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发展路径探究

2022-08-03 01:28王中颖彭可欣
华东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绿色金融经济

文/王中颖,彭可欣

(信阳农林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和完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制”。绿色金融能够有效地将高能耗企业的资金导向环保行业,从而解决高污染问题,进而减轻自然的负担,减轻环境污染。

1.绿色金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Jeucken(2001)对银行绿色金融在促进经济主体参与环保方面的机制进行了阐述。更多的专家认为,在经济发展程度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其生态环境的改善程度越大。贾肯(2006)指出,发展绿色金融体系对于金融体系来说,是一种必要的手段,以规避投资环境中的各种危险。Gantman(2012) 和 Lee(2015)指出,绿色金融可以推动技术革新,提高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从而提高环境质量。Shahbaz等(2013)指出,发展环保金融体系,以投资和筹资的方法来推动洁净环保技术的研发,将其快速推广到低碳发展的模型中,有助于推动财政发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Yoshino(2019)指出,从本质上讲,绿色金融是基于环保产业需求的一种金融方式的革新,其目的在于通过建立清晰的资金定价信号来指导资金的流动;通过金融自身的发展、技术支持和金融的改革,构建金融体系,推动我国的高品质发展。

2.国内绿色金融研究

2.1 绿色金融概念

从20世纪90年代至2003年,外国有关绿色金融的研究与实践,重点阐述了绿色金融的含义与必要性。高建良(1998)将“绿色金融”这一理念引入我国,认为绿色金融是一种在金融行业中可以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和谐发展的战略。我国学者普遍采用了“绿色金融”的概念,重点关注绿色金融目标、重点支持区域和绿色金融等方面的工作。方灏(2010)提出,环境金融的实质是一种基于环境的创新筹资方法。彭路(2014)和李晓西(2014)则提出,绿色金融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一种有效手段。俞岚(2015)认为,绿色金融的目标是强化环保、提高经济发展与政府管理。

2.2 绿色金融与经济发展研究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绿色信贷与宏观经济增长、生产要素优化、产业转型升级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大都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冯文芳(2017)从发展绿色信贷的视角探讨了发展绿色信贷对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具有的重要作用。

2.3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研究

目前,中国有关绿色信贷的相关理论主要是基于我国的绿色信贷数据。

2.3.1 绿色信贷方面

何德旭(2007)建议,加强对绿色信用的激励,鼓励商业银行进行绿色信用的经营。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缺陷是缺少有效的激励与监管。左振秀(2017)运用Grey-DEMATEL分析法,认为制约我国绿色信用发展的主要障碍是技术政策(如绩效评估准则),缺少有效的监管机制。

2.3.2 绿色债券方面

在绿色债券方面,我们起步比较早,但是发展比较迅速。王瑶(2015)建议,既要发挥“债券”的作用,也要考虑“绿色”的作用。从上到下的绿色债务是影响我国发展的一大障碍。杨希雅(2020)运用信用风险差异效应理论,对我国的绿色债券定价进行了实证分析。

2.3.3 绿色保险方面

推进绿色保险,必须建立强制保险。绿色保险在减少因环境和气候变迁而带来的经济损失、减少环境危害、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3.4 绿色基金方面

绿色基金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绿色工业基金,另一种是绿色区域 PPP。不同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我国的绿色投资业绩有着一定的影响,绿色金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相对成熟的理财工具进行比较,绿色基金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

2.4 绿色金融推动经济高质量机理分析与验证

黄建欢(2014)利用中国各省级区域的空间杜宾模式,对我国区域内的绿色融资资源的分配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区域内的绿色融资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并不显著。陈经伟(2019)以生态效益与时空度量模式为基础,研究了绿色融资的正面支持与强力推进、倡导与诱导功能、虹吸与扩展功能。绿色融资可以从促进绿色工业、传统工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加速新旧动能转化、引导资本流入高端产能等方面来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2.5 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我国学术界从构建和探讨宏观财政体制到构建地区财政体制、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与引领。我国经济在从快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绿色金融制度。在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提出振兴东北地区急需一套完善的财政制度,以推动东北地区的经济与金融的互动发展。要构建绿色金融政策支撑机制,我国必须从金融创新的视角出发,对我国发展绿色金融问题进行探索。为了推动东北地区的发展,我国必须强化金融供应的调控。中国的绿色金融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辐射和示范效应,进而促进其投资与金融的发展。

3.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一,由于对绿色金融的关注范围不同,国内外的绿色金融理念也不尽相同。国外学者对绿色金融概念的界定更多地集中在气候变化和技术调整的相关要素上;我国学术界对绿色金融的界定主要集中在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和清洁交通等方面。其主要原因是:各国、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程度差异较大,发达国家较发展中国家更快地实现了工业化,因而,环境污染问题已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第二,国际上的绿色金融与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发展绿色金融是促进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外在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法律基础、风险评估和信息激励政策的信息披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国外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达国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或在转型过程中建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研究却相对很少。

第三,我国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绿色金融发展、国际经验、绿色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然而,关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绿色金融体制,至今尚无系统的研究。笔者建议,我国学者的研究要立足于经济发展内在需求,全面把握经济发展阶段、空间布局、资源禀赋、工业布局等方面的特征,进而从理论上理顺经济发展的思路和途径。

4.绿色金融发展建议

4.1 建立绿色金融的激励政策

我国要加强对绿色金融的支持与激励,为加快绿色金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有针对性地制定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那些自觉遵守环保理念,在生产和生活中贯彻执行的公司,实行减税、免税的政策,以激励各行业的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扶持实施低碳发展的企业,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设立奖惩制度,对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低碳发展的公司进行奖励,对高污染、高排放的公司,予以严肃处理。

4.2 有效利用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

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纷纷在绿色金融的指导下进行节能减排,为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我国应加强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并督促企业披露碳排放信息,准确识别优质绿色企业,防止资源错误流向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让真正的绿色企业能够获得较低利率的资金支持,促进其发展。在此基础上,我国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资源配置问题,采取相应的政策支持,促进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型,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引导新兴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做出一定的补偿,比如退耕还林,牢牢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4.3 强化绿色金融的信息披露机制

加强绿色信贷业务的信息公开机制,央行、银保监会等相关机构要建立更加科学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事项,同时还应强化绿色金融业务的监管机制,呼吁公众对其进行社会监督;要设立专业的对绿色融资的审核部门,对其所提供的融资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审核,而对开展绿色信用经营的项目,要审核其绿色信用的发行条件。

猜你喜欢
绿色金融经济
绿色低碳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