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处世哲学是淡泊心态”
——中国工程院院士汪应洛的长寿经

2022-08-27 02:56王明洪
保健医苑 2022年8期
关键词:汪老

文/王明洪

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开拓者、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汪应洛如今已是92 岁的高龄,但精神依然矍铄,耄耋之年还在“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2010 年,汪老发表执教60 周年感言:“我的处世哲学是淡泊心态,宽容待人。我乐于在教育岗位上教书育人,我为弟子们在事业上的成就而欣慰。我曾有多次机会调回上海,或者到中央部委工作,但是我最后决定还是留在西安交通大学,立志终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为祖国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汪老的高寿,和他淡泊明志、爱岗敬业、遇事泰然豁达等有着一定的关系。

汪应洛

“住那么大的房子说不过去”

1958 年8 月,汪老和夫人张娴如随校迁往西安,分到一套一厨、一卫、三卧室的大居室。由于孩子想念父母,汪老的母亲带着孩子也来到这里。不久,因水土不服,老人回到了上海。随着调入西安的教职员工不断增加,再加上西安其他院校的一些专业也并入西安交通大学,员工宿舍显得紧张起来。汪老就和夫人张娴如商量:向学校申请一套小一点的住房,把大房子让给更需要住房的同志。夫人同意了汪老的意见。尽管新房子条件比较差,但他们还是毅然决然地搬了过去。事后,有人说汪老的做法未免有点“傻”,汪老不以为然:“孩子的奶奶不来西安住了,我们住那么大的房子说不过去,应该让人口多的同志住!”2001 年初,医生诊断汪老患了癌症,手术后,汪老的病情有所好转。一天,张娴如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让她到家里接收一份材料。张娴如赶到家中,来人说协会推荐汪老竞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需要补办一些材料。张娴如回到医院,向汪老说明此事,她劝汪老:“你身体都这样了,还是别申报了。”一向淡泊名利的汪老此时却一反常态,坚持要报。张娴如知道:汪老要进工程院,图的不是名利,而是他有许多关于国家发展大局的设想和建议。2013 年,汪老终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学管理蕴含着深沉的治国之道”

汪老说话思维缜密。曾有人问他养生的诀窍,汪老说:“我没有什么(养生的)‘技巧’,硬要说有,那就是我坚持学习前沿知识。”1991 年,汪老等人对当时尚有争议的三峡大坝坝高及工程投资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科学论证,“当时电力部、水利部、交通部、四川省、湖北省等各方争执不下,争议最多的是三峡大坝的设计高程。”综合各方意见,汪老和专家们建立数学模型,综合研究发电、移民、航运、防洪等因素,拿出了坝高185 米、蓄水高175 米的最优化方案,最终被采纳。“经过一些重大工程决策的磨砺,我进一步坚信:科学管理蕴含着深沉的治国之道。”汪老说。1998 年,汪老提出企业柔性战略概念和以战略转换为纽带实现战略管理一体化的观点,被国际专业人士认为是站在“跨世纪战略管理研究与实践的前沿”。1999 年,汪老与英国伦敦商学院合作,对国内外600 多家企业进行了大样本调研和实证分析,验证了柔性战略的可行性,并在国内海信、彩虹等企业得到应用。如今,汪老“老骥伏枥,志在中华复兴”,希望通过更科学的管理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我希望未来生活在一个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环境幽雅的生态环境之中,生活在一个青年人有创造力、人民生活富足的国家。”

“这种情况时间不会很长”

