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养殖模式下三倍体虹鳟鱼肉品质差异的研究

2022-08-04 15:15管玲玲刘小红田海宁励建荣孟玉琼马睿
水生生物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虹鳟鱼三倍体虹鳟

管玲玲 刘小红 田海宁 励建荣 孟玉琼* 马睿*

(1.青海大学农牧学院,西宁 810016;2.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宁 810016;3.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西宁 810016;4.渤海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锦州 121013)

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是世界广泛养殖的肉食性冷水鱼类之一。三倍体虹鳟细胞内拥有三套完整染色体,具有生长快、肉质好和无基因污染等优点[1],目前已在青海、新疆、甘肃和重庆等省(自治区)推广和养殖。主要养殖模式以水库大水面网箱养殖、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及利用山间溪流的流水池塘养殖为主。

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鱼类品质成为关注的重点。鱼类品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一般体现在表观、肉质、气味及营养价值方面[2]。目前关于鱼肉品质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3—5]、饲料[6—8]、种质[9—11]、规格[12—14]和屠宰方式[15—17]等。对罗非鱼(Oreochromisspp.)[18,19]、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20,21]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22,23]的研究表明,不同养殖模式对鱼肉品质影响显著,而关于不同养殖模式三倍体虹鳟鱼肉品质差异对比却鲜见报道。

因此,本研究通过比较网箱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及流水池塘养殖三种模式下三倍体虹鳟在表观、肉质、气味及营养价值方面的差异,系统研究三种养殖模式下三倍体虹鳟品质特点,为三倍体虹鳟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网箱、工厂化循环水和流水池塘养殖三倍体虹鳟分别购自于青海[体重为(3.99±0.17) kg]、新疆[体重为(4.07±0.15) kg]和重庆[体重为(4.39±0.15) kg],依次命名为W、G和C养殖模式。每个养殖模式随机取12尾冰鲜去脏商品鱼并于宰杀72h内完成鱼肉pH、肉色、质构和持水力等物理品质指标的测定,去皮分割特定部位的鱼肉置于入-80℃冰箱保存,用于后续化学品质指标的测定,不同指标的测定部位如图 1所示。

图1 鱼肉品质指标测定区域分布图Fig.1 Sampling segments for measurements of the quality parameters in the fillet of triploid rainbow trout

1.2 实验方法

表观指标测定分析测量每条鱼的体重、体长、内脏重和剖下的鱼片重,并计算肥满度、去脏率和出肉率,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W为鱼体质量(g),Wv为内脏质量(g),Wf为鱼片质量(g),L为鱼体长(cm)。

使用体式显微镜(P2-DBL,尼康,日本)对三倍体虹鳟腹部特定部位鱼肉进行拍照,之后使用Image-J软件统计三倍体虹鳟鱼肉肌间隔宽度。

采用色彩色差仪(CR-400,柯尼卡美能达,日本)测定三倍体虹鳟鱼肉的特定两个点的肉色,并由L*(亮度值)、a*(红色值-绿色值轴)、b*(黄色值-蓝色值轴)、Cab*(色度值)和Hab°(色调角)表示。参考Nickell等[24]和Yeşilayer等[25]方法,按式(4)-(5)分别计算Cab*(色度值)和Hab°(色调角)。

肉质指标测定分析在肉色测定点采用食品物性分析仪(TMS-PRO,FTC,美国)的TPA(texture profile analysis)模式对鱼肉质构进行测定,相关参数为:圆柱形探头直径8 mm;力量单元25 kg;起始力0.1 N;形变量60%;检测速度60 mm/min。之后在对应点使用带有固态电极的pH计(S220,梅特勒,瑞士)进行鱼肉pH测定。

参照Schubring等[26]的方法,将鱼肉放入提前烘干的三层滤纸(定量滤纸φ12.5 cm)中,使用食品物性分析仪(TMS-PRO,FTC,美国)进行挤压处理,将滤纸放入75℃烘箱烘24h,称重,计算鱼肉汁液流失率、失水率和失脂率。

式中,m为样品的重量(g),m0为滤纸的重量(g),m1为挤压样品后滤纸的重量(g),m2为烘24h后滤纸的重量(g)。

采用AOAC标准方法[27]检测鱼肉中总蛋白和灰分含量。鱼肉总蛋白含量采用凯氏定氮法(N×6.25)测定(2300-Auto-analyzer,FOSS,丹麦);鱼肉灰分含量采用550℃燃烧法测定。鱼肉脂肪含量采用氯仿甲醇提取法[28]测定。鱼肉水分采用冻干法测定。

