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2022-08-15 14:56柳富满刘嗣明朱媛媛
关键词:商圈武汉市载体

柳富满, 刘嗣明,2, 朱媛媛*

(1.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武汉 430079; 2.中国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研究中心, 武汉 430079)

夜间经济(nighttime economy)是20世纪90年代英国为实现城市中心复兴提出的名词[1],指以城市市民和外来游客为消费主体,在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6点之间发生的以服务和娱乐业为主的生产或消费行为的总称[2-3].夜间经济概念提出后,夜间经济相关内容快速得到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广泛关注.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社会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发生巨大转变、夜间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夜间活动与消费需求逐渐释放,夜间经济逐渐成为城市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提出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全国夜间经济发展进入高潮.多地相继推出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新政策,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焦点.

国外已有大量关于夜间经济的相关研究,夜间经济的经济属性分析、夜间经济的社会属性分析及夜间经济的发展问题与监管是西方学者关注的三大主要议题.经济属性是夜间经济的突出特点,受到西方学者广泛关注,是夜间经济研究的重要议题.西方学者关注夜间经济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效应、协同效应、集聚效应[1],揭示夜间经济对消费者体验和投资者决策[4-5]的影响,分析夜间经济发展在城市复兴、实现消费城市中的作用[6].夜间经济兼具社会属性,夜间经济中的各种社会交往活动及其社会作用是国外学者夜间经济研究另一个重要议题.西方学者关注饮酒活动在足球迷休闲活动[7]、情侣情感交流[8]、青年群体个体情感表达[9]等方面起到独特作用,分析夜间经济社交活动所具备的社会作用.以酒精为基础产业的发展模式给西方夜间经济发展带来了非法活动[10]、夜间暴力[11-13]、公共安全[14]等问题,夜间经济的有效监管及监管效果、监管中出现的问题成为西方夜间经济研究的重要主题[15-19].与西方夜间经济研究相比,中国夜间经济研究刚刚起步.不同学者开始定性探讨夜间经济发展影响因素[20-21]、夜间经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2-24]、夜间经济发展条件、问题和对策[25-28],但尚未形成完整体系,还处于现象观察层面.已有的夜间经济研究中,国外多从社会、经济、管理等视角探讨夜间经济相关问题,国内主要为定性描述夜间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措施,从地理学的空间视角来研究夜间经济空间格局的相关文章较少.夜间经济主要由餐饮、购物、娱乐体闲、旅游、文化体验等多种活动及维持活动正常开展的交通出行、住宿、安全保障等共同构成,需要大量为夜间经济主要活动提供服务的场所、空间及维持夜间活动开展的辅助场所即夜间经济载体是夜间经济发展的基础.现有研究中,作为夜间经济发展基础的夜间经济载体在已有研究中较少涉及,从地理学空间视角揭示夜间经济载体空间分布规律是夜间经济研究中值得关注的新的方向.

武汉市位于中国中部地区,地处武汉城市圈和中部城市群中心位置,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交通条件、地理位置、商业发展为武汉市夜间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但有关武汉市夜间经济的研究尚少.基于此,本文提取武汉市主要夜间经济载体点状数据,从空间分布形态、空间分布模式、空间集聚区域三个方面揭示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空间分布格局及特征,用定量化的方法从地理学空间视角分析夜间经济载体的空间格局,对于探索中国夜间经济研究的空间分析新视角,填补中国夜间经济空间研究的空白,丰富中国夜间经济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分析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空间集聚区域和空间分布现状,为武汉市夜间经济发展核心区域确定、夜间经济载体空间均衡、夜间经济发展空间规划提供参考,对推动武汉市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武汉市位于中国中部地区,地处武汉城市圈和中部城市群中心位置,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武汉市地处两江交汇之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商业发展历史悠久,商业发展基础好,高校云集、人口众多消费潜力巨大.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交通条件、地理位置、商业发展为武汉市夜间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夜间经济发展环境优越.现阶段武汉市夜间经济发展刚刚起步,尚未有武汉市夜间经济空间视角的相关研究,选择武汉市作为研究区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区域为武汉市下辖的江汉区、江岸区、硚口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汉阳区7个主城区和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6个远城区(图1).

