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危险度分级胃肠道间质瘤MRI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2022-09-02 10:51张亚栋赵瑞峰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9期
关键词:影像学病灶分级

张亚栋 赵瑞峰 李 杰

晋城大医院影像科(山西 晋城 048006)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非定向分化的间叶源性肿瘤,最常见于胃,其次为小肠,其他部位较为少见[1]。GIST属于潜在恶性肿瘤,现阶段临床主要通过病理及免疫组化对GIST危险度进行分级[2]。有研究指出,治疗方案及患者预后与其危险度分级紧密相关,危险度越高,肿瘤转移及复发的风险越高,患者预后越差[3]。因此,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准确评估GIST患者危险度对指导后续治疗、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前临床研究多集中于通过CT评估GIST危险度分级,关于MRI在GIST危险度分级中应用的报道鲜少。MRI通过多平面、多参数成像,具有较高的空间及软组织分辨率,可以充分反映肿瘤内部情况,在GIST的诊断及生物学侵袭性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不同危险度分级GIST患者MRI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我院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62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5]中诊断标准,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均行MRI扫描;均为单发肿瘤;检查前未接受相关治疗;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MRI检查禁忌者;腹部其他恶性肿瘤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消化道畸形者。62例GIST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8例;年龄43-76岁,平均(63.14±5.28)岁;体质量指数18.85-25.12kg/m2,平均(22.06±1.31)kg/m2;主要临床表现:腹痛45例,腹胀31例,贫血22例,腹部包块18例,黑便14例。

1.2 方法检查前6h常规禁食,患者取仰卧位,腹部加压固定限制呼吸幅度。采用西门子公司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及12通道相控阵表面线圈进行检查,扫描序列包括横断位T2加权扰相自旋回波(TR/TE 1370/81ms,层厚6mm,层间距1.2mm,矩阵207×320,带宽22kHz),同反相位序列(TR254.00ms,同相位TE2.46ms,反相位TE6.15ms),弥散加权成像(TR/TE 7400/73ms,层厚6mm,层间距1.2mm,b值600s/mm2,矩阵99×146,带宽180kHz),稳态自由呼吸,多反转T1成像,T1加权三维容积内插屏气激励脂肪抑制序列(TR/TE3.25/1.17ms,层厚5mm,层间距1mm,矩阵288×164,视野350×284mm,扫描30层)。完成扫描后将MRI不同序列的图像上传到PACS系统,经两位MRI腹部影像诊断专家对图像进行分析测量描述,包括肿瘤直径、肿瘤部位、边界、肿瘤形态、生长方式、囊变坏死、转移、信号特征等内容,ADC测量时,感兴趣区(ROI)选择尽量避开囊变坏死出血区,ADC值各病灶均测量3次取平均值。

1.3 GIST危险度分级标准参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对GIST的分级标准[6]:极低度危险:有丝分裂率不超过5/50HP(高倍镜视野下),肿瘤最大径小于2cm;低危险度:有丝分裂率不超过5/50HP,2cm≤肿瘤最大径<5cm;中危险度:有丝分裂率5/50~10/50HP,肿瘤最大径<5cm,或者有丝分裂率不超过5/50HP,5cm≤肿瘤最大径<10cm;高度危险:有丝分裂率10/50HP以上,或者肿瘤最大径不低于10cm,或者有丝分裂率5/50HP以上,肿瘤最大径>5cm。本研究中仅有1例极低度危险GIST患者,将其归于低危险度组。

1.4 观察指标(1)分析不同危险度分级GIST患者MRI影像学特征,包括肿瘤直径、肿瘤部位、边界、肿瘤形态、生长方式、囊变坏死、转移、信号特征。(2)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对不同危险度分级GIST的诊断结果,并计算诊断准确度。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MRI对GIST不同危险度分级的诊断准确度。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同危险度分级GIST患者MRI影像学特征分析不同危险度分级GIST患者MRI影像学特征与生长方式、转移、信号特点无关(P>0.05),与肿瘤直径、肿瘤部位、边界、肿瘤形态、囊变坏死、ADC值有关(P<0.05),见表1。

表1 不同危险度分级GIST患者MRI影像学特征分析

2.2 MRI对不同危险度分级GIST的诊断结果分析MRI对GIST危险度分级诊断的总准确度为85.48%(53/62)。MRI对低危险度、中危险度、高危险度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78.95%(15/19)、81.25%(13/16)、92.59%(25/27),见表2。

