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左翼政党联合的历史演变和现实挑战

2022-08-09 02:35吴韵曦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22年2期
关键词:社会党左翼共产党

吴韵曦

政治光谱中的左和右作为常用的政治概念源自法国大革命时期议会的入座习惯,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不同利益群体和政治派别的分化对立。从第三共和国时期现代意义上政党的诞生到第五共和国时期左右翼政党交替执政的形成,法国左翼政党的竞争和合作关系受国际形势、国内环境、政治制度、政党立场、领袖人物等因素影响,在不同时期呈现丰富多样的形式。随着传统左翼政党的相继衰落和新兴左翼政党的快速崛起,法国左翼联合出现了结构性变化,反映了法国社情民意和政治生态的深刻改变。

一、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前期法国左翼政党的形成和左翼联合的探索

左右翼是相对和动态的划分标准,离不开具体的背景和参照。第三共和国前期,左翼和右翼主要指共和派和君主派。共和派先后经历了温和共和派和激进共和派的主导,而君主派在反对君主制复辟、反对教权主义的斗争中逐渐没落。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共和体制的巩固和劳资对立的加剧,工人阶级政党登上历史舞台,演变为法国左翼政党的代表。19世纪70年代末,巴黎公社被镇压后沉寂数年的法国工人运动重新活跃起来。187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工人代表大会决定成立社会主义工人党,其党纲由盖得和拉法格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指导下起草。该党存在“盖得派”和“可能派”的分歧,后者主张把工人阶级的活动限制在资本主义制度“可能”的范围之内,“从而牺牲了运动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并且使分裂成为不可避免的事”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80页。。1882年,盖得、拉法格等人成立了法国工人党,坚持马克思和恩格斯参与制定的纲领。社会主义工人党则改称社会主义革命工人党,随后更名为社会主义工人联合会,放弃了原来的纲领。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法国政坛危机不断,政局动荡不安,接连发生布朗热事件和巴拿马丑闻。围绕犹太裔军官德雷福斯的案件是否重审的争论,政坛和社会分裂为社会主义者、激进共和派、进步分子组成的德雷福斯派和军国主义者、民族沙文主义者、反犹主义者、教权派组成的反德雷福斯派。1898年,法国工人党召集会议,各社会主义组织决定设立警戒委员会以便协商重大事件的立场,宣布“尽管资产阶级统治者有种种过错,社会党仍将依靠整个无产阶级来保卫共和国”②[法]亚历山大·泽瓦埃斯:《一八七一年后的法国社会主义》,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227页。。1899年,温和共和派左翼、激进共和派和以饶勒斯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者组成左翼联盟,支持瓦尔德克-卢梭组建“保卫共和政府”。该联合政府“将左派力量紧密团结起来,以反对一个具有两面性的大众之敌:专制政治,尤其是其中的教权主义”③[法]帕特里克·布什隆:《法兰西世界史》,张新木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557页。。

在左翼联合形成之际,米勒兰入阁“保卫共和政府”,成为首位参加资产阶级政府的社会党人,引发法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混乱,使各社会主义党派分化重组为以饶勒斯、布鲁斯为代表的“入阁派”和以盖得、拉法格为代表的“反入阁派”。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工人联合会、革命社会主义工人党以及一部分独立社会主义者成立了法国社会党,法国工人党、革命社会主义党、革命共产主义同盟以及一些地方自治联合会则组成了法兰西社会党。根据第二国际的意见,两党于1905年合并为统一的社会党,即工人国际法国支部。尽管社会党把大部分社会主义者再次整合起来,但是党的思想认识没有统一,组织建设也不完善,为日后分裂埋下了伏笔。

