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及学理思考

2022-08-23 09:57李欣荣黄学斌
课程教学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学术著作乡土中国整本书

文∣李欣荣 黄学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正式将其纳入课程内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贯穿高中语文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个阶段,位列18个学习任务群之首。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按新课标任务群开设了“整本书阅读”单元,正式将整本书阅读纳入教材层面,为教学实施提供了依据。《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安排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作为独立的学习内容,在教学实施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笔者将从《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实施困境与突围路径三个方面试作分析,愿与诸贤互勉共进。

一、《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

阅读教学是一种创造活动,是建立在文本基础上的思考与加工,掺杂着师生的思想认识、思维方式、个人体验。学术著作《乡土中国》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教师准确定位《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功能,不仅有利于了解该书的教学价值,还有利于明确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定位和教学诉求。

(一)传承知识文化,习得阅读能力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首先体现在知识维度上。一方面,《乡土中国》并不是对中国社会的整体素描,而是对基层乡土社会特点的阐述与研究;其中夹杂的“文字下乡”“礼俗社会”等内容,为了解语言文字发展使用、中国乡村历史文化提供了窗口。另一方面,《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相比单篇节选文章阅读或纯文学作品阅读更为凸显整本书前后章节的勾连、作者观点与文本结构的呈现、阅读语境的整合。单篇节选文章阅读淡化了整本书的语境意识,断章取义,忽略了节选片段与整本书的联系,容易造成阅读的浅显化、表层化,甚至导致误读,销蚀了经典作品的丰富意蕴。纯文学作品往往强调个体情感的抒发,注重描写、抒情、记叙的运用,需要学生运用感性思维去解读。相比而言,在阅读《乡土中国》时,学生需转换思维方式和阅读方式,阅读时要前后勾连、提要钩玄,学生积累阅读经验,建构思维品质。

(二)导向逻辑思维,提升阅读品质

步入高中后,学生的思维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能够用理论作为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思维表现出更高的抽象概括性。[1]单篇节选文章和纯文学作品无法满足学生思维发展需要,要想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的宽度、广度必然要依托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为学生发展深度思维、建构思维品质提供了途径。《乡土中国》的内容是费孝通从大量田野调查中总结出来的,论述简洁有力,论点鲜明,问题意识突出,论证材料丰富。阅读《乡土中国》,教师应带领梳理书中的关键概念,将书中观点与材料结合,平衡叙述与论说的关系,开展逻辑推理,把握全书的逻辑结构,理解文本背后作者的意图,积累写作经验。学术著作阅读步入语文阅读教学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阅读习惯。

(三)落实课标要求,重构教学内容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中的一个具体体现,是细化后的单元教学内容。在明确《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时,要在分析该本书的教学价值的基础上,适时跳出该本书,明确“该本”“该类”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将《乡土中国》选入高中必修语文教材,一方面使新课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得到进一步落实;另一方面,将有助于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和方法。将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融入新教材,将传统单篇阅读导向整本书阅读,将课内阅读导向课外阅读,推动或倒逼师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以点带面,势必会引发阅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推动课堂教学的转型。

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困境

《乡土中国》是几经作者修改、历经调研提炼而成的学术著作,是了解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绕不过去的经典之作;但在现实教学中是多数教师不敢轻易触碰的“盲区”。即使在整本书阅读火热推进的当下,《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也成了不少执教者“摸着石头过河”、不愿深究的领域,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教学课时分配的复杂性

按照新课标相关规定和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布局,“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在高中必修阶段应完成《红楼梦》和《乡土中国》的阅读,总共18个课时,安排在两个学期完成。细化来看,《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课时为9课时,安排在一个学期完成。在实际教学中,围绕“《乡土中国》教学课时”这一问题的讨论较多,集中在以下层面:第一,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如何达到规定的“9课时”的教学课时安排。第二,作为一本学术著作,如何处理教学课时有限而文本理韵无穷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三,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总课时的安排上,是采取连续性进行还是间歇性分散进行,课时分配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

(二)学术著作阅读的陌生性

以往高中语文教材选文以纯文学作品为主,在名著阅读推荐篇目中也凸显纯文学作品的主导地位。阅读纯文学作品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利,但在培养思辨逻辑上力有不逮。[2]而高一上学期就需要完成学术著作《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对于教师而言,既陌生又困难。如何阅读学术作品?单这一问题,便困扰了部分教师,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对学生而言,他们缺乏阅读学术作品的经验,对《乡土中国》了解较少。对师生来说,对学术著作的陌生感成了《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实施中的“拦路虎”。

