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彩陶图案的意象性研究
——以柳湾彩陶博物馆为例

2022-09-06 02:27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00
收藏与投资 2022年8期
关键词:彩陶器物纹饰

张 潇(青海师范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0)

一、青海彩陶产生的背景

大约距今一万年前,青海地区气候逐渐变得干燥而寒冷,古人食物短缺,难以单纯依赖大自然的恩赐维持生存。人类学会了将野生古大麦、小麦培育成粮食作物,也有的人逐步学会了牛、羊、猪等牲畜的饲养。先民们开始用果壳、动物头骨等一些天然物品充当生活所需的各种容器。受穴式房屋内火坑的启示,早期人类发现并认识到了土与水火结合的特性。泥土遇水变软,可以任意塑成各种形状,经过火烧又可变硬,成为固定成型而相对结实的器物。土在水与火的作用下变成能够基本满足先民们需要的形态各异的新型容器—陶器。总的来说,陶器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智力的提升而逐渐形成的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艺术。

二、青海彩陶的图案类型

(一)马家窑文化

1.马家窑类型

马家窑类型彩陶主要分布于青海西北部,出土器型主要有瓶、罐、盆、钵、碗等,口沿分别为喇叭口、外卷、圆唇等形状。彩陶多呈橙黄色的花纹,全部为黑彩。最突出的特点是多数器物内外两侧都绘有精美的纹饰,彩陶图案中的纹样主要为垂幛纹、水波纹、圆圈纹、鸟纹、鱼纹和蛙纹。

2.半山类型

半山类型彩陶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东部的民和核桃庄。器物类型主要有碗、瓶、盆、壶、罐等。彩陶的纹饰绚丽多彩,花纹精致典雅,造型优美独特,其纹饰最鲜明的特点是在橙黄色的陶坯上,用红黑两色的线纹或锯齿纹交叉组合成漩涡纹、平行带纹、水波纹、葫芦纹等各种图形。

半山类型彩陶早期分布在青海的民和和循化地区。器型以直口直颈壶、短颈壶和短颈侈口罐为主,还有单耳罐、单耳壶等。纹饰除黑彩外,有少量起点缀作用的红彩,鸭形器其腹部有双耳,代表双翼,尾部有一小握突表示尾翼,纹饰仍盛行黑红两彩,也有单黑、单红或紫彩。

半山类型晚期,青海以乐都柳湾为代表,器型以短颈侈口壶、双肩大耳罐、单耳罐、双腹耳盆为主,花纹更加充实,出现了两方连续的四大回旋纹和由此衍生出的四大圈纹,显得和谐饱满。

3.马厂类型

马厂类型陶器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马厂类型早期陶器,图案简练,风格粗犷豪放,器型以侈口短颈瓮、垂腹罐、长颈壶、双耳罐等为主,葫芦形罐和双联杯仅为早期所见。唇内沿通常绘联弧纹,顶部多饰人字和网纹,腹部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大圈纹、全蛙纹和神人纹。

小口壶较多,造型高瘦,颈部特意加长,下腹反而内收。其间出现神人塑像壶和方形器等异形器类,其他仍以双耳罐、鬲、盆和粗陶瓮等为主;纹饰仍以四大圈纹和蛙纹为最常见,并出现了大量的彩绘符号,一般绘制在器物下腹。

马厂类型晚期,这一时期彩陶质量粗糙,花纹简单,但彩绘方法有新发展。器型仍以壶为主,但器具变高,下腹明显内收而外形呈瘦高状,并出现折肩风格。在器物上部先施红色陶衣为底,再以单色黑彩饰绘复杂多样的图案,色调显得浓郁厚重。

(二)宗日文化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巴沟乡团结村为宗日遗址,其主要分布在青海湖以南共和盆地的黄河及其支流两岸。器物类型与马家窑文化非常相似,出土的鹰鸟纹和变形鹰鸟纹最具特色。宗日类型彩陶的发现,给青海草原远古文化增添了一抹神秘而辉煌的色彩。

(三)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是在马家窑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24年由瑞典学者安特生于甘肃洮河西岸祁甲坪首先发现并命名。齐家文化分布区域非常广泛,在青海地区主要分布在海北、海东和黄河河曲地带。彩陶面貌很复杂,一般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区域、五个类型。齐家文化西区分布在青海河湟地区,器物类型多为大耳、高颈、折腹罐,图案以几何纹饰为主,造型简单。

(四)辛店文化

辛店文化主要分布在洮河中下游、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也是由齐家文化发展而来。在青海境内辛店文化的分布范围较卡约文化小得多,仅局限于西宁、同仁、循化以东,主要在乐都区以东。陶器以夹砂粗陶为主,纹饰有绳纹、划纹等,彩陶纹饰多为双勾纹、宽带纹、回纹、太阳形纹、“S”形纹等。

三、青海柳湾彩陶的意象纹饰

(一)彩陶图案的意象性纹样

“意象性”是中国古代美学的精髓,也是中国特有的审美追求,青海柳湾彩陶图案亦是运用含蓄的表现手法对客观事物进行主观表达,需要通过意象性思维对客观事物进行组合和加工,用带有意象性的表现手法创造艺术形象。彩陶图案是原始时期人们对客观世界和生存环境进行认识和思考的结果,也是对原始社会生活的反映。了解青海柳湾彩陶图案性背后的深层内涵,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彩陶图案暗含的意象性,彩陶折射出原始社会的生活面貌和社会思想。