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主要分为餐饮、休闲娱乐、美容丽人、24小时设施、购物、文化体验、游玩、交通8大类.其中餐饮、休闲娱乐、美容丽人类数据主要利用美团、大众点评两大网站收录的各类店铺详情数据,抓取各店铺地理坐标或地址、营业时间.游玩类数据主要为旅游景点数据,利用马蜂窝、携程等旅游订票网站,抓取网站收录的旅游景点营业时间和地址.24小时设施、购物类数据主要来源于百度地图开放平台提供的POI数据,分别以武汉市为查询范围,将POI类型设置为购物和24小时设施,提取其空间坐标和营业时间.文化体验中的影院数据来源于猫眼、淘票票等主要网络订票网站,抓取网站收录的电影院空间坐标或地址,其余各文化体验数据分别提取百度地图武汉市的教育培训与文化传媒类POI数据,获取与文化活动相关的科技馆、美术馆、展览馆、图书馆、文化宫等设施的空间坐标和营业时间.剔除抓取到的原始POI数据与网页数据营业时间或地址不完整的无效数据和重复的冗杂数据,将营业时间持续到20:30后的各类店铺和场所提取为符合条件的餐饮、休闲娱乐、美容丽人、24小时设施、购物、文化体验、游玩夜间经济载体.交通类载体主要包括地铁、公交、停车场三类,根据公交、地铁营运网站获取地铁和公交站点营运时间,选取运营时间在22:30以后的地铁与公交站点,利用百度地图获取各站点的空间坐标.停车场数据主要查询百度地图交通设施类POI数据,剔除查询结果中的停车场出入口、路口等不属于停车场的数据,获取停车场数据.各类夜间经济载体分类与数据获取情况见表1.

表1 主要夜间经济载体分类及数据来源

1.2 主要研究方法

1.2.1 平均最邻近指数 平均最近邻指数通过最邻近的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与各种分布模式下的理论距离间的对比来判断空间数据空间分布模式,其计算公式为:

(1)

(2)

(3)

式中,Da为观测平均距离,Di为点i到与i点最近的点的距离;De为预期平均距离,n为区域内点的数量,A为区域面积;ANN为平均最近邻指数.若平均最近邻指数大于1,则该空间数据属于离散分布模式,数值越大其离散程度越大;若平均最近邻指数等于1则该数据属于随机分布模式;若平均最近邻指数小于1,则该数据属于集聚分布模式,数值越小集聚程度越高.依据公式(1)、(2)、(3)计算武汉市各类型夜间经济载体平均最近邻指数,确定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空间分布模式,并对比不同夜间经济载体空间集聚程度差异性.

1.2.2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利用核函数获取能够近似表示数据分布的密度函数的每一点的估计值,从而表示点要素在不同地理空间位置的发生概率,反映点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形态和特征,核密度值越高则点越密集,反之则越分散[29].其计算公式为:

(4)

式中,h为带宽(bandwidth)也称为搜索半径,本文为500 m;xi表示i点位置坐标;n为搜索半径内点的数量;K(… )为核函数(kernel function).通过核密度分析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空间分布密度变化,识别集聚区域和空间结构,对比分析不同夜间经济载体空间密度与集聚区域差异.

2 夜间经济载体空间分布格局

2.1 空间分布形态

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空间分布形态与空间变化趋势是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空间分布格局的直观表现.本文将武汉市各类夜间经济载体点状数据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图2)揭示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空间分布形态.

图2 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空间分布

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空间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于三环内的主城区,形成片、带、点、轴多种空间分布形态.三环内的主城区是武汉市发展的核心区域,布局武汉市主要商圈,夜间经济载体数量达37 786个,占总量的73.58%,是武汉市夜间载体的主要分布区域,三环外夜间经济载体数量少且主要集中于远城区城市建成区域或交通干线沿线.汉口区域商业发展历史悠久,夜间经济载体发育程度最高,集中分布大量各类夜间经济载体,形成汉口区域长江、汉江围合成的三角形片状分布区.武昌区域在三环线至绕城高速之间的长江沿线形成南北走向的武昌区沿江夜间经济载体集中分布带,三环内的地铁二号线沿线形成夜间经济载体东西走向的集中分布带,两个集中分布带彼此连接形成武昌区域“L”型集中分布带.汉阳区域分别在王家湾、钟家村周边形成点状夜间经济载体集中分布区,同时沿3号线与6号线地铁线纵向轴线延展,沿7号线地铁线横向延伸,形成较为明显的点轴分布模式.远城区夜间载体主要分布于城市建成区,形成蔡甸广场与东风公司、江夏纸坊、汉南纱帽、东西湖吴家山、新洲邾城与阳逻、黄陂前川等多个点状集中分布区.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在东西湖区东西湖大道、蔡甸区东风大道、黄陂区巨龙大道、洪山区与江夏区间的文化大道等交通干线空间轴向延伸.武汉市各区形成点状、轴线、带状、片状相结合的空间分布形态,各区域空间分布形态差异显著.