(三)教学方式的集中与下放

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围绕教学方式展开了相关争论。有些教师沿用单篇选文的教学方式,从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作品风格、主要观点、材料运用、语言特色等方面对《乡土中国》进行全文讲解,呈现教师主导阅读的状态。有些教师则直接权力下放,通篇都让学生自行学习、分享、研讨,呈现出“热闹的虚无”。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中,如何平衡教学权力的“集中”与“下放”关系,组织学生开展阅读研讨,成了当下语文教师关心的问题。

(四)学术著作考查的模糊性

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中,采取何种阅读评价的方式,需不需要引入过程性评价?在日常书面考查中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评价?如何在整本书阅读测评中贯彻“教学评一致性”原则,以评促教?这都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高考试题已有不少有关整本书阅读的命题,但多为文学类作品的考查,缺乏对学术著作的测评。此外,不少试题沿用以往名著阅读的考查方法,将整本书内容碎片化作为知识点进行考查,考查内容仍旧停留在片段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上。

三、《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突围路径

整本书阅读单元教学进展顺利与否,直接影响着新课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实施成效。结合教学实践,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在开展《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时,可以从以下方面探索突围路径。

(一)设置学习任务,明确课时分配

新课标基于学生的语文实践设计了学习任务群,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作为系列学习任务群之一,教师在开展《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之前,要熟悉文本作品,明确教学重点、教学目标,提前设置并下发学习任务,合理分配课内外教学课时。一方面,可将相关课时集中使用,让学生沉浸其中,呈现较为连贯的教学逻辑与阅读情境。另一方面,建议精选阅读任务,循序渐进,驱动学生建构整本书意识,明确问题导向。笔者在教学中曾在参考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将指导学生把握学术作品论述结构作为主体,安排了9个课时(见表1)。9个课时的前、中段由教师带领学生提要钩玄,绘制思维导图;后面的课时则对文本语境、细处进行分析,揆诸当下,分析《乡土中国》中的相关现象,融“当代文化参与”于其中,整合“思辨阅读与写作”部分内容。

表1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学习任务和课时分配

(续表)

(二)明确阅读顺序,把握核心概念

正如前面所述,当前学生对于学术著作较为陌生,缺乏相应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经验。就《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而言,多数学生不仅缺乏对费孝通的了解,还缺少乡村社会生活经验。因此,在开展《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前,有必要明确学术著作与纯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阅读顺序。开展《乡土中国》学术著作阅读可以遵循“序言—后记—目录—正文”的阅读顺序,遵循“先‘粗’后‘细’的阅读原则,逐步推进”;从阅读“序言”“后记”中了解书籍的写作背景及目的,从浏览目录中大体把握著作的基本内容及框架结构。在阅读方法上,建议精读与略读、浏览相结合,阅读与思考、写作相结合,读书与实践相结合[3],体现学术著作的阅读方法。此外,学术著作往往会凸显重要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试作延伸与理论阐述。对此,要留意《乡土中国》中出现的类似“差序格局”“礼俗社会”“文字下乡”等概念,从定义、论证方法、论证材料等方面把握核心概念与价值取向。

(三)鼓励学生参与,教师重在引导

新课标强调阅读整本书,应该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这就决定了师生在“整本书阅读”中的角色定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重在引导。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权力的完全下放,任由学生主导参与。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示范性,对学术著作阅读方法的示范,对批注阅读整理的示范,对阅读思维与提问艺术的示范。二是指导性,教师指导学生选择阅读文本,包括版本、书目;及时跟进学生的阅读过程,在参与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解答学生的困惑,指导学生开展相关材料的搜集整理与研讨工作。三是组织性,教师应该在提出专题学习目标、阶段阅读任务后,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与交流。教师的组织性应涵盖“整本书阅读”整个阶段,包括《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后期的测评。

(四)依据课程标准,考查深度理解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还要考虑《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测评问题。教材对《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评价是融于“学习任务”和“单元导语”之中的,并没有具体细化评价指标与内容。现行课标在学习任务群1和学习任务群18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教学提示”上有所提及,涵盖阅读内容、方法、价值观等多个层面。在厘清课标和教材相关内容要求后,教师可以界定考查范围,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测评。教师可针对阅读内容开展纸笔测试,立足语言文字的运用,从作品内容、作品特色、阅读类型等方面命题,凸显作品的“整体”考查;避免将整本书阅读测评肢解为单篇文本阅读,避免考查学生的局部记忆和低阶思维。针对阅读方法、价值观方面的考查,适宜采用过程性、表现性评价,设置阶段性成果展示任务,如读书交流会、笔记展示课,实现对学生静态或储备性知识的考查。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与实施是高中阶段师生面临的重要任务,是当下所有高中语文教师面临的一项挑战。笔者在此只是做了一点不成熟的思考,对于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测评及如何有效开展《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等问题,也期待看到语文教育者的智慧尝试。

猜你喜欢
学术著作乡土中国整本书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学术著作及教材目录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学术著作及教材目录
“后乡土”视域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