者的作用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是要持续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政策,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培育未来企业,加强企业间创新要素的充分涌动和知识传递的强度,建立起有益于不同群体的价值共创模式,让大、中型及小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和谐共生,取长补短,建立完善的生态产业链。除此之外,八市应该继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重视科技服务与创新平台的搭建,如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从科技服务业的组织力维度,提升该产业创新能力;从各种软硬件设施保障上,打破自然条件和传统制度的禁锢,为科技服务业在形成空间集聚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其次苏南相关城市还应该继续以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政策尝试的先行地,大胆改革,追踪国际前沿科技产业,加强与上海的联系,双方可以通过建立起紧密的产业协同关系和资源共享机制,深化各方面科研技术合作以及重大项目科研攻关,开展从市-区-县-合作园区等多层次宽领域的创新创业活动,持续推动大数据、大健康医疗、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高端产业落地生花,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示范性龙头骨干或品牌企业。最后是针对相对规模偏小的城市,应坚持以打造核心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为主要的产业发展目标,以点带面,以面促全,带动沿江及长三角的整体科技服务业集聚程度和创新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猜你喜欢
服务业创新能力区域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分割区域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区域发展篇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