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

2022-08-03 09:11张靖
华东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意识

文/张靖

(河南轻工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8)

在我国发展和建设迎来新机遇新挑战的背景之下,“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含义,从传统的工匠精神内涵发展到现阶段对于劳动者精益求精、职业品质、职业素养的讴歌。

1.“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关系

1.1 “工匠精神”是基础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其本质是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素养、职业道德的培养,是对学生精益求精、不断进取品质的培养,而“工匠精神”则是这一系列素质和品质的基础。高校从工匠爱岗敬业、常年如一日的职业习惯中引申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坚持动力,从工匠敢于承担创新风险、不断开发自身潜力的品质中引申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内容,可以让学生以“工匠精神”为根本,立足本职岗位,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1.2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

“工匠精神”的时代沿革和发展本身是一种不断进步的创新意识,是突破常规的大胆挑战,而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也是“工匠精神”在现代化发展背景之下的延续和发展。学生了解岗位、行业的发展动态,勇于将所学知识创新性地应用在解决岗位难题、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之中,更是对“工匠精神”的现代化落实。

2.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意识的现状

2.1 学生的意识观念淡薄

高职院校学生无论是在“工匠精神”上还是在创新创业观念上都相对淡薄,原因有二。其一,受到历史文化影响,认为读书才是正途,工匠即为基层劳动者,是不受社会尊重的,所以会有意识地弱化自己的工匠角色和工匠意味;其二,对自己的就业规划和定位不够清晰,难以从正确的、有积极意义的实训活动中看到自己能力的不足,或看到多样的专业发展途径。

2.2 学生的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学生无论是工匠能力还是创新创业能力,都与高校预期目标和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或理论知识强于实践知识,或没有专业的某一领域知识。在实训学习、顶岗见习的成长活动中,学生不能够总结自身的成长经验与教训,不能实现主动突破,无论是品德力、生存力、职业力,还是发展力、创新力,都有待提高。

2.3 培养保障不充分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下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需要有与之相关的充分条件和后勤保障,比如:要有较为充足的场地、设备设施、建设资金,要有合理的管理模式,要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也要有面向教师的科学评价体系。但高职院校长久以来将人才培养重点放在了技能突破方面,对教师的管理评价略显单一和苛刻,导致人才培养策略、方法缺乏有效性。

3.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重点

3.1 培养形式与内容的一致

培养形式和培养内容的一致是指,高职院校既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养“工匠精神”的政策号召,重视人才培养形式的创新,如组织学校内、专业内的创新创业比赛活动;也要意识到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应当一味模仿其他学校所取得的成功经验,而不进行有特色的改变和创新;还要避免形式和内容水土不服,避免过于夸大形式而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

3.2 培养理论与实践的一致

无论是“工匠精神”还是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能力都需要通过实践来转化,这就需要学校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在层次、难度、方向上相一致。理论课程有系统性、针对性;实践课程融入在理论中,又独立于理论体系之外,不会流于形式,而是用实践检验理论成果,用实践创新人才培养范式。

3.3 技术培养与创新培养的一致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为主要方向的,在一段时间之内,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也更加关注以技术为核心的培养模式,而“工匠精神”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则应当突出技术与创新相一致。人才既需要有实用的、专业的技术能力,还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发散思考、创新思考的能力,有主动应用“唯一”知识解决多变问题的能力,变知识的搬运工为知识的创造者。

4.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

4.1 重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应当坚持以“工匠精神+学校特色+专业特色+创新创业”为基础模板,完成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其一,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选择紧贴学校或专业特色的教育资源、教育力量,对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方案进行评估、审核和调整,确保工作小组内的不同工作人员都有具体的职责和任务。其二,高校要梳理已有模板下的人才培养流程,突出流程之间的联系性、程序性和发展性,并将整体培养、学段培养、单元培养、课时培养结合在一起,用细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任务落实培养要求。其三,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情况,高校还应当完善推动方案落实的管理规章制度、奖惩措施,带动专业教师、专业管理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中,拉近学生专业校内成长与专业校外发展之间的关系。

4.2 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

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人才成长是以专业学识、专业活动为基础和媒介的。只有实现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特点、行业发展特点,巧妙运用专业知识以完成创新创业。首先,高校应当做好前期的宣传准备工作,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升级自己的能力,调整自己的学习思维、学习习惯。其次,高校应当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课程之中,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难度分初、中、高三个层级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职业规划的联合发展。最后,高校应当紧抓“第二课堂”,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活动组织,使得“工匠精神”、专业学习、创新创业意识升级融入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学生在校内活动中发展如团队管理、资源整合等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能力。

4.3 结合教育导向平台的打造

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是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其成长既需要有高职院校所付出的努力及资源,又需要有多元化教育平台的支持。所以首先,相关部门要以多元共建为主要模式,打造方便高职院校学生完成创新创业的平台,拉动学校与政府相关部门、相关企业、个人工作室之间的联动,给学生锻炼与升级的机会。其次,学校也应当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打造前期分析调研、后期升级改造的教育综合平台,了解市场对于“工匠精神”、创新创业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分类整理,用需求评价现有的课程体系、现有的教师资源,用需求调整教学方案,也可以在该平台上实现订单人才对接、实训实践活动组织等不同功能。

4.4 学生自主意识和行为的唤醒

意识的改变需要学生有自主想法,有能动观念,而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如何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行为方面。例如,高校要定期举办校内讲座、在线学习、空中课堂等职业教育、职业规划课程,让学生能够持续性地了解前沿动态、国家对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转变学生的传统就业观念;也要利用学校广播、公众号、官网定期推送与大国工匠有关的新闻、视频、案例和故事,让学生通过多角度的德育影响对自己的工作形成正确的理解。

4.5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高职院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如实现“互联网+”背景下双创型智慧工匠的培养,通过学校、行业、产业的紧密联系将智慧教育观念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流程之中,以科研创新为力量推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再利用虚拟创客基地培养学生的复合能力;或结合院校特色打造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学校企业、学校项目、学校工作室为模型承接不同的企业订单、企业工程,用项目加工完成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也可以用双证融合、工学一体模式培养高精尖技能型人才,紧密贴合院校所在地的产业链和市场发展需求,培养发挥个人优势、专业优势、更好胜任工作的专业型人才。

5.结语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是基于“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本质联系而探讨的人才培养新路径、新方法,也是解决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办法。从顶层设计开始完成人才培养形式、内容、路径的统一,可以将专业教育、“工匠精神”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被唤醒的自主意识和行为下走人才培养的新道路。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