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探索
——以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为例

2022-09-07 01:20姚立健金春德李光耀张晓春
中国林业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工程学院一流学科

姚立健 金春德 李光耀 张晓春

(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杭州 311300)

学科与知识是大学存在的逻辑起点,是现代大学的立学之本[1]。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学术分类[2]。根据现行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8年)》,我国将学科划分为哲学、经济学等13个学科门类。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同年9月正式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全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专业是根据社会分工来设计课程体系并依托相关学科进行知识传授的教学组织,具有很强的职业导向性[3]。2019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双万计划”提出:2019—2021年建设10 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 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旨在促进各高校聚力本科人才培养,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本科教育[4]。周光礼[5]认为,“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关键是推进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而这三者的共性是都要进行团队建设、内容建设和评价体系建设以及获得经费支持。胡赤弟等[6]提出学科—专业—产业链组织化治理方法,认为这为实现高校与社会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机制。别敦荣[7]认为,“双一流”的建设不纯粹是科研平台建设,本科人才培养应当成为“双一流”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可见,学科与专业之间既相互依存又不能相互替代,两者共同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8]。因此,如何推动学科与专业建设相互促进以实现协调发展,是目前高教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些高校虽然绝大多数不是“双一流”高校,但又具备一定数量的一流专业点,所以不仅肩负着办好一流本科专业的责任使命,也具有赶超一流学科甚至一流大学的内在动力。学科和专业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方本科院校将其作为建设重点势在必行。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规划建设同步难

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任务一般由2个部门各自承担并独立完成,所以在统筹协调上存在一定困难;同时,由于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都是围绕各自的评估周期展开,所以很难实现同步规划、一体化建设。

(二)功能使命有差异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目标和重点不同。学科建设侧重于学术功能,关注的是学科的学术队伍和科研条件能否很好地支撑学科方向的发展,建设目标往往是对标“双一流”建设要求。而专业建设更侧重于人才培养功能,关注的是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建设目标聚焦于“一流本科”的标准。

(三)两者发展欠协同

受办学经费和学校定位的影响,有些以赶超“双一流”为目标的高校,其学科建设经费远高于专业建设经费[8],但学科的优质资源并未很好地转化为专业的办学优势[9]。同样,有些地方高校虽然拥有因历史积淀而具备很强优势的专业,但是并未以此为基础做大做强学科。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存在“大学科小专业”或“大专业小学科”2种极端现象[10]。

综上,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与专业建设长期存在“两张皮”现象[11]。这不仅导致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各自为阵、重复建设,而且使学科发展与专业发展出现失衡。而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有助于提升地方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因此,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在林业工程学科与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一体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以期形成和完善学科与专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办学策略,从而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

二、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逻辑思路

(一)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

1.有助于营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教育生态是指教育组织内外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平衡状态。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有助于使这种教育生态良性发展。如图1所示,加强本科专业建设能提升本科教育水平,进而培养出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其中,一部分本科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因具备拔尖的职场竞争力而得到雇主青睐;另一部分选择继续深造,从而成为本学科优质的研究生生源,并通过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为学科创造更多的学术成果。无论是就业还是深造,本科毕业生的优异表现都会给母校带来良好的社会声誉,从而吸引海内外更多的优秀师资和优质生源加盟,继而催生出更多的“金师”“金课”,以推动新一轮的专业建设,促使本科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学科与专业相互促进、螺旋上升,周而复始,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

图1 学科与专业相互促进的教育生态

2.有助于节源增效和协同创新

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专业建设,一般都会聚焦在完善结构和拓展功能上。如表1所示,学科与专业各自的建设内容虽有差异,但在本质上都是围绕人、财、物等要素展开的。因此,只有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同步规划、实施一体化建设,才能避免在人才队伍、仪器设备、平台基地、社会服务等方面重复投入,也才能集中有限的资源重点突破学科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瓶颈”问题。同时,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更易于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交互赋能的协同效应,从而为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提供优质高效的保障。

