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玄学”畅想
——中华古老智慧的现代涟漪

2022-08-15 00:46陈建翔北京师范大学
散文诗世界 2022年11期
关键词:玄学中华文化尺度

陈建翔(北京师范大学)

一、重提一桩沉冤千年的文化公案

“玄”的思想和境界,起于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在老庄,是关于世界终极真相的思考和描述,是“无名之玄”与“有名之玄”往返流动、互生互渗的人生宇宙观,是“致虚极,守静笃”“观妙观徼观复”的现量境界。

而到了魏晋“玄学”初兴时期,对玄的感悟和理解就逐渐走向比量分别,开始离道自生!玄甫为“学”,就指向了概念化、窄化、执著、分别和对立,而后人把玄学本质与魏晋名士如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等人的人格心态相联系,使得玄学与不拘礼法、避世清谈、清静无为、喝酒纵歌、肆意酣畅、“越名教而任自然”……等历史印刻形成固定连接,这导致了更大的误解。

由此以降,在玄学走向变异、衰微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与经学、儒学、佛学(包括禅宗)和后来的理学、心学,发生过错综复杂的纠缠关系。

民国时期的“科玄之争”,把玄学与科学相对立。自此以后,在崇尚科学的潮流下,人们将错就错,“理所当然”地把玄学摒除于科学的门槛之外,视同思想异类。

进入工业化时代,举世滔滔、不由分说的物质至上、原子主义、实用主义、实证主义、急功近利,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玄的理解,导致了玄的“污名化”:人们把玄当成了“清谈”“浮虚”“不切实际”“不务正业”“故弄玄虚”“于事无补”“不可知”“没有科学性”“伪科学”“迷信”的代名词!大众闻“玄”生畏,唯恐避之不及!

呜呼哀哉!老子思想的精华、中华文化的至宝、人类精神的巅峰境界,竟沦落到如此境地,这是多大的讽刺啊!

“玄案”——“玄”的历史污名化,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误解而造成的一大冤案!是时候为“玄案”翻案了。

二、“玄”带有一种特殊的东方美学意境

我相信,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玄”一直是一个很深奥、很美好的字眼,一个很优雅、很有哲学感的概念。古之学者在使用这个概念的时候,会有一种特殊的审美意境。

于今而言,“玄”这个字非常深奥、微妙,可以说“一字里藏着乾坤”!对这个字的寓意的理解很重要,它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轴心时代圣贤的核心思想,也关系到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但是,因为它深奥到无法穷究,美好到不能详述,超出了人们思维和文字表达的限度,所以,谁也没有办法给它说清楚。

就这样,“玄”字一直笼罩在一种惚兮恍兮、朦朦胧胧的境界里,传达着中国人特有的美学传统特质。

古人心性好,不但接受这种说不清、道不白的境界,而且品味再三,甘之如饴。

现代人可没有这么好的脾气!现代人的思维很“暴力”,那是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鸡蛋里面挑骨头的思维方式,一定要把“玄”挑明了说。

挑明了说能怎么说?无非是说,“玄”是“超出常人感知的存在”或“超出常理的状态”?这就把“玄”说得没有什么意思了。

三、“玄”是深远以致无限

什么是“玄”呢?《说文》讲:“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玄的本意,是黑色,或者黑里带红的颜色,故古代有玄衣、玄马、玄禽(黑色的燕子)、玄霄(黑色的云)、玄祺(黑色的旗帜)的词语。黑色可以用来印染,《考工记》注:“凡玄色者,在緅缁之间,其六入者与。”这就是说,就印染工序来说,玄色,是指在染色第五次(为“緅”)、第七次(为“缁”)之间,也就是第六次染出的色。因为是黑色,所以玄常被引申为黑夜;又因为黑色比较深邃,所以玄又被引申为那些难以捉摸的深奥之物。

有趣的是,甲骨文里的“玄”字,看上去是平面的、二维的,但实际上,它要表达的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结构:两个链条在旋拧的状态下而延伸的一种链接结构,而且是一种有规律的链接,就像DNA 的链条结构。“玄”的读音与“旋”同,这其中似乎也含有某种玄机:它可能不仅仅代表深邃、寂静和幽远,还隐含了一种三维的状态——螺旋态,隐含了一种旋转延伸的动态特征。

说起“玄”,我常常联想起现代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黑洞”(Black hole)。“黑洞”是美国物理学家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在一次演讲中即兴命名的,它是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不可思议的天体”,其引力很大,使得视界内的一切物质、能量包括光都无法逃脱。我觉得,当初中国物理学家若把Black hole 翻译为“玄洞”,似乎宇宙学的味道更足些。

我们现代人是从哪里了解“玄”的呢?主要还是从《道德经》里。

如何理解老子这个“玄”?

