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注射联合巨针微创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研究

2022-08-11 09:26高俊详周斌谷鑫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肩痛肩关节上肢

高俊详,周斌,谷鑫

(临沂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山东临沂 276000)

肩痛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常见并发症,通常发生在脑卒中后2 周至2 个月,表现为偏瘫侧肩关节周围或局部压痛,严重影响患者康复训练的进行及上肢功能的恢复。研究表明,早期预防和正确治疗能够有效预防脑卒中后肩痛,改善患者上肢功能[1]。目前,临床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方法包括神经阻滞、手法治疗、中医针灸等,巨针微创针刺是用巨针刺激患侧,以引起患侧的运动反射,使偏瘫肌肉处于一定的兴奋水平,从而促进运动康复[2]。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注射是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进行神经阻滞,以缓解肌肉无菌炎症[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本院2020 年1 月—2021年10 月收治的84 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为对象,进行随机分组,观察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注射联合巨针微创针刺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84 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头颅CT/MRI 确诊为脑卒中,初次发病;具有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症状。排除标准:注射部位感染者;双侧偏瘫者;存在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无法配合治疗者;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者。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1 例。对照组中男24 例,女17 例;年龄41~72 岁,平均年龄(57.83±6.16)岁;脑梗死27 例,脑出血14 例;病程2~27 个月,平均病程(9.67±2.44)个月。观察组中男25 例,女16 例;年龄38~73 岁,平均年龄(57.91±6.57)岁;脑梗死29 例,脑出血12 例;病程3~24 个月,平均病程(8.19±2.25)个月。比较两组的各项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运动疗法:(1)颈部控制性活动。患者取坐位,全身放松,做头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练习。(2)姿势对称性活动。患者取坐位或站位,双侧上肢进行屈曲抱姿、外展、内旋、后伸、上抬等训练。(3)躯干活动。患者取坐位,双手交叉抚摸双脚。(4)平衡训练。包括坐位平衡、卧位坐起、站立平衡、步行训练等。(5)肩关节控制活动。患者坐位或站位,以健侧肢带动患侧肢,双手交叉上举,可在治疗师的帮助下做被动和主动的肩关节活动。(6)上肢关节活动。包括手、腕、肘关节的活动,训练关节的灵活性与协调性。练习时间30~40 min/次,1 次/d。持续治疗4 周后进行效果评价。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注射联合巨针微创针刺治疗:(1)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注射:采用肌电图仪[上海诺诚电气有限公司,MyoNet-AOW 型,沪食药监械(准)字2014 第2211200 号]引导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412,规格:1 mL/支),电流强度0~20 mA,频率1 Hz,脉宽50 μs。患者取坐位,通过主动和被动活动肩关节,诱发疼痛,根据肩部解剖关系判断受累肌肉及关节,以肩峰下滑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鞘、喙突下滑囊等作为靶点,在靶肌肌腹小范围移动电极,电流强度为能引起靶肌收缩的最小值,重新标记靶肌明显收缩处,进行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注射,1 次/周。(2)巨针微创针刺:选取患侧中平穴。巨针是我院委托医疗器械厂(山东众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企业行政许可: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鲁济食药监械经营许20160900 号,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鲁济食药监械经营备20160815)特制的巨大针具,规格:长150~500 mm,直径0.4~1.6 mm,长度每相差50 mm 为一个规格,直径每相差0.2 mm 为一个规格。巨针(规格:长165 mm,直径0.5 mm)用高压消毒,针刺部位用2.5%碘酒消毒,操作者用一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夹持巨针下段,另一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夹持巨针中段,以针具与皮肤15°角度快速刺入中平穴,行小幅度捻转和刮柄手法,待针刺区域有酸麻胀痛等感受后,留针30 min,1 次/d,每周治疗5 次。持续治疗4 周后进行效果评价。

1.3 观察指标

(1)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评定,以0~10 分代表疼痛程度,分为无痛(0 分)、轻度疼痛(1~3 分)、中度疼痛(4~6 分)和重度疼痛(7~10分)4 个等级。(2)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欧洲肩关节协会的评分系统(CMS)[5]进行评定,包含疼痛(15 分)、日常生活能力(20 分)、关节活动度(40 分)、肌力(25 分)4个部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年龄等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性别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程度组间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疼痛程度对比[n(%)]

2.2 上肢功能组间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各项CMS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CM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各项CMS 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各项CMS 评分对比[(),分]

3 讨论

脑卒中后肩痛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病理机制可能涉及三角肌-肩峰下滑囊病变、肌张力异常、肩关节半脱位、关节粘连等,加上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导致肩痛的确切病因很难确定[6-7]。由于肩痛会限制功能锻炼的进行,进而影响上肢功能恢复,故针对脑卒中后肩痛症状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对患者患肢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根据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表现,中医将之归为“冻结肩”“五十肩”等范畴,认为其是因中风后血行无力,致脉络阻滞、筋骨失养,血瘀气滞不通,不通则痛。巨针是经过临床长期实践、总结后特制的巨大长针,针尖利而不锐,不会伤及肌肤、血管等,具有针刺感强、针刺距离远等优点,能较好地发挥疏通经络、开壅通塞的作用[8]。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注射属于局部治疗,临床常采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注射,能够减轻肌肉松弛性麻痹,缓解肌肉炎症[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CMS 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注射联合巨针微创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肩痛,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提高其肩关节功能。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属于糖皮质激素,是可溶性与微溶性倍他米松酯组成的复合制剂,可通过阻止炎症介质产生,抑制炎症反应,具有强有力的抗炎、抗过敏作用[10]。复方倍他米松注射后起效快,能够在1 h 内达到血药峰值,随后能有效减轻局部炎症,改善组织水肿症状;且该药物半衰期较长,可减少药物用量,并长时间维持药物作用,患者配合度高。为充分发挥复方倍他米松注射的效果,本研究采取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注射复方倍他米松,先通过肩部疼痛部位定位靶肌,拟定注射点,然后通过电刺激仪器修正靶肌注射点,准确定位靶肌运动点。肩峰下滑囊富含本体和多元疼痛感受器,肱二头肌长肌腱是维持肩关节稳定与功能的重要部位,喙突下滑囊病变在肩周病变中发生率较高,对这些部位进行复方倍他米松注射,能够有效缓解肩部疼痛与肌肉痉挛症状,提高肩关节功能。中平穴是人体经外奇穴,属足阳明胃经。脑卒中后患者阳明亏虚,易受风寒湿邪入侵,滞留于肩胛筋骨而引起臂痛。依据中医的巨刺针法,对中平穴进行针刺,可直接刺激传导神经,造成痛觉纤维传导障碍,从而产生镇痛作用。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注射与巨针微创针刺联合治疗,可互相补充,增强镇痛效果,有利于康复锻炼的顺利进行,促使肩关节功能尽早恢复。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采用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注射联合巨针微创针刺治疗,可有效缓解疼痛与肌肉痉挛,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肩痛肩关节上肢
肌张力增高在卒中后肩痛中的发病机制和研究进展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肩关节习惯性脱位怎么办?
不是所有的肩痛都是肩周炎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肩关节为何这么 容易脱位?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如何预防习惯性肩关节脱位?
气弹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腹针疗法联合传统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