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与社会工作的虚拟转向

2022-09-08 03:19赵玉峰
科学经济社会 2022年3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宇宙现实

赵玉峰

元宇宙(metaverse)因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公司Facebook改名Meta而获得社会各界的关注,商贸、教育、文化等行业也觉察到商机,纷纷开始布局,进一步将元宇宙概念炒热。元宇宙到底是什么?陈刚等认为,“元宇宙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与创造的、与现实世界映射与交互的虚拟世界,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①陈刚、董浩宇:《北京大学学者发布元宇宙特征与属性START 图谱》,2021-11-19,https://share.gmw.cn/it/2021-11/19/content_35323118。而沈阳则提出,“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②沈阳:《解码元宇宙:未来,元宇宙可能从哪些方面重塑产业布局?》,2021-11-12,http://www.xinhuanet.com/sikepro/20211112/2e5e3f1de8b746c99423b28c0a8d5975/c。还有一些学者从其他维度提出元宇宙的定义。虽然元宇宙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对这些定义进行归纳,元宇宙应该是一个由数字技术生成的虚拟场景,在这个场景中人类生活所能感知到的物品应有尽有,仿佛是真实宇宙的投射。元宇宙是对英文“Metaverse”的直译,在中文语境中容易把元宇宙理解为宇宙的本源,早有学者先后两次在《哲学研究》探讨元宇宙的概念,并提出元宇宙指的是比我们的本宇宙层次更原始的背景宇宙层次,本宇宙生长在元宇宙的基础上,本宇宙是由元宇宙演化生成的更高一级的宇宙①韩民青:《宇宙的层次与元宇宙》,《哲学研究》2002年第2期,第28-34页。。1990年,钱学森对“Virtual Reality”的翻译“灵境”可能更适合元宇宙,一方面能体现中文的美感,另一方面“灵境”更能表达出抽离现实的虚幻感。

通常认为元宇宙是现实世界的投射或映像,但两者并非完全重合(图1)。元宇宙毕竟是虚拟空间,不可能如现实世界一样进行物质生产,食物、水等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物质条件元宇宙无法提供。但元宇宙作为数字世界,可以摆脱现实世界的物理规则约束,现实世界中手无缚鸡之力的普通人在元宇宙中可能成为一个具有上天入地能力的超人。原则上来说,人类只要可以想象到的能力或者事物,在元宇宙中都会实现。当然,元宇宙的构建依然基于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发生的很多现象也会在元宇宙中出现,元宇宙中也会产生贫富分化、犯罪等社会问题。社会工作是现实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职业,社会工作通过专业方法和技巧帮助陷入困境中的个人或家庭获得应对困难的能力②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8-12页。。社会工作通常被称为社会稳定的润滑剂或者减压阀。元宇宙现在仍处于理论构想阶段,但未来有可能像现在的移动互联网一样覆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会形塑我们的社会生活形态。元宇宙一方面会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工业革命造就了社会生活的重大转型,在物质生产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形成了城市中的贫民窟现象,社会工作作为致力于改善民众生活状况的职业,通过友善访问为需要帮助的穷人与群体提供“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元宇宙时代即将来临,社会工作如何应对值得研究。

图1 现实世界和元宇宙对应图

一、社会工作和元宇宙的关系

社会工作种类繁多,但主要是以人群和服务场域来划分的,既有青少年社会工作,同时也有学校社会工作。而元宇宙则是人和生活场域的集合体,元宇宙中存在人或者说是人的分身(Avatar),同时又是充满各种情境的空间或场域。元宇宙如果存在需要社会工作来解决的问题,完全可以产生元宇宙社会工作。人的存在是元宇宙社会工作开展工作的基础,而生活情境的存在则是元宇宙社会工作发挥作用的支撑。

(一)人是社会工作与元宇宙的连接

现实世界和元宇宙的连接是什么?从技术层面是可穿戴设备或者AR眼镜等一些终端设备,但从哲学层面思考,人才是连接现实世界和元宇宙的唯一元素。首先,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元宇宙都共用同一个物理意义上的人。其次,人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同时也是元宇宙存在的根本。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1954)说过,“人是悬挂在自我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①Weber Max,Shils Edward,Max Weber on Law in Economy and Societ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4,pp.10-15.,没有了人就不能称之为人类社会,人类建立了元宇宙,并投身其中,如果没有人存在则元宇宙也将无意义。

