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校为主体的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2-08-03 09:11薛珍陈红梅任宗娇
华东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成果协同

文/薛珍,陈红梅,任宗娇

(塔里木大学,新疆阿拉尔 843300)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其中,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核心。纵观世界各国的乡村振兴发展历史,科技创新无疑是重要引擎[1],对“三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3]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通城乡融合发展“最后一公里”,根本出路在科技,重点在于抓住“人”“地”“钱”三个关键要素。[4]

高校是我国科技推动产业发展的创新主体,填补了政府主导下科技推动产业发展中的不足,促进了科技发展体系演化进程。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高校被赋予科技创新和推动产业发展新的历史使命。[5]作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体系主体之一,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职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分析以高校为主体的科技协同创新发展在应用成果、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现实情况,为科技协同助力乡村建设中的高校角色定位提供参考。

1.高校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现状

1.1 高校科技服务人员现状

人才优势能推进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并作用于经济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科技发展中智力因素的作用日益凸显。自197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猛,2019年全国高等院校共计达2956所,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002万人,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人数达到174.0万人。2009——2019年,我国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员、研究与发展人员和研究发展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人员均呈现稳步增加趋势,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重均超过95%。其中,2013年我国研究与发展人员总数为347861人,并已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位。在科研人员投入中,我国始终坚持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使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并推出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等政策,使科研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不断完善。2019年,我国科研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人员较2009年增长14.23%。

1.2 高校科技服务经费现状

高等院校中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2009——2019年我国高校研究与试验发展(R&D)成果应用和科技服务经费投入实现持续快速增长。2019年,我国研发成果应用经费投入总量达135.73亿元,比上年增加16.83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4%。同时,2019年我国高校科技服务经费达112亿元,年度科技服务经费总量首次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29.69%。这些数据体现出高校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更加注重科技平台建设,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这主要得益于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鼓励支持科技活动政策落实和政策环境的改善。从科研经费总数来看,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这为科技事业发展和高校科技研究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证。

1.3 高校科技项目发展概况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丰硕,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已超过17%,但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间尚有差距。提升科技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对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和运用、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服务地方区域发展、巩固脱贫成效意义深远。2009——2019年我国高校科技机构和科技项目数量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其中,2019年高校科技机构数达10853所,较2009年增长167.7%,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5%。科技机构数量的增加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和科研队伍的建设。在科技项目建设方面,2009——2019年我国研究与发展项目、研发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项目均呈现稳步增加趋势,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39%和6.24%。随着国家在创新体系建设中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鼓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高校科技服务项目实现了快速提升,2016——2019年分别增加6.90%、10.83%和17.48%。这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助力经济发展、助力区域巩固脱贫成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

1.4 高校联合办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概况

由图1可知,2009——2019年我国高校逐步探索校际联合、校企联合和与国外企业联合的办学模式,2019年高校联合办学总数较2009年增加1473所,增长速度为288.3%。其中,校企联合办学所占比重最大且增速显著,2019年校企联合办学占比达71.72%。这与政府主导和高校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充分发挥其在产学融合上的牵线搭桥作用密不可分。高校将自身的发展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将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宏观大局紧密结合,通过科技服务、科研成果研发和学生社会实践等,以资本、知识、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师资,借助知名企业的优势和力量,共同探讨合作办学。

1.5 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概况

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科技活动的重要内容,能够加强高校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合作,推进新技术、新产物、新工艺的产生,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

由图2可知,2009——2019年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明显。技术转让合同数、合同金额与实际收入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19年高校转让成果创收18.95亿元,较2009年增长5.79倍;合同数同比增长3.66%,合同金额同比增长15.65%。自2016年以来,高校合同数和实际收入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这与教育部和科技部提出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既要注重以技术交易、作价入股等形式向企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又要加大产学研结合的力度,支持科技人员面向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等密切相关。

2.高校科技协同创新发展困境

从当前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情况来看,高校还面临着一些困境。这些困境主要表现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运用方面。例如:现行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是按照行政区域建立于计划经济时代,缺乏高素质的实践指导科技人才,科研成果难以科普化,可持续性不够完善,等等。

2.1 实践推广中缺乏高素质基层科技服务人才

在科技服务助力乡村振兴中,人才是前提和保障。只有充足的人才保障,才能有效提升科技扶贫效果。近年来,我国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开展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为乡村振兴尤其是收入水平低及偏远地区输送了大量科技人才,但现有科技人才数量和人才素养水平等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2.2 以高校为主体的科技协同创新发展工作机制尚未健全和完善

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强调不同主体合作参与产业发展研发、生产、推广和销售等。其中,技术研发需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支持,技术的运用与扩散离不开技术推广。当前,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居民有了更为多元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从居民自身技能水平和对现代新技术的迫切需求来看,增加专业技术服务跟踪指导,实地传授经验,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各级科技推广部门的力量,有助于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3.结语

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本质上是政府、企业和高等院校等不同主体的合作。当前,高校作为我国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参与社会服务、产品研发和技术推广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借助制度改革和政策引导,最大化地实现现有资源在不同群体间的优化配置,实现社会效益最优化,如何构建适合不同类型的以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科技协同创新发展评价体系,还需政府、企业和高等院校做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成果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工大成果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2018数博会4大成果
京津冀协同发展
新中国60年重要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