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破局(下)
——浅谈班级合唱音准能力训练的梯度与方法

2022-08-03 08:39梁洪来
中国音乐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谱例乐句和弦

梁洪来

(3)柱状和声或其他和声形式伴随的多声部歌唱

在学生具有一定和弦与和声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采用提示根音(或标记和弦)的方法指导学生练习典型的和弦连接,并把这种和弦连接用于为熟悉的旋律进行和声衬托中。例如谱例8 所示,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三组,进行主和弦、属和弦、下属正三和弦连接的演唱练习。

在这个练习中,每一个声部的演唱难度都不大且高低声部还有同音,但配合起来的和声效果良好。当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示下熟练地演唱不同和弦的连接后,教师便可以通过标记和弦根音,或者直接用罗马字母标记和弦等形式在乐谱上提示学生不同和弦。例如谱例9《平安夜》,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声部,一个声部演唱熟悉的歌曲,另外三个声部按照谱例8 的形式演唱和弦连接。有条件的班级还可以找几名音区偏低的男同学,按照谱例9 低声部提示演唱和弦根音,形成五个声部。

谱例9 《平安夜》旋律加和弦根音提示

学生一旦获得准确、稳定且持久地演唱单音的能力后,教师就可以通过分组形式,让不同组的学生演唱不同声部,产生一定的和声背景音乐效果。在这种和声背景下,再加入歌曲主旋律,形成多声部合唱。

例如谱例10 这首五声调式小曲,教师可以安排五组学生用哼鸣的方式分声部同时演唱la、sol、mi、re、do 这五个音,形成持续的具有五声调式色彩的和声背景。在这一背景下,再安排一组学生演唱旋律,最终形成六个声部的合唱效果。如果再加上衬腔式复调和相隔一小节的轮唱,那么将形成八个甚至更多声部的合唱效果。

谱例10 五声调式旋律举例1

学生一旦具备了这种能力,就可以把它运用于绝大多数五声调式歌曲的多声部演唱与编创中。这样做,一来可以使学生掌握一种把中国民歌以多声部形式进行发展与表现的方法,二来可以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直观地感受五声调式多声部变化的音响特点,进而深刻理解五声调式、音乐的多声部织体形式等诸多概念。

2.复调性合唱作品的训练进阶与训练要点

在班级合唱教学中,复调性合唱多从模仿式复调和衬腔式复调两种形式的练习开始,待学生具有较高音准能力水平时,才能够进行对比式复调作品的练习。

(1)长音保持下的分句模仿训练

在日常的音乐课上,教师先唱一句,然后学生全员或分组模唱一句,这种分句模唱方式不仅是学唱歌曲、熟悉歌曲的一种形式,也是模仿式复调合唱作品的训练起点。而那种教师单纯地演唱一句,学生便模仿一句的方式,只是轮流唱,并不具备多声部音乐的特点。但当教师把尾音延长,学生在教师的保持音下模唱出教师刚刚演唱的乐句时,就具备了多声部音乐的基本特征。例如谱例10,当教师开始演唱第一乐句后两个小节的长音时,学生开始演唱第一乐句,这时就能够与教师形成二声部。在这个练习的基础上,还可以在长音上做更多变化,为后续开展轮唱式模唱的练习做准备。

(2)轮唱式模唱练习

当我们把谱例10 的演唱形式稍作改变,比如改为第二声部从第二小节进入时,就形成了轮唱式模唱练习。再比如谱例11,当第一声部演唱第二乐句时,第二声部再唱第一乐句,也是常见的形式。

相对于对比式复调合唱作品而言,模仿式复调作品由于各声部只唱同一段旋律,只要足够熟悉旋律,训练的难度就会小得多,这种方法适合具有初、中等能力的班级进行练习。从纵向上看,虽然每个声部都演唱同一条旋律,但是在某一个节拍点上,多数情况下由于不同声部的音高不同,所以对于训练学生横向旋律的流畅性和纵向音程的准确性都有一定价值。

谱例11 五声调式旋律举例2

这类练习素材丰富,可有很多有趣的变化。同时,随着演唱形式的变化,训练难度也会逐渐增加。在学生掌握了这种从单声部向多声部发展的方法后,就可以直接出示适合进行轮唱的单行乐谱让学生进行练习。例如谱例12,当第一声部唱到第二小节时,第二声部从第一小节进入;当第一声部唱到第三小节时,第三声部从第一小节进入,形成三个声部的轮唱。

谱例12 柯达伊《24 首黑键小卡农》第五首

当然,教师也可以直接在乐谱上标记出各个声部开始演唱的位置,形成同一个旋律的多声部轮唱。例如谱例13,乐谱上的数字表示第一声部唱到标识数字“2”的位置时,第二声部进入;当第一声部唱到标识数字“3”的位置时,第三声部进入;当第一声部唱到标识数字“4”的位置时,第四声部进入。这种方法可以非常直观地实现运用单行乐谱呈现多声部轮唱的要求。

