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非洲区域黄热病疫情风险评估

2022-08-08 01:37贾娇娇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26
口岸卫生控制 2022年2期
关键词:伊蚊传播媒介病例

韩 辉 伍 波 贾娇娇 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26)

邱文毅 常州海关(江苏,常州,213001)

黄热病是由黄热病毒引起、经蚊叮咬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具有传播速度快、健康危害大、病死率高的特点。黄热病主要在非洲和中南美洲热带地区呈地方性流行。据研究估计,2018 年非洲和中南美洲区域因黄热病导致的重症病例约为10.9 万例,其中5.1 万例死亡,超过90%的发病和死亡来自非洲区域[1]。随着国际旅行的快速发展,黄热病国际传播风险日益增加,亚洲和欧洲区域均有黄热病病例输入[2-3]。2021 年,非洲区域多国暴发黄热病疫情,病例数量持续增加,对全球健康和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此情况下,评估黄热病病例输入我国的风险和输入后进一步引起本土传播的风险,为口岸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指导。

1 评估方法和资料来源

1.1 评估方法

收集非洲区域黄热病疫情信息和疫苗接种资料,结合我国黄热病病例输入和传播媒介分布情况,定性评估黄热病病例输入我国的风险和输入后进一步引起本土传播的风险,为口岸黄热病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指导。

1.2 资料来源

非洲区域黄热病疫情信息和疫苗接种数据来自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既往我国黄热病输入病例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我国黄热病传播媒介分布资料来自学术文献。

2 评估依据

2.1 疾病特征

黄热病潜伏期为3-6 d。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发热、头痛、黄疸、出血、肌肉疼痛和恶心呕吐等。大部分感染者临床症状轻微或无症状;重症病例病死率高,为20%-50%。尚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接种疫苗是预防黄热病最有效的手段[4]。黄热病主要传播媒介为伊蚊,叮咬感染病毒的人或非人灵长类动物8-12 d 后即具有传染性,可终生携带病毒。按照传播方式,黄热病分为丛林型、中间型和城市型[5]。丛林型主要传染源为猴和其他非人灵长类动物,传播媒介包括非洲伊蚊(Aedes africanus)、辛普森伊蚊(Aedes simpsoni)、趋血蚊属(Hemagogus)和煞蚊属(Sabethes)等,以“猴—非洲伊蚊/趋血蚊属等—猴”的方式循环,人因进入丛林被蚊叮咬而感染。中间型是非洲区域黄热病疫情常见的传播类型,人、猴或其他非人灵长类动物同时被感染。城市型的主要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媒介以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为主,以“人—埃及伊蚊—人”的方式循环,但也可经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传播[6]。当病毒引入人口密集、蚊媒密度高且大多数人未接种疫苗的地区时可导致大规模疫情暴发。

2.2 2021 年非洲区域黄热病疫情概况

2021 年1 至12 月,西非和中非区域9 个国家(喀麦隆、乍得、中非共和国、科特迪瓦、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共和国、加纳、尼日尔和尼日利亚)报告了黄热病确诊病例,累计报告88 例确诊病例和300 例临床诊断病例。临床诊断病例中66 例死亡,病死率为22%。2021 年12 月,西非和中非区域黄热病新增病例数呈上升趋势[7]。受疫情影响地区主要位于农村和郊区,临近的森林区内存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和其他野生动物,蚊媒活跃,黄热病毒可在人、非人灵长类动物和蚊中持续循环。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让和尼日利亚拉各斯等主要城市出现城市型黄热病疫情,城市地区人口稠密且流动性强,增加了黄热病疫情国际传播的风险。部分受疫情影响国家因安全局势不稳或地区偏远难以抵达,对病例的调查存在延迟和无法开展实验室检测工作,因此疫情严重程度可能被低估。贝宁、布基纳法索、加蓬、马里、多哥和乌干达报告了黄热病临床诊断病例,但未报告确诊病例(图1a)。

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估计,2020 年非洲区域黄热病疫苗覆盖率仅为44%,远低于群体免疫阈值(80%)。报告确诊病例的9 个国家,除加纳(88%)外,其他8 个国家疫苗覆盖率均低于80%(图1b);2010 至2020 年,各国黄热病疫苗覆盖率平均值从72%下降至65%[8]。黄热病疫情在疫苗覆盖率低的地区存在持续传播的风险。