采用延时合闸策略时,A相首合后,该相磁链工作曲线与合闸角度及剩磁大小、方向密切相关,也是决定励磁涌流大小的关键。以A相电压正半周为例(负半周的关系同理),A相开关的理想合闸相角为90°,考虑到开关动作离散性和预击穿特性的影响,其可能的合闸角将落在90°±90°的区间上,对应为正半周,存在一个上升沿和下降沿。

社会工作并非单向度地介入元宇宙,元宇宙同样会深刻地影响社会工作,甚至改变社会工作的职业形态,元宇宙与社会工作在互动中形塑对方,从而达致耦合,形成适应时代需要的元宇宙社会工作。

元宇宙社会工作是对现实世界社会工作的继承和变革,既会沿袭或遵循一些传统的社会工作基本法则,也会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方法论。这里进行大胆展望,有四点对于元宇宙社会工作的方法论塑造是极为重要的。一是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上的多元价值观趋向。元宇宙社会工作在初期必然经历各种不适,而元宇宙并非同质化构造,且其中并没有地理空间的阻碍,不同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的人聚集在一起,必然难以产生统一的价值观。尊重生命是现实社会工作的第一要义,元宇宙社会工作可以在尊重多元价值观的基础上继续为助人自助而努力。二是个别化原则处于更为突出的位置。元宇宙给了人们更大彰显个性的空间,因此要将服务对象看成独特的个体,重视服务对象对待困难和问题的个人感受与看法,每个人都应当有权利和机会发展个性,社会工作者应当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体差异,不应当使用一般或统一的服务方法回应他们的独特需要。三是反身性思考。社会工作者不仅要为服务对象负责,同时也要为自身和专业负责,在变幻莫测的元宇宙更需要反身性思考,正如建构主义者所认为的,要重视不同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视角和自我结构,要通过主体互动达到生成性理解,要关注服务对象的优势、意义、故事和能动性。四是包容性与兼容性。元宇宙中可能打破传统的社会规范,例如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在元宇宙中可能转化为多种形态,社会工作对此要包容才能开展工作。兼容主要是指技术兼容,元宇宙是高新技术应用最为集中的地方,社会工作要善于将新技术为我所用。

(二)情境是融通元宇宙与社会工作的桥梁

现实社会形成的社会工作方法技巧在元宇宙是否存在适用性问题?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惯习的概念,惯习是一种倾向的系统,惯习一方面是社会结构生产的主体对社会情境的反映,这种主体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集体,另一方面也是主体对于不断变化的场域而产生的主动性应对③Bourdieu Pierre,Nice Richard,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p.405-410.。因此,惯习的概念包括两个核心要素:结构与性格倾向。根据惯习理论,我们可以推测未来元宇宙的建设也大概率不会超脱于现实世界的范畴,而人在社会化过程形成的惯习也会从现实世界中带到元宇宙,也会产生类似于现实社会的情境。如网络霸凌在现实当中常见,而在元宇宙中也极有可能继续存在,网络霸凌这种整体舆论环境对个人的压迫,将会导致个人处于无力感甚至可能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极端的可能导致自杀。而此时,社会工作者要及时进行危机介入,为服务对象赋权增能,这可能不仅仅涉及个人层面,还与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个人方面应解除自杀等不理性的理念,然后聚焦于发展个人权力感和自我效能感,在组织方面则要求构建一个反对网络霸凌的环境,这可以通过共同领导、参与决策、协同管理等来实现。而最外围则是文化问题,这需要发挥社会工作者倡导者的角色,倡导包容尊重的风清气正社会氛围。即便是在元宇宙中也会出现资源分配不均、社会排斥等问题,这时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提供社会支持,关注社会资本网络结构化的过程,特定社会资本网络包含到宏观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中的方式,并改变弱势群体的社会资本不利地位。站在总体性的视角,社会工作在元宇宙中做的工作可能与现实世界是相通的,“人在情境中”,无论是真实情境还是虚拟情境,既要善于利用情境,也需要解决情境带来的问题,一方面要提高个人适应情境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移除情境对个人或者群体成长的阻碍。

