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价值链知识溢出对产业兴旺的影响研究

2022-09-02 07:02刘风芹金丽馥孙华平
财经理论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兴旺价值链主体

刘风芹,金丽馥,孙华平,4

(1.江苏大学 法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2.世翰大学 研究生院,韩国全罗南道灵岩郡 58447; 3.江苏大学 共同富裕研究院,江苏 镇江 212013;4.江苏大学财经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一、问题的提出

日益严重的“乡村凋敝”问题对当前我国现代化转型提出了新要求。以城市为主的经济结构和出口导向型制造业的迅速发展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城乡不平衡问题,并加剧了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城镇化率已达63.89%,但仍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住在乡村。尽管在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但如何实现相对低标准下的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已经摆上议事日程。积极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强国过程中必须补齐的短板。只有全面强化市场化外部支持,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才能构建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

产业振兴是乡村兴旺的核心依托。产业价值链振兴是指通过开发农业多功能,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区域价值链的动态过程,其目标是逐步实现中国农业向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转型发展,并动态提升农民收入,最终实现我国的共同富裕。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依托乡村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在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的同时,不断挖掘特色产业链、动态提升产业价值链,促进产业融合与集聚,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目标是构建产业高度融合、价值链多元化、空间布局一体化,并且与城镇化进程有机融合的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注重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1]。在乡村振兴中,城乡发展深度融合,现代农业不再限定为传统的一产农业,而是融二连三的农业,要突出产业组织优化的协同性与多元化增值服务的共享性,才能克服农业看天吃饭的自然风险与系统脆弱性。面对能源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及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加剧的严峻形势,实施“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战略迫在眉睫。本文基于价值链视角与产业融合理论,通过构建区域产业知识溢出模型,结合嵌入性网络等特征,探讨知识溢出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机理,对解决日益严峻的乡村环境污染问题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提出乡村小农户与现代市场经济对接的可行路径及配套措施,对中国开展“绿色发展”与“美丽乡村”战略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乡村价值链振兴机制

(一)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提升的关键在于农业集约化发展模式的推进。“三农”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近年来,如何破解“三农”问题并振兴乡村经济引起了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2-3]。林毅夫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多方施策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增加[4]。赵忠升指出所有涉农制度的设计都需要考虑农民权益与能力的系统化提升[5]。薛蒙林基于土地和农民等视角指出“三农”问题是一个复杂系统,解决“三农”问题应秉持系统的战略视角[6]。贺雪峰和印子指出应该承认小农经济的合理性,现在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需要实现与小农经济的兼容与融合[7]。黄祖辉基于对现代农业组织的结构特征分析,指出多元化与协同性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关键所在[1]。

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虹吸作用不同[8-9],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往往伴随着乡村的空心化[10]。在发展中国家,优先发展工业的愿望和向城市居民倾斜的政策造成了农村的逐步衰落和一系列社会问题[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极度依赖“工农产品剪刀差”的计划经济模式积累资金,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城市经济的繁荣并没有持续带动乡村经济发展,青壮年劳动力相继到城市打工,而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空心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现象有增无减,乡村凋敝的现象也日趋明显。根据英国、美国及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城市化进展到一定程度会出现逆城市化或者乡村复兴的景象[12-15],具体表现为厌倦了城市生活的高阶层人口为了寻求更为健康的生活环境而回迁环境优美的乡村[14]。出现这种乡村复兴的前提条件有:城乡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城乡一体化给乡村生活带来便利,乡村产业的结构调整使得乡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与文化水平差距缩小等[16-18]。虽然我国国情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其乡村复兴理论对我国乡村振兴仍有借鉴意义:大力发展乡村非农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融合,构建有活力的产业链价值链体系都将有利于我国乡村振兴事业。