表2 MRI对不同危险度分级GIST的诊断结果分析

2.3 典型病例T2WI序列,小弯侧胃壁间质瘤,呈稍高信号,白箭头(图1);病灶中心可见类圆形高信号,说明存在坏死,黑箭头(图2);冠状位T2WI序列,病灶中心坏死,黑箭头(图3);T2WI脂肪抑制序列,肿块中心坏死区(图4);T1WI序列,间质瘤呈稍低信号,白箭,病灶周边可见条状稍高信号出血,黑箭头(图5);增强扫描病灶呈轻中度强化,病灶中心坏死区无强化,黑箭头(图6);DWI序列,间质瘤呈高信号(图7);ADC图呈低信号,说明扩散受限(图8)。

3 讨 论

不同危险度分级GIST的治疗方式及预后存在明显差异,术前运用影像学手段进行准确分级,对GIST治疗方案的选择、判断预后、减低复发转移等具有重要意义[7]。有报道显示,GIST具有独特的影像学特征,现阶段临床常通过X线钡餐、超声检查等方式进行术前判断。但X线钡餐诊断较小病灶时易漏诊,难以与胃肠道平滑肌瘤鉴别,且无法准确显示胃肠道与病变部位间的关系[8]。超声检查易受空腔脏器内气体影响,难以清楚显示空腔器官,存在一定局限性[9]。MRI通过平扫及DWI对肿瘤进行定位,观察肿瘤情况,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10]。

GIST患者的c-kit基因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α基因突变导致细胞过度分裂,进而使肿瘤体积不断增大。既往研究认为,GIST患者肿瘤大小与其危险度分级存在紧密联系[11]。本研究结果显示,GIST患者肿瘤直径越大,危险度分级越高,与马菊香等[12]研究结果相符。国外报道显示,源于小肠的GIST具有较高的生物侵袭性,其危险度分级高于胃部GIST[13]。本研究中非胃部GIST风险显著高于胃部GIST,与上述报道一致。此外,本研究对比肿瘤边界及形态等MRI影像学特征发现,高危险度GIST肿瘤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发生率较高,这可能是因为肿瘤体积随着病情进展而不断增加,导致形态逐渐不规则,其与肿瘤周围组织的边界逐渐模糊,且随着瘤体的生长,肿瘤会逐步浸润周围的组织器官。周刚等[14]研究发现,不同危险度GIST患者在肿瘤形态及边界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也佐证了本研究结果。营养供给是肿瘤细胞生长的重要因素,在肿瘤生长过程中,内部会形成新血管,以确保肿瘤内部细胞得到足够营养。但部分肿瘤生长速度远超过新血管形成速度,导致部分肿瘤细胞缺乏营养而坏死。现阶段临床关于瘤内囊坏死与危险度分级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结果显示,危险度分级越高,内囊坏死发生率越高。分析原因为:高危险分级GIST患者的瘤体生长过快,更容易出现血液及营养供应不足,从而导致肿瘤组织坏死。临床研究发现,ADC值与肿瘤细胞密度有关,可用于评估恶性肿瘤的侵袭性[15]。本研究发现,不同危险度分级GIST患者的ADC值存在差异。ADC值能反映肿瘤组织的弥散受限程度,肿瘤细胞排列越紧密、组织间隙越小,危险度分级高的GIST患者细胞外水分减少、核质比增高,弥散受限较为明显,ADC值越小。本研究结果显示,MRI对GIST危险度分级诊断的总准确度为85.48%,对低危险度、中危险度、高危险度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78.95%、81.25%、92.59%,提示MRI对不同危险度分级GIS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MRI能从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等多方位对病灶进行定位,观察肿瘤的全貌、测量肿瘤最大径,有助于判断危险度分级。此外,MRI能及时发现肿瘤对周围组织的侵袭程度,判断早期肿瘤转移情况,从而对危险度分级进行准确评估。MRI通过功能成像技术从分子水平、病理学角度对肿瘤的发生、危险度分级进行预测,不再局限于形态学诊断,提供了无创评价GIST危险度分级的手段。

综上所述,不同危险度分级GIST患者MRI影像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可通过肿瘤直径、肿瘤部位、边界、肿瘤形态、囊变坏死、ADC值判断GIST危险度分级,MRI对不同危险度分级GIS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猜你喜欢
影像学病灶分级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乳腺不同深度病变中的可重复性评价
观察肺结核合并肺癌的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卵巢甲状腺肿影像学分析1例
为什么要做CT增强扫描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2016年年末净值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分级基金
2015有梅生,不!不仅是梅生 之友与梅生共同开启“世遗影像学”大门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