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

2022-08-15 00:46唐明明邓颖欣北京市西城区康乐里小学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长方体长方形正方形

唐明明 邓颖欣 _ 北京市西城区康乐里小学

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单元整体教学可以助力教师超越课堂教学,以核心素养为依据整体设计教学内容。以小学中低年级“图形的认识”单元教学为例,教师要注重不同年级教学内容的衔接,注重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融合,通过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探究问题及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1.基于核心素养,注重不同年级教学内容的衔接

小学1~3年级都会涉及图形及空间概念的数学知识,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中也积累了大量的相关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考虑到年级之间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而且要兼顾教材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融合。在教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建立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直观表象。于是,结合学生认知基础,制作长方体模型,让学生亲眼看到长方形就是长方体的“面”,让学生直观体验由体到面、由面到体的过程,感受图形之间的密切联系。这样,不仅可以为五年级再次深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打牢基础,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空间模型,形成空间概念。

2.基于学情,注重生活与教学内容的融合

一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时间短,且以形象思维为主,需要借助实物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帮助他们认识抽象的图形。如教学立体图形之前,为了能够切实了解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基础,教师可以对班内学生进行课前调研。让学生对部分生活物品进行分类,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分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但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两者的区别,部分学生对于圆柱和球的形状特征感知较为模糊。在教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时,为了解学生的认知现状,教师进行了简单的课前学情调研,发现多数学生对于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有一定的直观感受,也能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但学生对如何验证这些特征还没有太多经验。基于调研的结果,教师设计学生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基于教材目标,注重多感官融合,设计系列实践活动

数学教学中,要时刻思考如何借助多感官参与的实践活动,将现实世界中的经验与教材中的内容有机融合起来,帮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以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以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设计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动画和生动的语言帮助学生认识图形。学习过程中,用神奇的“魔法口袋”引导学生暂时不受视觉干扰,调动触觉,化有形于无形,在头脑中经历从具象的图形到抽象的图形的产生过程。最后关注图形的数学特征,并在对比分析中发现图形间的区别与联系。以观察、操作等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发现立体图形的特征。也可以设计如辩一辩、猜一猜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继续建构立体图形表象,在活动中积累并发展对立体图形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猜你喜欢
长方体长方形正方形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剪正方形
剪拼正方形
分类数 不出错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巧替换 妙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