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小麦赤霉病流行特点及原因分析

2022-08-15 11:57朱黎青徐彩萍周斌陈雪琴冯涛
上海农业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昆山市赤霉病田块

朱黎青 徐彩萍 周斌 陈雪琴 冯涛

(1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服务中心,昆山 215300;2昆山市耕地质量与植物保护站,昆山 215300)

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受天气、品种、菌源等因素的影响,江苏省昆山市小麦赤霉病暴发频次增加,尤其是2016年和2021年,小麦赤霉病在昆山市呈大发生等级,严重威胁了本市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小麦赤霉病属典型的气候性病害,病害是否大流行、大发生取决于小麦扬花期的雨日、雨量、温度和相对湿度。2020年冬季,受极寒低温天气的影响,昆山市小麦遭受了大面积不同程度的冻害,植株抗逆性差,且各田块间生育进程差异大,延长了小麦抽穗扬花期。另外,近年来昆山市小麦生育期不断提前,小麦抽穗扬花期与清明时节相遇,雨日频繁,温度和相对湿度偏高,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别有利,在菌源基数较高的情况下,导致该病害大发生。在此背景下,为减少赤霉病对昆山市小麦生产的影响,现拟对昆山市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特点及重发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以期为今后做好小麦赤霉病的预报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1 昆山市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特点

1.1 自然田发病重

由表1可知,2012年—2021年期间,2012、2014、2016、2019、2021年未用药预测圃田,昆山市自然田的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分别为20.14%、14.63%、75.57%、10.91%、48.30%,呈隔年爆发的态势,其中2016、2021年自然田发病重,呈大发生等级。

表1 2012年—2021年自然田小麦赤霉病病穗率调查

1.2 病害暴发流行快

据昆山市用药系统田调查,小麦赤霉病在2016年4月29日、5月6日、5月16日的平均病穗率分别为0.097%、2.11%、12.75%,2021年4月25日、5月6日、5月10日的平均病穗率分别为0.087%、1.50%、9.00%。据5月中下旬全市普查,2016年大田最终病穗率平均为19.38%,2021年大田最终病穗率平均为3.65%。自4月中旬昆山市田间零星出现小麦赤霉病病穗, 5月上旬病害逐渐显症,5月中旬发病流行面积成倍增加,集中显症, 5月中下旬,小麦进入黄熟和收获期后,病情趋于稳定。

1.3 同一小麦品种、不同生育期发病程度差异较大

2016年昆山市小麦种植面积为7 380 hm2,主栽品种为“扬麦16号”。2021年小麦种植面积为4 886.67 hm2,主栽品种为“扬麦16号”“镇麦10号”。由表2可知,2016年昆山市“扬麦16号”生育期早的田块的平均病穗率为7.71%,病指为3.21;“扬麦16号”适期播种的田块的平均病穗率为12.12%,病指为4.76。2021年昆山市“扬麦16号”生育期早的田块的平均病穗率为36.30%,病指为16.19;“扬麦16号”适期播种的田块的平均病穗率为0.67%,病指为0.25。而“镇麦10号”因未在扬花期适时用药,最终平均病穗率为23.20%,而适期用药田的平均病穗率为0.92%。由此说明,同一小麦品种在不同生育期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差异较大。

表2 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的病穗率调查 (单位:%)

1.4 局部危害程度重

据调查统计,2016年昆山市小麦赤霉病病穗率为10%~20%的面积有2 060 hm2,病穗率为20%~30%的面积有1 080 hm2,病穗率为30%~40%的面积有60 hm2,重发生田块(病穗率达40%以上)的面积有20 hm2。2021年昆山市小麦赤霉病病穗率为10%~20%的面积有380 hm2,病穗率为20%~30%的面积有466.67 hm2,病穗率为30%~40%的面积有30.67 hm2,重发生田块(病穗率达40%以上)的面积有5.33 hm2。由此可见,赤霉病病穗率为10%~20%和20%~30%的田块占比较高,2016年赤霉病病穗率为10%~20%和20%~30%的田块占比分别为63.98%和33.54%,2021年赤霉病病穗率为10%~20%和20%~30%的田块占比分别为43.05%和52.87%

2 昆山市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分析

2.1 气候条件适宜病害流行

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气候因素主要是小麦抽穗扬花期间的雨日数、降雨量和气温。2016年昆山市小麦赤霉病大发生,虽然前期菌源量不是很大,但在小麦集中扬花期(4月15日—25日),遇到了连续阴雨天气,雨日17天(大流行年雨日9~14天),降雨量156.5 mm(大流行年降雨量>100 mm),平均气温18.57 ℃(大流行年平均气温17~18 ℃),三者均达到了大流行年份的数值,且大多种植户不会随天气变化及时调整防治策略,从而导致2016年适期播种内的小麦赤霉病大发生。