谱例13 数字标识提示不同声部开始歌唱的位置

教师在选择轮唱作品素材时,要考虑纵向的和声因素。五声调式旋律由于没有fa 和ti 这两个音级,对声部间形成平行四、五度没有过多限制,所以可以作为首选。当涉及大小调式旋律时,就要注意不同声部间不要形成大七(小二)度、增四(减五)度等音程,同时还要关注声部间不要形成平行与隐伏关系。

(3)转调模进形式的模唱练习

学生熟练掌握同一个调性(高)上的模唱练习后,就可以进入不同调性(高)的模唱练习。关于合唱作品的转调,有一种情况是同一旋律在不同调性(高)上呈现,如整个作品(各个声部)同时转到新调演唱;另一种情况是不同声部在不同调高上演唱同一条旋律,而这个不同调性(高)多为纯四度或纯五度关系。第一种情况不用多加练习,第二种情况就要刻意进行练习,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规律,这样有利于帮助他们了解各个声部的关系,用同一套唱名在不同调性(高)上演唱,以加快学唱速度。

谱例14 柯达伊根据匈牙利民俗歌曲改编的二声部合唱

例如谱例14 这首二声部合唱曲,原为匈牙利的一首单声部民俗歌曲,后被柯达伊改编成二声部合唱。我们仔细观察乐谱就会发现,低声部旋律就是高声部旋律的下方四度转调模进,也就是用同一条旋律在相差四度的不同调高上进行演唱。在高低两个声部的第一个音都用字母谱标上唱名la(),就是提示两个声部的演唱者第一个音都要用la 音演唱。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一条旋律一旦唱熟,在自己音域中任何一个调高上演唱都不是问题。这种类型的作品,第一声部一旦唱出,第二声部只要找到第一个音的音高,还采用第一声部旋律的唱名演唱,就可以马上跟随演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采用固定唱名法识谱,那么两个声部就会用两套唱名,好像是学习了两首歌曲,“事倍功半”。

谱例15 采用转调模进形式改编的《瑶族舞曲》二声部视唱曲

观察谱例15 可以发现,这条视唱曲同样采用了相同旋律在不同调高上(高声部是低声部的上方纯四度)呈现的形式改编。如果高声部以la 音为第一个音的唱名,学生就能很快地辨识出这段熟悉的旋律,并很容易地演唱出来。

(4)衬腔式复调合唱作品的练习

衬腔式复调是在原有旋律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固定音型或对原有旋律进行简化作为伴随曲调形成多声部。例如谱例16 所示,在高声部旋律下方加上一个固定音型作为衬腔,形成二声部。当我们把谱例10的第一乐句旋律加以简化或紧缩,使之形成衬腔时,其他三个乐句也可以按照这种方法处理,使原来的单声部旋律变成衬腔式复调形式作品。(见谱例17)对于普通的班级来说,对比式复调作品的练习相对较难,在较好地掌握模仿式与衬腔式复调作品的演唱方法后,可以尝试练习。

谱例17 对原旋律进行简化形成衬腔

以上介绍的是按照不同类型合唱作品的特点进行教学梯度安排与训练方法的建议,在学生接触到的合唱曲中,很可能在同一个作品中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多声部形式。例如四声部混声合唱曲 《半个月亮爬上来》,前两个乐句采用三度叠置的方法,第三个乐句则采用了轮唱形式;“人音版”(北京)初中音乐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中的《美丽的梦神》同样也采用了第一、第二、第四乐句多为三度叠置,第三句轮唱的形式。但无论合唱作品多么丰富,班级合唱教学所涉及的作品类型是有限的,其内在的规律与方法是可学、可会的,且能够举一反三地用到新作品的分析、学习与表演中。

三、对班级合唱教学的基本建议

我们应清楚地看到,班级合唱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学养与能力。没有优秀的专业教师,所有的教法和素材、设备都可能是摆设。教师应该提高自身对不同类型合唱作品特点的认识,同时有意识地积累同一类型不同难度的典型作品,并根据学生水平分门别类、从易到难地使用素材。当教师看到一首合唱作品时,不要急于让学生分声部练习,而是首先要分析作品(全曲或各部分)属于哪种多声部类型,在这种类型中属于什么难度。对于所教授的班级学生来说,这个作品既可以作为新授的例题,让学生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或认识一种新的类型,还可以作为复习的习题,帮助学生熟悉已学习过的方法或类型;抑或可以作为学生运用所学本领进一步开阔视野、积累音乐实践经验的习题。在这种分析的基础上,再决定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教学。

教师应该认识到,优秀的合唱作品虽浩如烟海,但基本创作和学习的规律与方法是有限的。那些不关注规律与方法的教学难免会落入枯燥训练的泥潭。班级合唱教学应该遵循“用有限的课时,教有限的规律,去解决学习无限作品时遇到的问题”的教学原则,以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合唱的学习方法,并能独立地把所学本领运用到真实的音乐生活与实践中,促进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表达等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深化。

猜你喜欢
谱例乐句和弦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拯救交响危机的音乐创作
——以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为例
茹泣吞悲
——《陈杏元和番》音乐分析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试析不协和音程的实际作品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