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喻视角下汉语间接仿词的认知机制研究

2022-09-01 10:34蒋大山
现代语文 2022年8期
关键词:哥儿图式本体

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很多学者都对仿词进行了界定与分类。关于仿词的定义大同小异,而分类却有不同的侧重。我们根据仿拟的性质,将其归纳为三种类型:语音仿词、语义仿词和结构仿词;其中,语义仿词又可细分为三类:近义仿词、反义仿词和类义仿词。除此之外,还有一类特殊仿词,即仿体并非直接仿自其本体的原本意义,而是由本体的新解意义仿造得出的。就此而言,建立合理的转喻框架以分析各类间接仿词的认知机制,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的。

一、研究背景

(一)关于间接仿词定义与分类的研究

庞蔚群曾对“特殊性仿词”进行了专门探讨,他指出,临时仿造的新词语主要包括反义仿造、比照仿造和谐音仿造三种类型。无论是何种类型,新词一般是根据被仿词的原义来进行仿造的。不过,有些仿词则是根据被仿词的新义仿造出来的,而这新义是作者所赋予的

。例如:

在抓核桃产业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引导,优化发展模式,一是通过土地流转,鼓励大户承包,实现规模化发展;二是采取专业合作社模式,分户种植,集体经营。提高组织化程度,使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功能于一体,有效地解决政府办不了,农户办不好的事情,使农户和政府在市场经济中获得“共赢”,不断提高核桃产业化经营水平。

(1)满心“婆理”而满口“公理”的绅士们的名言暂且置之不论不议之列,即使真心人所大叫的公理,在现今的中国,也还不能救助好人,甚至于反而保护坏人。(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许多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反义仿词的例子,其实不然。“公理”原指“社会上多数人公认的正确的道理”,按照反义仿造的方法,直接由原义出发,理应仿造出与之相对的“私理”或“歪理”,不过,鲁迅在这里却用了“婆理”。可以说,例(1)中的“婆理”这个仿造词并非由被仿词“公理”的原义直接仿造的,而是先改变“公”字的意义,即其实际新解意义变为了“公婆”之“公”,再通过“公”与“婆”的反义联想而临时仿造出来的。“公理”在文中所具有的实际“新义”是指包括陈西滢之流“陈公”们满口的“歪理”,由此仿造的“婆理”则是指时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所说的“歪理”。这样,由“公理”仿造出“婆理”就显得十分自然巧妙了。

为确保机组振动故障诊断系统的稳定运行,首先就需要确保机组监测系统的可靠性。在配置该系统过程中,往往需要采取可靠性强的措施,以保证系统各部分均能分别进行维护与更换。

仿拟听/读者在接收到仿词后,首先根据个人百科知识及仿词本身特征,对其进行域扩展转喻操作,激活形式域矩阵的图式结构,再经域减缩转喻激活本体形式;接着,经“形式代概念”转喻激活本体概念,然后通过域扩展转喻激活概念域矩阵的图式概念,再经过域减缩转喻,并结合语境和仿体形式中的关键语素,经整合而得到仿体概念。

(2)住下吧,管他什么唐有才“盐有才”!(宗福先《于无声处》)

有学者指出,仿体“盐有才”是直接仿照前文的本体——人名“唐有才”而得来的。实际上,这个仿词的获得过程是比较曲折的。吴鼎将其称为“音连”,即“唐有才”首先通过谐音,拈连出未出现的“糖有才”,接着又通过类义联想,拈连出“盐有才”

。庞蔚群则认为,这种仿造过程是仿拟者首先采用谐音仿拟的方法,由“唐有才”造出同音的“糖有才”;再采用反义仿拟的方法,由“糖有才”造出反义的“盐有才”。也就是说,这是一个谐音仿词加反义仿词的过程:“‘唐有才——糖有才——盐有才’。其中‘糖有才’是‘唐有才’的仿词,‘盐有才’是‘糖有才’的仿词。‘糖有才’既是仿词,又是被仿词,可是它在句中却没有出现。”