从柳湾彩陶博物馆来看,大量彩陶图案都是采用意象性的表达方式,有象征意义的纹饰占比很大。彩陶图案中的意象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完全编造出来的物象,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形象,也可能是人做梦或是直接想象出来的形象;一种则是通过真实的形象变化而来。

例如,距今4 000年左右神秘的万字纹符号,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卍”字纹符号;马家窑陶器类型中的螺旋形图案,具有动感的韵律变化;还有一种锯齿形花纹,这种花纹几乎无处不在,无论是螺旋形的、折角形的,还是波浪形的图案,其边缘大都装饰有锯齿形的花边,有的为三角形,有的为排梳形,有的为流苏形。它们的存在,使得原本流畅动感的纹饰出现了阻滞,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彩陶上的编织纹,填充在各种图案里,丰富了画面层次,增加了画面的疏密感,起到骨与肉的支撑作用。这种编织纹应是对生活中捕鱼用具的描绘。网纹越多,象征捕获的成就越大,这既是一种展示和炫耀,也是一种特殊的图腾。半山彩陶上图案中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即各种旋涡纹形成一个个圆圈,这些圆圈有的很大,如同窗户一般满布在器物最膨大、最凸出的部位,半山人会在里面填画网纹或席纹。

(二)彩陶图案的寓意

在青海柳湾博物馆中,马家窑类型早期的动物纹造型多为鱼纹、蛙纹、蝌蚪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都是多子多孙的象征。马家窑彩陶图案中的流畅线条,是我们常说的水波纹,象征波涛的起伏。先民们依水而居,靠狩猎、打鱼为生。他们离不开水源,又不能征服水,因此对水产生敬畏之心。半山类型彩陶上出现的人面鱼纹以及鱼、鹿、羊、蛙等纹样反映了先民原始的观念和信仰。宗日类型彩陶中,极具特色的鹰鸟纹像极了青海草原上的秃鹫。青海草原上的秃鹫是少数游牧民族群众心中的神鸟,表现了人类早期对世界的认知和信仰。

图一 青海柳湾博物馆

图二 舞蹈纹彩陶盆

图三 蛙纹彩陶壶

图四 鱼纹彩陶壶

四、彩陶图案意象性的审美特征

(一)民族性

青海大通的孙家寨于1973年出土了富有民族性的“舞蹈纹”彩陶盆,舞蹈纹彩陶盆的图案为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建筑的外部纹饰。此舞蹈盆为柳湾彩陶博物馆的代表,它呈卷壁小底,内壁上画有四道平行带纹。最上面一道比较粗,口壁处也绘有一圈较细的带纹,上下两组纹饰间有跳舞的三组小人,每组间用弧线分开。舞蹈纹每组五人,手拉手,面向一致,头上有辫发,这不禁让人联想到青海地区的锅庄舞。在跳锅庄舞时,一般男女会拉手成圈,一人作为领头,舞者手臂甩动,圆圈时大时小。这种锅庄圈舞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步伐规范,具有自然、亲切和优美的高原民族特点。

(二)象征性

早期人类通过象征性的表现手法传递时代的思想感情。象征性就是用一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即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思想或感情。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设计者选择人们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用于表达特定的内涵。如红豆象征相思、竹子象征正直,柿子象征如意、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彩陶图案的象征性使人们的感情得以含蓄地表达出来。青海柳湾彩陶图案中的鱼纹、蛙纹和鹿纹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鱼”和“余”谐音相同,代表着年年有余。我国民俗在祭祖时讲究供鱼,这也是对鱼的一种图腾崇拜。青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示丰收之意,如“听取蛙声一片”。鹿在古时是长寿神的坐骑,被先民视为神物。先民认为鹿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幸福和长寿。人们将这些富有美好象征意义的纹饰绘制在陶器上,作为对家人和族人美好的祝福。

(三)抽象性

乐都柳湾出土的彩陶器上有抽象的图案,马厂类型彩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带有符号的器物,很多人将这些符号看作彩陶纹样的抽象化。现代纹饰符号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彩绘纹饰中直接或间接演化而来的,也有一些符号如“×”在半山类型的器物上单独出现过。也许当时人们并没有将其看作符号,而是当成纹饰的一种。随着后期马厂符号的大量出现,人们才重新认识到彩陶纹饰的意义。这也说明,至少在半山类型期间,这种抽象纹样就已经出现了。在辛店文化的彩陶中,也同样有抽象化的例子。当时的彩陶上有形象的鸟纹存在,但是还有部分彩陶图案是抽象鸟纹形式。据此也可以看出,古人在进行具象绘画的同时,也具备了抽象绘画的能力。抽象化是建立在意象基础之上的。抽象化形式的出现也可以说是当时人们的一种审美追求,这与当时人们的行为习惯有关。

五、结语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这里的文化相互交融,使得青海彩陶文化也呈现多元化特点。进入新石器时代,青海出现了众多彩陶文化类型,包括马家窑文化、宗日文化、辛店文化、齐家文化等。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的彩陶器物图案纹饰更反映了青海地区空前蓬勃的彩陶文化。柳湾彩陶图案的意象纹样和青海先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图案的文化形式,记录了当时的生存环境,能够反映先民早期的社会生活,更能折射出先民的文化内涵和观念信仰。

猜你喜欢
彩陶器物纹饰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中华传统器物制作文明的现代创造转换与现代美育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身如器物
彩陶绘画·鹳鱼石斧图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彩陶·远古
商代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