“文革”期间,汪老被冠以“走资派”“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等各种莫须有的罪名,但他始终泰然处之。他坚信:这种乱象是暂时的,不实之词总有一天会澄清。在批判会上,对造反派提出的各种问题,他实事求是地予以回答和解释,既不文过饰非,也不无限上纲,即便面对拳脚相加,也不改初衷。造反派让他参加扛麻袋、拉板车、打扫卫生等各种体力劳动,他也来者不拒。体力劳动对他来说,并非难事。被关入“牛棚”后,张娴如带着女儿去看他,劝他“要保重,不要想不开”。汪老回答:“不会想不开的!这种情况时间不会很长,一切会好的。”由于实在查不出汪老有什么问题,他被解除看管,回到机械系。不久,他们又被疏散到岐山五丈原下的古战场村落。岐山地处八百里秦川西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汪老忙前忙后地为大家安排住处,把自己的铺盖却弄丢了。张娴如让他去找,他说:“丢了就丢了,如果喊叫会影响大家关系的。”晚上,他们打开另一个铺盖卷,一家人挤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夜晚。在五丈原村,汪老白天和农民一起种地干活,晚上和农民或同事促膝谈心。尽管环境恶劣,但他仍想利用这段时间多了解一些中国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以便为管理科学的研究积累第一手资料。

“这次生病选对了合适的时间”

1994 年夏,汪老在北京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当他发言完毕,走下讲坛时,突然缓缓倒了下去。后经医生诊断,汪老患的是脑出血。张娴如得知这一消息,急忙赶到北京。一开始,她还担心汪老在北京人生地不熟,会遇到不少麻烦。不料恰恰相反,很多人闻讯后都赶来帮忙,汪老的学生也纷纷前来探望,这让张娴如感到十分温暖,汪老也恢复得很快。一天,他对张娴如说:“我这次生病真是选对了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张娴如不解,汪老解释:“我这一次不生病,就要到新疆去,那里的情况就没现在好了。”为了尽快让汪老恢复,医生让他练习抓豆子,以锻炼手指的功能。后来又练习夹珠子,由于汪老会动脑筋,夹得比旁人都快。不久,他又提出要练字。一开始,他的手不听使唤,字写得不好看,可练着练着,字写得越来越正规,还记起了日记;不会吃饭,张娴如一勺一勺地喂……在理疗室,医生让他一天做三种理疗,可他要求把多种理疗结合起来做,一天做七八种;走台阶应当从低的开始,他却要求从高一点的台阶开始;医生让他乘电梯,他要求爬楼梯……在张娴如的护理和他的坚持锻炼下,汪老恢复很快,提出要回西安休养。就这样,张娴如搀扶着汪老,一步步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党和国家的嘱托我牢记在心里”

汪老和张娴如相识于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期间。1954 年,两人刚领了结婚证,还没来得及举办婚礼,汪老就因抗洪救灾去了哈尔滨,直至一年多以后,才简单地补办了婚礼。1958 年,国家提出单位西迁,两人一致支持,他们带着机械系实验室的所有设备,踏上了前往西安的列车。“党中央嘱托我们,一定要在西部扎根。所以从我自己来讲,就是这么一个信念:党和国家的嘱托我牢记在心里。单位西迁,历尽艰难,扎根西部。我觉得这个信念是很重要的。”汪老平时工作很忙,常常顾不上处理家中的事。自疏散地回校后,张娴如一直感到身体不适,就在家卧床休息。一天,校医院的一位护士来看望她,发现她脸色和皮肤发黄,就叫她到医院检查。汪老把她送到医院,因学校有急事,就先回去了。医生给张娴如检查后,发现她黄疸指数升高了10 倍,怀疑她得了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就留她住院治疗。晚上7 点过后,汪老来给她送饭。适时,汪老已知道她的病情,但他依然安慰着张娴如,而张娴如也十分体谅汪老:“你尽量少到医院来吧,把孩子照顾好,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在那段日子里,汪老毫无怨言地在学校、医院和家中来回穿梭,直到把妻子接出医院。汪老对事业和家庭的两不误,由此可见一斑。

猜你喜欢
汪老
独挂风帆汪洋行
与您同行 德润一生
汪曾祺与秋海棠
作文是“快笔”,烧菜是“能手”
青灯有味忆昆明,妙雨润心涌春潮
平淡就够了
追忆汪道涵同志二三事
百岁经诗书作伴百岁老人的幸福生活
在汪曾祺家抢画
冬夜最宜读汪老——漫说《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