王弼《老子指略》里说:“玄,谓之深者也。” 又说“玄也者,取乎幽冥之所出也。”谓“玄”为“深”“幽”,是古往今来大多数学者特别是现代学者共同的意见,各家略有差异。唐代成玄英说,“玄者,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近代林语堂用的表述是“幽微深远”(《老子的智慧》)。

也有另外一些不同的认识。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如此解释:“玄,天也。言有欲之人与无欲之人,同受气于天也。” 东晋葛洪《抱朴子》:“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夫玄道者,得之乎内,守之乎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思玄道之要言也。”葛洪这话说得有点意思!他说“玄”又在内又在外;又是神又是器。西汉杨雄《太玄·玄摛》:“玄者,幽摛万类而不见形者也,仰而视之在乎上,俯而窥之在乎下,企而望之在乎前,弃而忘之在乎后。”“摛”的意思是舒展、散布。杨雄谈“玄”,“上”“下”“前”“后”都是“玄”。这也非常有意思。

当代哲学家朱谦之在《老子校释》里面讲,“盖华夏先哲之论宇宙,一气而已,言其变化不测,则谓之玄。”在该书里,还援引了张衡的一段话:“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构掩乾坤;橐龠元气,禀受无形。”

在上述这些对“玄”的解释中,我们看出:其一,“玄”是深远到不能被穷尽的概念;其二,“玄”是无限时空的连接和一体性;其三,“玄”已经被一些人明确规定为世界的本体,例如,扬雄在所著的《太玄》中就直接以“玄”作为宇宙根源的学说。

我注意到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里用了一种比较特殊的表述,叫做“不可钻入的幽深”。我倒觉得,这个解释有些特别的意味。“玄”的幽深大家都有共识,但是,这个“幽深”意味着什么?它深到什么程度?大家没有说。黑格尔说,它深到“不可钻入”的尺度,这就有意思了!这就是说,“玄”相对于人类的意识和行为,带有否定性和限制性,带有某种“强制性、限定性立法”的意思。

四、“玄之又玄”:叠套的人生宇宙观

如果只能选择一个关键词来概括《道德经》的精髓,我会选择“玄之又玄”!“玄之又玄”四个字,胜过世界上无数关于本体论、认识论、宇宙论的冗长表述。

我们把“玄”看作是人生宇宙的“终极奥秘”。在老子看来,这个终极奥秘不是一个,而是两个,而且是往返流动、相互融合构造的两个!

“玄之又玄”的人生宇宙论,提示我们一切自然、人生与社会现象,都在叠加态的虚际世界和确定态的实际世界之间往返流动、贯通融合。不存在一个单一的与人无关的实际世界;所有的实际世界都以主客体相互作用(“共轭约定”)的方式取之于虚际世界,并且终要回归虚际世界。

我以为,“玄之又玄”与“天人合一”是等值的表达,都是表达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精髓的最高命题。两个“玄”的相互作用、往返流动,讲的就是“天人合一”的道理。

如果说得形象化一点,似乎可以把“玄之又玄”解读为:“一个天大的奥秘,又套着一个更大的奥秘”。后一个“奥秘”,比“天大的奥秘”更大!

如果学术化一点,则可以把前一个奥秘解释成“人类学认知尺度”,把套着它的、更大的后一个奥秘理解为“宇宙学存在尺度”。“人类学认知尺度”是基于人类感官经验模型化(视觉模型化、听觉模型化等)和概念思维而建立起来的认知模式及其限度。人类的感官经验所获得的,只是“被允许的真实”;人类的概念系统则充斥着无法避免的虚构性和想象因素。“宇宙学存在尺度”是我们对宇宙“本来的存在状态”的一种权且表达的概念,它本身自然也具有虚构性和想象因素。“人类学认知尺度”与“宇宙学存在尺度”之间,存在着绝对的不对称性。

我经常将这个“绝对的不对称性”称之为“对称性大缺口”。为了突出这个“大缺口”的直观意义,我时常会提起“地球伤疤”——绵延5000 多公里的东非大裂谷,以及深达万米的马里亚纳海沟。

同时,我也倾向于以一个具有哲学意味的概念——“尴尬”——来表述这个“对称性大缺口”的本体论意义。如何填补这个“大缺口”,如何克服这个“尴尬”,应该是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无法回避而伤透脑筋的问题。为此,康德动用了“先天综合判断”和“先验想象力”,而量子科学家则提出了“叠加态”“概率”“波函数”(“本体论波函数”和“认识论波函数”)等设想。

