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鲍照山水诗中的生态审美意蕴

2022-08-29 11:58吉林尚美娟
文史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鲍照谢灵运山水诗

吉林 尚美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此言,表达出对自然万物的亲和之情,而山水诗作为诗人模山范水之作,正是这种亲和之情的外化表达。在齐物或观物的过程中,诗人或托体自然、忘却世俗,或立足山水、体悟哲理,在与自然万物相偎相依的过程中,实现主客体的沟通,体现出人与自然同为一体的中国古代生态智慧。

“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文心雕龙·明诗》)南朝刘宋初年,山水诗逐渐走上历史舞台。谢灵运作为山水诗的开创性诗人,创作了大量相关题材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与谢灵运同为“元嘉三大家”的鲍照,同样创作了数量可观的山水诗作。鲍照的山水诗,一部分受谢客影响,具有体玄悟道之感,但更多的于情景交融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际遇与情感状态。

一、继踵前贤:对谢灵运自然观的继承

“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阮籍《达庄论》)魏晋时期社会动荡,黑暗的现实促使具有玄学思想的作家寄情山水、谈玄志道,认为天地万物自然一体,在纵情山水中与自然合而为一,这种意识促进了后世山水诗崇尚冥通的意境。

(一)谢灵运的自然观

谢灵运身处东晋末刘宋初,政治遭遇挫折,故畅游山水,寻求精神寄托。大谢在山水诗创作上具有“钩深索隐,穷态极妍”的特点,形式上形成了“叙事—写景—说理”的三段式结构,正如近人黄节所言:“大抵康乐之诗,首多叙事,继言景物,而结之以情理。”内容上则与玄言杂糅,借山水体玄悟道,常与老庄哲学相勾连,以期“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谢客的山水诗,模山范水穷形尽相,“驱辞逐貌”(刘勰《文心雕龙·明诗》),通过细致观察,工笔细描景色,力求用文字重现山川之景。

在徜徉山水之中,谢灵运形成了尊重自然的生态观念。首先,谢灵运珍视自然生命,有好生之德,“好生之笃,以我而观。惧命之尽,吝景之欢”(《山居赋》)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其次,谢客以自然万物为友,视山水为知己,“江山共开旷,云日相照媚”(《初往新安至桐庐口》),一“共”一“媚”,尽态极妍;江山云日,尽为我友,与我同欢。最后,大谢的山水诗中体现了物与我为一的和谐默契,以及对理想生态环境的营造,“将穷山海迹,永绝赏心悟”(《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将自然作为自己最终的精神家园。因此,谢灵运的山水诗,具有生态审美的意蕴。

(二)鲍照对于谢灵运自然观的继承

谢灵运与鲍照在诗歌上的相似之处,前人已有论述。钟嵘认为,二人都受张协的影响。因此鲍照的山水作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模山范水之作,继承大谢之风,运用“陌生化”的诗歌语言,精于雕琢,意境幽深奇峭,遣词造句危仄刻削,有时也带有玄理因子;另一类则是鲍照借山川江海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在意境上有独创之处。

鲍照的诗歌,除了在诗歌意境、风格上受谢灵运影响之外,在自然观上也有对谢客的继承。如其山水诗代表作“三从四登”中的《登庐山望石门》一诗就有鲜明的体现。“鸡鸣清涧中,猿啸白云里。瑶波逐穴开,霞石触峰起。”此四句于描山绘水之间,穿插生命的色彩。作者充分调动视觉与听觉,并运用夸张手法写猿猴啸声直冲云霄,既令人感受到庐山之高峻,又使人产生无限想象,读来不禁联想到李贺“二十三丝动紫皇”(《李凭箜篌引》)的高妙。同时,诗句中的“逐”“触”二字拟人方法的运用,赋予瑶波与霞石以生命力,动态之美跃然纸上。自然万物的生机勃勃在明远此诗中一览无余,而写作上对山水的雕镂以及精神上对自然的亲近则与谢灵运一脉相承。故而陈祚明评此诗:“其源出于康乐,幽隽不逮,而矫健过之。”