人不是孤立存在的,必然生活于某种情境当中。元宇宙之所以称之为宇宙,必然有人类生活的各种场景呈现。而情境性也是元宇宙与现实世界的共同之处。在现实世界中,社会工作擅长从情境入手去分析服务对象的问题,也从情境入手来解决问题。20 世纪初,社会工作的先驱玛丽·里士满和简·亚当斯提出“人在情境中”(person-in-situation)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工作应从情境的角度去理解服务对象,要发现服务对象与情境互动中存在的问题,社会工作应善于利用情境资源,促进服务对象的改变和提升,增强环境适应力①曾华源、黄俐婷:《心理暨社会派,生态系统观及增强权能观对“人在情境中”诠释之比较》,《东吴社会工作学报》2006年第14期,第63-89页。。“人在情境中”还有种说法叫“人在环境中”(person-in-environment),环境相对于情境则是更具体的概念。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社会工作呈现综融化取向,“人在情境中”理论和生物学的生态理论相结合形成了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工作的生态系统理论沿用了生态理论的“栖息地”和“生存空间/活动范围”的概念。生态系统理论经过不断的发展衍化出生命周期、人际关联、能力、角色、适应力等一系列核心概念,同时也将系统归纳为微观系统(MICRO SYSTEM)、中观系统(MEZZO SYSTEM)、宏观系统(MACRO SYSTEM)②卓彩琴:《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脉络及展望》,《江海学刊》2013年第3期,第7页。。社会工作利用情境开展工作,而元宇宙也具有情境性,并且也会形成一定的生态系统,社会工作者只需要加强对元宇宙情境和系统的认知,则可以利用情境资源开展社会工作服务。

二、元宇宙与社会工作的互动

同样,人也是社会工作与元宇宙的连接。虽然元宇宙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但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元宇宙未来建设成何种形态还有待观察。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和影视作品对元宇宙管中窥豹。RPG游戏(角色扮演游戏,英文名为role-playing game,简称为RPG)堪称元宇宙的最初始形态,甚至在刘慈欣的科幻作品《三体》中还塑造了一个角色扮演类“三体”游戏,并描写了该游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在世界闻名的RPG 游戏《魔兽世界》中为了获得金币或装备需组队刷副本(若干人组队才能完成大型地图游戏任务),每个游戏者都怀着不同的目的参与,也发挥着不同作用,但常常会因为装备或奖励分配而导致争吵甚至团队解体,游戏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团队内部摩擦等完全是现实社会的复刻。漫威(Marvel)系列漫画电影中每个英雄都具有超能力,这也是前文讨论元宇宙和现实世界区别中所指出的元宇宙的想象能力部分,但即便作为超级英雄也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复仇者联盟作为对抗邪恶势力保卫地球的超级英雄团队,却因为对政府管制超能力者的看法不同而导致分裂,甚至爆发内战,险些毁灭地球。《黑客帝国》四部曲展示了高级版元宇宙,Matrix 对现实的模拟可谓惟妙惟肖,甚至有人知道自己身处虚拟世界也不愿走出来,甘愿做机器人的生物电池,其中情感抉择是男主角常常遇到的问题,当女主角濒临死亡时,男主角的悲怆心情即便发生在虚拟世界也能透出屏幕让人感同身受。此外,还有《EVA》《银翼杀手》等具有元宇宙元素的科幻作品,无一例外都讨论了元宇宙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部分是人类情感和人际交往问题。

每天扫完厕所,她就偷偷地躲在子弟小学围墙旁的树林里,看坐在教室里的雷钢读书,或者去幼儿园看雷红。留厂察看期间,她每月十八元工资。餐餐吃三分钱一份的青菜,早上就吃一个馒头,一分钱一份的稀饭都舍不得吃。这样,每月能余十块钱,她就用雷钢和雷红的名字存银行,一人五块。

(一)元宇宙带给社会工作方法的变革空间

以元宇宙为代表的新科技必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形态,正如不同代际之间对于新技术的使用和期望不同,元宇宙昭示着以虚拟生活为主的新一代人类的到来。面对这种转向,社会工作要想保持合法性地位和发挥更大作用,必须进行虚拟转向。

