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

2022-08-09 07:37张原原常亚丽付慧敏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肠系膜血常规B超

张原原,常亚丽,付慧敏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河南 洛阳 471000)

肠系膜淋巴结炎常由上呼吸道感染引发回肠、结肠等处病变,与小儿免疫力差也有关系,会快速引发高热、腹痛、腹泻等症状,机体损耗较大,对患儿生长发育不利[1]。本研究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8例,均为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随机均分两组各34例。对照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3~13岁,平均(6.13±1.34)岁;病程1~10d,平均(6.85±1.37)d;伴发热18例,恶心呕吐13例。观察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3~14岁,平均(5.0 6±1.4 2)岁;病程1~1 0 d,平均(7.01±1.26)d;伴发热19例、恶心呕吐14例。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诊断标准:西医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2],反复阵发性腹痛,发作期间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腹痛以脐周、右下腹为主;经腹部B超检查、血常规检查证实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儿科学》[3]腹痛相关标准,属脾胃虚寒证: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四肢倦怠,食少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细。

纳入标准:以腹痛为主症,伴有发热、呕吐、食欲不振等明显症状。B超检查右下腹或肚脐周围有多个或单个肿大淋巴结,回声低。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病史。白细胞正常或增高。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肠痉挛、急性阑尾炎、肠虫症等引起腹痛,心肝肾等严重疾病,药物过敏。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西药治疗。静脉滴注青霉素(江西东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6020222),每天2次,每次1×52.5U/kg;利巴韦林片(四川美大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03197)口服,每天3次,每次0.25mg/kg;必要时给予退热、解痉止痛等对症处理,1周为一疗程。

观察组加用理气化痰汤。薏苡仁15g,板蓝根10g,陈皮9g,夏枯草9g,白术9g,玄参9g,浙贝母9g,连翘9g,姜半夏6g,桂枝6g,柴胡6g,黄芩4g,甘草4g。高热不退加芦根6g,生石膏15g;腹刺痛加丹参、延胡索各6g;腹胀加枳实6g;咽痛加牛蒡子9g;恶心或呕吐加竹茹5g;腹泻加藿香6g;便秘加瓜蒌仁6g,大黄3g;食欲不振加焦三仙10g,砂仁6g,木香6g。剂量为≥9岁用量,6~8岁取2/3,3~5岁取1/2。每天用水煎煮1剂,留汁100~150mL,分3~4次服用。连续服用1周。

两组均连续治疗1周后判定疗效。

3 观察指标

采用腹部高频彩超检查肠系膜淋巴结直径,记录症状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

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包括腹痛绵绵、四肢倦怠、食少纳呆、大便溏薄,分为无、轻、中、重,分别记0、1、2、3分。

记录治疗后出现的病情加剧、便血或黑便、皮肤潮红等不良情况发生率。

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2],《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痊愈:腹痛、发热、呕吐、腹泻等临床症状消失,B超显示淋巴结消失,血常规正常,体温正常,大便正常,随访4周无复发。显效:腹痛、发热基本消失,腹部压痛明显减轻,B超显示未见肿大淋巴结、内部供血明显减少,血常规正常,随访4周无复发。有效:腹痛减轻、偶有发作,腹部压痛有减轻,B超显示淋巴结减少或减小、内部供血有减少,血常规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B超显示淋巴结无改变,血常规无变化。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肠系膜淋巴结直径、症状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比较见表2。

表 2 两组肠系膜淋巴结直径、症状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s )

表 2 两组肠系膜淋巴结直径、症状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s )

组别 例 淋巴结直径(cm) 症状消失时间(天)平均住院时间(天)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4 1.53±0.42 0.81±0.24 4.79±1.28 7.18±1.37对照组 34 1.54±0.39 1.03±0.52 6.05±1.32 10.15±1.42 χ2 0.102 2.240 3.996 8.777 P 0.919 0.029 0.000 0.000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s)

表3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腹痛绵绵 四肢倦怠 食少纳呆 大便溏薄观察组 治疗前2.46±0.35 2.21±0.31 2.14±0.30 2.07±0.33治疗后 0.85±0.21*△0.91±0.22*△0.78±0.25*△0.65±0.24*△对照组 治疗前2.42±0.32 2.19±0.33 2.09±0.28 2.02±0.34治疗后 1.34±0.25*△1.35±0.24*1.26±0.23*1.13±0.21*

两组不良情况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情况比较 例(%)

6 讨 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腹痛常见病因之一,典型症状为腹痛、发热、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形成,无法抵抗诸多病菌,极易出现肠系膜淋巴结炎,可引发多种症状,降低患儿体质。西医治疗根据疾病特点用药,利用青霉素和利巴韦林片的抗炎、抗菌作用,改善肠系膜淋巴结炎。青霉素是典型的抗生素类药物,能积极对抗革兰氏阳性菌导致的各种炎症、感染;利巴韦林的抗病毒能力较强,对DNA和RNA病毒抑制作用较强。两种西药能快速消杀病菌、炎症,为免疫系统修复创造条件。但两种西药容易引发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皮疹等,用药时需斟酌。

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中医“腹痛”范畴。中医认为本病是因素体脾胃虚弱,外邪入侵,或饮食不节,以致肠道气机不畅,脉络阻痹,不通则痛,故症见腹痛[5]。治疗宜理气止痛、消肿散结、温中散寒。理气化痰汤中薏苡仁健脾益胃,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陈皮理气健脾、降逆止呕,夏枯草消肿散结,白术健脾益气,玄参解毒散结、清热凉血,浙贝母化痰散结,连翘清热解毒、消痈散节,姜半夏消痞降逆,桂枝温通经脉,柴胡和解表里、疏肝升阳,黄芩、甘草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化痰、降逆止呕,消肿止痛,健脾益胃之功。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肠系膜淋巴结直径小于对照组,症状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不良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可提高疗效,缩短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少。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较好。

猜你喜欢
肠系膜血常规B超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B超机日常维修案例分析与保养
B超诊断盆腔炎性包块的临床价值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多层螺旋CT对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
腹腔镜辅助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管瘤术式选择和经验分析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写字的尴尬
“肠系膜淋巴结炎”要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