十月革命的胜利、共产国际的成立和战后法国罢工运动的爆发加剧了社会党的思想分歧和组织混乱。在1920年图尔代表大会上,党内围绕是否加入共产国际的问题发生冲突。以加香为代表的多数派成立共产国际法国支部,次年改称法国共产党。以勃鲁姆为代表的“抵抗派”和以龙格为代表的“重建派”共建新党,沿用社会党的名称。18万党员中仅有5万人选择了社会党,其议员也由68名缩减至54名④J.A.Laponce,The Gover n ment of the Fifth Republic,Ber 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 nia Press,1961,p.49.。此后,社会党同激进党两度组成左翼联盟并赢得1924年和1932年大选,却没有加入激进党政府。共产党执行“阶级反对阶级”的斗争策略,拒绝政党联合,选举表现低迷。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蔓延、法西斯主义抬头和共产国际态度转变,社会党和共产党改变对抗立场、达成合作协议,连同激进党组建了人民阵线。1936年法国大选,社会党首次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勃鲁姆担任首届社会党政府总理。然而,人民阵线围绕经济危机、西班牙内战、慕尼黑协定等问题出现重大分歧,激进党宣布退出联盟并执行右翼政策,人民阵线于1938年彻底瓦解。

第三共和国是法国现代政党政治和左翼政党的形成期。与1890年德国社会民主党、1917年瑞典社会民主党和1929年英国工党首次成为第一大党相比,法国社会党的发展进程更加曲折、相对滞后。一方面,派别整合是政党发展的基础。工业革命进程较慢、小农经济长期延续、工人阶级构成复杂和社会思潮丰富多样,导致法国工人运动的政党化进程深受思想混杂、派别林立、分合不断等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政党联合是政党竞选的关键。第三共和国政党数量众多、类型庞杂,主流政党无法赢得绝对多数实现单独执政,加上众议院选举主要采用两轮投票制,使政党联合成为常态。左翼阵营围绕如何开展斗争、能否利用政权、是否协商合作而陷入持续的争论和内耗。社会党保持20%左右的大选得票率,共产党也有10%左右的选票,直至1936年通过选举合作才取得突破性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激进党作为中小资产阶级的代表,既反对教权主义、主张推动社会进步,又反对社会革命、主张保护私有财产。第三共和国时期激进党的政坛地位举足轻重,政治立场摇摆不定,既充当过左翼联合的主导力量,又曾经是右翼阵营的合作对象,因而大部分情况下的左翼联合属于中左翼联合。第三共和国末期,社会党受勃鲁姆理论影响,从拒绝参政转向行使政权,拓展了左翼联合的实现形式,而共产党受共产国际影响,从反对合作转向参加联盟,丰富了左翼联合的构成力量。

表1 1906年至1936年法国众议院选举结果(得票率单位:%)

二、20世纪后期法国左翼政党的崛起和左翼联合的兴盛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法国经济状况和社会思潮发生深刻变化,政治制度和政党政治出现变革契机。经过政体问题的激烈博弈和连续两届的制宪会议,1946年通过的宪法决定第四共和国沿用议会制。众议院改称国民议会,内阁对国民议会的多数派负责,议员由普选产生,先后采用比例代表制和一轮多数联盟制,而参议院的职权遭到大幅削弱。

第四共和国时期(1946年10月-1958年9月),执政合作取代选举合作成为左翼联合的主要形式,左翼联合实质上仍是中左翼联合。从左翼政党的力量对比来看,共产党的选举表现优于社会党。法国沦陷期间,大部分社会党议员投靠维希政府,党的声誉遭到严重损害。共产党积极参加抵抗运动,控制了人数庞大的武装和工会,党员数和影响力均超过了社会党。战后首届制宪会议的选举结果反映了各政党的战时表现和民众的选择倾向,共产党跃居第一大党。此后,共产党参加三次国民议会选举均位列得票率首位,选举制度也有利于共产党的选票数转化为议席数。

从左翼政党的相互关系来看,共产党的合作意愿强于社会党。二战结束前夕,社会党和共产党成立谅解委员会探讨合作问题,社会党没有接受共产党的合并提议。在首届制宪会议选举后,社会党和共产党的席位总和超过多数,但社会党拒绝共产党关于联合组建左翼政府的建议。在首届国民议会选举后,共产党获得组阁权并提名多列士出任总理,却遭到资产阶级政党抵制和社会党反对。1956年大选,共产党重新成为第一大党后提议构建联合政府,仍被社会党拒绝。社会党争取人民共和运动、激进党等“第三势力”的支持来应对戴高乐领导的法兰西人民联盟和多列士领导的共产党,而共产党缺乏合作对象,无法上台执政,长期游离于中左翼和中右翼两大联盟之外。

