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思考

2022-08-04 07:36周琼
成才之路 2022年2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改革

摘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不仅是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需要,也是改革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的需要。当前,高校要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改革。一要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的目的,二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的原则,三要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的方法,四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12;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21-0029-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A类项目“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研究与实践”(2020JGA302)、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广西财经素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新时代广西大学生健康財富观培育研究”(2021ZJY862)、“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人文社会科学类立项课题(2020QGRW028)研究成果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工作,制定出台了系列政策以推进高校思政课教育改革创新,使得高校思政课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在此大背景下,全国各大高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下简称“原理”课)中,以提升“原理”课的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各高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笔者发现,一些高校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的效果,影响着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的培养。本文试从理论上分析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的目的

从课程教学的视角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实质就是一种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改革课程教学目的、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其中,树立科学的课程教学改革目的至关重要。这是因为,改革课程教学目的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具有龙头引领作用。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课程教学改革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教学改革内容以及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只有树立起科学的课程教学改革目的,才有可能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课程教学改革目的出现了偏差,那么整个课程教学改革也就很难取得显著的成效。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融合的浅层化。这种浅层化具体表现为:仅仅从知识层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互相诠释,而没有从内在思想体系和价值根源上揭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深层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中具有的共通作用。而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一些思政课教师没有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的根本目的。那么,这一根本目的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一问题,还是要从“原理”课的性质说起。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原理”课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学会运用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因此,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时,要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为根本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的精髓,蕴含着中国古人对宇宙自然、国家社会、人伦道德的认知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一概括十分精准,准确地揭示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要引导大学生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伦理规范和人文精神。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原因。因此,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时,教师要注意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在宇宙自然、国家社会、人伦道德上具有的共通的文化因子。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要通过借助这些共通的文化因子,助力大学生更好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另一方面,在融入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伦理规范和人文精神的理解。只有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才会有更宏大的视野、更鲜明的效果,进而“才会在思政课堂上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同频共振,双向提升”。

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的原则

尽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还处于探索阶段,各高校的做法也不尽相同,但在融入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共通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时,要注意坚持适度性原则。一方面,课程内容的安排要适度。当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时,实质上已经明确了“原理”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是主辅关系,即以“原理”课为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辅,而不能本末倒置。这就是说,思政课教师要做的工作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中,而不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依据适度性原则,思政课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保持“原理”课的主体地位,确保课程内容的完整性,不能因为融入而随意减少课程的教学内容,甚至将课程变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另一方面,课程时间的安排要适度。在课堂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把握好时间的度,合理分配讲授的时间。从教学的科学性来看,如果是采用知识点式的融入法进行教学,一般一节课用5分钟~10分钟的时间来进行融入是比较科学的,而不能出现一节课45分钟有30分钟用来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类的现象。如果是采用专题式融入法,本门课程拿出2学时~4个学时进行专题式教学比较科学。

2.选择性原则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时,要注意坚持选择性原则。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告诉人们,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也要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来看待。具体来说,一方面要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中占主流的是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占主流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本,需要大力传承和弘扬。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中也存在一些封建糟粕和一些已经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则必须坚决摒弃。因此,思政课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先从事一番去粗取精的工作,根据“原理”课教学的需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中能融入课程的优秀部分甄别遴选出来,将那些封建糟粕和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抛弃掉,而不能不加选择地进行融入。

3.创造性转化原则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时,要注意坚持创造性转化原则。尽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人类文化的精髓,在关于宇宙自然、个人生存发展、社会发展的认识上有许多相似、相近、相通之处,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思想文化体系,它们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代、有着不同的话语体系,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是教师融入时必须面对的问题。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再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始终保持生机活力,就在于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能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内容、创造出新的表达形式,进而做到始终与时代发展保持同频共振。同样,思政课教师还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特点,不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进行再加工、再整理,并進行必要的内容转化和话语转化,一方面将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内容用中国话语来阐述,最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从单纯的‘隔空对话向深层次的‘重叠共识的转变”。事实上,当思政课教师能较好地做到创造性转化时,其既能做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系讲清楚,又能做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特点讲清楚。