在另一首山水诗《从庾中郎游园山石室》中,鲍照对谢客的传承也可管窥一斑。“幽隅秉昼烛,地牖窥朝日。怪石似龙章,瑕壁丽锦质。”此四句中,前两句写人的动作行为,人行山中,景色幽暗,需秉烛才能前行;然而即使如此艰难,作者仍陶醉于山石之美,欣赏嶙峋怪石与斑驳瑕壁。这种拥抱自然,以自然为友为邻的胸怀,与谢灵运视山水为知己的情怀如出一辙。

由于鲍照受谢灵运影响,因此在这部分山水诗歌中,有时也会带有玄言的成分,流露出归隐之心,或对于自然美景的流连忘返,如“至哉炼玉人,处此长自毕”(《从庾中郎游园山石室》),与海德格尔的“诗意地栖居于大地”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默契,是鲍照诗歌中生态审美智慧的流露。

二、推陈出新:鲍照寓情感于山水的卓然自立

在谢灵运的影响下,鲍照的一部分山水诗写景客观冷峻,意境清泠幽微,且带有玄言的色彩;尤其是诗歌结尾偶尔流露的归隐思想,令部分学者为之诟病,认为他的山水描摹只是与人作陪时的被动之举,而这种避世之情充其量是偶然情感的闪现,并非真正自我的抒发。真正体现鲍照襟抱的是他年长后借描摹山水抒发内心情感的哀怨之作。

(一)情景交融的整体感——“此在”世界中的生命体验

证明鲍照山水诗跳出玄言藩篱的最好依据,是其自抒怀抱诗歌的创作。鲍照出身微寒,“才秀人微”(钟嵘《诗品》),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时代,“才学”是他实现仕途进阶唯一的依靠。鲍照抱负远大,襟怀辽阔,对于仕途的追求十分坦荡,因此他的山水诗气势雄浑;可惜一生仕进之路坎坷,壮志难伸,因而诗歌中常激荡着愤懑与不平之气。这种气质借助山川景色发诸毫端,形成了鲍照诗歌独特的雄奇气魄,展现了其山水诗以情统景、情景交融的富有整体感的生态审美意蕴。

按照题材划分,鲍照的山水诗可大致归为四类:庐山诗,都邑诗,长江诗和游宴诗。庐山诗基本是对山河景色的歌咏,抒发了作者本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偶尔闪过的归隐之心。除此之外,他的长江诗特别值得一提。

鲍照(414—466)塑像(在成都市浣花溪公园)

因家世贫贱,鲍照出仕后,仕途一直波折坎坷,屡次遭受处分和谴责,备受压抑。在此期间,由于公职需要,诗人多次往返于长江之上,面对滚滚流水,联想到自己的坎坷身世,不禁产生悲凉之感,因此有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长江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浔阳还都道中》《还都至三山望石头城》《还都道中》等。

《上浔阳还都道中作》是作者初次离乡出仕后返乡途中所做。开篇“客行惜日月,崩波不可留”即为大家展示了作者的归心似箭的心境。其后这种心情贯穿通篇。舟行江上,劈波斩浪,作者伫立舟中,对于长江上的景色观察细致入微。“鳞鳞夕云起,猎猎晚风遒。腾沙郁黄雾,翻浪扬白鸥”。诗人捕捉到“夕云”“晚风”“黄沙”“波浪”“白鸥”等意象,利用叠词和工笔细描,调动多种感官,高低俯仰结合,描摹出秋日傍晚的形色,构筑了独属于鲍参军的雄浑意象群。在这首五言诗中,作者围绕归乡心切、近乡情怯等矛盾心绪反复展开,在秋日、暮色这种易生伤感的时间节点中,发出了“未尝违户庭,安能千里游。谁令乏古节,贻此越乡忧”的自叹自责。仕途的波折让作者产生悔恨,悔恨自己不该为出仕而离乡。这种痛悔交加的浓烈感情,透过鲍参军对意象的准确把握向读者扑面而来。此时鲍照的山水诗,已经全然摆脱了谢灵运诗歌的玄言风格影响,而将自己内心的怀抱全部倾于自然景色中,做到景为情用,真正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给予读者高妙的审美意味。因为这种遒劲的笔力和风格的改变,王士禛给予了鲍照“明远篇体惊奇,在延年之上。谢之与鲍,可谓分路扬镳”的高度评价。