鱼肉碱溶性、碱不溶性羟脯氨酸和总羟脯氨酸含量及水溶性蛋白和盐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方法参考马睿[29]。肌糖原含量的测定采用南京建成试剂盒(货号:A043-1-1)。

气味指标测定分析挥发性气味物质测定参考Ma[1]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QP2020,岛津,日本)测定。

挥发性气味物质的评价方法:用气味活度值(OAV,Odor activity value)来描述单个挥发性气味物质对整体气味的贡献。当该物质OAV≥1时,为气味活性物质,对鱼肉整体风味有贡献。

式中,C为挥发性气味物质的相对浓度,OT为挥发性气味物质的阈值。

营养价值指标测定分析鱼肉结合态氨基酸含量的测定方法参照GB5009.124—2016并略有改动,使用HPLC(HP1260,安捷伦,美国)进行测定。检测参数:采用Agilent 1260 HPLC自动进样器,对氨基酸标准品和样品氨基酸进行OPAFMOC在线衍生。硼酸缓冲液(pH 10.4)2.5 μL,氨基酸标准品或样品液0.5 μL,混合2次,等待0.5min,洗针,邻苯二甲醛(OPA)0.5 μL,混合6次,洗针,9-芴甲基氯甲酸酯(FMOC)0.5 μL,混合6次,洗针,衍生。色谱条件:G7121A荧光检测器(FLD);色谱柱:ZORBAX Eclipse-AAA(4.6 mm×150 mm,3.5 μm);柱温:40℃;FLD检测波长:0.00—15.00min(λEx=340 nm,λEm=450 nm),15.00—26.00min(λEx=266 nm,λEm=305 nm)。流动相A:40 mmol/L Na2HPO4(pH 7.8);流动相B:乙腈∶甲醇∶水=(45∶45∶10,v/v/v);泵设置:流速为2.0 mL/min,柱温为40℃,停止时间为26min。

测定鱼肉脂肪时用氯仿-甲醇提取的脂质用于测定脂肪酸组成,参照Ma等[30]方法将脂肪酸甲酯化,而后通过GC-MS(QP2020,岛津,日本)分离测定样品中脂肪酸甲酯和添加已知浓度的内标(十七烷甲酯)。气相参数:色谱柱为Rxi—5 sil MS(30 mm×0.25 mm,0.25 μm);色谱柱升温程序为以15℃/min速度从150℃升温到200℃,而后以2℃/min速度从200℃升温到250℃;载气为氦气,1 mg/min;接口温度为250℃,采用分流模式(分流比:20∶1)。质谱参数:电子轰击离子源,离子源温度为230℃,接口温度为280℃,电子能量为70 eV,质量扫描范围:45—500 m/z。每个脂肪酸甲酯定性通过外标(Supelco,美国)确定,定量根据内标浓度及目标脂肪酸甲酯和内标的峰面积之比计算。参照Ulbricht等[31],计算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和血栓形成指数(TI),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12:0为十二烷酸,C14:0为十四烷酸,C16:0为十六烷酸,C18:0为十八烷酸,MUFA为单不饱和脂肪酸,PUFA为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为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UFA为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

鱼肉中矿物元素测定方法参考GB5009.268—2016,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iCAP RQ,赛默飞,美国)进行测定。

1.3 统计分析

实验数据均采用平均值 ± 标准误(mean±SE)表示,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当差异显著时(P<0.05),采用Tukey’s检验进行多重比较;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用Origin 2019软件绘图。

2 结果

2.1 表观指标

由表 1可知,不同养殖模式三倍体虹鳟的去脏率和肌间隔宽度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养殖模式三倍体虹鳟的肥满度差异显著(P<0.05),从大到小分别是G>W>C。W组和G组三倍体虹鳟出肉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都显著低于C组(P<0.05)。

表1 不同养殖模式三倍体虹鳟表观品质指标对比Tab.1 Comparison of biometrical parameters of triploid rainbow trout cultured under different modes (n=12)

