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改视域下的晚清民间教育探究

2022-08-03 15:11吴亚楠
成才之路 2022年15期
关键词:晚清教育改革人才培养

吴亚楠

摘要:晚清时期,以科举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模式既难以使学生获得真才实学,又难以向政府输送利于国家发展的优秀人才,一些有识之士便开始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最先受到新教育思想影响的是清代的官学,但官学主要是针对“宫廷”内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文章选择从“宫廷”之外的民间教育入手,从其分类、改革原因、改革的方针举措及其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为我国的教育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晚清;民间教育;教育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15-0046-03

晚清是指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到1912年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间的72年,这72年间的教育事业跟随时局变换进行了三次大变革,分别是洋务运动时期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西方器物学习改革、维新变法时期为改变国人思想的西方新思想学习改革、辛亥革命时期为彻底解放学生思想的废除科举颁布新学制改革。本文主要对新教改视域下的晚清民间教育进行探讨。

一、晚清教育改革前民间教育的分类

1.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就是家长有意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身传言教、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等方式,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继而家庭成员彼此相互影响终生的一种社会活动。晚清民间教育中的家庭教育主要以“家塾”“私塾”的形式呈现,这种“家塾”“私塾”的教育主要教授“幼学”“书学”“经学”“史学”等文化知识。家庭教育的另一种呈现形式就是“家训”,根据可考资料显示,晚清现存的家训有五十余种,是当之无愧的封建家庭教育之大成者。笔者以《曾国藩家训》为例,将晚清家训的内容进行如下分类。(1)修身养性。曾国藩在家训中教育子女要将浮躁气平息、将骄逸念收起、将懒散习鄙弃,学习时虚怀若谷,待人时宽大为怀。(2)处世之道。曾国藩家训中的处世之道分为在家与在外两方面。在家不仅要遵守伦理道德,奉行孝悌的美德,即“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还要简朴、敬恕、廉谦劳、守礼仪、戒骄戒躁戒凉德;在外要谨慎交友、真诚待人。(3)求学之道。家训中要求求学态度要谦虚,读书要“看读写作”并行,作文要修辞立诚忌雕饰。由此可见,晚清时期家庭教育的内容丰富,能有效提高国人的整体素质。

2.书院教育

书院,兴起于唐代,曾是私人读书场所或者朝廷修书的机构,随后这种民间教育形式一直流传到清末时期。清前期由于朝廷对书院的发展持避讳和打压态度,使书院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多存在于民间。在后来的康熙年间和雍正十一年前后,朝廷对书院较为支持,为其拨款、颁书、选院长,使书院逐渐呈现出官学化的趋势,但其依旧归属于民间。政府支持书院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其能为国家输送科举人才,也正因为这一点,书院教育内容以科举文为主。这个特点难免会对书院的发展造成局限,但笔者不认为这会使清代书院成为科举制的“附庸”。中国自古称经史之学为“根底之学”,一些书院在教授科举文时,辅之以经史之学。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应试”技巧,而是真才实学的历练。

二、晚清民间教育改革原因

1.外因:列强入侵的冲击

十七世纪前后,英国为平衡在中国“入超”的贸易地位,启动了可耻的鸦片贩卖。后来中国多次颁布禁烟令,效果都微乎其微。1839年3月,林则徐同邓廷桢等官员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禁烟运动,这也成为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此次战争失败了,并以签订《南京条约》告终。随着战争的结束,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通商口岸和租借地,产生了半殖民地型经济,输入了更多外国商品和鸦片。最重要的是,国内掀起了经世思潮并开始开眼看世界。

随着英法等国的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他们不再满足于在华的现有利益,于1856到1860年再次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廷再次失败,并与英国、法国、美国、俄国等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这两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不仅使中国的完整领土遭到破坏,更使中国人民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列强如蛀虫般对处于晚清时期的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瓜分和抢夺,这些沉重的打击是晚清进行教育改革重要的外部原因。

2.内因:有识之士的回应

第二次鸦片战争给清王朝造成巨大的打击,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等官员认识到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威力,提出学习西方工业技术的主张,应用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形成了洋务派。为了“自强”“求富”,洋务派兴起了近代军事工业,促成了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兴办了近代文化教育事业。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社会各阶层共同计划救亡图存。1890年春,康有为受今文经学家廖平新史学观的影响,认为经学的学习需阐释其微言大义,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加于传统经学之中。随后康有为在广州讲学,以“求仁之义”“中外之故”“救国之法”为内容,并同学生一起编撰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春秋董氏学》等著作,这些著作将传统的四书五经说成是刘歆伪造的,是为当时谋权篡位而服务的,同时将自己的主张说成是古代圣贤所言,让自己的思想有了经典的依托而令人信服,也就是所谓的“托古改制”。书中的部分言论,也成为了晚清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1901年,慈禧太后为保自身命运,示好列强,声称要“取外国之长”“去中国之短”,就此实行了清末新政。新政在教育方面下令改书院为学堂,颁布了新政时期重要的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并废停了科举,奖励民间学生去西方国家留学。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在战后积极思考,发现了晚清教育模式的弊端,并探索出新的发展路径,由此出现了洋务派、维新派等,为中国的救亡图存提供新思想、新主张,这是晚清教育改革的内部原因。