谢灵运(385—433)画像(选自明弘治刻《历代古人像赞)

鲍照诗歌中人与自然的整体感和这种“物我为一”的生态自然观,与海德格尔的“此在与世界”的在世模式异曲同工。在海德格尔那里,人与世界不是“主客二分”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同此在和世界不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存在,浑然一体。“此在”就是人当下与四周万物构成的一种生存状态,这种状态是关系性的,“此在”在这种关系性的状态中生存与展开。人与自然不仅仅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人与眼前所关注并真正使用的事物构成一种“因缘”。鲍照的山水诗中流露出的,正是这种精神导向。

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来看,生态系统的美包含着人的因素和自然的因素,是在人的参与下自然的美。这种美存在于人与自然发生的关系中。这种生态审美不同于里普斯提出的“移情说”,并非人简单地将自己的情感加之于外物上,而是强调在审美这一过程中,“此在”的阐释性与能动性,强调人的主体作用。鲍照的山水诗与这一理论若合一契,在实际生活中,那就不是鲍照所观照的自然景物引起了其情感的抒发,也不仅仅是作者单方面的托物言志,而是具有相关意味的山水与鲍照的内心情感发生了共鸣。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种同构性,因此最终呈现在诗歌中的,是自然与作者“合二为一”的关系。

在这种自然观的引领下,鲍照笔下的山川江海、奇山怪石等自然万物,都仿佛在主动为作者发出哀怨不平的呼喊,而作者也将眼前所见的景象、自身所处的空间、饱满的感情通过遒劲的笔力诉诸笔端,从而使自我与万物所具有的水乳交融的整体感跃然纸上,令读者感受到诗歌中景物的生命力与张力,切身体验到作者的悲愤之情,作者、读者、情感、自然,在鲍照的山水诗中达到了一种和谐与统一。

(二)浑朴意境的营造——语言是自然生态的馈赠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其虽出自杜甫对李白的赞赏之诗,却几乎成为鲍照诗歌的千古定评。鲍照的山水诗,语言“

诡”“靡嫚”,具有奇丽的一面,但又“危仄”“险俗”,透露出其追求动感、不平稳感的偏好。这种对诗歌风格的独特追求,营造出鲍诗浑朴的意境,给予读者心灵上的震撼。而正是鲍照对自然万物的合理择取,才产生出这种效果。

在鲍照的长江诗《还都道中三首》(其二)中,作者于江上舟中再次生发悲情。“夕听江上波,远极千里目”,王壬秋曰:“‘夕听’二句,做守风语,更入画。”诗中这种意境的生发,呈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日暮时分,诗人独坐舟中,细听风吟水动,极目远眺家乡,心中的羁旅愁情与对家乡的思念似乎喷薄而出,引发读者理解的同情,未历其境却犹临其境。

“隐隐日没岫,瑟瑟风发谷。鸟还暮林喧,潮上水结洑。”鲍照在这四句诗中,叠词与拟声词并用,自然刻画出夕阳西下与风声萧瑟的图景,同时给予意象动感,使读者跟随作者的思绪,感受到夕阳逐渐隐去,风声瑟瑟直击耳膜,不仅吹在身边,更是吹在作者的心头。鸟儿已然归林,而诗人却还在江上漂泊,一个“喧”字以鸟儿归林的欢乐,反衬出作者尚未还家的孤寂与忧愁。此时江面湍急的水流打着旋儿,表现出诗人内心无路可寻的挣扎与愤慨压抑的抗争。在鲍照的山水诗中,一切景物都为心绪的状态而生,都与之呼应关照。

在诗歌的结尾,诗人被浓烈的思乡之情所煎熬,从而发出“愁来攒人怀,羁心苦独宿”的感叹。“攒”的使用将乡愁人格化了,羁旅在外的忧愁似乎要将作者内心填满。至此,鲍照这首山水诗中羁旅行役的忧思,已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照、对自身情感的捕捉、对浑朴意境的营造而达到了高潮。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之家,是大地的馈赠,而大地是人生成的根基。因为语言的存在,人可以在未曾达到过的经验领域驰骋想象,语言就是“此在”。鲍照的山水诗就有这样的魔力,通过作者遒劲的笔力和细致,表达出自然万物对诗人的启示,并传递给读者,使之感同身受,与作者一起和自然山水对话。在鲍照的山水诗中,读者总会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感受到生态自然对人的馈赠。