各夜间经济载体空间分布形态与总体空间分布形态基本一致.餐饮、休闲娱乐、美容丽人、24小时设施、文化体验、交通类夜间经济载体空间分布形态与总体空间分布形态基本一致,汉口区域形成块状三角区、武昌区域形成“L”型集中分布带、汉阳区域形成点轴分布、远城区形成点状分布区.其中,餐饮、休闲娱乐数量较多的载体类型空间分布范围和密度更广,交通类载体轴线延伸更加明显.购物类载体受商业发展的限制较为明显,形成较为明显的地铁线路沿线分布的特征,游玩类载体空间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分布较为分散.

2.2 空间分布模式

莫兰指数、平均最近邻指数等是常用的定量化衡量空间数据空间分布类型与集聚离散程度的指数,而平均最近邻指数可以仅仅根据点状数据空间地理位置的差异,衡量点状数据的空间分布模式和集聚离散程度.根据公式(1)、公式(2)、公式(3)计算得到武汉市各类型夜间经济载体平均最近邻指数(表2).

表2 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平均最近邻指数

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空间分布模式具有如下特征.1) 夜间经济载体均为集聚分布模式,总体集聚程度较高.在0.05显著性水平检验下,武汉市各夜间经济载体平均最近邻指数均小于1,即属于集聚分布模式(表2).除游玩类和文化体验类载体平均最近邻指数大于0.5外,其余各类型夜间经济载体平均最近邻指数均小于0.5,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总体平均最近邻指数为0.33,夜间经济载体总体集聚程度较高.2) 各类型夜间经济载体集聚度与载体特性相关,空间集聚程度差异明显.餐饮类载体平均最近邻指数最小(0.10)集聚程度最高,文化体验类载体集聚程度最低(0.96),各夜间经济载体的空间集聚程度差异较为明显.餐饮、美容丽人、休闲娱乐等生活服务类夜间经济载体以居民需求为基础,服务范围较小、数量多,在各类夜间经济载体中集聚程度较高.购物类夜间经济载体空间指向性明显,空间集聚程度较高.24小时设施、交通等夜间经济载体为公共性服务设施服务范围更大、数量更少,更强调空间分布的均衡性,集聚性更弱.游玩类夜间经济载体主要为各类景点,其空间分布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空间位置的限制,空间分布集聚程度不高.文化体验类夜间经济载体空间布局要考虑市场和区位条件的要求,还要兼顾空间的均衡性要求,空间分布接近随机分布模式,集聚程度最低.

2.3 空间集聚区域

平均最近邻指数定量衡量夜间经济载体空间分布模式和集聚程度,却无法识别空间集聚区域.核密度分析作为空间分析的重要内容,能够借助空间数据的整体态势定量刻画数据的空间分布变化趋势,识别空间集聚区域.本文利用ARCGIS软件核密度分析工具,设定搜索半径为500 m,分别计算不同类型夜间经济载体核密度估计值,按照自然断点方法将核密度划分为5个等级,得到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核密度分布图(图3).