在肉色方面,W组和G组三倍体虹鳟鱼肉的亮度值(L*)和C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W组鱼肉的亮度值(L*)显著高于G组鱼肉的亮度值(L*)(P<0.05);W组和C组三倍体虹鳟鱼肉的红色值(a*)差异不显著(P>0.05),但都显著低于G组(P<0.05);W组和G组三倍体虹鳟鱼肉的黄色值(b*)差异不显著(P>0.05),但都显著高于C组(P<0.05);不同养殖模式三倍体虹鳟的色度值(Cab*)差异显著(P<0.05),从大到小分别是G>W>C;G组和C组三倍体虹鳟色调角(Hab°)差异不显著(P>0.05),但都显著低于W组(P<0.05)。

2.2 肉质指标

如表 2所示,在物理性状方面,不同养殖模式三倍体虹鳟鱼肉的破裂力和pH差异不显著(P>0.05);G组和C组三倍体虹鳟鱼肉的硬度、内聚性、弹性和咀嚼性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低于W组(P<0.05);不同养殖模式三倍体虹鳟的鱼肉的黏附性差异显著(P<0.05),从大到小分别是C>G>W。在持水力方面,不同养殖模式三倍体虹鳟鱼肉的失脂率差异不显著(P>0.05);G组和C组三倍体虹鳟鱼肉的汁液流失率和失水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低于W组(P<0.05)。

表2 不同养殖模式三倍体虹鳟鱼肉肉质指标对比Tab.2 Comparison of fillet texture of triploid rainbow trout cultured under different modes

在化学成分方面,不同养殖模式三倍体虹鳟鱼肉的总蛋白、碱不溶性羟脯氨酸和总羟脯氨酸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W组和G组三倍体虹鳟鱼肉的水分和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C组(P<0.05);W组和G组三倍体虹鳟鱼肉的灰分和C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G组三倍体虹鳟鱼肉的灰分显著高于W组(P<0.05);W组和C组三倍体虹鳟鱼肉的碱溶性羟脯氨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G组(P<0.05);G组和C组三倍体虹鳟鱼肉的水溶性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W组(P<0.05);W组和C组三倍体虹鳟鱼肉的盐溶性蛋白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低于G组(P<0.05);不同养殖模式三倍体虹鳟鱼肉的肌糖原含量差异显著(P<0.05),从大到小分别是C>W>G。

2.3 气味指标

如表 3所示,W组、G组和C组分别检测到20、21和23种气味活性物质,其中醇类3种、酮类3类、醛类15类和呋喃类2种。不同养殖模式三倍体虹鳟鱼肉气味活性物质的总OAV、庚醛和辛醛的OAV差异显著(P<0.05),从小到大分别是C>G>W;2-辛烯-1-醇、2,3-戊二酮和3,5-辛二烯-2-酮在W组三倍体虹鳟鱼肉中未检测出;(E)-2-庚烯醛、(E,E)-2,4-庚二烯醛在G组三倍体虹鳟鱼肉中未检测出;G组和C组三倍体虹鳟鱼肉的1-庚醇、壬醛的OAV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W组(P<0.05);W组和G组三倍体虹鳟鱼肉的1-辛烯-3-醇、2,3-辛二酮、戊醛、己醛和(E)-2-葵烯醛的OAV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低于C组(P<0.05);不同养殖模式三倍体虹鳟鱼肉中(Z)-4-庚烯醛、(E,Z)-2,6-壬二烯醛、2-乙基呋喃和2-戊基呋喃的OAV差异不显著(P>0.05);W组和C组三倍体虹鳟鱼肉中(E)-2-辛烯醛的OAV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G组(P<0.05);W组和C组三倍体虹鳟鱼肉中(E)-2-壬烯醛、癸醛、十一醛的OAV和G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C组三倍体虹鳟鱼肉中(E)-2-壬烯醛、癸醛和十一醛的OAV显著高于W组(P<0.05);G组和C组三倍体虹鳟鱼肉中(E,E)-2,4-壬二烯醛的OAV和G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C组三倍体虹鳟鱼肉中(E,E)-2,4-壬二烯醛的OAV显著高于W组(P<0.05)。

表3 不同养殖模式三倍体虹鳟鱼肉气味活性物质的气味活度值对比Tab.3 Comparison of odor activity values (OAVs) of odor active substances in the muscles of triploid rainbow trout cultured under different modes

