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气象服务的精细化发展方向探究

2022-08-07 11:04李树岭张晓卿高海虹
黑龙江气象 2022年2期
关键词:天气预报气象预警

付 雯,李树岭,张晓卿,高海虹

(1.黑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哈尔滨市气象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1 引言

多媒体信息时代的到来,驱使着公众气象服务向快速、有趣、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转变,这就要求编导既要拥有气象相关知识,又能用轻松幽默的叙事方法进行表达。除了对工作人员提出更高要求外,公众服务的内容也不能仅仅满足以往的晴雨、气温、风力气象要素预报,而要做更全面的实况、预报类的专项服务产品、做科普专题、结合社会热点答疑解惑,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在公众气象服务的工作中,力求实现气象各部门之间的“深度融合”,需要人才和科技的支撑。如想创作一篇气象科普的深度好文,离不开气象台、气候、科研所等各部门的专家指导;如想开发出更好的公众服务产品,亟需了解各类实况及预报软件,只有最大限度的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才能开发出更多更好的可视化图形产品;如想打造气象专属品牌,不仅要在气象公众服务产品上下功夫,同时要挖掘气象团队的人文故事,着力打造专家和团队的形象,彰显气象人的敬业与活力。

本文提及的天气预报是一个广义概念,既包括具体的天气预报要素产品,也包括由其衍生出的预报专题和气象科普产品。气象服务的产品价值应体现在为公众“省时间”上:如推送天气预报为公众提供出行参考、解读天气热点与社会关切、开展防灾减灾科普答疑等等。

2 天气预报内容的界定

对于各类不同的天气预报材料,气象服务中心在发布权限上要有明确、严格的界定:如中期、长期预报、气候预测以及农业预测是否可以对公众发布,能发布多长时效的;天气灾害发生之后,公众服务需适时适度地向公众发布气象信息,解读天气成因,防止谣言传播。公众服务类的天气预报内容要区别于专业服务和决策服务内容。既不能与收取费用的专业服务内容重叠,也要考虑面向政府汇报和面向公众发布时的权限区别。

每年进入汛期,龙江气象传统媒体(电视、广播)(表1)和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博、天气网、抖音平台)(表2)都要起到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作用,负责面向社会公众发布省级、地市级以及县级预警信号、临近预报、短时预报的任务,其中龙江气象微博发布数量每日最多高达107条,遇到灾害性天气时发布80条左右也是常态。此外从发布频率上看,常常是省级平台几分钟内连续发布几十条预警,每个县市还会发布当地预警,这就使得预警发布得十分密集且内容重叠。如果数量过多、过于密集就会造成公众的“视觉疲劳”,反而降低警示作用。目前,省气象服务中心已在尝试只发布省级预警及红色预警信号,地市级预警则以矩阵式微博方式发布。

表1 公众气象服务传统媒体服务内容

表2 公众气象服务新媒体服务内容

黑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始终潜心打造特色公众气象服务精品,2020年雨雪重大转折性天气文章在今日头条APP展播量17.8万(同类文章展播量约5千),2021年初冬季节微博摄影专题阅读量58万(同类专题阅读量约2千),2022年防灾减灾日首次采用“虚拟演播室+外景专家连线+全媒体分发”形式,全网观看量突破250万,创黑龙江省气象新媒体直播全网观看量历史新高。此外新媒体团队策划并创作各类气象科普文创产品:开展滑雪赛事类气象服务、开发趣味地图科普系列、健康气象系列科普文创等。“龙江气象”新浪官方微博粉丝超过95万,三次获全国十大气象微博奖;黑龙江省卫视《于硕说天气》节目2018-2020年收视排名全国前十、省内第一。

3 公众气象服务对象的界定

专业气象的服务对象是行业,面向的是单位,服务的专业性很强;而公众气象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公众。虽然同是提供旅游、交通气象等服务,但服务对象不同,所以服务内容是彼此独立、各有侧重的。本文中提及的旅游、交通气象服务都是面向公众开发的产品,专指公众服务类服务产品。

4 公众气象服务的方向

从服务内容分析,公众气象服务除初级产品或天气预报本身,还需要整合预报资源[1],做天气预报的衍生品和专项预报产品。衍生产品包括解读实时发生的天气热点与社会关切、气象科普、开展防灾减灾活动等。专项预报产品包括早(晚)出行预报、旅游预报、交通预报、高考(中考)预报、节日预报、各类生活指数预报等。

在公众气象服务的工作中,融合无处不在:不仅包括数据与图形的融合、专业理论与通俗语言的融合,气象各部门之间的一体化信息融合、软件融合、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也同样重要[2],而推动这一切的,是各部门、各平台工作人员的交流与沟通,以及气象工作人员与公众间的双向互动。

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发布渠道往往决定着产品风格:电视节目面向传统受众,往往偏重讲述天气形势分析、语言表达较为稳重;微博、微信,大多面向年轻人[3],一方面有实时获取天气预报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有探秘气象知识的渴望,出现天气热点时,能够更早、更准、更快地获取气象信息,用途更倾向于“天气类出行指南、工具书”;抖音、快手APP,是彰显个性的平台,利用流量媒体打造气象品牌再合适不过[4]。只有明晰用户需求,才能开发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公众气象服务专项产品[5],让产品都带有自己的“性格”,依托不同的平台实现精准化推送。

5 问题与探索

目前,公众气象服务已有部分业务流程实现自动化:微博的早(晚)出行预报、旅游天气预报,能够自动抓取网页数据、替换PPT、生成图片产品,每天至少节省1.5 h的工作时间;微博、微信的气象灾害预警平台能够自动化发布预警信号;气象服务中心的服务器每天自动生成降水、气温、变温等气象要素实况类图形产品,供全媒体使用。

智能化作业既能提高工作效率、也能最大限度降低人为失误。与其他省份相比,黑龙江省自主研发的公众服务产品数量偏少、初级产品亟需升级换代。服务内容不够深入,如暴雨、大风预警仅仅提示一句“请注意预防”,防御措施说的不够具体,天气成因解读、实时热点分析与社会关切的答疑解惑工作也有待“说深说透”。

微博内容应向“精耕细作”转变。除发布预警信息外,目前微博每天发布数量都在20条以上,但多数是转发,缺乏自己的原创气象服务产品。此外还要根据产品的发布渠道确定产品风格,一定要“按需定制”[6]。

亟需加强气象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增强联动效应[7]。一篇好的气象科普或天气热点解读,需要气象专家的深度解读,日常的农业天气预报也离不开农气专家的精准预判,了解雷达等短时临近预报软件则有助于开发出更多的可视化图形产品。

综上所述,气象服务中心对内需进一步实现公众服务产品的自动化发布,同时把服务内容做“精”、做“细”[8],开发出更多可视化图形产品、科普原创作品,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对外,需要学习各类实况、预报软件,也更需要气象各部门专家的帮助和指导,形成合力共同打造精细化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9]。

猜你喜欢
天气预报气象预警
气象树
预警型智能包装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和设计
超级秀场 大风预警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测不准的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前世今生
大国气象
如果
美丽的气象奇观
预警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