图3 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核密度

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集聚于主要商圈,商圈周边形成6个具有一定规模、形态各异的集聚区,区域性商业中心形成多个集聚点.武汉市主要商圈周边多分布多个商业综合体,交通便捷、商业水平高,吸引各类夜间经济载体在商圈周边集中,形成汉口集聚片、徐东、楚河汉街与中南路、街道口、光谷、王家湾6个主要集聚区.汉口南侧长江沿线布局江汉路、武广、汉正街等传统商圈,在江汉路步行街沿线区域形成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集聚程度最高的区域,与六渡桥东至三阳路的中山大道沿线集聚带组合成的十字交叉区域构成武汉市面积最大的夜间经济载体高度集聚区.汉口北侧布局汉口唐家墩、王家墩等商圈,商圈周边形成面积较小、集聚程度一般的集聚区.汉口南北两侧集聚区彼此连接,形成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面积最大、集聚程度最高、发育程度最高的集聚片.光谷商圈周边在光谷广场、珞雄路地铁站周围形成了面积较大的夜间经济载体高度集中分布区,在东南侧关山大道、西南侧雄楚大道附近形成两个面积较小的集聚区,三个集聚程度较高的集聚区彼此连接,形成光谷区域大面积集聚块.街道口商圈以地铁站为中心形成高度集聚区,向周边广埠屯、马房山区域辐射,形成以街道口地铁站为中心、集聚程度向外快速降低的夜间经济载体集聚区.王家湾商圈周边以王家湾与龙阳村两个地铁站为中心,在两个地铁站周边及地铁沿线形成夜间经济载体集中分布带.中南路地铁站周边和楚河汉街文化旅游街区形成南北两个夜间经济载体集聚中心,地铁2号线连接南北两个中心,形成沿中南路、中北路延伸的夜间经济载体集中分布带.徐东商圈周边沿8号线连接徐家棚、徐东、汪家墩形成以徐东为中心、面积较大的夜间经济载体集聚区.同时,在建安街、钟家村、体育中心、东吴大道、范湖、众圆广场等依托区域中商业综合体辐射作用,空间散布多个区域性夜间经济载体集聚点.商圈等级、规模与数量直接影响夜间经济载体空间集聚程度与范围,形成点状、带状、块状、片状等不同形状与规模的集聚形态.发展程度高的商圈夜间经济载体集聚程度高、集聚面积大多为块状集聚区,多个商圈彼此空间接近则形成片状或带状集聚区;发育程度低的商圈集聚程度低、面积小,多为点状集聚区.江汉路、武汉广场、汉正街作为武汉市等发育程度高的传统商圈,集聚能力强,辐射面积大,且彼此空间接近,带动江汉路-中山大道周边成为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集聚程度最高、面积最大的连片集聚区.街道口、光谷两个武昌区区域性商圈发育程度不及江汉路-中山大道周边商圈,在其周边形成块状集聚区,集聚程度较江汉路-中山大道低,面积更小.中南路-楚河汉街、王家湾、徐东四个商圈其发展程度不及其他几个商圈,其集聚程度明显低于其他商圈.楚河汉街与中南路依靠地铁连接的空间便捷性与接近,形成沿地铁线的带状集聚区,而王家湾与徐东商圈周边则形成块状集聚区.区域性商业中心与远城区城市建成区商业发展程度低于主城区商圈,夜间经济载体集聚程度最低,形成点状集聚区.

各类型夜间经济载体形成不同程度的集聚区域,集聚区域空间分布形态差异明显(图4).餐饮、休闲娱乐、美容丽人三类生活服务为主的载体在商业发展程度高的商圈或区域性商业中心形成数量较少、面积较小的高度集聚区或集聚点,由集聚区或集聚点向外围夜间经济载体集聚程度降低,形成较为明显的中心-外围特征的集聚区.餐饮类载体在江汉路-中山大道、街道口、光谷广场、楚河汉街四个商圈周边形成四个面积较大、集聚度较高的集聚区;中山公园、中南路、王家湾、建安街、徐东周边等多个集聚点.休闲娱乐类载体在江汉路-中山大道及街道口周边分别形成集聚程度明显高于周边区域的集聚核心;在街道口、王家湾、光谷广场、楚河汉街、建安街等多个集聚程度较低的区域形成小面积集聚点.美容丽人类载体在江汉路步行街沿线、王家湾、中山公园、街道口、范湖、光谷广场形成多个具备一定规模的块状或带状高度集聚中心区;在各个区域性商圈或商业中心形成钟家村、汪家墩、中南路、楚河汉街、建安街等多个集聚程度较低的小面积集聚点.24小时设施、交通、文化体验三类公共服务为主的载体强调空间分布的均衡性,在不同区域形成多个集聚程度较高的集聚区域,各个集聚区域面积较大,集聚区域周边集聚程度差异不明显,形成多中心均衡分布的特征.24小时设施服空间分布广泛,在钟家村、王家湾、虎泉、街道口、古田路、建安街、光谷广场、徐东等多个地铁站周边形成集聚点或集聚区,多个集聚区域彼此连接分别形成了汉口环状的集聚带和中南-中北路集聚带,形成多中心均衡分布.文化体验类载体在江汉路周边形成集聚面积最大集聚程度最高的集聚区,在王家湾、徐东、楚河汉街、光谷、街道口等地散布多个集聚点.交通类载体在江汉路与中山大道周边及北部范湖、王家墩、青年路周边形成武汉市交通载体集聚程度最高、面积最大的集聚片;楚河汉街与中南路沿线、光谷广场周边、徐东周边形成三个集聚区;中南路与光谷广场间的雄楚大道形成集中分布带;王家湾、青山区众圆广场等地形成小面积集聚点,多个集聚中心彼此连接,形成点轴面相结合的多中心均衡分布.购物类与游玩类载体空间分布较为分散未形成大面积集聚区域,仅在江汉路、楚河汉街、光谷等商圈周边形成小面积载体集中分布点.