当前,是军民融合发展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期。省军区系统作为军地联系沟通的桥梁纽带,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主动适应新形势,大力宣传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想,使军地双方始终树牢“一盘棋”思想,坚持以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为统领,增强做好融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营造军民一心、军地一体促进深度融合发展的浓厚氛围。

公众平台,以微信公众平台为典型代表,包括百度百家、QQ公众平台、今日头条公众平台、易信公众平台等众多平台,是一种一对多的媒体平台,广泛应用于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对特定群体实现沟通,互动形式丰富,支持图文混排、视频、音频、短视频、HTML5页面等。

元宇宙的问题必须元宇宙来解决。元宇宙是多中心,甚至是去中心化的,缺乏权威去树立一套行为规范,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该以何种规范作为其行动指南?互联网曾经有句话叫“你永远不知道和你聊天的是一条狗”,随着AI不断精进,AI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得比人类还像人类,于是在元宇宙中可能“社工永远不知道服务的是不是一段程序代码”。现实世界的人口概念在元宇宙中可能不再适用,一个人可能在元宇宙中有数十个分身,而AI的数量可能更数不胜数,元宇宙的人口可能几倍或数百倍于现实世界,以往单纯服务个案数量作为社会工作服务效能的判断标志可能也不再适用。而且匿名化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发生社会工作服务的几十个人只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分身或马甲。既然AI 可以作为服务对象,那能否成为社会工作者呢?在现实世界中,这估计很难实现,因为社会工作特别强调用心灵影响心灵,AI是否会产生心灵是问题之一,而且社会工作通过证照制度设置职业门槛,防止专业利益受损。但在元宇宙中可能有更多想象空间,随着AI的快速发展,拟人化能力必然会大幅提高。如果将情感劳动分为常规情感劳动和高级情感劳动,AI也可以化身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以便将社会工作者从常规情感劳动中解放出来,虽然服务对象可能面临“永远也不知道到底是社会工作者还是一段程序在提供服务”,但只要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就是可以接受的。正如《失控玩家》中NPC 觉醒时,面对和以往严重不同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困惑,这时如果有AI 充当社会工作者帮助他,它可能更快地完成使命,拯救更多的个人分身和觉醒的NPC 们。元宇宙里,一个AI社会工作者对一位AI服务对象开展工作,如果能让元宇宙世界更美好,那又有何妨?当然,这些想象仅仅是基于现实科学技术的状况,还是有根据的想象,相信随着元宇宙技术的飞速发展,情况会越来越复杂。

(二)元宇宙社会工作的方法论

适应中发展是社会工作的第一方法论。工业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交通运输与通讯技术的革命性变革,让地球变小,形成地球村,学者们称其为时空压缩效应①冯建辉:《哈维的“时空压缩”理论浅析》,《唯实》2010年第7期,第33-37页。,社会工作是在时空压缩中完成自我进化的。从时间维度来说,社会工作是靠总结实务经验,吸收借鉴其他学科经验才形成三大方法体系。在早期“睦邻组织运动”“慈善组织会社”阶段,社会工作靠友善访问员式的个案工作方法开展活动。二战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吸毒、艾滋病的同类群体的增多,社会工作产生了更加有效率的小组工作方法。随后,平权运动、社区建设的兴起,社区社会工作成为社会工作的第三大方法。从空间维度看,世界各国的社会工作也在历史演进中呈现百花齐放的特色。美国重视证据为本,被尊为个案社会工作的创始人里士满和曾获诺贝尔奖的亚当斯都强调通过各种方法收集资料,逐渐形成了临床为主的循证社会工作。英国重视通过政策变革来促进民众福祉,社会保障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确定了国家提供福利的原则②贝弗里奇:《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从而形成偏政策倡导的社会工作发展方向。法国则将社会工作者当作技术工人进行培育,办有各种层级的社会工作专科学校。即便在儒家文化圈,日、韩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省和香港等也形成各具特色的社会工作形态。元宇宙作为时空压缩更为剧烈的场域,虽然会对社会工作带来挑战,但是参考社会工作发展历程中良好的适应能力,元宇宙社会工作也会形成独具特色的社会工作形态。