金慧萍

、武占坤

等学者,也对这类特殊的义仿现象进行了阐述。武占坤把这类仿词称为“曲折仿词”,并将其分为两种:曲义仿词和曲字仿词。前者指并非根据本体的本义、而是根据其中某个字的非实际意义进行仿拟;后者指并非根据本体的本形、而是根据其中某个字的谐音关系进行仿拟

。比如,例(1)中的“婆理”为曲义仿词,例(2)中的“盐有才”为曲字仿词。

(二)关于间接仿词认知机制的研究

学界分别从关联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原型范畴理论、图形—背景理论、构式语法等多个认知视角,对仿词的生成与理解机制进行了论述,但大都未能阐明具体的类推、合成、关联、替换与压制的过程。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在仿词或仿拟的生成机制研究中,重点探讨了仿体的生成过程,却忽略了本体的搜寻与确定这一关键环节;第二,以往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仿词或仿拟的生成或理解的单一过程,而很少描述从说/写者生成仿拟到听/读者理解仿拟的完整过程;第三,在对仿词的定义和分类研究中,虽然明确界定了“间接仿词”或“曲折仿词”这一类型,但对此类仿词的认知机制却鲜有涉及。有鉴于此,本文引入概念转喻思维,并结合概念整合理论,以形成新的仿词认知机制分析框架,力图对间接仿词的生成与理解的具体过程做出充分的统一解释。

我们认为,上述仿词无论是称为“音连”“曲折仿词”还是“谐音仿词加反义仿词”,其实质为间接仿词,即仿体并非直接根据前面的本体所拟造,而是本体经过语音或语义转喻成为本体变体,再由此进行仿造而形成后面的仿体。下面,我们就引入转喻分析框架,对间接仿词的认知机制进行深入分析。

二、间接仿词的定义与分类

(一)间接仿词的定义与性质

仿词,也称为“词语仿拟”,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是指人们仿照既成词语的语音、语义或结构而拟构的新词语。根据仿拟的性质,可以将仿词分为语音仿词、语义仿词和结构仿词;根据本体出现与否,则可以将仿词分为显性仿词和隐性仿词。其中,语义仿词按照仿造来源,又能够分为直接语义仿词和间接语义仿词。所谓“直接语义仿词”,是指以上下文中出现或隐藏的本体为仿造对象而直接拟构出仿体,以往研究中所分析的大多为直接语义仿词。所谓“间接语义仿词”,则是指仿体词语的仿拟对象并非出现在上文中或隐藏在语境中的实际本体,而是根据由本体经过语素或意义变化而形成的新本体仿造而成的。

直接语义仿词的本体是规约性的,其意义无变化,其仿体是“临时起意”,依照本体仿造出来的;间接语义仿词的本体是临时性的,其意义有变化,其仿体当然也是临时性的。仿词的各种类别,可如表1所示:

我们假设,由于仿拟本身也是一个转喻过程,因此,可以将间接仿词视为“双重转喻”,即在语音或概念转喻后紧接着再次进行语义转喻。

(二)间接仿词的分类

间接仿词有两个本体——源本体和新本体,源本体为出现在上文中或隐藏在语境中的实际本体,新本体为本体经过变化后的变体。根据间接仿词的本体变化性质,即新本体变为同音异形词(homophone)还是同形异义词(homograph),可以将其划分为:同音异形间接仿词(homophonic indirect parodic words)和同形异义间接仿词(homographic indirect parodic words);同时,根据本体的变化方式,还可将其划分为:语音转喻间接仿词(phonetically metonymic indirect parodic words)和语义转喻间接仿词(semantically metonymic indirect parodic words)。为了便于下文的讨论,我们采用了后一种分类方法。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是将普通话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有效衔接的教育方法,也是实现公共基础课与专业的有机融合的最有效的方法。笔者期待这种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中结出丰硕的成果。