2021年3月下旬早播小麦已进入抽穗扬花期,而大面积田块的小麦扬花期集中在清明节后,清明节前期虽雨日数、降雨量和气温均未达到大流行的数值,但由于3月下旬至4月初遇连续低温阴雨天气,又恰逢早播小麦齐穗扬花期,田间湿度增加,极有利于赤霉病菌初侵染;4月上旬至中旬又出现多雨天气,侵染在小穗中形成的菌丝和分生孢子使得病菌再侵染发生,加重了病害的发生程度,从而使部分生育期提前的麦田出现了赤霉病大发生的情况。

2.2 防治适期掌握不及时

根据昆山市发布的病虫情报,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适期应为小麦始花期(扬花株率10%)第1次用药,隔5~7 d后进行第2次防治。在小麦实际生产中,因小麦生育进程情况复杂,抽穗扬花期时间跨度大,甚至在同一田块抽穗扬花期时间跨度也在7 d以上,造成种植户掌握小麦始花期适期防治难度大,防治不及时。如遇连续阴雨天突然放晴的情况,气温、湿度相对较高,迟播小麦则会有边抽穗边扬花的现象发生。另据笔者了解,近年来由于昆山市小麦抽穗扬花期提前至清明节左右,而一些外地农户需回老家扫墓,因此部分农户未到小麦扬花期就提前用药,而有的则等节后再施药,均未能在防治适期内用药,严重影响了防治效果,使部分早播田块的小麦赤霉病发生加重。2012—2021年期间,昆山市小麦齐穗扬花期情况见表3。

表3 2012年—2021年昆山市小麦齐穗扬花期情况

2.3 防治药械选择不正确

近年来,在小麦赤霉病田间调查中,笔者发现部分田块出现了条状或点状的赤霉病集中发病现象,这可能是农户使用农用植保无人机施药时出现了漏喷的情况。无人机作为一种新型的植保机械,因省力、高效而深受部分种植户欢迎。近年来,在昆山市小麦赤霉病防治中,植保无人机的使用面积逐年增加,但也导致了部分田块小麦赤霉病发生严重。例如,在一些田埂周围种植了高大绿植的田块,或田间有高压电线杆的田块,无人机飞防受环境限制,导致上述地块的小麦赤霉病发生加重。

2.4 对夏粮生产不重视

小麦赤霉病属于典型的气候性病害,有的年份因防治适期内天气晴好,农户只用药1次甚至不用药也无病害发生,从而导致部分农户思想上轻视防治或存在侥幸思想。另外,有的农户施药质量不到位,用水量少、用药量不足或喷药不均匀,均会影响防治效果,造成赤霉病局部发生较重。

3 昆山市小麦赤霉病防控对策

3.1 加强栽培管理

要加强小麦的栽培管理,可从合理密植、科学进行肥水管理、沟渠通畅、平衡施肥、培育壮苗等方面入手,保证小麦抽穗扬花整齐,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另外,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目前昆山市采取秸秆全量还田,这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质量,但同时也带来了致病菌源的积累,因此,要加快制定土地休耕轮作政策,加大休耕轮作力度;同时要寻找秸秆除还田外的其他用途,优化秸秆处理方式,以降低致病菌源的积累量。

3.2 加强病情监测,制定科学防控策略

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要密切关注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动态,做到定田定期的系统监测,及时掌握病情发展情况。同时,还要做到3个确保:一要确保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适期,即小麦穗期病虫的防治适期;二要确保防治2次不动摇,尤其是对于多雨年份,第1次用药时间应提前至小麦抽穗株率达80%左右(零星见花),间隔5~7 d进行第2次用药;三要确保选对药剂、用准药量、病虫兼治。若大面积小麦发育进程不一,不平衡性大,要坚持分类指导、抢晴抓隙、适期防治。

3.3 加强赤霉病防治药剂的筛选

为适应昆山市大田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发展及植保技术储备的需要,要加强筛选出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高效、低毒、低残留新药剂,替代已长期使用并产生较强抗性的药剂,同时要确保新药剂的防治效果。

3.4 加强各部门间的相互配合

粮食部门要针对特殊年份的特殊情况,适当放宽收购标准,坚决防止 “卖粮难”的现象发生。同时,要加强烘干设备的销售和使用,帮助农民处理高水分小麦,做到全天候抢烘。另外,气象部门要增加预报次数,为夏收夏种提供准确、及时、优质、高效的气象服务;保险部门要及时跟进,做好保险理赔工作,将农民的种粮损失降到最低。

猜你喜欢
昆山市赤霉病田块
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对露天矿不同土壤重构方式的响应特征
基于时空滤波Sentinel-1时序数据的田块尺度岭南作物分布提取
2019年绍虞稻区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及防控对策
论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形势及防控对策
成功克隆小麦抗赤霉病关键基因
新课改下昆山市初中体育课学习倦怠现状调查及分析
昆山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调查与问题对策研究
昆山市耕地质量现状及提升对策
啤酒大麦科学施肥保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