表1 学科与专业各自的建设内容

(二)一体化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1.有共生共长的土壤

随着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出台了“双一流”建设、“双万计划”等战略措施。在此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应主动反思、重新定位,摒弃重此轻彼的投机心态,将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置于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以更新的理念和更长远的眼光、从更大的格局谋划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为两者的共生共长培育肥沃的土壤。只有学科与专业相互支撑、相互渗透,产生“共生效应”,才能最终实现共同繁荣。

2.有相近的建设要素

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本质是将学科与专业作为一个整体,对两者的共性要素进行一体化建设。如表1所示,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内容虽不完全一致,但依然可以挖掘出大量相近的建设要素。一是通过学术队伍与教师队伍共同完成未知知识的探索发现和归纳综合以及知识的传播和应用等工作,将两支队伍的建设协同融合在一起。二是通过不断推动科教融合,促使科学研究资源与人才培养优势相互转化,实现学科研究方向的凝练与专业课程体系的规划同步进行。三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项目意识和管理能力为出发点,促进学术平台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共建共享。

三、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一)组织架构一体化

浙江农林大学从2018年开始正式设立“学科专业负责人”岗位,并下设了“学科方向负责人”岗位,从而在组织架构层面完成了对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工程学院针对林业工程学科与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置的林业工程学科专业负责人统揽学科规划与专业发展工作,既是学科带头人,又是专业负责人;下设的学科方向负责人除兼任学科秘书之外,还兼任专业秘书和课程组长。基于这一新型学科专业组织架构,工程学院还配套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制度,如《教学业绩与科研业绩等量互换与等效评价办法》《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团队的管理办法》《校外实践基地共建共享制度》等一系列文件,从而建立并完善了学科与专业共建平台、共同治理、共享资源的协同机制,使学科与专业真正形成“命运共同体”,为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目标使命一体化

工程学院根据现代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的需要,围绕涉林产业发展愿景,对学科的科学研究目标和专业的人才培养使命进行统一规划,使学科的学术创新能力和专业的课程体系始终与涉林产业的最新需求紧密关联。工程学院把满足竹木产业需求作为林业工程学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凝练林业工程学科研究方向时,在充分考虑浙江省竹木产业优势和新产品研发计划的基础上,集聚学术队伍,营造良好的科研风气。同样,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在本质上与学科研究方向的形成过程是一致的,也需要在研判涉林产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凝练培养目标、明确毕业要求、制定人才培养规格、优化课程体系、细化课程大纲,以完成为涉林产业的发展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使命。工程学院根据产业需求实时调整和优化学科研究方向和专业培养方案,使两者的目标一致、使命趋同,从而推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向而行。

(三)研教活动一体化

课程是学科与专业的交汇点。课程一头连着学科,学术队伍将在科学研究中发现的新知识凝练归纳、汇编固化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为专业建设中的课程改造或开发提供了素材来源,促成了科研成果向人才培养快速转化;另一头连着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产生的对既有知识的反思和总结是激发其知识创新和科研探索的内在动力,从而最终使大学教学的科研性与科研的教学性真正实现辩证统一[11-12],形成教学在科研中提升、科研在教学中深化的良好局面[13]。为此,工程学院定期举办“教学学术”活动,组织教师对课程教学工作进行重新认知、研究创新和探讨交流,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开展“科研项目进课堂、学科竞赛进课堂”等改革,主动将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知识内容引入课程教学,加强研究性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编制。

(四)师资队伍一体化

工程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对学术队伍和教师队伍、科研团队和基层教学组织等进行一体化建设,提高教学科研型教师所占的比例,明确教师既是学科建设的承担者,又是专业建设的主力军,2个角色职能互为补充、不可割裂。教学为主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现的社会需求和技术难题可以触发其科研灵感,从而为申报研究课题和开展科研活动提供智力支持。但是,由于他们平时承担的教学工作量较大,更专注于教学或教学研究,对本专业领域的前沿科技可能掌握不够充分,所以工程学院会定期对教学为主型教师进行学术培训,以避免出现课程教学活动与最新科技发展脱节的现象。同样,对科研为主型教师,工程学院会加强其教学发展方面的指导,确保其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学术讲座等途径将在科研活动中取得的优秀成果和获得的最前沿的知识等及时充分地传播给学生。