三、对悲凉意象的发掘——真理的敞开

虽然鲍照曾受谢灵运的影响,在山水诗的外在结构的营造、玄言因素的具有、语言上的雕琢上都有相似之处,但是对于意象的选择却截然相反。谢灵运虽然仕途也备受挫折,但是寄情山水之间时却往往选择鲜快、明亮而轻盈的自然之物作为诗歌意象,展现出一种自我开解与旷达之情。如获得众名家高度评价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读来的确生意盎然,有如神助。

但是鲍照的山水诗中,则多秋冬萧瑟之景。这与鲍照沉沦下僚、仕途坎坷的经历有关,但更是诗人的一种自我审美倾向所示。在对天地万物的观照中,作者发现了与自己身世、情感若合一契的萧瑟之美。事实上,这是自然外物对作者自我内心情感的回应。无论是《登黄鹤矶》中的“落木”“寒江”,还是《自砺山东望震泽》的“幽篁”“思鸟”,抑或是《秋日示休上人》的“霜露”“秋草”,这些自然景物在被诗人撷取入诗之时,自身也流露出一种信号,那就是只有这样肃杀凄凉的景色,才能完美地展现作者内心的襟抱与凄怆。

鲍照对于愁惨景物之美的深度开掘,使得那些浑浊凝重的色彩也能被人们所感知、所欣赏,而不仅仅只关照鲜亮、清丽的青山碧水。鲍照内心的酸苦悲凉借凄云惨雾而抒发,凄云惨雾之美借鲍诗而展现。在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中,人的情感和自然独特的美,都被世人所感知、所体验。

海德格尔的“四方游戏说”就有这样的内涵:人与自然万物相平等,而物的显现、真理的敞开,要借人的存在来实现。人的“留神关注”帮助物的存在本性的展开,这是人与自然水乳交融的世界中,将美由遮蔽到澄明的过程。鲍照的山水诗,正印证了海氏的看法。

四、结语

鲍照的山水诗,脱离了谢灵运及以前的主客二分的模式,不再仅是以客观的手法雕镂山水,而是以情统景、情景交融,向“天人合一”的境界生发。鲍照不是单纯地利用自然万物来托物言志,而是能感受到萧瑟肃杀景色之美,并与其产生共鸣,从而将内心的酸苦悲凉、压抑不平的感情抒发出来。在鲍照的笔下,凄风苦雨也有其自然的美,物与我相互观照,跳出了“观物”的窠臼,向“齐物”的境界进发。

鲍照的山水诗,展现出情景交融的魅力。它有利于启发人们发现自然中不同的美,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的陷阱,寻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相处之道。

[1]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2]黄节著,萧涤非整理《读诗三札记》。萧光乾主编《萧涤非文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0页。

[3]顿德华:《论谢灵运山水诗的生态审美意蕴》,《柳州师专学报》2011年第26期。

[4]钟嵘著,古直笺,许文雨讲疏,杨焄辑校《诗品》,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257页。

[5][12]鲍照著,钱仲联增补集说校《鲍参军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64页,第309页。

[6]丁福林:《鲍照山水诗的抒情意绪和悲苦情结》,《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4期。

[7]王辉斌:《鲍照:刘宋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鲍照山水诗兼与二谢山水诗比较论》,《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8](清)王士禛著,袁世硕主编《王士禛全集》,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1758页。

[9](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70页。

[10][14]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67页,第322页。

[11]朱佑伦:《略论鲍照山水诗》,《理论界》2015年第2期。

[13](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3页。

猜你喜欢
鲍照谢灵运山水诗
受气包
鲍照乐府诗创作对南朝诗人的影响
鲍照辞赋与其书信文之对比
——以《登大雷岸与妹书》为例
谢灵运堪称职场反面典型第一人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UP THE MOUNTAINS
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
谢灵运山水诗的玄言尾巴
南山南,谁的诗里别有洞天
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山意象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