从左翼联合的发展动向来看,社会党取代激进党成为左翼联合的主导力量,社会党和共产党进行了执政合作的实践探索。战后初期,社会党曾经连同共产党、人民共和运动组成临时政府,也吸纳了共产党、人民共和运动、激进党等政党组建联合政府。由于法美关系、印度支那战争、马达加斯加起义、雷诺工厂罢工等问题的分歧,加上冷战爆发法国政治氛围右转,共产党人很快就被排挤出联合政府。党内左翼摩勒当选社会党总书记,并未从根本上改善社会党和共产党的敌对关系。从此,社会党和共产党把党的政策建立在各自对国际形势截然不同的分析之上①[法]维拉尔:《法国社会主义简史》,曹松豪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148页。。

表2 第四共和国时期法国国民议会选举结果(得票率单位:%)

第四共和国缺乏主导的政治力量和稳定的政党联盟,内阁更迭频繁,政府软弱无力,持续的阿尔及利亚殖民战争更是引发了军队叛乱。戴高乐重返政坛,在议会授权下处理危机、组织政府和修改宪法。1958年法国公投高票通过新宪法,确立了半总统半议会制,调整了总统、政府和议会的关系。第五共和国时期,总统权力大幅提升,议会倒阁权受到限制,政府稳定性明显增强。总统任期7年,起初由选举团投票产生,1962年改为全民投票产生,实行两轮多数制,即第一轮未有候选人取得绝对多数则得票最多的两名候选人参加第二轮竞选。国民议会议员任期5年,恢复小选区制和两轮多数制,第一轮当选要求绝对多数,第二轮获胜需要相对多数,遵循“赢者通吃”原则。第一轮投票往往侧重民意表达,选票比较分散,胜选概率较低,第二轮成为决定选举结果的关键。

政治制度和政治力量的变化使政党合作、共同提名、相互让票和选票集中变得更加重要。第五共和国初期,政党数量明显减少,中间党派迅速衰落,左右翼两大阵营的集聚逐渐形成。戴高乐凭借崇高的威望,连续赢得总统大选。在首次议会选举中,戴高乐派新成立的保卫新共和联盟获得20.6%的选票和198个议席。1962年议会选举,保卫新共和联盟获得33.6%的选票和230个议席,右翼阵营形成相对稳定的政治力量①Manifesto Project Dataset(Version 2021a),https://manifesto-project.wzb.eu/datasets.。

相比之下,左翼阵营陷入纷争混乱,左翼政党选举表现明显下滑。社会党围绕阿尔及利亚战争、是否支持戴高乐等问题发生冲突和分裂。党内左翼先是另组独立社会党,随后同从社会党分裂出来的社会主义左翼联盟、从共产党分裂出来的共产主义论坛小组组成统一社会党。在总统选举和议会选举中,共产党能够获得20%左右的得票率,但受限于第五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态,缺乏赢得总统选举的可能性,也难以把选票数有效转化为议席数,政治影响力开始下降。

社会党通过组织重构、人事更替和战略调整而稳步崛起,是左翼联合实现波浪式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其一,社会党上升为左翼阵营的第一大党。1969年,社会党与左翼复兴俱乐部联盟、社会主义小组和俱乐部联盟重组为新社会党,摩勒不再担任领导人。1971年,社会党和共和制度大会党合并为社会党,密特朗当选第一书记。社会党积极争取共产党的支持者,密特朗公开声称要利用左翼联盟从共产党的500万张选票中争取300万到社会党②Andrew Knapp and Vincent Wright,The Gover n ment and Politics of Fr ance,New Yor k:Routledge,2006,pp.182-183.。统一社会党和法国劳工民主联合会的部分成员也加入了社会党,使其影响力不断壮大。与共产党相比,社会党更加积极拓展社会基础和谋求上台执政,也更能获益于左翼联合的竞选策略。20世纪70年代,社会党的总统选举和议会选举得票率开始超过了共产党。“到1981年,四分之一在1978年支持共产党的选民转而投入法国社会党的怀抱。”③[英]阿利斯泰尔·科尔:《法国社会党及其模糊的政治激进主义》,参见高奇琦主编:《比较政党政治的新进展》,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版,第136页。在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新中间阶级和工人阶级占选民比重的变化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党和共产党的力量失衡。