(二)价值链整合与一二三产业融合

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调要素整合与共享,这样才有利于农民持续增收与能力提升[19]。Geng等[20]从循环经济角度分析了产业融合与绿色低碳转型的路径。推进与农业相关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形成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完整链条,将流到农村外部的就业岗位和附加值内部化,借此提升农民收入,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21]。苏毅清等探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机制,并结合现状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22]。蒋和平、李明贤和唐文婷、曾亿武和郭红东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发现,农村产业融合既有通过农产品加工实现产业链延伸的纵向融合,也有农村电商集群及社会化服务等农业多功能拓展的横向融合[23-25]。产业多功能的发展战略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组织体系有效提升了产业化生产过程中的分工效率、技术效率和组织效率。姜德波和彭程梳理了城镇化过程中乡村衰落现象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新时代背景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26]。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一个有效方式是结合乡村的环境资源优势、人文传统优势发展多元化特色产业。比如,乡村旅游已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旅游新业态,它促使乡村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市场资源与旅游业充分融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还促进了第一、二两大传统产业的升级与进步,给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27-28]。近些年发达国家的乡村非农产业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姜长云、王文龙分别分析了日本与韩国乡村建设和产业融合的特征与特色[29-30]。Collins、Gao和Wu研究发现乡村艺术产业等非农产业对提高乡村整体竞争力有很大帮助[31-32]。Bunting和Mitchell、Mcauley和Fillis、Paulsen和Staggs关注了英国和加拿大乡村手工艺品业的发展[33-35];Gibson和Luckman等衡量了乡村音乐节对乡村经济的影响[36-37]。Bell和Jayne模仿创意城市的理念,提出了发展乡村创意产业的思路,并提出农业政策和文化政策都应该向乡村创意产业倾斜,为其发展保驾护航[38]。国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对我国进一步推进乡村产业协同与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全球价值链嵌入与知识溢出

作为产业分析工具的价值链理论,主要侧重于价值分布的网络结构。目前,国内外不少学者已对生态供应链、绿色供应链等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39-40]。相比之下,全球价值链的概念虽然提出较早,但其研究还不是很深入。目前,国内外关于价值链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领域:一是传统的社会学领域[41],主要通过总结典型案例和分析价值链的特征与内在机理展开研究。二是在国际贸易与投资领域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因为全球价值链与贸易和投资不可分割。许海清以中日蔬菜贸易为例实证检验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42]。Timmer等认为切片化的区域价值链带来了总部经济与生产基地的空间分离,展现出新世纪最具革命性的贸易模式[43]。由于产品价值创造环节的全球化特征并不明显,其更多地呈现出区域化特征。与此相关的学术研究涉及价值链与产业组织理论等诸多贸易及投资研究分支领域[44-45]。同时,以上两个领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学科交叉,价值链的研究正以跨学科的方式深入推进。另外,全球价值链理论在众多国际组织如World Bank、OECD-WTO中也获得了相当程度的认可。基于上述理论框架,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对各国、区域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以及地位进行了实证测度与比较分析。如Humphrey和Schmitz提出了通过嵌入价值链实现区域产业升级的可能及路径[46]。

知识溢出是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等学科解释创新、经济增长和区域集聚的核心概念之一。知识溢出的过程也是知识耦合和交换的动态过程,它的本质是知识增值[47]。贸易作为GVC战略嵌入、国际研发与知识溢出的重要渠道,在微观上有利于提升企业国际竞争能力,在宏观上则对经济增长起着“发动机”的作用。这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实践中一再得到验证。Chesbrough等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的范式[48]。Tang和Koveos研究发现发达国家采用贸易和信息技术方式带来的知识溢出比通过FDI模式带来的溢出效应更明显[49]。Antràs和Chor将厂商与消费者的距离概念与产业组织理论相融合,并结合微笑曲线提出了GVC上游度指标来表示行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44]。Zhang和Gallagher以中国太阳能为例,分析了该产业全球价值链中的知识溢出行为模式[50]。Sun等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发现全球价值链代工过程中产品开发具有知识溢出与学习效应[51]。

