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教材中多模态的促学功能及教学对策

2022-09-08 01:27李桔元杨贺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4期
关键词:新教材模态文本

李桔元,杨贺

(1.广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佛山市第三中学 初中部,广东 佛山 528051)

在社会符号学看来,所谓模态,就是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创造意义的符号资源[1]。在人类交际中,语言是主要的模态,其它各种非语言符号,如图像、手势、动画等属于辅助模态。非语言符号不像语言,它们没有词汇语法,但是同样具有语篇语义系统,而且这些非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一样,其意义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具体语境下建构意义的资源。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人类生活和交际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单一的语言媒介逐渐由语言、图像、声音等构成的复杂媒介所取代[2-3]。读图时代的到来正影响着当代教育的发展[4],引导着教学和教材的图像转向。

在多模态教学时代,是否具有解析和组构图像的学习能力将直接影响着信息的交流传递,因而视觉素养的培养成为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新的必然要求[5]。《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适应新的形势,向高中英语学习者提出在多模态背景下应具备的理解性技能要求:“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多模态语篇中文字信息与画面、图像、声音、符号、色彩等非文字资源传达的意义。”[6]《新课标》明确强调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利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理解和表达意义的多模态意识和多模态识读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多元读写能力。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培养目标的体现。最新出版的中学英语教材大幅度增加可视化效果来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视觉素养[7]。为了更好地认识多模态教材,提高多模态教学的效果,本文以王蔷教授主编的《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必修第1—3册》(2019)(以下简称《新教材1—3》)为例,考察中学英语教材中多模态符号的促学功能,并提出使用多模态教材的教学对策。

1 中学英语教材多模态的促学功能

中学英语教材通过语言符号和丰富的非语言符号的有机结合,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从而大大促进英语学习。其促学功能体现为三个方面。

1.1 通过知识可视化促进学习认知

教材多模态实现了复杂知识的可视化。Eppler和Burkhard[8]首次提出知识可视化概念,认为它是研究在两个以上人之间运用视觉表达手段提高知识创造和传递作用。简言之,知识可视化就是运用视觉表征手段促进群体知识的传播和创新,包括所有可以用来建构和传递复杂见解的图解手段[9]。常见的可视化表征形式包括概念图、语义网络、矩阵图、认知地图、示意图、时间线以及思维导图和思维地图等。作为可视化工具,这些图解手段将抽象信息具体化,条理化,简单化。如思维导图有助于读者提取文本关键信息,提炼知识要点,将内隐的、分散的文本信息变成外显的、综合的知识内容;思维地图以图像的形式将知识和信息进行组织和建构,以加强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进而达到提高学习者学习效率的目的[10]。常见的思维地图有八种类型:圆圈图、起泡图、双起泡图、树型图、括号图、流程图、复流程图、桥型图,分别可以起到不同作用,如对比、比较、分类、描述、定义等。从上述可知,教材实现多模态化,也就是实现知识可视化。多模态教材能提高学生对文本信息的分析、整合与概括能力。此外,各模态的呈现方式会使观察者获得不同的感官体验,如排版和页面布局,图像的尺寸、亮度、色彩对比度、凸显度以及文字的字体、大小、位置等都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和认知。知识可视化自然会启动学生的视觉学习。视觉学习的过程主要涵盖了三种认知活动,即视觉注意、视觉感知和视觉思维。视觉思维更强调学习者通过头脑对信息的图化和想象,将抽象信息具体化,复杂信息简单化、条理化[11]。

Paivio[12]的视觉与文字学习的双层编码理论与实验结果说明,人们在学习过程中, 既对文字进行加工处理, 也对插图进行加工处理, 而且两者之间往往相互促进, 增进信息理解的准确性和延长保持时间[13]。在多媒体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有三种认知过程参与其中:选择、组织和整合。首先,将文字信息和图像信息输入不同的处理中心;然后,将处理中心的不同种类的信息转化为有待解释的文字信息模型和视觉信息模型;最后,学习者将两种信息模型整合,从而达到认知目的[13]。中学英语教材中的多模态实现了语言认知的双重编码,从而强化学生认知。

从上述可知,教材通过多模态将知识可视化,将内隐的复杂知识显化,同时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相结合实现对语言认知的双重编码从而强化认知。教材多模态对学生认知的促进作用是多维度的。

(1) 有助于预测语篇整体内容。如《新教材1》Unit 1 Lesson 3中,大写加粗的蓝色标题YOUR LIFE IS WHAT YOU MAKE IT异常醒目,两幅实景图穿插在文本中(如图1和图2所示)。图1中,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在同一个破旧的教室中上课;图2描绘了一个名叫张天的阳光大男孩背着背包、手拿日记本站在简陋教室中的场景。结合标题与两幅图像,利用图文协同互动的方式,在单元主题语境下,学生可以很容易对文章大意做出预测,即该文是关于一个大学生在乡村小学支教的故事。两幅图与课文标题的凸显形式使学生的内容图式和背景知识被激活,主动同化或顺应头脑中的已知信息结构,构建新意义,对文章大意和主要情节做出预测,做好阅读或听力准备。