其二,社会党改变了左翼联合的合作对象。1965年总统大选前夕,社会党内部重新讨论选举联盟的问题。社会党总统候选人德费尔试图组建把人民共和运动纳入其中的“大联盟”,但遭到党内外反对,德费尔放弃竞选。在社会党未能推出新候选人和推动政党合作的情况下,密特朗倡导中左翼阵营“小联盟”方案,以新创立的共和制度大会党为依托,连同社会党、统一社会党、激进党组成社会民主左翼联盟。密特朗成为左翼联盟的总统候选人并得到共产党的支持,进入1965年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获得44.8%的选票④Election Resources on the Internet,“Presidential and Legislative Elections in France,”http://electionresources.org/fr/president.php?election=1965.。此后,激进党不断衰落,人民共和运动宣布解散,密特朗积极推动社会党以共产党而非中间党派作为联合对象。共产党也通过了新的纲领,表达了联合的意愿。在此基础上,社会党、共产党和由激进党分裂出来的左翼激进运动达成《共同纲领》,首次构成没有中间力量的左翼联盟。

其三,选举合作成为了左翼联合的主要形式。在1967年议会选举中,社会民主左翼联盟和共产党协定第二轮投票共同支持首轮得票最多的左翼候选人。社会党和共产党构建左翼联盟参加1973年议会选举,两党的议席数均实现翻番。密特朗作为左翼联盟的唯一候选人角逐1974年总统选举,以43.2%的得票率位列第一轮投票的首位,进入第二轮投票仅以49.2%比50.8%的微弱差距败给德斯坦⑤Election Resources on the Inter net,“Presidential and Legislative Elections in France,”http://electionresources.org/fr/president.php?election=1974.。在1981年总统选举首轮投票中,密特朗和共产党总书记马歇各有25.9%和15.3%的选票,低于德斯坦的28.3%。马歇呼吁选民支持密特朗,结果第二轮投票密特朗以51.8%比48.2%反超德斯坦,成为第五共和国首位左翼总统①Election Resources on the Internet,“Presidential and Legislative Elections in France,”http://electionresources.org/fr/president.php?election=1981.。

20世纪80年代初,社会党和共产党再度实现联合执政,直至1984年共产党因经济社会政策分歧而退出联合政府。尽管1988年总统大选密特朗成功连任,但是社会党和共产党各自为战,保卫共和联盟和法国民主联盟开展合作,绿党和国民阵线逐渐兴起,使右翼政党赢得1986年和1993年议会选举并组建政府,左翼占优的两极四党格局开始转向“左右共治”的三极多党格局。

在国际格局变动和欧洲政治右转的背景下,左翼政党受到了严重冲击。随着密特朗健康欠佳和影响力下降,社会党陷入持续内耗,形成若斯潘、法比尤斯和罗卡尔等派系,舍韦内芒因欧洲一体化等问题而退出另组新党公民运动。在欧洲议会和法国总统选举接连失利后,社会党重新整合左翼阵营,同共产党达成《共同声明》,连同绿党、左翼激进党、共和与公民运动组成“多元左翼”联盟并赢得议会选举胜利,第五共和国第三次出现“左右共治”。

表3 1958年至1997年法国国民议会选举结果(得票率单位:%)

三、当前法国传统左翼政党的衰落和左翼联合面临的挑战

2000年,法国公投决定总统任期改为5年。自此之后,总统选举和议会选举同年相继展开,议会选举被视为总统选举的“第三轮投票”,大幅增加了议会多数派和总统属于相同阵营的可能性。2002年总统大选,左翼政党各自提出候选人角逐,造成选票严重分散。共和与公民运动的舍韦内芒获得5.3%的首轮得票率,绿党的马迈尔、共产党的罗贝尔·于、左翼激进党的陶比拉各有5.2%、3.4%、2.3%的选票,而若斯潘的得票率仅有16.2%,左翼候选人近三十年来首次无缘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国民阵线主席勒庞利用社会治安和移民问题的关注度,强调本国人的就业和福利,赢得16.9%的选票,引发政坛的震动②Election Resources on the Inter net,“Presidential and Legislative Elections in France,”http://electionresources.org/fr/president.php?election=2002.。同年议会选举,社会党失去超过百个议席,而共产党延续衰退态势,得票率首次低于5%。

