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梁法模型下的锚索框架梁最优跨径研究

2022-08-29 10:01彭小勇
交通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跨径内力悬臂

马 康 彭小勇

(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贵阳 550081)

预应力锚索框架由于对边坡的锚固和整体绿化效果突出,已广泛应用于高边坡支护工程中。对于锚索框架梁的计算,目前已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李群等[1]采用双参数模型进行计算推导。蔡伟[2]采用了考虑梁和地基反力弹性变化的弹性地基梁法来计算。田亚护等[3]以Winkler模型为基础,采用差分法进行推导。王春光等[4-5]采用海藤尼解法等,叠加多个集中力,提出一套简化模型。肖世国等[6]分别按Winkler地基模型和连续梁方法计算。对于梁的最优跨径研究,普遍对象为桥梁,杨毅[7]基于奇异函数法,推导出等截面连续梁合理跨径比;孔龙华[8]分析边中跨比不同对大跨径连续刚构桥设置成桥预拱度的影响。

从现有成果来看,部分研究中采用算例赋值计算的方法演示计算过程,缺乏一般化、参数化的计算公式。本文采用连续梁倒梁法,可完善计算机理的推导,给出明确的一般化、参数化的计算公式;同时将桥梁上常用的“最优跨径比”概念引入框架梁的计算中,推导出最优跨径配置推荐,以达优化目的。

1 计算模型

1.1 讨论对象

由于简化结构的不同,各类形式的锚索框架的内力计算存在差异。本文所讨论的为一种广泛使用的6孔锚索框架梁,为两正交轴的对称结构。端部均为自由,无顶横梁与底梁联系。横、竖梁均采用宽高相等的正方形截面梁。布置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6孔锚索框架正视图

1.2 计算方法与基本假定

对锚索框架梁的计算,通常是将框架梁简化为单根连续梁或简支梁,再选取适当的地基模型。根据不同计算方法的优缺点,同时也依据滑坡防治设计规范[9]中对梁的计算方法提出“按倒梁法计算”等相关条款要求,本文采用计算方法较简单、实用性强、便于广泛使用的刚性倒梁法,对框架梁进行受力计算分析。分别将竖梁、横梁简化为双悬臂两跨连续梁和双悬臂简支梁。同时假定①忽略纵梁和横梁的扭转效应,即将横、纵梁的交叉节点简化为铰支链接,不考虑其转角约束;②不讨论框架结构与岩体地基的相对刚度对地基压力的影响,认为框架地梁具有一定刚度。

1.3 支座误差控制

倒梁法计算的支座反力一般不等于锚索张拉荷载,主要是由于没有考虑土与基础以及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假设地基反力按直线分布与事实不符所致。可用逐次渐进的方法,将支座处的不平衡力均匀分布在本支座附近l/3跨度范围内,调整后的地基反力呈阶梯形分布,然后再进行连续梁分析,可反复多次,直到支座反力接近锚索张拉荷载为止(以多采用的误差允许值±5%为限)。

2 框架内力推导

2.1 锚固力的分配与修正

预应力锚索框架梁支护结构与十字交叉条形基础梁类似,但其受力更复杂。实际工程中常将锚索框架梁拆分成若干单独的梁以简化计算,此简化首先要解决节点力在横向和纵向的分配问题。依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10]、滑坡防治设计规范,对达到设计吨位的锚索锚固力进行横竖梁的分配与节点修正。本文中的横竖梁,均采用宽、高相等的正方形截面梁,锚固力分配为各l/2,再加以节点修正值。设Pi为单孔锚固力,此步骤所得Pix、Piy分别为分配在横、竖梁上的锚固力,ΔPix、ΔPiy为修正值,Pix′、Piy′为修正后的横、竖梁上的锚固力,用于后续梁内力的计算。

2.2 竖梁计算

取竖梁单独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倒梁法,将3处锚索拉力作用点视为支座,将地基反力(坡面反力)视为均布荷载q,则双悬臂2跨连续梁的计算简图见图2。

2.2.1结构内力计算

采用结构力学力法对此一次超静定结构进行内力计算,并经过繁琐的手算推导,将结果用原始参数a、q、l表示(为方便设计使用,实现多工点批量计算)。弯矩取下侧受拉(背山侧)为正,上侧受拉(靠山侧)为负。剪力取绕截面顺时针为正,逆时针为负。后文与此原则始终统一。

2.2.2反力局部调整

通常对于倒梁法,将3处锚索拉力等效为地基反力的均布荷载,从而求解连续梁时,所得结构的支座反力不等于实际锚索的锚固力。故需要通过某种方法对结果进行修正。参考GB/T 38509-2020中附录K.2.4,将计算出的支座反力RB、RC、RD与锚索拉力Piy′相比,求出差值,再次均匀分布在相应支座的两侧各l/3跨度范围(中跨l/3,边跨a)。重新求解结构的内力值及支座反力,直至支座反力与锚索拉力基本吻合。计算经验显示1~2次调整后可达到预期。支座反力重新分布计算简图见图3。

图3 支座反力重新分布计算简图

同样采用结构力学力法对此一次超静定结构进行内力计算,并经过推导,求出结构在荷载ΔqB+ΔqC+ΔqD作用下内力值,作为内力的修正与修正前全梁荷载q下的梁的内力求和,即为修正后的连续梁内力情况。同样将结果用原始参数表示,修正后的结构内力结果见式(1)。

2.2.3支座误差验算

修正一次后的支座反力与实际单孔锚索拉力之间仍然存在误差。修正后,推导可得到支座反力最终值。支座反力与锚索锚固力的偏差即为误差值,其推导方法见式(2)。式中:n=a/l。为使得反力调整一次后,结果令人满意,控制调整后反力误差小于等于5%。故反求EB≤5%且EC≤5%时,n的取值范围。

