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农业有害生物发生及绿色防控对策研究

2022-09-06 06:15胡瑞学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7期
关键词:黏虫大庆市玉米螟

胡瑞学

(大庆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黑龙江大庆 163411)

1 近10年来,大庆市主要病虫草鼠害发生情况

1.1 黏虫发生情况

黏虫具有迁飞性、间歇性、爆发性、杂食性、二代和三代幼虫为害隐蔽性等特点,每年在7~8月份为害重,主要为害禾本科作物。我市自2012年和2013年大面积爆发以来,2014年至2019年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发生程度受当年降水、温度等因素影响而不同,每年发生面积在0.4~3.73万hm2,其中达到防治指标面积比较小,每年防治面积在0.067~0.67万hm2。黏虫发展趋势,主要看当年虫源地发生情况,每年发生受温带气旋和本地7、8月份降水、湿度、温度等气象条件影响较大,是我市今后每年密切关注、高度重视的主要害虫之一,每年应加强二代和三代黏虫预测预报,做好应急防控准备工作(见图1)。

图1 黏虫发生面积及防治面积

1.2 草地螟发生情况

草地螟具有迁飞性、间歇性、爆发性和杂食性等特点,每年在5~6月份为害重,主要为害双子叶植物。我市自2009年大面积爆发以来,草地螟进入低发生率(不发生)阶段,2018年开始抬头,发生面积1.37万hm2,2019年发生面积0.75万hm2。要关注今后发展趋势,一是虫源地发生情况,二是温带气旋和本地温带、湿度和降水情况。该虫是大庆市近年密切关注、高度重视的主要害虫之一,每年5月份应加强预测预报,做好应急防控准备工作(见图2)。

图2 草地螟发生面积及防治面积

1.3 稻瘟病发生情况

2000年我市水稻稻瘟病(叶瘟)发生偏重;2005年发生水稻穗颈瘟;2009年水稻穗颈瘟发生偏重并造成较大损失;2011年大面积发生水稻稻瘟病,但是,由于采取预防措施,对产量损失不大。由于我市自2010年以后开始重视水稻稻瘟病的预防工作,每年都根据预测预报提前喷药预防,除2018年,每年喷洒生物农药(枯草芽孢杆菌)预防和防治面积都在6.67万hm2,有效控制了大庆市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和危害。今后应继续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措施,控制水稻叶瘟发展,重点预防水稻穗颈瘟(见图3)。

图3 稻瘟病发生面积及防治面积

1.4 玉米螟发生情况

随着2006年我国玉米临储政策的实施,玉米收购价格上涨,大庆市玉米播种面积逐年增长,最高达到53.33万hm2,高产不抗虫玉米品种种植面积增大,玉米螟发生面积也随之增长,2011年和2012年每年发生面积达到37.33万hm2。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国家取消玉米临储政策的实施,大庆市玉米种植面积逐年调减,到目前玉米种植面积降到40万hm2。同时,随着抗虫品种的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的大面积应用、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玉米螟发生面积逐年减少,到2019年减少到18.67万hm2。今后应继续坚持绿色防控理念,坚持统防统治,提高防效,降低越冬基数,提高秸秆利用率,减少越冬虫量,有效控制玉米螟虫害发生(见图4)。

图4 玉米螟发生面积及防治面积

1.5 玉米大斑病发生情况

近年来,由于大庆市降雨量增多,玉米播种密度增加,玉米植株高大,生长到中后期田间密闭,常规栽培田间通透性差,加上不抗病品种多而杂,造成大庆市玉米大斑病的发生随着每年降雨量的多少而不同程度发生。防治往往随着防治玉米螟一同喷洒农药,实现“一喷多防”,很少单独喷药防治,因此,防治面积远远低于发生面积。今后,应根据天气预报和当地气象条件,积极采取农业防治,如选用抗病、耐密、收敛型品种,采取“4090”宽窄行立体通透栽培,及时打底叶,降低田间湿度,和防治玉米螟同时施药,达到一喷多防的目的(见图5)。

图5 玉米大斑病发生面积及防治面积

2 主要病虫草鼠害绿色防控技术

2.1 玉米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

2.1.1 突出生物和物理等绿色防控措施的应用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和“减灾就是增产”的理念,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措施,有效控制玉米病虫草害发生。

2.1.2 选用抗性品种,加强种子处理

针对玉米不同种植区域和种植品种抗性,以玉米螟、玉米大斑病为重点,兼顾线虫矮化病、黑穗病、茎基腐病、玉米蚜虫、双斑长跗萤叶甲及地下害虫和苗期害虫,优先选用抗(耐)病虫品种。强化种子包衣,在地下害虫和黑穗病偏重发生地块,要选择杀虫和防病兼顾型种衣剂拌种处理。

2.1.3 加强田间管理

采取合理密植,加强中耕铲蹚,科学合理施肥;坚持统防统治,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突出生物、物理等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保护田间生态;采取一喷多防,抓住大喇叭口期,采取一次施药兼防多种病虫害。在病虫害达到防治指标时,利用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田间喷洒生物药剂进行防治。