在右翼占优的三极多党格局形成之时,左翼阵营出现新一轮分化重组,形成两大联盟。一方面,若斯潘竞选失利退出政坛,社会党不但未能涌现新领袖和新理念,反而因《欧洲宪法》公投、总统候选人资格、第一书记人选等问题陷入内耗。绿党联合其他主张生态主义的组织和个人组成“欧洲生态”联盟,在欧洲议会选举和法国地方选举中均有明显进展,2010年该联盟整合为欧洲生态-绿党。为迎接2012年大选,社会党引入开放式初选来遴选总统候选人并获得左翼激进党支持,社会党人奥朗德最终当选法国总统。社会党赢得同年议会选举后,左翼激进党、欧洲生态-绿党加入了联合政府。另一方面,社会党左翼梅朗雄带领部分成员创立了左翼党,致力于取代社会党的左翼地位。共产党经过党内正统派、革新派和重建派关于政治理念的争论,决定调整左翼联合的对象和目标,要求和社会党划清界限,排除和社会党的合作,转向联合左翼党、“联合左翼”等建立左翼阵线,参加欧洲议会选举。共产党还推选梅朗雄作为左翼阵线候选人参加2012年总统大选,使其成为1988年以来首位代表共产党竞选总统的党外人士。

面对经济低迷、财政赤字恶化、公共债务增长、失业率高企等问题,奥朗德执政期间违背反对财政紧缩的竞选承诺,推行社会自由主义政策,不仅导致欧洲生态-绿党退出联合政府,而且引发党内坚持左翼传统的激进派和倡导自由主义的改革派之间的冲突。奥朗德无力解决党内外矛盾,民调支持率跌至个位数,沦为第五共和国唯一放弃谋求连任的总统。

此后,法国政党格局和左翼联合受到重大冲击。其一,中左翼和中右翼轮流执政的三极多党格局发生主导力量和主体力量的根本变化。新中间政党共和国前进党和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迅速崛起,两党领导人连续对决总统大选第二轮投票。梅朗雄借鉴“我们能”党成立了“不屈法国”,两度成为左翼阵营得票率最高的总统候选人。社会党和共和党候选人连续止步于总统选举第一轮,得票率屡创新低。如果说2017年法国大选存在共和党候选人菲永“空饷门”事件、社会党政绩不佳内耗不断等因素,那么2022年大选意味着持续半个多世纪的中左翼和中右翼轮流执政格局正式瓦解。连续执政的中间派、稳中有升的极右翼、持续发展的极左翼构成三极多党格局的新主体力量。

表4 2002年至2022年法国总统选举主要候选人首轮得票率(单位:%)

其二,社会党历经整合、分裂和转型的发展轨迹,其稳步崛起曾经推动了左翼联盟和左翼政权的组建,其快速衰落则使左翼政党在国家层面的执政变得更加困难。社会党沿用开放式初选的做法来准备2017年大选,却没有得到左翼阵营的积极回应。初选“不但没有起到联合大左翼的作用,反而把那些认同左翼价值观但不支持奥朗德政府的左翼同情者排除在外,加快了左翼阵营分化的步伐”①李姿姿:《法国社会党2017年大选失败原因及启示》,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年第5期。。马克龙和梅朗雄分流了社会党的支持者,两人得票率远高于社会党候选人阿蒙。共和国前进党和“不屈法国”的议会选举得票率均高于社会党。与1969年总统大选惨败不同,社会党没有领导人的威望能与密特朗相比,也缺乏广泛的左翼联盟②Ray mond Kuhn,“The 2017 French Presidential and Parliamentary Elections,”Modern&Contemporar y Fr ance,Vol.25,No.4,2017,p.357.。社会党的选票、议席和选举补助锐减,陷入财政危机,要员和党员流失严重。阿蒙、莫雷尔等党内左翼退出另建新党,瓦尔斯、科隆等党内右翼则投靠共和国前进党。2022年总统大选,社会党候选人伊达尔戈的得票率仅有1.7%,不仅大幅落后于梅朗雄,而且低于欧洲生态-绿党、共产党的候选人③Inter national Foundation for Electoral Syste ms,“Election f or President of France,”https://www.electionguide.or g/elections/id/3802/.。