2.4 营养价值指标

由表 4可知,不同养殖模式三倍体虹鳟鱼肉中检测了17种结合态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8种,非必需氨基酸9种。W组和G组三倍体虹鳟鱼肉的组氨酸含量和C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W组三倍体虹鳟鱼肉的组氨酸含量显著高于G组(P<0.05);G组和C组三倍体虹鳟鱼肉的精氨酸和脯氨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低于W组(P<0.05);G组和C组三倍体虹鳟鱼肉的胱氨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W组(P<0.05);其他各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及总氨基酸含量在3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表4 不同养殖模式三倍体虹鳟鱼肉结合态氨基酸含量对比Tab.4 Comparison of fillet bound amino acids contents of triploid rainbow trout cultured under different modes (mg/100g)

由表 5可知,不同养殖模式三倍体虹鳟鱼肉中均检测出20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7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6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7种。W组和C组三倍体虹鳟鱼肉的C12:0、C16:0、C18:1n-9(Z)、C20:1n-9、C22:1n-9、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总脂肪酸含量(TFA)及n-3/n-6的比值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低于G组(P<0.05);不同养殖模式三倍体虹鳟鱼肉的C14:0、C24:1n-9、C20:5n-3(EPA)、C22:6n-3(DHA)和n-3系列脂肪酸(n-3)含量差异显著(P<0.05),从大到小分别是G>W>C;G组和C组三倍体虹鳟鱼肉的C18:0含量和W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G组三倍体虹鳟鱼肉的C18:0含量显著高于C组(P<0.05);W组和G组三倍体虹鳟鱼肉的C20:0、C18:1n-9(E)含量和C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G组三倍体虹鳟鱼肉的C20:0、C18:1n-9(E)含量显著高于W组(P<0.05);W组和G组三倍体虹鳟鱼肉的C22:0、C24:0、C18:2n-6、C20:2n-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n-6系列脂肪酸(n-6)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C组(P<0.05);G组和C组三倍体虹鳟鱼肉的C16:1n-7、C20:3n-6和C20:4n-6(AR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W组(P<0.05);W组和G组三倍体虹鳟鱼肉的C18:3n-3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低于C组(P<0.05);W组和C组三倍体虹鳟鱼肉的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和G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W组三倍体虹鳟鱼肉的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显著高于C组(P<0.05);G组和C组三倍体虹鳟鱼肉的致血栓指数(TI)和W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C组三倍体虹鳟鱼肉的致血栓指数(TI)显著高于G组(P<0.05)。

表5 不同养殖模式三倍体虹鳟鱼肉脂肪酸含量对比Tab.5 Comparison of fillet fatty acids contents of triploid rainbow trout cultured under different modes (mg/100g)

由表 6可知,不同养殖模式三倍体虹鳟鱼肉中均检测出8种矿物元素。不同养殖模式三倍体虹鳟鱼肉的钾、磷、镁、钙、锌和铜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W组和G组三倍体虹鳟鱼肉的铁含量和C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W组三倍体虹鳟鱼肉的铁含量显著高于G组(P<0.05);不同养殖模式三倍体虹鳟鱼肉的硒含量差异显著(P<0.05),从大到小分别是W>G>C。

表6 不同养殖模式三倍体虹鳟鱼肉矿物元素含量对比Tab.6 Comparison of fillet mineral elements contents in muscle of triploid rainbow trout cultured under different modes (mg/100g)

2.5 主成分分析

图2所示,本研究将111个品质指标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图 2a中每个箭头代表一个品质指标,箭头与箭头之间越近表示它们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箭头与箭头方向相反表示它们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由图 2b可知,网箱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和流水池塘养殖三倍体虹鳟鱼肉品质轮廓差异明显,均能独立成组。

图2 不同养殖模式三倍体虹鳟鱼肉品质指标主成分分析Fig.2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fillet quality indexes of triploid rainbow trout cultured under different modes

3 讨论

3.1 表观方面

鱼类的表观品质指标不仅取决于遗传因素,更与其养殖环境具有紧密联系[44]。肥满度是衡量形体的重要指标,可以一定程度反映鱼类的肥瘦程度和生长情况。出肉率是衡量鱼类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鱼类可食用部分的商用价值。研究表明鱼肉脂肪含量越高,肥满度越大,出肉率越小[45]。本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也发现脂肪含量和肥满度呈正相关,而和出肉率呈负相关关系。在本研究中,流水池塘养殖三倍体虹鳟出肉率具有明显优势,可能的原因与该养殖模式下鱼呈现细长的体型,便于鱼片剖取有关。