图4 武汉市各类型夜间经济载体核密度

3 结论与讨论

本文提取武汉市主要夜间经济载体点状数据,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等方法从空间分布形态、空间分布模式、空间集聚三个方面揭示武汉市的夜间经济载体空间分布格局及特征.

1) 武汉市各类夜间经济载体均属于集聚分布模式,夜间经济载体总体集聚程度较高.餐饮、美容丽人、休闲娱乐等生活服务类夜间经济载体在各类夜间经济载体中集聚程度较高;24小时设施、交通、文化体验等公共性服务夜间经济载集聚性较生活服务性质的载体更弱;游玩类夜间经济载体空间集聚程度最低.

2) 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空间分布不均衡,集聚于主要商圈,不同类型夜间经济载体集聚程度、规模、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三环内的主城区各大商圈集中分布武汉市73.58%的夜间经济载体,三环外夜间经济载体数量少,主要分布于城市建成区或,空间分布不均衡.汉口、武昌、汉阳分别形成大面积片状分布、“L”型带状分布、点轴分布形态,在商圈周边形成汉口集聚片、徐东、楚河汉街与中南路、街道口、光谷、王家湾6个具有一定规模、形态各异的集聚区,区域性商业中心形成多个集聚点.24小时设施、交通、文化体验三类公共服务为主的载体在不同区域形成多个集聚程度较高的集聚区域,各个集聚区域面积较大.餐饮、休闲娱乐、美容丽人三类生活服务为主的载体在商业发展程度高的商圈形成高度集聚区,其余地区形成小规模集聚点.购物、旅游类载体服务范围广,空间集聚不明显,未形成明显的大面积集聚区域.

运用夜间经济载体空间数据,本文较为完整地揭示了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的空间分布格局,提取了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的集聚区域与空间分布.但由于缺乏相关载体规模、等级、营业状况、人流量等更加详细的数据,未能对夜间经济载体的质量与空间分布其进一步探讨,对夜间经济载体质与量的综合评估与空间分异是今后研究深化的一个方向.同时,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成机制也值得深入探讨.

基于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空间分布格局,本文提出武汉市夜间经济发展空间结构设想.武汉市初步形成了江汉路-中山大道周边、徐东、中南路-楚河汉街、光谷广场四个面积较大夜间经济载体集聚区,各集聚区能分别辐射汉口与汉阳区域、武昌北部、中部、东部及周边区域,通过地铁线路彼此连接,空间联系强,是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基础最好的区域,具备成为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空间布局核心片的基础条件.基于四个集聚区基础条件,需整合区域内部资源,提升夜间经济载体服务能力和质量,逐步将四个区域打造成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发展核心片.武汉市江汉路步行街、中山大道商业街、武广周边京汉大道沿线是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最集中的区域,依托三条特色街道的载体基础和辐射作用,打造沿长江延伸的夜间经济载体布局核心轴线,融合长江东岸武昌古城区域及长江主轴建设,形成长江沿岸夜间经济发展走廊.武汉市街道口、王家湾、钟家村、司门口、菱角湖-王家墩、建安街主要商圈和商业中心周边形成一定规模夜间经济载体集聚,整合周边资源,逐渐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区域性夜间经济发展中心点,满足区域夜间经济发展需求.以各夜间经济载体集聚区为依托,加强夜间交通联系,构建连接江汉路、中山大道、江汉大道核心主轴、长江东西沿岸走廊、江汉路-中山大道-京汉大道、徐东、楚河汉街-中南路、光谷核心区、街道口、王家湾、钟家村、司门口、菱角湖-王家墩、建安街等多个中心点的“一轴一廊四区多点”武汉市夜间经济发展空间结构.

猜你喜欢
商圈武汉市载体
寻找家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大狗黑怕
商圈演义
心愿
机器学习在商圈运用管理中的应用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创新代表履职载体 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商圈调查的方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