三、乡村价值链振兴的知识溢出模型

(一)价值链知识溢出与乡村产业兴旺

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52]。正确认识产业兴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基础性作用,科学建立乡村产业兴旺的理论框架,是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路径的前提。本部分基于区域价值链创新与知识溢出、产业融合等理论,深入研究价值链知识溢出对乡村产业兴旺的影响方式与传导机制,以探寻破解原有的二元经济结构的路径与模式。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通过提质增效实现质量兴农,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准确把握农业提质增效是乡村产业兴旺的核心,是新时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产业价值链知识溢出的视角看,乡村产业主体间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共生网络。“农业兴、百业旺”,乡村振兴的基础在于产业兴旺。不同乡村产业主体行为具有异质化的特征和类型。不同类型的行为主体相互嵌合在乡村经济与社会网络之中。乡村产业兴旺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产业链网增值并最终促进农民增收,具体体现为产业链网效率提升和层级跃迁、农民收入总量增加和人均提升等维度。

从传导路径与作用方式角度看,探寻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的关键在于要素升级与体系优化。体制障碍与要素短板对农业提质增效形成了负面约束,而消费需求升级与供给侧改革则是农业提质增效面临的重大机遇。目前农业供给侧改革与提质增效遇到了一系列瓶颈,这与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主体创新惰性与知识储备不足等高度相关。就知识本身的隐性性质和知识溢出的半流动性及半公共产品特性而言,乡村产业异质性主体间的知识溢出对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多维作用方式。从乡村产业异质性知识溢出的发生动力机制看,应促进异质性主体的互动交流,实现农业的“接二连三、链条延伸、功能扩展”。只有营造乡村产业异质性知识溢出的良好氛围并持续鼓励业态创新,才能保证异质性主体知识溢出的顺利实现。具体的机理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知识溢出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机理框架

(二)乡村价值链知识溢出动态模型

乡村价值链中众多类型企业积累的知识资产越多,技术异质性越强,就越有利于企业深度融入更高端的价值链环节。一般来讲,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和外部两种路径来进行知识积累:自主创新基础上的内生化知识累积是主要的内部路径,外部路径主要是通过开放式创新获取价值链上合作企业的知识溢出与互动。假设企业F嵌入由N个不同区域企业组成的某乡村价值链,在此用G1来代表,那么企业F的知识累计存量(M)则由三个部分组成:企业自主研发创新带来的新知识(Mor)、通过开放式创新从价值链G1知识溢出过程中获取的外部异质性知识(MG1)以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外源性知识(MW),可以用方程式表示为:

M=Mor+MG1+MW

(1)

上式中,企业通过开放式创新从价值链知识溢出中所获取的外部异质性知识量MG1取决于价值链协同过程中知识创造情况Qi及知识溢出效率λ和企业的吸收能力θ,即:

(2)

其中:

(3)

基于上述乡村价值链知识溢出模型,结合嵌入性网络等方法,可以提炼乡村价值链主体知识溢出行为的动态特征、空间属性和产权特性,并结合乡村价值链主体知识溢出行为特征分析对其溢出类型进行解析。根据价值链理论与知识溢出理论,影响乡村价值链知识溢出的主要因素包括乡村产业经营主体自身因素(如吸收能力、转化能力等),经济技术因素(如人力资本、经济水平、技术差距),市场社会因素(创新水平、行业竞争、社会网络、技术壁垒、知识产权保护等)。在上述主要因素的影响基础上,分布在不同区域的产业价值链主体之间通过知识溢出,动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如图2所示。从农业提质增效的内在机理看,应积极优化区域创新结构及空间分布。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阶段和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提炼有针对性的区域知识溢出模式。

图2 乡村价值链知识溢出特征与结构解析

四、实现乡村价值链振兴的可行途径

(一)相关主体识别

主体识别用来解决谁来做的问题。构建乡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关键是要培育挖掘出带动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主体并找到适宜区域资源禀赋的发展路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乡村价值链融合升级的重要模式。乡村产业系统中既有传统的小农等经营主体,也有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还包括来自第二、第三产业领域的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农家乐、乡村旅游、农村中介服务组织、田园综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53]。还可以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比较优势引进一批外源性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合作主体。由于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具有显著差异的特征,因而乡村价值链网络各主体间知识溢出的发生模式具有地域性和异质性,这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客观条件,也是在主体识别的时候要特别考虑的因素。在推进产业振兴的过程中,应结合价值链增值目标与区域产业特色动态识别适合经营的主体,框定行业进入标准,高标准高起点地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二)驱动机制构建