图1 2021 年非洲区域黄热病病例分布和疫苗接种情况

2.3 我国黄热病病例输入和传播媒介分布情况

截至2021 年12 月,我国未发生过黄热病本土疫情。2016 年3 至4 月,我国共报告11 例从安哥拉输入的黄热病确诊病例,病例分布于北京市(5 例)、福建省(5 例)和上海市(1 例)(图2)。所有病例均为中国籍,其中8 例为常年在安哥拉经商的商务人员,3 例为出国劳务人员;4 例未接种过黄热病疫苗,6 例接种疫苗者中4 例为发病前10 d 内接种。9例临床症状较轻,2 例为重症病例 (均未接种过疫苗),重症病例中1 例死亡。10 例在发病前有蚊虫叮咬史。6 例病例由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发现,5 例由地方卫生部门通报[9-10]。

图2 我国黄热病病例输入情况

媒介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广东、云南和海南三省有黄热病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分布,且常年均有活动,季节性高峰期为5 至11 月[11];白纹伊蚊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辽宁省以南、陕西省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现,其中海南、广东、广西和福建等省份常年有白纹伊蚊活动,5 至10 月蚊虫密度达到高峰,12 月至次年2 月密度低[12]。

3 评估结果

3.1 黄热病病例输入我国的可能性评估

黄热病病例输入我国并进一步引起本土传播的风险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西非和中非区域黄热病疫情呈上升趋势,受疫苗覆盖率低、普遍存在适合病毒传播的生态系统和人口流动频繁等因素影响,黄热病疫情在未接种疫苗人群中可进一步传播。(2)受疫情影响国家面临安全局势不稳、卫生服务可及性差等问题,并且存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霍乱、拉沙热、疟疾和脊髓灰质炎等多种传染病流行,影响黄热病疫情监测和应对工作。(3)科特迪瓦和尼日利亚出现城市型黄热病疫情,增加了国际传播风险。我国在非经商和劳务人员数量庞大,既往曾有11 例黄热病病例从安哥拉输入,黄热病病例输入我国的风险客观存在。(4)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国际旅行受限,我国针对入境人员实施体温监测和强制隔离等严格的检疫措施,有症状者在隔离期间能够被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我国目前正值冬季,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密度较低。因此,病例输入我国后进一步引起本土传播的可能性较低,不排除隐性感染者输入引起继发传播的可能性。

3.2 黄热病病例输入我国后果的严重性评估

黄热病是我国检疫传染病之一,可严重危害公众健康,重症病例病死率高。目前尚无针对黄热病的特效治疗药物,主要依赖于对症支持治疗。虽然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黄热病,但在我国仅有曾前往过黄热病流行国家和地区的人员接种过疫苗,因此绝大部分人缺乏对黄热病毒的免疫力。一旦有病例输入我国并且在入境时未被检疫发现,可在有传播媒介分布的地区引起聚集性疫情。北京口岸是非洲区域来华人员主要入境口岸,当前北京市正在举办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持续流行,口岸“外防输入”压力巨大,一旦有黄热病病例输入,将加剧医疗卫生资源紧张,影响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顺利举办,还可能导致负面国际舆论。因此,黄热病病例输入我国后果的严重性为高。经评估认为,黄热病输入我国并进一步引起本土传播的风险为中风险。

4 口岸防控措施建议

为防范黄热病疫情输入我国的风险,口岸需有针对性加强防控工作:(1)加强黄热病疫情监测,追踪疫情形势,动态评估疫情输入我国的风险。与黄热病流行国家和地区有航班往来的口岸需加强检测试剂等应急物资储备,确保病例能够被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2)加强对来自黄热病流行国家和地区入境人员的体温监测和医学巡查,查验疫苗接种证明,对可疑病例采集生物样本开展实验室检测。为前往黄热病流行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旅行者 (9 月龄及以上)接种黄热病疫苗。(3)对来自黄热病流行国家和地区的集装箱、货物等实施灭蚊处理。南方口岸需开展口岸区域蚊媒密度监测,做好蚊虫消杀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及时清除蚊虫孳生地。(4)做好赴黄热病流行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旅行者和在疫区留学、务工及商务人员的健康宣教,提高其防病意识,加强个人防护。

猜你喜欢
伊蚊传播媒介病例
“病例”和“病历”
本土现有确诊病例降至10例以下
感染登革热病毒,该如何救治
虚拟现实技术下的科普变革
新媒体广告传播形态及表现拓展
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传播对大众阅读心理与阅读方式的影响
传播媒介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弊端
寨卡肆虐
妊娠期甲亢合并胎儿甲状腺肿大一例报告
Meckel憩室并存异位胰腺和胃黏膜并出血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