肉色和“大理石”纹理是感知鲑科鱼类品质的最重要属性之一,与消费者接受或拒绝产品直接相关[46]。其中鱼类肉色可以通过色差仪L*、a*、b*值衡量,L*表示亮度值,L*值越大表明颜色越明亮;a*表示红绿程度(-a*表示绿,+a*表示红);b*表示黄蓝程度(-b*表示蓝,+b*表示黄)[44]。在本研究中,循环水养殖的三倍体虹鳟鱼肉具有较高的红色值和黄色值,这可能由于循环水箱内水体积较小,饲料中色素类物质不易流失[47],同时脂肪含量高,有利于虾青素的沉积[24]。色度值(Cab*)表示颜色的饱和度、密度或亮度,是颜色的强度和清晰度的表达;色调角(Hab°)是鱼片的红色和黄色之间的关系,红色调0°,黄色调在90°,绿色调在180°和蓝色调在270°[48]。一般来说,色度值(Cab*)越大、色调角(Hab°)越大,表示鱼肉饱和度高,肉色偏橘。研究表明呈现高饱和度且肉色偏橘色的鲑科鱼肉更具有商业价值[49]。在本研究中,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和网箱养殖三倍体虹鳟鱼肉均呈现出的偏橘色,其中网箱养殖鱼鱼肉在此基础上饱和度更高,因此具有更高的商业价值。“大理石”纹理主要指鲑鳟鱼肉片红白相间的排布,本研究通过测定肌间隔宽度作为衡量鱼肉白色纹理的品质指标,结果表明不同养殖模式三倍体虹鳟鱼肉肌间隔宽度无显著差异。在陆生动物中肌间隔宽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动物胴体品质,与肌肉脂肪含量呈正相关[50,51]。本研究中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三倍体虹鳟鱼肉具有较高的脂肪含量,但肌间隔宽度并没有增加,可能的原因与养殖环境影响了鱼肉脂肪沉积,需进一步研究。

3.2 肉质方面

水产品质构是鱼类组织特性的一项重要指标[52]。硬度是鲑鳟鱼肉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者倾向于坚实度较高的鱼肉[53,54]。本研究结果表明,网箱养殖三倍体虹鳟鱼肉的硬度、咀嚼性、内聚性、弹性最大而黏附性最小,因此其鱼肉较为坚实。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三倍体虹鳟坚实度与鱼肉胶原蛋白成正相关,与鱼肉水溶性蛋白负相关。但网箱养殖的三倍体虹鳟肌肉中羟脯氨酸含量与其他养殖模式没有显著性差异。质地的影响因素可能较多,Ma等[30]在研究大黄鱼中同样发现鱼肉坚实度与羟脯氨酸含量没有存在显著线性关系。

在鱼死后,鱼肉中糖原无氧降解产生大量乳酸进而降低pH[55],因此pH是判断肉质的重要指标[56]。此外,研究表明,pH的迅速降低会显著影响鱼肉的坚韧度、持水力和感官品质[53]。本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鱼肉pH与糖原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但本研究中流水池塘养殖三倍体虹鳟肌糖原含量最高,工厂化循环水最低,但不同养殖模式鱼肉并未表现出pH的差异,其原因可能与鱼肉pH的影响因素较多有关。

持水力可以体现鱼肉保持其本身水分的能力,对鱼类的质构和风味等指标有着重要的影响[57]。持水力越高则汁液流失率、失脂率和失水率越低。研究表明,鱼类鱼肉盐溶性蛋白含量与鱼肉保水力呈正相关[58]。本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也发现鱼肉盐溶性蛋白与汁液流失率和失水率均呈负相关关系。因此,网箱养殖三倍体虹鳟汁液流失率和失水率较高原因可能与盐溶性蛋白含量较低相关。