历代鸿儒对“权”之阐释表明,“权”是在具体的情景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或者方法,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亦即权是对经的反叛。但行权有度。如董仲舒《春秋繁露·玉英》中说:“夫权虽反经,亦必在可以然之域。”权虽然是反经的,但是权是在允许的、正确的范围之内,行权的结果需要对事物本身有益。在这一点上,余治平(2008)曾指出,“权”的实施,不能是没有边际的,而应该以一定的“经”为前提、为背景。岳天雷(2013)也曾说,“权”作为权衡轻重利弊的智慧和灵活变通的方法,是儒家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和历史哲学的重要内容。

三、间接仿词的分析框架

与直接仿词相同,间接仿词也可以采用转喻框架进行分析,只是二者分析框架的复杂性有所不同,前者为“单重转喻”框架,后者为“双重转喻”框架。

经过数天精心的实验,结果仍然与迈克尔逊在1881年做的实验结果一样,测不到任何“以太”漂移的速度,1887年12月,他们发表论文“地球运动和传光的‘以太’”,宣布了得到否定结论的实验结果,由此说明地球和“以太”之间不存在相对运动。这就是物理学史上有名的“以太”漂移的“零结果”。

(一)理论基础

本文根据文献[29]中的定义, 采用氢气质量分数为0.9的等值线最大纵坐标(y)的数值作为喷流穿透高度(Hjet).

1.转喻理论

转喻是认知的基本特征之一,人们总是用某一事物中完全理解的或容易感知的方面来指代事物整体或事物整体的某些方面/部分。Lakoff指出:“给定一个包含某些背景知识(例如,某机构位于某地点)的ICM,其中两个元素A与B之间存在一种‘指代’(stands for)关系,这种关系使ICM中的一个元素B可以指代另一元素A。在这种情况下,B等于地点,A等于机构。我们将此类包含指代关系的ICM称为转喻模型。”

由此可以推断,转喻模型就是ICM的一种,转喻操作是在ICM中进行的。

Croft则没有使用ICM和概念映射,而是运用域矩阵(domain matrix)和域凸显(domain highlighting)来解释转喻。作者指出,一个概念可以预设几个不同的域,一个概念同时预设的域的 集 合 称 为 域 矩 阵(domain matrix)

。转喻就是对一个概念的域矩阵中的某个域进行凸显(highlighting),从而通达至目标域。域矩阵由说话人关于语言表达意义的百科知识构成,转喻存在于域矩阵中主域(primary domain)和次域(secondary domain)之间的凸显关系。

12月7日,海尔厨电以“厨道天下·万象生”为主题在青岛举办发布会。会中,海尔以智慧家电、安全防护、技术升级为主题,为消费者呈现了一系列尖端家电产品。其中海尔拥有专利的“防干烧”技术成为在场消费者与媒体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Ruiz de Mendoza等学者在研究转喻时,继承并发展了Lakoff、Croft的相关理论。作者认为,转喻操作总是发生在概念域及其次域(subdomain)之间,概念域由诸多的次域组成。Mendoza则着重探讨了域扩展(domain expansion)和域减缩(domain reduction)两种转喻情形。这两种转喻相当于Radden & Kövecses所说的整体ICM及其部分之间的转喻,其中,域扩展等于部分代整体转喻,域减缩则等于整体代部分转喻。Kövecses & Radden根据“概念”“形式”以及“事物和事件”之间的关系,将ICM分为三类:符号ICM、指称ICM和概念ICM。同样,转喻也分为三类:符号转喻(sign metonymy)、指称转喻(reference metonymy)和概念转喻(concept metonymy)

。其中的符号转喻,即“形式代概念(FORM FOR CONCEPT)”转喻,是一种特别转喻。

2.概念整合理论

Fauconnier在《思维和语言中的映射》中正式提出了概念合成理论,并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作者认为,合成(blending)在原则上是一种简单操作,但实际上会产生无数的可能性。合成作用于两个输入心理空间以产出另一个空间——合成空间