4.启发性原则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时,要注意坚持启发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奥精微。要想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所以仅凭48个课时的“原理”课很难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这48个课时的作用呢?显然,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激发和提升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我学习、自我研究,进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因此,在融入时,要避免灌输式教学方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注意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参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探究,引导学生在思考探究中产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能力。

三、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的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能否取得实效,方法也非常重要。好的融入方法能有效提升融入的实效性。因此,要进一步创新融入的方法。具体说来,思政课教师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法进行实践探索。

1.知识点式融入法

所谓知识点式融入法是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的相关知识点中。例如,在讲授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时,融入中国古代的知行思想;在讲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时,融入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在讲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时,融入中国古人关于小康社会和大同世界的论述等。应该说,这种知识点式的融入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也是思政课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进而揭示出两种文化所拥有的共通文化因子。

2.专题式融入法

专题式融入主要是指采取专题式教学的方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内在关系进行系统讲解。思政课教师可以从“原理”课中拿出2个~4个课时,从宇宙论、认识论、价值论、社会发展论等方面系统地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内在关系。与知识点式融入法相比,专题式融入法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能很好地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类的现象发生。具体来说,专题式融入法能够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而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当然,这一方法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思政课教师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系统深入的认知,才能够较为深入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进行对比。

3.实践教学法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传承几千年而生生不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渗透在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并在生产生活中内化为中国人内心的信念、外化为中国人外在的行为。因此,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时,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伦理规范和人文精神。具体说来,可以利用“原理”课的实践课时,组织学生开展有关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到孔庙去体验中华传统礼仪,组织学生去调研学校所在地传承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情况,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学生在亲身的参与中,更能体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当然,在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思政课教师要注意设置有关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思考探索相关问题,否则实践活动就容易流于形式。

4.经典阅读法

阅读经典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方法。对于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大学生来说,经典阅读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原理”课教材是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资料,但大学生如果要更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仅靠教材是不够的,必须要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同样,仅仅靠思政课教师去整理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来引导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阅读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经典著作。同时,思政课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培养一些在科研上有潜能的学生,引导他们开展科研,撰写学术论文。

四、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时,高校应重视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系统地对思政课教师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着培养思政课教师的任务,因此,系统地对思政课教师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应有的职责。具体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一是举办面向思政课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素养培训班,分批对思政课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帮助思政课教师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办学实力比较强的综合院校,并且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集中开展。二是可以不定期邀请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这种方法适合所有高校,可以利用日常教学时间来开展。三是可以将思政课教师分批送到国内开设有哲学专业、历史专业的高校进行课程进修,促进思政课教师系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2.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主动自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今天的思政课教师素质普遍较高,有着较强的学习能力。因此,思政课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方式来提升自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具体来说,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系统地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著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以《论语》《孟子》《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华元典中。因此,思政課教师可以广泛阅读这些元典,以提升自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另外,今人也撰写了不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著作,这些著作系统地总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思政课教师也可以广泛阅读今人撰写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作。比如,陈来的《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和郭齐勇的《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就是比较好的著作。阅读这些著作可以帮助思政课教师提升自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有利于思政课教师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李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方法论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0(10).

[4]晏朝飞,韩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逻辑、问题及对策[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

[5]李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方法论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0(10).

[6]陈林,周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观察,2020(21).

Reflections on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Course of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ou Qiong

(College of Marxism,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ning 530003, China)

Abstract: Integra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course of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is not only th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the need to reform and innovate the teaching of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At pres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ntegra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course of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First, teachers should clarify the purpose of integra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curriculum. Second, teachers should grasp the principles of integra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curriculum. Third, teachers should innovate the methods of integra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curriculum. Fourth, teachers should improve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litera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Key words: Chineseexcellenttraditionalculture; basicprinciplesofMarxism;curriculumreform;talenttraining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改革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