图1 乡村小学复式教学课堂

图2 支教大学生教师在乡村小学

(2) 有助于理解文本具体内容。非语言模态可以使得复杂的文本信息条理化、清晰化、形象化,从而强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例如,图形表现手段比文本更能有效地促进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交流[14]。新教材读后和听后活动中有大量的图表和思维地图等可视化表征帮助学生迅速、清晰地了解文章整体信息和细节信息,如在《新教材3》Unit 9 Lesson 1 ACTIVE LEARNING的读后活动中,练习4通过思维导图将文字信息转变为直观清晰的可视化知识,围绕核心主题的五个分支主题以及下一层级的各部分内容帮助学生简明扼要地梳理出主动学习的五种方法及其缘由和结果(如图3所示),使学生在理解语篇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细节信息的系统化和逻辑性认知。

图3 主动学习读后活动思维导图

(3) 有助于理解语境意义。非语言模态弥补文本的部分细节信息,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之外的语境意义。教材中的图像、图表等非语言模态和文本等多种意义表征模式相辅相成,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上文提到的《新教材1》Unit 1 Lesson 3中,文本并没有具体介绍张天所在支教小学的教学条件和环境,而图像则详细描绘了这个小学的环境和条件:脏污破烂的土墙壁、木制的屋顶、陈旧的木制课桌、衣着朴素的学生、没有教科书、没有教学设备,这些细节详细补充了文本内容,加强了学生感性认识。

(4) 有助于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多模态教材中图文并茂、颜色鲜明的思维导图和思维地图能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概括、整理、比较并展示知识信息,学生和教师的关注点从知识深入到思维,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如《新教材1》Unit 3 Lesson 2 SPECIAL OCCASIONS利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思考参加婚礼或生日聚会需要准备的东西,中心图用虚拟的大脑图片绘制,三个一级分支分别用粉色、蓝色、绿色绘制,接着继续向四周发散出去,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锻炼发散思维(如图4所示)。此外,思维导图留有空白部分供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给出个性化答案,思路不断清晰的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15]。

图4 参加婚礼或生日宴会所需准备之思维导图

1.2 通过弱化“情感过滤”促进学习体验

Krashen[16]认为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具有重要影响。情感过滤指的是阻碍学习者内化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心理屏障。学生学习语言时,语言输入内化为语言习得必须经过“情感过滤”这个心理屏障,心理屏障强的人,语言习得效果就差,反之亦然。对语言输入起过滤作用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自信心和焦虑。动机是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的持久稳定的推动力,而兴趣是激发学生内部动机的保障,二者相辅相成,所以兴趣和动机是影响学习者二语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自信心是对自我价值和知识水平给予肯定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自信心强,不怕犯错误,利用一切机会和条件学习运用外语的学习者更容易取得更快的进步。焦虑是指个体处于紧张、烦恼或担忧的状态,高焦虑导致高情感过滤,语言“吸入”量减少,阻碍二语习得。

视觉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形态,往往比抽象的语言更加具有直观性和表现性,更容易影响认识主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17]。教材图像拓展了使用者的审美活动范围,将“读”延伸到了“看”,增强了学生对语言描述的内容的体验感。这种亲临其境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其正面情绪,刺激其积极反映。这种积极情感通过增强学习兴趣与信心,减少焦虑,最终弱化学习英语的情感过滤,强化学习效果。

多模态教材由文字、图像、视频、声音、图表等多模态构成。其中,文字起主导作用,但同时与其它模态相互协作,丰富语言输入形式,多维度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内部动机。

首先,多模态教材不仅通过五彩缤纷、图文并茂的排版以及拓展主题知识的视听资源,悦目娱心,强化多模态的视觉功能,尤其是阅读部分采用不同的背景色、多样化的排版和页面布局、生动多彩的图像,配以特殊的印刷版式,如加粗、有色字体、大写以及下划线、斜体等,给学生带来丰富的阅读体验,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新教材1》Unit 1 Reading Club 1 Teatime主要讲述Afternoon Tea 和 Yum Cha,语篇以柔和的藕粉色为背景色,上方的图片中粗犷的竹垫上,斑驳的石碗盛着清冽的山泉,青翠的嫩叶搭在碗边,增添了一抹别致的绿意(如图5所示)。纷纷扰扰,一叶茶,出一盏香茗,淡然宁静,让学生不自觉地就静下心来品读文章。