驱动机制用来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乡村产业发展在我国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特征,考虑到不同区域之间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乡村价值链结构和社会网络必然具有巨大的差异。从制度供给视角看,可在推进乡村产业兴旺实践的动态过程中进行模式总结。按照“区域内产业特色鲜明、价值链梯度分布合理、区域间产业分工联动有效”的思路梳理产业兴旺的不同模式,明晰乡村产业网络主体异质性知识溢出的模式选择和制约因素等条件。在此基础上,应按照“农业兴、百业旺”的要求,从“点、线、面”三种维度,依据“典型树立、局部示范、大面推广”的思路设计乡村产业兴旺的实现路径。

为此,应充分借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农村产业兴旺的发展经验,尤其是韩国新村运动、日本的六次产业化的成功做法,依据中国不同区域农村产业发展的差异性及各地农村资源禀赋的特殊性,考虑农村产业关联的复杂性,积极搭建乡村产业知识溢出的适宜平台。努力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提升知识溢出的速度和频率,并在国内外经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不同地区农村产业兴旺的实施路径。

(三)共享机制构建

共享机制用来解决为谁做的问题。要有效地推进乡村产业兴旺,不但需要在理论上理解价值链知识溢出的形成机理及其对乡村产业兴旺的影响机理,而且需要在具体乡村产业特征与价值链知识溢出特性的基础上,在政策设计上对乡村产业兴旺的动力系统加以优化,引导各主体在利益均衡状态下,沿预期路径向生态化、绿色化和低碳化方向转型增值。从不同乡村产业网络主体的角度看,其面对的网络结构与主体间合作意愿也有显著的差异。这就要求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时,应注意乡村产业网络主体知识溢出行为的动态特征及空间属性,适时创新不同主体参与合作的产权模式,从价值增值、资源整合、知识溢出三个层面动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同时,依据产业链网理论,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构建产业融合的利益共享机制,横向主要考虑产业结构、行业集中度对利益共享的影响;纵向主要考虑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扩展对利益共享的影响。结合区域产学研合作网络、产业研发联盟等共享模式,推进乡村产业异质性知识溢出的共享机制建设。

五、结语

综合来看,国内外学者对乡村产业发展等问题做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解决当前“乡村凋敝”等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但目前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二元结构下异质性知识溢出的动态效应,因而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对乡村产业知识溢出动态过程的深入研究。随着我国二元结构的加剧与我国对城乡不平衡等问题的重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日益显现,亟待解决。面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国内外约束与现实困境,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势在必行。如何找到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政策机制及有效路径已成为各利益相关方及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已有的研究大多基于价值链知识溢出理论,探讨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在经济全球化重构背景下,有必要基于中国转型背景下的情景特色,深入探究基于乡村价值链知识溢出促进产业兴旺的作用机制与传导路径。

针对中国日益严重的“乡村凋敝”和“农村空心化”等问题,本文从知识溢出的制度创新视角,分析总结现阶段乡村产业兴旺相关制度和政策供给的现状及问题,基于国际成功经验比较与模式总结,按照对接国内外两种市场、运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的思路,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的制度创新。在案例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当前应着力促进要素资源合理配置,推进产业融合以提高农业附加值,推进经营方式转换以提升知识溢出效果,进而逐步提高人均农业增加值,为此应努力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积极搭建乡村产业知识溢出的适宜平台。这是实现我国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理论视角,可以为构建实现传统小农户与现代市场经济对接的政策支撑体系及制定配套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构建的乡村价值链知识溢出动态模型初步分析了乡村价值链知识溢出对产业兴旺的影响机制,提出了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路径,未来将基于更多的数据和案例进行后续的实证检验。

猜你喜欢
兴旺价值链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碳审计主体
兴旺一个村,需要几茬人?——三任支书一条道,一棒接着一棒跑
数字化转型与价值链成本管理研究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何谓“主体间性”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价值链重构》
肉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