。合成空间从输入空间继承部分结构,并产生自身的层创结构。之后,Fauconnier & Turner又将“合成(blending)”替 换 为“概 念 整 合(conceptual integration)”,并提出“概念整合网络(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这一术语。作者指出,人们进行概念合成的能力,是帮助人类依赖复杂的象征能力发展高级行为的关键机制,并将合成理论重新命名为“概念整合理论”。他们认为,心理空间是意义建构在线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临时结构。输入空间、类属空间与合成空间及其关系共同构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

随着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国内经济迈入新阶段,以及自贸区改革经验的积累,推动形成全面改革开放新格局是我国目前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2017年3月,国务院颁发了《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正式提出“设立自由贸易港区”。同年10月,十九大报告重申“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区”的战略部署。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截止目前,已有包括上海、浙江、四川等沿海内陆十余省份竞逐建设自由贸易港。

除了上述理论之外,在我们的分析框架中还运用了象征理论的观点,即象征单位所包含的语音单位与语义单位之间可以相互激活。这种观点用于本体或仿体的概念,可以自动激活其形式,或者是形式自动激活其概念。

(二)转喻框架

仿词的生成与理解在本质上均为多重转喻的结果。仿拟生成的大致过程是:仿拟说/写者首先在受到外界刺激后头脑中出现仿体的概念意义,然后据此始源概念并结合个人百科知识,通过概念域矩阵中的概念转喻过程以确定本体概念;之后,本体概念激活用以表征的本体表达,并再次通过形式域矩阵中的语音转喻或结构转喻以及概念整合过程,最终获得仿体表达。仿拟理解的大致过程是:仿拟听/读者首先根据仿体表达,并结合个人百科知识,通过形式域矩阵中的语音转喻或结构转喻得到本体表达形式,再通过符号转喻激活本体概念,最后通过概念域矩阵中的概念转喻获得仿体概念,即仿体意义。

(3)在员工对“职业培训”的满意度评价中,本文依据文献,设计出如下二级评价指标:企业制定的培训计划(U131)、企业中职务晋升机制(U132)、及企业培训的主要内容(U133)。

仿词的生成机制转喻框架,可用图1表示:

这里的语音转喻间接仿词,是指仿词的生成并非根据本体象征单位本身,而是先由本体利用谐音手段进行语音转喻,并形成一个具有相同语音单位、不同语义单位的本体变体象征单位,再据此进行语义仿拟而造出仿词。

图1中的始源概念即是仿体概念,它是仿拟说/写者受到语境的影响在头脑中形成的意向概念。仿拟的过程就是为仿体概念寻找恰当表达形式的过程,即编码过程。根据始源概念域本身具有的某些概念,使其发生域扩展转喻(转喻

),得到概念域矩阵的图式概念;然后,根据个人的百科知识,再经域减缩转喻(转喻

)而激活矩阵域中的原型概念域,得到本体概念。可见,本体概念与仿体概念具有某种语义关系。根据象征理论,本体概念激活其本体形式,然后经域扩展转喻得到形式域矩阵的图式结构;再经域减缩转喻,并经整合仿体概念域中的关键概念所激活的语素形式而得仿体形式。可见,仿体形式与仿体概念是“形式代概念”的转喻关系(转喻

)。

仿词的理解机制转喻框架,可用图2表示(见右栏):

同时,还有一种特殊仿词,它是利用与被仿词的谐音关系而仿造出一个临时“新词”,然后利用与该“新词”相反或相类的语义关系,进行二次仿造,从而形成另一仿词。例如:

如前所述,间接仿词的产生是由本体经语音或概念转喻后成为本体变体或者间接本体,再对其进行语义仿拟后而得到仿体。间接仿词的大致生成过程,可如图3所示:

在图3中,“本体

”为实际本体或间接本体,即有实际意义和所指的本体;“本体

”为虚拟本体或直接本体,即没有实际意义和所指的本体。仿拟者使用间接仿拟只是为了表达某种态度或感情,有时还会产生幽默效果。

从表1可以看出,间接仿词其实就是根据本体变体进行仿拟的语义仿词。由于间接仿造的词语都属于语义仿拟,因此,间接语义仿词也可简称为“间接仿词”。

四、语音转喻间接仿词的认知机制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企业工作的一致性,符合中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目前在单一课程中初步试行效果良好。然而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相互交叉重叠,如何通过项目化对其重构整合是一个很大的工程,还需要继续深入探究。

(一)语音转喻间接仿词的生成机制

语音转喻间接仿词的生成过程,可概括为先进行语音转喻再进行仿拟。这种仿词是指本体词语经过语音转喻后变换为同音异形词语,再根据该本体变体进行语义仿拟而得到的仿词。也就是说,作为直接本体的A词语转指语音相同的作为间接本体的B词语,再根据A词语进行仿拟。例如:

(3)(红玉)刚至沁芳亭畔,只见宝玉的奶娘李嬷嬷从那边来。小红立住笑问道:“李奶奶,你老人家那里去了?怎打这里来?”李嬷嬷站住,将手一拍道:“你说说,好好的,又看上了那个种树的什么云哥儿雨哥儿的,这会子逼着我叫了他来。明儿叫上房里听见,可又是不好。”……这里红玉刚走至蜂腰桥门前,只见那边坠儿引着贾芸来了。(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如图4所示,仿拟者首先根据始源概念“贾芸/芸哥儿”,并结合具体语境,激活其对应形式“芸哥儿”。该形式为间接本体形式,始源概念为间接本体概念,二者构成间接本体象征单位。间接本体形式中的关键语素“芸”及其语音[yún]构成的语音单位“[yún—芸]”,在其所处的语音域矩阵(PDM)中作为一个次域,通过“部分代整体”转喻(M

)激活该域矩阵中的主域或矩阵域。这时,其形式表征为图式语音单位“[YÚN—×]”,表示语音为“[yún]”的语音单位的集合。然后,再结合个人百科知识,由图式语音单位“[YÚN/×]”,通过“整体代部分”转喻(M

)激活另一语音次域“[yún—云]”。与此同时,间接本体形式“芸哥儿”在其所处的形式域矩阵DM

中作为一个次域,通过“部分代整体”转喻(M

)激活该域矩阵中的主域或矩阵域,即抽象形式“×哥儿”。再结合百科知识以及转喻语音单位“[yún—云]”,激活了另一形式次域“云哥儿”,即直接本体形式。该本体形式中的关键语素“云”的意义为“由水滴和冰晶聚集形成的空中悬浮物”,该形式激活其概念“云哥儿?”

,即直接本体概念。直接本体形式与直接本体概念所构成的直接本体象征单位,是对间接本体象征单位的语音转喻(PM)。然后,直接本体概念作为所在概念域矩阵DM

中的一个次域,通过“部分代整体”转喻(M

)激活该域矩阵中的主域或矩阵域,其意义为图式概念“×哥儿?”,这里的“×”表示天气现象。该图式概念再根据个人百科知识,通过“整体代部分”转喻(M

)激活另一次域,即仿体概念“雨哥儿?”,其关键概念“雨”和直接本体概念中的关键概念“云”之间为类义关系。最后,仿体概念中的关键语义单位“雨”所激活的语音单位“yǔ—雨”,通过与图式结构“×哥儿”进行整合,得到仿体形式“雨哥儿”。

例(3)中的仿词“雨哥儿”是仿照“云哥儿”造出的,而“云哥儿”为直接和虚拟本体,其实际本体可以根据语境判断出是同音异形的“芸哥儿”,不过,它并未在上下文中出现。该仿词的生成过程,可用图4表示:

(二)语音转喻间接仿词的理解机制

语音转喻间接仿词理解机制的关键,是根据直接本体找到与其同音异形的间接本体。仿词“雨哥儿”的理解过程,可用图5表示:

如图5所示,根据在上文中出现的本体形式“云哥儿”与紧随其后的仿体形式“雨哥儿”,仿拟听/读者首先将二者作为所在形式域矩阵1(DM

)中的两个次域,分别通过“部分代整体”转喻(M

)激活该形式域矩阵的主域或矩阵域,即抽象形式“×哥儿”;同时,可以判断出二者的不同语素“云”和“雨”为关键语素,但在当前语境中,并结合个人百科知识可推知,二者并不表征书中人物姓名,而是表征各自的原型意义,即“云彩”和“雨水”,二者之间为类义关系。因此,根据百科知识,可判断“云哥儿”这个直接本体形式所激活的概念意义“云哥儿?”并无真实所指。这时,仿词解读者开始寻找真正本体及其实际意义:首先,将直接本体所在的形式域矩阵2(DM

)分为结构域矩阵“SDM”和语音域矩阵“PDM”这两个分域矩阵,直接本体形式“云哥儿”与其中的关键语素及其语音“[yún—云]”,分别作为结构域矩阵和语音域矩阵中的一个次域,通过“部分代整体”转喻(M

)激活结构域矩阵和语音域矩阵中的主域或矩阵域,即抽象形式“×哥儿”和抽象语音单位“[YÚN—×]”。其中,前者表示关键语素空缺的图式结构,后者表示和语音“[yún]”相同的语音单位集合。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将图式结构“×哥儿”和抽象语音单位“[YÚN—×]”分别在各自分域矩阵,通过“整体代部分”转喻(M

)的方式激活另一次域,即具体结构“芸哥儿”和具体语音单位“[yún—芸]”。该结构作为间接本体形式,并结合语境,通过“形式代概念”转喻(M

)激活间接本体概念“芸哥儿(贾芸)”,该形式中的关键语素“芸”激活概念“贾芸”。这一概念与直接本体形式关键语素的意义“云彩”之间产生语义冲突,并且直接本体象征单位语音转喻(PM)间接本体象征单位,这就导致听/读者不得不回到之前所激活的直接本体概念。由于没有真实所指,这一概念作为所在的虚拟概念域矩阵中的一个次域,通过“部分代整体”转喻(M

)激活此概念域矩阵的主域或矩阵域,即图式概念“×哥儿?”,这里的“×”表示“云、雨之类的自然现象”,它对应于形式域矩阵1中的抽象形式“×哥儿”。最后,根据听/读者的个人百科知识,并结合仿体形式,图式概念“×哥儿?”通过“整体代部分”转喻(M

),激活了虚拟概念域矩阵中的另一次域,即仿体概念“雨哥儿”,其中的关键概念“雨”和本体的关键概念“云”之间为类义关系。至此,仿拟听/读者完成了对“雨哥儿”这个语音转喻间接仿词的理解过程。

五、语义转喻间接仿词的认知机制

这里的语义转喻间接仿词,是指仿词的生成并非根据本体象征单位本身,而是先由本体进行概念转喻形成一个具有相同形式、不同意义的本体变体象征单位,再根据不同的语义关系进行语义仿拟而造出仿词。

(一)语义转喻间接仿词的生成机制

语义转喻间接仿词是指本体词语经过概念转喻后变换为同形异义词语,再根据该本体变体进行语义仿拟而得的仿词。也就是说,作为直接本体的B意义转指同形词语(间接本体)的A意义,再对B意义进行仿拟而得与其相关的仿体的C意义。其中,B意义与C意义均无实际所指。例如:

(4)例如,攻击礼教和白话,即有趋于赤化之忧。因为共产派无视一切旧物,而白话则始于《新青年》,而《新青年》乃独秀所办。今天看见北京教育部禁止白话的消息,我逆料《语丝》必将有几句感慨,但我实在是无动于中。我觉得连思想文字,也到处都将窒息,几句白话黑话,已经没有什么大关系了。(鲁迅《扣丝杂感》)

依托双主体办学优势,与合作企业共同打造网络教学综合服务平台——智慧学习平台,为翻转课堂、创客教育、第二课堂等教学模式提供实践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智慧学习平台,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培养体系,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培养。同时,通过“学业周期大闭环迭代,学习过程小闭环推进”的全周期闭环反馈实施体系、学业动态预警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和社会需求反馈机制,建立动态、开放、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以生为本”的教学生态环境。

例(4)中的仿词“黑话”是仿照前文的本体“白话”而造出的。不过,作为仿拟对象的“白话”,其意义实际上已发生了变化,这里的“白话”是指“现代汉语的书面形式”。“黑话”的本义是指“秘密社会组织出于秘密约定、内部习俗与交流需要而创制的一些具有隐秘意义的话语”,这里则是经概念转喻后而形成的新义,即根据“白色”之“白”而仿造。该仿词的生成过程,可用图6表示(见下页):

数据分析用SPSS18.0系统;计量(±s),t检验;计数(n,%),X2检验;P<0.05指有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

如图6所示,仿拟者首先结合语境,根据间接本体形式“白话”,通过“形式代概念”转喻(M

)激活间接本体概念“通俗易懂的书面语言”。不过,此时仿拟者并未按照该本体的意义进行仿拟,而是运用拆词手法将该本体形式分离为“白”与“话”两个独立形式,其中,“白

”表征的是在间接本体中的原本意义(或实际意义),即“通俗易懂”。接着,“白”的这个原本意义(个体概念)作为所在概念域矩阵DM

中的一个次域,通过“部分代整体”转喻(M

)激活该域矩阵中的主域或矩阵域,其意义为“×”,表示“白”的图式概念(概念集合)。该图式概念再根据个人百科知识,通过“整体代部分”转喻(M

)激活另一次域,即“白”的原型意义(个体概念)“白色”;此概念再激活对应形式“白

”,与独立形式“话”整合为直接本体形式“‘白话’”,但该本体形式所表征的新义并无实际所指(“白色的话语?”)。“白”的原型意义作为所在概念域矩阵DM

中的一个次域,通过“部分代整体”转喻(M

)激活该域矩阵中的主域或矩阵域,其意义为图式概念“×色”,这里的“×”表示颜色。该图式概念再根据个人百科知识,通过“整体代部分”转喻(M

)激活另一次域,即概念“黑色”,它与“白”的原型意义之间为反义关系,“黑色”作为“黑”的原型意义激活其对应形式“黑”。同时,直接本体形式“‘白话’”作为所在形式域矩阵DM

中的一个次域,通过“部分代整体”转喻(M

)激活该域矩阵中的主域或矩阵域,即抽象形式“×话”,该抽象形式对应于概念域矩阵DM

中的主域“×色”。最后,经过与形式“黑”的整合,抽象形式“×话”通过“整体代部分”转喻(M

)激活形式域矩阵中的另一次域“黑话”,即仿体形式。同直接仿体形式一样,仿体形式所表征之义也无实际所指(“黑色的话语?”)。可以看出,仿拟者是借以用来表达讽刺之意的。

(二)语义转喻间接仿词的理解机制

仿词“黑话”的理解过程,可用图7表示(见右栏):

如图7所示,根据在上文中出现的本体形式“白话”与紧随其后的仿体形式“黑话”,仿拟听/读者首先将二者作为所在形式域矩阵1(DM

)中的两个次域,分别通过“部分代整体”转喻(M

)激活该形式域矩阵的主域或矩阵域,即抽象形式“×话”。同时,可以判断出二者的不同语素“白”和“黑”为关键语素。如果此处的本体形式“白话”与出现在前文中的本体形式“白话”意义相同,那么听/读者会根据具体语境,使本体形式通过“形式代概念”转喻(M