社会党连续败选、深度衰退,而“不屈法国”取得左翼联合的主导地位。2022年议会选举前夕,“不屈法国”发起生态和社会人民新联盟,欧洲生态-绿党、共产党、社会党以及部分左翼小党加入,共同选派候选人角逐议会选举。其中,过半数的议员候选人来自“不屈法国”,欧洲生态-绿党的候选人次之,社会党沦为左翼联合的陪衬。该联盟致力于抗衡共和国前进党更名而来的复兴党,属于临时性的选举联盟,其发展前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其一,梅朗雄连续三次竞选总统,得票率不断提高,但是法国总统大选容易凸显候选人的个人特点,首轮投票带有民意表达的因素,难以完全反映真实的政治力量状况。在2022年议会选举中,马克龙领导的政党联盟未能赢得议会绝对多数,国民联盟的议席数大幅上升创历史新高,而生态和社会人民新联盟的选举表现不如预期。其二,“不屈法国”属于因人而建、因势而兴的新型政党,其政治团队、执政经验、组织体系、社会基础短期内难以同过去的社会党相提并论。“不屈法国”能否对于传统左翼政党实现价值替代和功能替代,成为法国左翼联合的稳定主导力量,有待进一步检验。其三,左翼联盟围绕社会福利、气候变化等议题拥有相似立场,但梅朗雄关于反对欧盟、反对北约、建立第六共和国等激进主张,有悖于传统左翼政党的政治理念和政策主张。生态和社会人民新联盟作为法国温和左翼、激进左翼和极左翼的历史性联合,缺乏充分酝酿协商,其发展将涉及立场协调、利益分配、组织建设等诸多复杂问题。

结 语

回顾法国政党政治的演变历程,左翼政党伴随着分化、重组和博弈,其联合具有明显的策略性、动态性和不稳定性。除了应对国家危机、抵制极端势力等特殊情况,参加周期性选举、争取最大化利益是左翼政党联合的主要原因。左翼联合主要基于特定的政治形势、竞选的策略目标和领袖的利益权衡,而非共同的意识形态和战略目标,这就导致左翼政党往往因为选举的短期得失、施政的决策分歧、领袖的偏好变化而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陷入选举失利、联盟解体或者胜选上台、执政冲突的困境。

法国左翼政党联合的脆弱多变,还在于政党竞争的结构性矛盾。左翼政党基于传统关系和现实需求开展合作,客观上存在政治立场差异和政治竞争关系。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社会党和共产党既是左翼联合的两大主体,又是直接竞争的政治对手。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对于法国左翼联合的影响显著减弱,社会党和共产党历经政治理念和身份定位的调整,过去的历史积怨和路线斗争已被政策分歧和选举竞争所取代,但两党合作仍然缺乏稳固的基础和机制。当前,法国政坛的重大变化和传统左翼的迅速式微,并非“政治钟摆”或者“政坛黑马”的偶然现象,而是新一轮社会变革时期不同利益群体分化重组的必然结果。法国共产党、社会党相继衰落和绿党实力有限,极右翼政党对于社会中下层选民吸引力上升,使左翼联合缺乏充足而稳定的支撑力量。在中间化和极化并存的法国政党政治新格局中,左翼政党联合要重拾辉煌可谓困难重重。

猜你喜欢
社会党左翼共产党
共产党为人民百年千年万年
共产党是好琴手
江南书院
欧洲议会左翼党团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共产党颂
共产党到底是共产党
法国社会党四分五裂境遇凄凉
左翼电影中的“妓女”形象研究
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因应社会治理需要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
中东欧国家左翼政党缘何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