图5 图文并茂的茶文化介绍

其次,教材中的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精加工”。它将隐性、模糊、零散的“知识点”,变成显性、清晰、系统的“知识网”,在“结网”的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到较强烈的有效思考的快乐及获得明确成果的成就感[18],进而有利于加强内部学习动机。如《新教材3》Unit 8 Viewing Workshop-SOLAR ENERGY 中,教材利用流程图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太阳能如何影响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和人类生活,学生需要在看的过程中提取出关键信息,并根据流程图对这些信息进行思考和整合(如图6所示)。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相关内容图式,同时也要将已有的背景知识和视频中的重要信息以及流程图中的文字、流程线相结合,调动多种感官,对视频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加工,自主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及其乐趣,享受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

图6 太阳能对生命和生活影响的流程导图

1.3 通过显性和隐性方式培养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包括一切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计划、规则、技巧、方法及调控管理方式,它帮助学习者分辨、修正、存储及使用信息,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教师培训学生学习策略可以采取显性和隐性方式进行,前者指直接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策略,后者指将学习策略培训融入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学习策略。

教材中的多模态设计同样具有对学生进行显性和隐性学习策略培训的功能。如《新教材1—3》每个单元中的Word Builder、Text Builder、Sentence Builder、Writing Help、Skill Builder、Unit Diary以及Peer Editing Sheet板块,以便签的形式,用双引号、斜体、彩色字体、分行符、下划线、不同字体等多模态印刷版式与文字协同互动,清晰醒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技巧与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培养学习策略运用意识和能力,发挥了显性学习策略培训功能。教师以教材中的多模态为依托,在实践操作中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设计及多模态呈现方式,培养自主记忆、理解、分析、归纳、综合等学习策略,这就是教材多模态发挥的隐性学习策略培训功能。

2 多模态教学对策

《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的多模态识读和多元读写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非语言模态的视觉符号当作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对象[19]。多模态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图表等教学资源,然而,如果照搬教材内容,那么教师就仅仅是一个执行者,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各种符号资源设计教学,从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设计者”[20]。教师多模态教学对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2.1 从文字模态转向多模态教学

于福顺[21]的调查发现,尽管教师认识到插图对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却忽略了对学生“看”的技能培养。教师要主动培养多模态教学意识,创设多模态教学环境,从传统的单一文字模态教学转向关注各种非文字模态的意义分析。首先,充分关注非文字模态概念意义、人际意义、语篇意义以及不同模态间的相互关系[22]。非文字符号也像文字一样,既能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描述,也能表达符号使用者对世界的态度,还能表征对语境中的语篇的组构意义。在具体的图文关系中,图像对文本能添加丰富的意义内涵。其次,在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引导学生“读图”并整合“看”与其他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在看图过程中理解、分析、批判和创新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23]。

2.2 灵活利用教材多模态辅助语言教学

多模态学习像把双刃剑,处理不好反而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发生对知识点记忆力的干扰,导致瞬间“热闹”而事后“空空”之感[24]。教师要掌握解读非语言模态的规则和方法,分析非语言模态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挖掘其对文本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最大限度发挥多模态的教学价值。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阶段,从多模态教材中选择最佳的模态进行必要的补充。例如,《新教材2》 Unit 6 Lesson 1 A MEDICAL PIONEER介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基本信息及其主要成就。教材中的导入和读前活动首先采用文本练习检测学生对屠呦呦的了解情况,但对于内容图式相对不足的学生而言,这种单模态较难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反而容易产生感官疲劳,因此,教师可以用一个有关疟疾知识的简短视频或相关图片对其进行替换,配以教师适当的口头讲解,使学生获得清晰的系统化背景知识,做好阅读准备。这样,听觉、视觉模态与语言模态相互配合,获得最佳信息传递效果,从而提升学生的接受能力。

2.3 利用教材培养学生多模态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促进人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以新教材中的各类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为依托,引导学生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例如,在设计《新教材1》Unit 3 Writing—An Event Description时,上课前教师可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阅读活动2部分的文章,观察教材中的两幅图片,学生自主学习并思考前两个活动中所提到的问题,从而了解写作任务的情景知识和基本语言表述,对如何用英语描述庆祝活动有一个初步认识。上课时教师利用课件引入写作主题,接着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根据新教材中的思维导图以及Sentence Builder自主分析文章结构,学习语言表达方式,教师适当补充,从而激活并丰富学生的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为接下来的写作输出做好准备。

教材中多模态学习资源可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充当脚手架。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需求,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多模态资源,为学生创造自我探索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提高认知能力,加快知识内化进程。

3 结语

本文基于多模态交际的现实背景以及《新课标》对学生英语视觉信息素养的要求,分析了中学英语教材中多模态的促学功能及使用多模态教材的教学对策。本文的讨论有助于教材使用者适应新的形势,更好地认识多模态教材,从而科学地利用教材促进教学和学习,尤其是启发教师充分认识多模态的优势,灵活运用多模态,引导学生分析非语言模态信息的技能,发展自主学习能力。这在教师普遍忽略插图的意义、忽略看图能力培养以及忽略插图与表达性技能培养的当下[23],具有特殊意义。

猜你喜欢
新教材模态文本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车辆CAE分析中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的应用与对比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