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区旅游度假酒店规划设计要点探析
——宣城市敬亭湖宾馆规划设计

2022-08-24 08:24曹宏伟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2年15期
关键词:敬亭山建筑群旅游

曹宏伟

(安徽建筑大学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合肥 230000)

1 引言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旅游业因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辐射面广、带动力大的特点,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旅游度假的人数日益增多,促进了旅游度假酒店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的旅游度假酒店已经成了高收入阶层的旅游消费的评价标准,度假旅游业的消费水平也反映着城市旅游文化的底蕴,因此,对山地风景区旅游度假酒店规划设计要点进行探析具有重要意义。

2 项目概述

敬亭湖宾馆项目选址于著名的敬亭山风景名胜区的南入口处,地块南靠水阳江路,西侧是宣城中学用地,东侧为宣水路,北边靠近敬亭山风景区的南大门。

项目的净用地面积61 591 m2(其中水域面积8 216 m2,建设用地面积53 375 m2),规划总建筑面积51 808 m2,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33 890 m2,地下建筑面积17 918 m2,布置酒店客房共224个标准间,20个套间。

项目的规划设计通过整合区域内3个现状大原生态水域,将原来简单原生态的湖泊拓展为上、中、下敬亭湖3个串联的湖泊。3个湖泊之间通过叠水、廊桥自然过渡。在上敬亭湖周边和中敬亭湖南侧,分别布置了敬亭湖宾馆1#楼、2#楼、3#楼和6栋独立式度假养生酒店。在下敬亭湖的东南侧,布置了宣州会所。整个酒店建筑群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和敬亭山的美好景色融合为一体(见图1和图2)。本项目建成后成为敬亭山下、敬亭湖边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图1 敬亭湖宾馆建筑群总平面图

图2 敬亭湖宾馆建筑群鸟瞰图

3 规划设计理念和手法

3.1 地域文化

素有“自古诗文地”之称的宣城,是中国最为著名的徽文化历史名城之一,更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其著名的诗文化、茶文化以及与诸多历史名人的不解渊源使得这座古老的城市充满了历史文化的气韵。

在敬亭山南麓的广教寺双塔是敬亭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文物古迹,敬亭山在宣州文化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在宣城留下的这首《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使敬亭山这座原本并不出名的小山名扬天下,也让古往今来的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向往!

本旅游度假酒店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宣城悠久的历史文脉和文化特色,展示了当地的民风、民俗、民情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悠久的历史文化元素的植入赋予本项目以珍贵的人文精神,增加了酒店的文化内涵。

3.2 建筑设计因地制宜,与敬亭山、敬亭湖有机融为一体

本酒店位于敬亭山南坡的敬亭湖边,地势南高北低,与敬亭湖面的落差达10 m。建筑设计以最大限度保护山体为原则,减少对地貌的干扰和山体的开挖,利用山体的高差,合理组织建筑的各功能空间和交通出入口。整个建筑群充分利用地形的高差和坡地形态,采用对建筑群分散布局的方式,运用庭、廓、台、榭等建筑形式灵活穿插组合,使整个建筑群体有机融入山水之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案利用地形高差削减建筑的体量,1#楼、2#楼和独栋式养生酒店均采取点式布局,以低层为主。3#楼采用“U”形布局,通过强调水平向视线,结合坡地地形采用掉两层的处理手法,弱化其大体量对水阳江大道的压迫感(见图2)。

3.3 建筑群平面布局依山就势,顺势而为

本项目以敬亭湖宾馆为核心分为两大功能区——文化旅游区和休闲度假区。区块各自设有交通环路通达各个功能建筑,建筑互相之间紧密联系。规划使建筑融合于环境,楼宇设置顺应地势,整体布局南密北疏,功能设置东动西静,逐级过渡。游览内容结合文化题材,循序渐进;休闲度假设置功能完备,规划努力使区域能满足各方宾客的需求。整体规划自始至终体现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精神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酒店区域的主入口位于水阳江路,3#楼设置酒店的综合接待、迎宾、大型宴会、高级会务功能、泳池健身等时尚功能,同时设置部分普通标准客房。2#楼是高级湖景客房区,通过敞廊亭榭与1#楼连接,在这之间形成的庭院被设计成精致东方园林,成为酒店高级社交场所。

再往景观深处前进,便到了独栋客房区。在临上敬亭湖位置设置了6栋独立滨水酒店套房,供客户个性化选择。最后到达道路的尽头1#楼。该楼位于湖面北侧的山坡处,是酒店中的贵宾楼,所有客房均可以享受山、湖双景(见图1)。

同时,将敬亭湖公园东南角的宣州会馆纳入酒店的功能配套,使其成为一个环境景观顶级、文化氛围纯正、功能配套一流的园林式酒店。以敬亭湖宾馆建筑群为核心的两大功能区块与敬亭山风景区的有机结合,既极大地增强了休闲旅游度假区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景区的接待、服务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4 建筑造型——协调与融合