(2)

式中:EB、EC分别为B、C支座的反力误差。

采用图解法:计算不同的n值对应的误差EB、EC,作图4,求n∈(0,1)范围内的EB、EC值。由解法可得:当跨度比n处于范围0.243 4≤n≤0.599 1时,结果误差值EB、EC均在±5%范围内。

图4 误差关于n值的曲线图

2.3 横梁计算

横梁的结构为双悬臂简支梁。相较于竖梁,横梁的计算较为简单。确定计算结构后,常规的使用截面法即可求出内力公式。计算简图见图5。

图5 横梁计算简图

受力按图5简化后,计算内力结果如式(3),同样将结果用原始参数表示。

(3)

3 最优跨径

在推导得出横、竖梁弯矩的情况下,为使梁的正负最大弯矩接近,合理地在靠山侧、背山侧均匀配筋,充分发挥梁的受力性能,可求出各自的最优跨径。

3.1 竖梁的最优跨径

首先确定最大负弯矩值。由前节式(1),且最大负弯矩M-为B、C弯矩最大值,最大正弯矩M+为BC跨中弯矩。令n=a/l,当n取不同值时,最大负弯矩不同,其计算方法如式(4)。

(4)

(5)

同时验算n=a/l=0.389 1时,按2.2.3中误差分析结果,n=0.389 1位于0.243 4≤n≤0.599 1范围,修正后误差小于±5%,可接受。

图6 y=F(n)关于n=a/l的变化曲线图

总体上,n=a/l=0.389 1既使竖梁正负弯矩最为接近,又使竖梁的支座反力经过一次修正之后,与锚索锚固力值达到较高的吻合度(误差不到0.1%),跨度比合理。即对于竖梁而言,最优梁跨比n=0.389 1。

3.2 横梁最优跨径

4 推导结果验证

由于本文推导的内力计算公式计算量庞大,涉及繁琐的化简推导,另采用结构计算软件对相同条件的锚索框架进行计算求证,确保推导的公式的准确可靠。所采用的计算软件为SM Solver 2.5.0。本节分别对手算结果和软件结果进行整理对比。

选择贵州某高速公路硬质岩顺层边坡中所采用的6孔锚索框架为工程依托。竖梁尺寸:跨径l=4 m,悬臂端长度a=1.59 m,双悬臂2跨连续梁(对应坡比1∶0.5,坡高10 m的边坡坡面);横梁尺寸:跨径l=4 m,悬臂端长度a=2 m,双悬臂简支梁;取锚固力分配与节点修正均完成后的单孔锚索拉力为Pix′=Piy′=377.18 kN。

横梁计算不涉及支座反力修正;而竖梁计算在软件中,考虑同时施加初始全梁均布荷载(坡面反力)和支座处均布荷载(修正荷载),以达到修正力再次作用的效果,其计算模型见图7。

图7 竖梁全梁荷载+支座反力修正均载计算模型

2种方法下的内力结果见表1、表2。计算结果对比表明:本文推导的倒梁法手算结果公式,能精度很高地计算出框架梁的内力值(误差值≤0.01%),竖梁中极小的误差来源于有效数字的取值(若有效数字位数足够多,机算结果可以做到分毫不差)。推导过程可靠,实际设计工作中可直接使用,通过修改原始参数(如a、l、q),批量计算,高效出图。

表1 竖梁计算结果对比表

表2 横梁计算结果对比表

5 结论

1) 对于双轴对称的6孔锚索框架结构,本文给出了采用倒梁法计算推导的较为精准的内力公式。便于编写简单计算表格,可实现工作中的批量计算。公式经笔者赋值计算,并与计算软件SM Solver 2.5.0的结果对比,吻合度高,可靠。

2) 竖梁作为双悬臂2跨连续梁,计算出的支座反力不等于锚索的单孔锚固力,与实际不符,故需进行误差重分配修正。横梁作为双悬臂简支梁,计算出的支座反力等于锚索的单孔锚固力。故不需进行修正。

3) 对于竖梁和横梁,分别存在一个相对最优的跨径比n(悬臂长度与跨径长度的比值),使得结构弯矩更平均地分配于梁的内外两侧,使其绝对值最小,从而使两侧的受力纵筋配置更优。经过计算推导,对于竖梁,n=0.389 1,对于横梁,n=0.353 6。

4) 在横梁采用最优跨径的情况下,同样存在缺点:竖梁作为横梁的支座,分配不均匀,导致从整体上来看,竖梁的布置沿路线纵向存在“密-疏相间”布置的特点。景观上来说,不如均匀布置的整体效果好。设计者可酌情考虑,对比景观效果与工程造价的取舍问题,再考虑横梁是否采用本文提供的最优跨径比。

竖梁的最优跨径控制的是横梁布置,由于横梁的分布为沿边坡高度方向的竖向分布,且边坡多为台阶式10 m分级设置。故相邻两框架在边坡高度方向上不连续,彼此之间有边坡平台相隔,单个框架只设置在本级边坡内,且布满该级边坡。横梁的布置是否均匀,不影响整体景观效果。对于竖梁,则可以始终应用本文的最优跨径。

猜你喜欢
跨径内力悬臂
大跨径预应力连续刚构桥施工技术
山区峡谷大跨径桁式钢管混凝土施工工艺浅析
孩子的生命内力需要家长去激发
山区高速公路中小跨径桥梁设计
挪威最美之奥斯陆图书馆:巨型悬臂“阶梯”
桥面铺装层对中小跨径桥梁基频影响分析
基于Midas的某过河大直径拱管设计研究
当液压遇上悬臂云台 捷信GHFG1液压悬臂云台试用
悬臂式座椅
探讨挂篮悬臂灌注连梁的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