3.3 气味方面

风味是鱼类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挥发性气味物质不仅是风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鱼类品质的重要衡量标准[59]。气味的形成与人类嗅觉阈值有关。嗅觉阈值是指引起人嗅觉最小刺激的物质浓度,嗅觉阈值越低的化合物越容易被感知,而在挥发性气味物质中,酮类和醛类化合物的嗅觉阈值相对较低[60],容易被人类感知。此外研究表明,三倍体虹鳟鱼肉中醛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都远高于其他几类物质,可能是影响其气味的主要物质种类[1,61]。气味活度值(OAV)用来描述单个挥发性气味物质对整体气味的贡献,当OAV≥1时,对鱼肉整体风味有贡献[41]。本团队之前已通过气味活度值(OAV)构建了网箱养殖三倍体虹鳟气味轮廓并确定了主体气味化合物,主要包括醇类、酮类和醛类等21种气味活性物质[1]。本研究发现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和流水池塘养殖三倍体虹鳟鱼肉比之前研究多了3,5-辛二烯-2-酮和2-辛烯-1-醇两种气味活性物质,但OAV较低,不同养殖模式三倍体虹鳟鱼肉气味仍以青绿味、脂香和果香为主。在所有气味活性物质中,按对三倍体虹鳟气味贡献较大的前五种分别是1-辛烯-3-醇、己醛、辛醛、壬醛及(E)-2-壬烯醛,与本团队之前所得出的结论一致[1],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这些物质主要是通过油酸和亚油酸氧化裂解产生[62—64]。此外,本研究测定鱼肉中脂肪酸组成也发现三倍体虹鳟鱼肉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50%以上,因此油酸和亚油酸的氧化产物可能是形成虹鳟气味的重要原因,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中流水池塘养殖三倍体虹鳟鱼肉气味活性物质的总OAV最高,主要对鱼肉气味有贡献的物质为(E)-2-壬烯醛、辛醛、壬醛、1-辛烯-3醇和己醛,其OAV占总值的80%以上,主要呈现为青绿味、果香和脂香。网箱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三倍体虹鳟气味强度较低,但对鱼肉整体气味有贡献的主要气味活性物质相同,故不同养殖模式三倍体虹鳟鱼肉的气味特征一致。

3.4 营养价值方面

鱼类鱼肉营养价值主要与总蛋白含量、脂肪含量、氨基酸组成及含量、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矿物元素组成及含量等有关。必需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对于蛋白质营养价值起重要作用,3个养殖模式三倍体虹鳟鱼肉必需氨基酸组成相对均衡,含量丰富,具有较高营养价值,为优质的动物蛋白源。在本研究中,不同养殖模式三倍体虹鳟鱼肉中总氨基酸及总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且含量与张殿福等[65]和朱龙等[10]研究结果相近。

脂肪含量对于鱼肉风味及适口性影响巨大[66]。而鱼肉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n-3 PUFA包括EPA和DHA具有很多生理学功能,例如抗心血管疾病、促进发育和免疫调节作用[67]。在本研究中,三个养殖模式三倍体虹鳟鱼肉中MUFA含量最高,其次是PUFA和SFA,类似结果在Celik等[68]的研究中发现。AI和TI用于评估三倍体虹鳟鱼肉对人类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影响,AI和TI值越高,危险性越高。在本研究中,三组三倍体虹鳟鱼肉的AI和TI均远低于牛肉、羊肉及猪肉(AI为0.72、1.00、0.60;TI为1.06、1.58、1.37)[31],说明三倍体虹鳟鱼肉具有较高的食用和保健价值。对比不同养殖模式发现,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三倍体虹鳟鱼肉中粗脂肪、TFA、SFA、MUFA、PUFA、n-3、n-6、n-3/n-6、EPA、DHA、ARA及C18:1n-9含量最高,其原因可能受到养殖环境的影响。由于工厂化循环水系统场地有限,三倍体虹鳟运动受限因此脂肪更易沉积于肌肉中。脂肪酸组成与含量和张雯等[69]对养殖虹鳟的研究结果相近。

4 结论

通过评估表观品质、肉质、气味和营养价值相关111个品质指标发现网箱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及流水池塘养殖三倍体虹鳟鱼肉品质存在明显差异,各具特色:网箱养殖三倍体虹鳟鱼肉质地坚实富有弹性,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三倍体虹鳟具有较红的肉色并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流水池塘养殖三倍体虹鳟形体优美且出肉率相对较高,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丰富。

猜你喜欢
虹鳟鱼三倍体虹鳟
那条逆流而上的死鱼
我国三倍体牡蛎育苗、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
云南山地橡胶树三倍体育种回顾
牛脾转移因子联合核酸疫苗对虹鳟鱼IHN病的保护率影响研究
细数你吃的那些“不孕不育”食物
虹鳟鱼熟吃安全又美味
海水工厂化养殖虹鳟营养品质分析与评价
虹鳟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虹鳟鱼的故事
三倍体虹鳟鱼的海水驯化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