(五)条件建设一体化

无论是在学科建设中还是在专业建设中,实验、实践和实训基地等条件建设都会受到重视。因此,工程学院从条件建设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在人员配置和制度设计上保障教学、科研2类平台的相互促进和共建共享[14]。一方面,林业工程学科依托一批省部级以上的高水平研究平台,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同时,添置了一批高质量的仪器设备,除了用于学科的科学研究之外,还为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实验实训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支撑。另一方面,林业工程学科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与地方企业紧密合作[15],找准双方合作的耦合点和发力点,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并基于此,为学生完成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条件,以及借助企业良好的现场条件对学生进行工程认知教育。这既有助于保障产教协同育人活动的常态化,又为校企的科研合作以及学科专业的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等提供了新的途径。

四、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成效

(一)学科平台支撑专业发展

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的林业工程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拥有国家级研究平台1个、省部级研究平台5个,科研用房总面积达6 800 m2;仪器设备总值超过4 000万元,其中30万元以上设备有28台套,仪器设备总值和先进程度已位居全国同行前列。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背景下,林业工程学科始终坚持面向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开放高层次研究平台,除了为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进行发明创造提供重要的硬件保障之外,还提供优质的实验资源,使学生能很好地完成国家创新创业项目、浙江省“新苗”计划等各类科技创新项目。学科与专业共享高层次科研平台资源,有利于培养本科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能力,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对专业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如图2所示,2017—2019年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在科研工作和各类竞赛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例如:在SCI二区以上的期刊发表论文6篇,取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此外,还获得第5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等标志性奖项。

图2 2017—2019年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和获奖情况

(二)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

为了贯彻全国思政工作会议和浙江省思政工作会议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工程学院组建了导学团队。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14年开始实施导学团队制度并对其进行了不断细化和完善,现有12个导学团队在有效运行。导学团队是学科与专业交叉渗透的重要契合点,是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重要桥梁。其通过第二课堂吸引优秀本科生参与学科导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的创新品格、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等得到锻炼和提升。如图3所示,2017—2019年,先后有197名优秀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其中涉及省部级以上课题52项。此外,有90%以上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来自导师的科研项目。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了条件,不但使本科生得到了严格的科研训练和良好的创新实践,也使学科导师在完成科研项目的过程中获得了帮手。

图3 2017—2019年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本科生参与导师省部级以上课题的情况

(三)学科专业共享实训基地

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中,林业工程学科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工作,先后与200家企业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并在众多合作企业中遴选40余家龙头企业作为实践基地共建单位,根据地区和产品结构的差异性,建设了分别以木门、生态地板、家具、木质装饰材料、智能制造等为主题的实训基地,形成了“学研协同,以研促学”“学产协同,以产导学”“产研协同,以研助产”等3种产学研协同培养人才的模式。在一体化建设背景下,林业工程学科的这些优质企业资源不仅是学科科学研究的坚强支撑,也为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图4所示,企业与学科专业的合作已经全方位展开,从科研合作到教学实习,再到党建、助学、竞赛赞助、文化传承等,不断延伸和拓展。

图4 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学科与专业共建共享实训基地的情况

总之,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高校的科研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所以注定是高等院校发展的关注点。在“双一流”建设、“双万计划”“金课”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政策规划的指引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在一段时期内也必然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从学科专业的逻辑关系出发,在对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组织架构、目标使命、教研活动、师资队伍、条件建设等5个维度,开展了林业工程学科与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体化建设实践,并从平台共建、团队共治、基地共享3个角度呈现了建设成效,为地方本科院校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同步规划、一体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提供了借鉴。在对前期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实践进行总结和思考的基础上,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在后续的教育改革中,还将开展学科专业治理体系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包括构建教师发展机制、教研评价与激励机制、教学质量保障及持续改进机制等,以进一步提升学科专业一体化治理的能力。

资助项目:教育部首批“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涉林产业与高校产教综合体建设与实践”,项目编号:教高厅[2020]20号;浙江省第一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农林类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项目编号:浙教函[2021]47号。

猜你喜欢
工程学院一流学科
湖南师范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作品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简介
【学科新书导览】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简介
基于机电工程学院的就业能力分析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