三、晚清民间教育改革的举措

1.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兴办

洋务运动想要顺利进行,亟须培养洋务人才,由此一些教育机构应运而生。首先成立的是同文馆,该机构成立的初衷是为国家培养外语人才。 1862年开馆之初,同文馆只有英文、汉语教师各一名,四年后逐渐发展为涵盖语言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教育机构。该机构学习采纳西方相对先进的教学方法,制定了五年制和八年制两种课表和系统严格的考试制度。上海方言馆原叫外国语言文字学馆,招收天资聪颖的14岁以下少年儿童,主要教授外语和算术,辅以学习各类经史文学,以期为国家培养翻译人才。1869年,该馆与新设立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合并,同时增加制造轮船机器的课程。此后,该类教育机构在各地兴起,有广州同文馆、珲春俄文馆、新疆俄文馆、台湾西学馆、湖北自强学堂等。

此外,在洋务运动期间还设立了多种军事学校。1867年,福建船政局创办了船政学堂,该学堂先后设立了法文学堂、英文学堂、驾驶学堂、绘事院、艺圃、管轮学堂,主要培养能够服务于海军建设的学生,同时还利用外聘的技术人员制造轮船。该学堂后期招收学生达300人,但在中法战争后有所衰落。此后,在各地陆续设立了13所近代军事学堂,如上海的操炮学堂、天津的鱼雷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北京昆明湖水师学堂、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等。

派遣留学生,也是兴办近代教育的一项举措。第一次留学计划从1872年起分四年每年派遣30人,共120人次,这些学生为10岁到16岁的青少年,均赴美,期限15年。1877年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赴英法留学,共34名。同时,洋务运动时期还兴办了各种近代报刊传播新思想。1868年创办的《万国公报》、1872年创办的《申报》、1876年创办的《格致汇编》以及1858年由中国人自办的《中外新报》都是比较典型的,这些报刊为新思想的传播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属于近代教育事业的一种延伸。

2.废科举与新学制

1901年1月,慈禧太后宣布“新政”后,一部分官吏开始主张科举改革。袁世凯提出增加实科,最终实现以实科完全取缔旧科;张之洞、刘一坤提出分学科将科举中额递减,十年后实现科举废停。朝廷以为废除科举这一举措实在事关重大,故只是在1901年8月下令,1902年开始科举考试停止武科并停考八股文。1904年1月,张百熙等人再次主张废停科举,折中提出“自下届丙午起,每科递减中额三分之一,三科即可递减完毕,十年科举不废自费”。张百熙等人还接受前人的经验,没有采用激进的方式,而是在提出废科举的同时强调“暂办试行”,并附上旧日举贡生员的善后办法,故得到了清廷批准。于是清廷提出循序渐进性废科举方案,下令自丙午科起,逐渐递减乡试、会试中额和各省学额,并为各省兴办学堂,有所成效后再将科举学额分别停止。1905年8月,袁世凯与数名官员联名上奏,指出“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朝廷迫于日俄战争日本胜利在即的舆论压力,于同月下旨:“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科举考试彻底废停。

科举制废停后,各省应旨建立自己的新学堂,一时间,新学堂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新学制的统一也势在必行。1902年8月,张百熙等人提出“壬寅学制”,该学制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阶段,但由于当时朝廷的内部矛盾,该学制并未实行。1903年,张百熙等人提出“癸卯学制”。该学制在沿袭“壬寅学制”三阶段的基础上,对每一阶段做了細致的划分,将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等学堂为中学堂;将高等教育分为大学预科、大学堂、通儒院。赋予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毕业生秀才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举人功名,通儒院和大学毕业生进士功名。另外,“癸卯学制”还确定了师范教育、实业教育体制并赋予了女子受教育的权利。

四、晚清民间教育改革的影响

20世纪初,随着科举制的废除和新思想的引进,我国的教育在学科上也有了更多的分类。如美学、哲学、逻辑学、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等,会作为新学科被新学堂应用。晚清民间教育在学制和教学内容上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尤其是在我国实行了1 300多年的科举制的废除、新学制的建立以及赋予女子受教育的权利成为我国教育史上的重大转折,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从此,我国教育开始跟上世界发展的进程,走向了近代化。这些改革影响深远:在学生层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不再拘泥四书五经八股文;在国家层面,有效地为国家培养了拥有新知识新文化、有利于国家发展进步的新型人才,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新式学生群体;在社会层面,减少了社会舆论对我国传统教育的诟病。晚清民间教育的改革,使我国教育的模式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促进了我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五、结语

本文着眼于晚清的民间教育,对改革前民间教育的分类、改革原因、举措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改革原因从外因、内因两方面展开,外部原因主要是列强的入侵,内部原因主要是国内有识之士在面对列强入侵时做出了相应的思考和回应;在举措上一是洋务运动后近代教育事业的兴办,二是废除科举并建立新的学制;在影响上从学科、学生、社会、教育发展四方面进行了解答。这些对晚清民间教育的探究,能为我国的教育研究提供一定的史料借鉴。

参考文献:

[1]尹德新.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清代部分)[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3.

[2]马丽,张首先.晚清民间教育改革的原因、措施及其影响[J].铜仁学院学报,2007(09).

[3]张海鹏.中国近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刘春华.晚清教育改革探微[J].学术论坛,2006(10).

Exploration of Folk Educ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Education Reform

Wu Yanan

(Northeast Folk Art Research Center, Jilin Academy of Art, Changchun 30114, China)

Abstrac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educational model with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s the main content was difficult to make students obtain real talent and practical learning, and it was difficult to send excellent talents conducive to national development to the government. Some people of insight began to carry out a series of exploration and reform of education. The official school in the Qing Dynasty was the first to be influenced by the new educational thought, but the official school is mainly aimed at the "court" and has certain limitations.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folk education outside the "palace", and makes an in-depth exploration from four aspects: its classification, reform reasons, reform policies and measures and their influence,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Chinas educational research.

Key words: lateQingDynasty;folk education;education reform;talenttraining

猜你喜欢
晚清教育改革人才培养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有情总被无情恼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