2.2 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

2.2.1 防控策略

1)加强水稻种子植物检疫,防止外来杂草或新的有害生物入侵。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和潜叶蝇等抗病虫害水稻新品种,减轻病虫害发生。加强种子处理。通过选种、晒种、药剂浸种、盐水选种减少种子带菌,采取种子包衣或种子拌种处理,减少种子传播途径。采取水稻健身栽培,增强水稻植株抗病性,加强生态调控,创造适宜水稻生长小环境。

2)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采取农业措施、物理措施、生物措施等绿色防控措施,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利用智能化催芽车间浸种催芽,采用大棚育壮苗。适时插秧,合理密植,均衡施肥。药剂防治要选用高效、低毒型化学农药,科学防控水稻病虫草害。加强预测预报,在做好预防的基础上,一旦发生,按照防治指标要求,没达到防治指标时,不喷洒化学农药。

3)突出重点,重点做好水稻苗床立枯病、青枯病,本田前期稻瘟病(叶瘟)、后期穗颈瘟,水稻纹枯病、稻曲病、潜叶蝇等主要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床土调酸和消毒是预防立枯病的主要措施。床土酸度调至pH值4.5~5.5,若在秧苗3叶期后发生青枯病,应立即灌水上床,水层高度为苗高的2/3,有条件的应及早异地寄秧或插秧。积极采用“苗床带药下田”、“一喷多防”等简化措施,主动采取水稻穗颈瘟预防措施,应用无人机喷洒生物农药,预防穗颈瘟发生,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推动全市绿色水稻生产。

2.2.2 防治技术

1)水稻稻瘟病。稻瘟病的防治原则:首先积极种植抗病品种。结合在当地的抗病性表现,明确当地主栽品种的稻瘟病发病风险,并宣传指导农户积极种植抗病品种,从根本上降低稻瘟病暴发风险,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精准药剂防控指导。

2)水稻稻曲病。水稻稻曲病的有效防控,应抓住两个关键:一是必须准确把握住水稻破口前7~10天;二是选用适宜药剂,优选生物药剂如井冈霉素A、井冈·蜡芽菌、申嗪霉素,也可考虑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如肟菌酯·戊唑醇、醚菌·氟环唑、氟环唑、碱式硫酸铜、苯甲·丙环唑、戊唑醇、井冈·三环唑等。

2.3 突发性、杂食性重大害虫绿色防控措施

2.3.1 防控策略

黏虫、草地螟、蝗虫等是具有突发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特点的重大害虫,一旦暴发危害,关系粮食生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应强化“公共植保”理念,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属地责任,加强监测网点建设和管理,配备先进监测设备,定点监测和巡回普查相结合,确保在第一时间掌握田间虫情,依照防治指标,明确重点防治地块和防治时期,科学指导防控。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强化宣传指导,组织地面高效机械和飞机作业,开展统防统治、联防联治,及时有效科学控制危害,保障生产安全。

2.3.2 防治技术

1)黏虫。主要技术措施:一是加强生态和农业控制。减少卵块,降低幼虫数量;通过中耕除草等农业措施杀死幼虫。二是采取生物和物理防治。通过性诱或灯诱,诱杀成虫。三是参照防治指标,科学防控。根据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确定的黏虫防治指标,合理防控,四是一喷多防。三代黏虫防控可混用吡唑醚菌酯兼防穗期玉米螟、玉米大斑病,实现防病增产,“一喷多效”。若采用飞机航化作业,喷液量需保证在1.5 L/667m2以上。

2)草地螟。对草地螟的防控主要采取阻击外来虫源,降低本地虫源的策略。具体措施为加强草地螟的监测预警,幼虫防治为主,成虫诱杀为辅。加强统防统治与联防联控。

主要技术措施:①生态调控。通过秋翻、春耙,破坏越冬区的越冬场所。调整种植结构,在草地螟发生区域种植其非喜食作物,实现生态调控。②诱杀成虫。通过杀虫灯、性诱捕器等物理措施及时诱杀草地螟成虫,减少虫源基数。诱捕装置主要安置在向日葵、豆类、苜蓿等蜜源植物较丰富的场所。③除草灭卵。通过中耕除草在产卵盛期灭卵,将除掉的杂草带出田外沤肥或集中处理,尤其要清除藜科和蓼科等杂草。④阻止幼虫迁移。草地螟严重发生区域,可在未受害或田内幼虫量少的地块和某些幼虫龄期较大、虫量集中危害的地块周围,实行挖沟、打药带、立膜阻隔等方法防止幼虫从草原、荒地、林带等交界处以及退化草场向农田迁移,防止迁移危害。⑤药剂防治。在大豆田、甜菜、向日葵等种植区域结合农业农村部门提供的防治指标,应在多数幼虫3龄前(卵始盛期后10天左右),超出防治指标时立即喷药防治。并优先选用生物药剂如苦参碱、苏云金杆菌或除虫脲。

猜你喜欢
黏虫大庆市玉米螟
再见,挖鼻孔
不同饲料对黏虫繁殖力的影响
大庆市博物馆公众考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逐梦冰向未来
大庆市庆虹桥立交改造方案比选
洛阳市科技特派员到偃师市开展科技服务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2015年—2019年河南原阳黏虫和劳氏黏虫的种群动态
陆良县黏虫种群监测与卵巢发育特征
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