)激活本体概念,即“通俗易懂的书面语言”,该本体的关键语素“白”的意义为“通俗易懂”。该本体意义作为所在的概念域矩阵(DM

)的一个次域,通过“部分代整体”转喻(M

)激活该域矩阵的主域或矩阵域,即图式概念“某种难易度的书面语言”;再根据“白话”与“黑话”之间的仿拟关系以及语素“白”和“黑”所表征的原型意义之间的反义关系,该图式概念通过“整体代部分”转喻(M

),激活了概念域矩阵中的另一次域,即仿体概念“晦涩难懂的书面语”。不过,根据语境和百科知识可知,该“仿体概念”与仿体形式“黑话”所真正要表征的概念并不一致,因为表征此仿体概念的形式应该是“文言”一词。也就是说,这个所谓的仿体概念与仿体形式之间并非是对应的象征关系,而是冲突、矛盾的。此时,仿词解读者不得不回到本体形式“白话”,以寻找真正的本体意义。既然本体形式的意义已发生了变化,那么可以将仿体前的本体形式称为直接本体形式,标记为“白2话”,而在前文表征“通俗易懂的书面语言”的为间接本体形式,标记为同形异义词“白1话”。为了确定直接仿体形式的概念,听/读者会先将“白

”的实际意义“通俗易懂”作为所在概念域矩阵(DM

)中的一个次域,通过“部分代整体”或“具体代抽象”转喻(M

)激活该域矩阵中的主域或矩阵域,其意义为“×”,表示“白”的图式概念。该图式概念再根据个人百科知识,通过“整体代部分”或“抽象代具体”转喻(M

)激活另一次域,即“白”的原型意义“白色”,这正是直接本体形式中“白

”所表征的概念;经过与直接本体形式的另一语素“话”所表征意义“话语”进行整合,得到了直接本体形式“白2话”的概念“白色的话语?”。最后,“白2话”所表征的直接本体概念作为所在概念域矩阵DM

中的一个次域,通过“部分代整体”转喻(M

),激活该域矩阵中的主域或矩阵域,其意义为图式概念“×色的话语?”,这里的“×”表示颜色。该图式概念再根据个人百科知识,通过“整体代部分”转喻(M

)激活另一次域,即仿体概念“黑色的话语?”,它与直接本体概念之间为反义关系。仿体概念同直接本体概念一样,也无实际所指,只是为了表达仿拟者的讥诮与讽刺。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本体的意义变化与否,可以将仿词划分为直接仿词和间接仿词。所谓“间接仿词”,是指仿照本体经过语音或概念转喻意义发生改变后所形成的新本体而拟造的仿词。在间接仿词中,按照直接本体的形成方式,还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种类型:语音转喻间接仿词和语义转喻间接仿词。本文在认知机制转喻框架下,分别对两种间接仿词的生成与理解机制进行了阐释。我们认为,间接仿词在本质上是一种“双重转喻”,即在语音或概念转喻后紧接着再次进行语义转喻。

[1]庞蔚群.谈特殊性仿词[J].修辞学习,1982,(2).

[2]吴鼎.试论拈连[J].江西教育学院学刊,1982,(2).

[3]金慧萍.对仿拟的再认识[J].丽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

[4]武占坤.常用辞格通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

[5]Lakoff,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6]Croft,W.The Role of Domain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3,(4).

[7]Kövecses,Z. & Radden,G.Metonymy:Developing a cognitive linguistic view[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8,(1).

[8]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猜你喜欢
哥儿图式本体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继齐韵往昔,以今声开来——思考自五音戏主奏乐器的演变、本体及延伸
李哥儿
眼睛是“本体”
女生“盼哥儿”
透过“图式”读懂儿童
狐女
重载交通沥青路面荷载图式探讨
一种新型水平移动式折叠手术床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