本地块北靠敬亭山,在本地块中敬亭湖犹如3颗晶莹的珍珠散落其间,自然环境优越。用地北侧有历史古迹唐风宋塔——广教寺双塔,本酒店建筑群在形态上与皖南自然环境及用地北侧的已有历史建筑广教寺双塔的建筑风格相协调,造型优美。

敬亭湖宾馆建筑群采用徽元素结合官式仿古建筑的风格,灰色的大坡屋顶和深深挑出的大屋檐隐约带有汉唐建筑的气韵,体现出建筑端庄、大气,古典与时尚兼备的优雅气质。酒店建筑群采用传统的四坡顶,周边檐口挑出外墙达1 000 mm。立面造型通过水平深挑檐,优雅舒展,强调水平延展性,增加建筑阴影,使建筑群完美地融合在山水环境之中。

建筑外墙材料以灰白色花岗岩为主,坡屋顶采用灰色屋面瓦及提取的徽文化建筑檐口,强化了建筑的宣州地域文化特征。

3.5 景观设计——对地形的呼应

本酒店的景观设计贴合项目的总体定位,构筑以“藏一脉山水,承百年书香”为主题的景观环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造园精神。

酒店区域建筑与地形充分结合,其间山涧溪流顺势而下,缠绵于楼阁之间,自然沟体的曲折蜿蜒形成几汪浅浅的清潭,水边的林阴仿佛静谙的空间,流水声与山石一体,有几分跳跃更衬托出空灵的山间环境。这正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呈现出“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的美好意境。

通过对游线的组织,结合文化题材的挖掘增设以下景点:望塔掩碧、林枫霞晚、素心竹园、云堤秋影、敬亭慕春、天水雅集(茶亭)、宣都衙影、玉带惊鸿、渔歌月影、敬亭五牌、雾锁黛岚、碧水云天、秋叶白雪、雅庄墨客(琴棋书画)、草堂寒竹。以上景点的设置使游览过程内容饱满。

建筑布置吸取了园林式建筑的精华使建筑融合于环境,整个建筑群分成3栋建筑,分别为1#楼,2#楼,3#楼,3栋建筑围绕山地水系成大园林布局。

酒店建筑群利用山间溪流营造上敬亭湖、中敬亭湖、下敬亭湖水系,结合酒店2#楼和3#楼之间大景观廊,形成“回廊九曲,庭院深深”的空间效果。水为本酒店园林景观的灵魂,通过对生态溪涧、园林水池、自然跌水等的合理组合,创造出一个多生态水景空间,满足人们对“观水、游水、戏水、亲水”的需求。

通过整合区域内3个水域,将原来简单的原生态湖泊,拓展为上、中、下敬亭湖。3个串联的湖泊之间通过叠水、廊桥自然过渡,犹如敬亭山下的3颗美丽的珍珠,流水与山色交融,正如“敬亭宛溪随明月,千年万里共宣城”(见图1)。科学地优化配置区域内的植物树种,引进符合当地生态要求的优质景观植物,既能达到保持水土与优化生态的目的,也能使区域内的植物景观优雅大气,四季有色,符合景区的文化品位。挡土墙选择为色差较大、宽窄不一的花岗岩,按照一定的模数交叉排列,结合毛石材料与山林环境相融合,形成相对隐于自然的聚落形态。

景观建筑设计汲取历史徽派建筑的文化灵魂,采用仿古结合现代的旅游服务内容,彰显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深度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提升景区的旅游服务内容[1]。整个酒店室外空间形成“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景观效果。

3.6 时代特色

本酒店项目把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融入规划设计中,在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等各专业设计均采取绿色、节能、生态、低碳的环保措施。本项目采取雨水收集和海绵城市的措施,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太阳能光伏来给室外路灯供电,采用空气能热水器来给酒店提供热水,采用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减少人工能源的运用[2]。酒店采用分散式布局,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在项目设计和实施运营的全过程中做到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建筑空间,与敬亭山的环境有机协调,实现了人与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共处,体现了“绿色发展”的时代特色。

4 结语

敬亭湖宾馆设计是一次应对风景区复杂的山地环境的旅游度假酒店设计实践。本项目获得了2019年安徽省勘察设计奖公共建筑一等奖。建筑师通过赋予建筑以人文精神,因地制宜进行竖向设计,合理利用现状地形布局和建筑形态,通过分散的建筑体量保证了敬亭山生态景观的可持续性,在尊重自然与历史的同时,也赋予建筑和场地更多的情感与记忆。

猜你喜欢
敬亭山建筑群旅游
南头古城数字展厅建筑群
独坐敬亭山
轻轻松松聊汉语:安徽敬亭山
探秘布列斯特要塞建筑群
新堡庙古建筑群考察记
为什么要去敬亭山(诗)
浅谈阿尔寨石窟壁画艺术
《独坐敬亭山》主题质疑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