“宇宙学存在尺度”,是“自然为人立法”的依据;“人类学认知尺度”,则是“人为自然立法”的尺度。“自然为人立法”与“人为自然立法”的关系,这也是“玄之又玄”另一种学术化的解读。

我们还可以把“玄之又玄”看做是太极图中的那对“阴阳鱼”:一条鱼是潜在的、看不见的;另一条鱼是显现的、可以看见的。

我也常以“虚际世界与实际世界”、“无限叠加态与有限确定态”等术语来表达“玄之又玄”。

偶尔的时候,还会以“一丝不挂+一丝不苟”来描述“玄之又玄”。

极个别的时候,我甚至还会将其解说为“不负如来不负卿”。当然这需要特殊的语境。

我想,中华心学“十六字心法”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个“道心与人心”,也可以是“玄之又玄”的一种解读。

五、“新玄学”畅想

何以言“新玄学”?这个问题极其深远、广博、复杂,我们只能挂一漏万地试述一二。

新玄学是“带有巨大省略号的整体论哲学”,更接近事物真相。

玄学与科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玄之又玄的整体论哲学”:它在一切“有名者”——分门别类的万物之上,先验地“玄”(悬)着一个“无知之幕”:无边无际的本体之性(“常道”)和本体之相(“可道”);它的“因果链”以量子纠缠的方式无限延长,遍及万法。就人类现有的确定化的认知模式而言,我们还找不到一种方式,可以定义、描述和交流这个“因果链无限延长的”整体事物!人类现有的认知模式的通病,是切割式的、二元对立的、“因果链狭隘”的,是“非整体性”的。我们迫切需要“换大尺度”!有没有这个被“无知之幕”虚掩的无限延长的因果链,人们感觉、观察、言语、交往、实践的方式,人们的生存和思维方式,是极为不同的!这就是我们需要“新玄学”,需要一种全新的“大制不割”的思维方式的根本原因。新玄学带着“巨大的省略号”引导我们拥抱事物整体,引导我们接近事物真相。

新玄学“负阴而抱阳”,有利于建立统一的人生宇宙观。信仰与科学的分离,是近代以来人类思维的一个弊端,导致“信”与“知”的隔离。一百年前的“科玄之辩”中,“科学能否完备地指导人生”就是一个引发众人激辩的大问题。在未来的生态文明和道德实践中,我们需要一种将信仰与科学、无限与有限、不确定性有确定性融为一体的“双瞳式”的思维方式(即“共轭约定”)。老子讲,“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我把这种思维方式称作“信仰抱着科学前行的统一的人生宇宙观”。

新玄学充分显示了中华文化的诸种特质和优势:(1)天人合一:中华文化强调“人性里面有天性,天性里面有人性”,是天人合一的主客体融合文化;(2)体用一如:中华文化是体用一如、虚实一如、无限与有限叠套交融的高维立体文化;(3)注重内在:中华文化将“正心诚意”视作“修齐治平”逐步推进的逻辑之始,注重个体生命内在,并能够通过内在而遍及于人生宇宙整体的文化;(4)大尺度、可转换时空观:中华文化注重时间结构和历史传承,“以时间长度表达空间广度”,通过深远的时间演变来表达现实世界的全面因果,是内秉“大尺度、长周期、深度因果”的文化;(5)以和为贵:中华文化强调“和”,以和为贵,是兼容并蓄、翕辟无碍、受纳性强、开放度高的文化;(6)以心相应:中华文化在认知模式和交往模式上倾向于“心相应”,而不是“知相应”,前者指通过心灵感应而达成的整体性的混沌感受,并不特别注重细节精确,后者指通过共识性知识达到的比较确定的认知,但容易忽略整体性。通过这些方面的昭示,新玄学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化自觉,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新玄学可以通过为人类思维、言说和交流设立人人服膺的“绝对命令”和“禁足之地”,来纾解“极化”状态。在新玄学自带的“巨大的省略号”里,包含着不可思议、不可言诠、不可穷尽的“神秘性”,包含着对虚际世界的信仰、敬畏和知止之心,包含着对“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警觉。从而可以为人类思维、言说和交流保留巨大的“公共自由空间”,帮助人类重建生态文明,重建“价值共识”,挽救工业化痼疾所产生的“文明的危机”。

猜你喜欢
玄学中华文化尺度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皇侃论“学”与南朝玄学的经学化理路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当代玄学报告之“解压”——YY嘛,谁不会啊
浅析风水玄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宇宙的尺度
《与山巨源绝交书》的玄学分析
9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