社会工作是一项以“助人自助”为宗旨的职业,其目的是要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心理医生(psychologist)对患者的诊疗往往是被动的,而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则更像是一个找工作的工人(worker),往往会主动出击,外展服务对象。社会工作中的重要一步就是对人的情感的抚慰,社会工作的过程也被称为情感劳动的过程②高艺多:《复杂的内心世界:社会工作者的情感劳动过程研究》,《社会工作与管理》2022年第1期,第41-49页。。上面所列举的可能在元宇宙中出现的问题,社会工作都可以进行介入。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个案工作调停个人间的争端,可以开展小组工作利用群体动力学增进团队的凝聚力,可以运用同感去抚慰悲怆的心灵,可以利用理性情绪疗法帮助服务对象走出情理法的困境,可以运用家庭社会工作的方法,如萨提亚沟通模式,来缓和亲密关系中的冲突。人以及人组成群体是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在现实世界中社会工作服务物理意义上的人,在元宇宙中存在的是虚拟人,但只要人或者人性存在,开展元宇宙社会工作就有空间。

三、后人类社会的来临及社会工作的虚拟转向

元宇宙虽然建立在现实世界基础上,但仍有一部分是超越现实社会的,那么面对元宇宙的超现实部分,社会工作如何应对,或者说会给社会工作带来何种改变?社会工作在元宇宙面对的是人的分身,可能一个人有若干的分身,某个分身由于环境的改变,逐渐形成与现实社会截然不同的惯习。现实社会中,经历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已经确立相对稳定的社会规则,而在元宇宙社会规则还未明确。虽然“元宇宙第一股”Roblox 公司认为,元宇宙应具备八大要素,分别是:身份、朋友、沉浸感、随地、多样性、低延迟、经济、文明。但文明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而且在匿名化的虚拟空间,人类更倾向于展现反文明的一面,正如网络游戏中鲜血四溅的射击类游戏更为流行,在现实社会中谦虚低调的人在元宇宙常常通过辱骂来发泄愤怒,个人会形成迥异于现实世界的电子人格,这在当下的互联网论坛或者评论中就可见端倪。形态各异的分身只是令元宇宙社会工作复杂化的一个方面,在元宇宙中不单单只有人的分身存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充斥着的虚拟空间,可能还存在人工智能人格①朱程斌:《论人工智能电子人格》,《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第332-338页。,就如电影《失控玩家》描述的一样,当NPC(非玩家角色,non-player character)觉醒时,高度匿名化的空间里谁会知道这并不是真人的分身。同理,当社会工作者在元宇宙中服务对象是AI时,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还有价值吗?

(一)后人类社会的来临

新技术的应用往往能体现代际差异。出生在20 世纪60 年代和70 年代的人,在他们青年时期很难想象到移动互联网、共享单车等模式的出现。而事实上,我们现在也很难想象20年后会有什么新技术出现,但代际之间不同行为习惯的差异可以让我们探寻未来人类生活的发展脉络。1980年代出生的人正处于互联网方兴未艾的阶段,甚至可以分为“85前”和“85后”,“85前”读大学时计算机和手机还非常昂贵,而“85后”则享受到摩尔定律(给定价格的电脑处理能力每两年提高一倍,那么这一价位的电脑处理装置同期就会降价一半)带来的红利,人均计算机和手机拥有量大幅增加,接近普及水平。1990年代和2000年代出生的群体,已经完全沉浸在网络游戏、影音软件和即时通讯充斥的空间,他们不像“80后”那样需要适应和融入,也缺乏接触这些技术的新奇感,没有网络的生活让他们难以忍受。“10 后”出生的群体可能是第一批元宇宙的居民,他们生活在虚拟网络唾手可得的社会中,无论是玩乐、学习都需要围绕虚拟网络。新冠疫情以及逆全球化更加剧了这种趋势。“20 后”一代的人,未来超过90%的活动,如科研、艺术、教学、开发、设计,都会在元宇宙中进行。

如果人类将一半以上的时间花费在虚拟空间中,而这种虚拟网络对人类生活极大程度地覆盖和渗透,将会导致人类伦理、文化以及行为方式的改变。而且脑机接口、类人机器人、智能假体、星链互联、区块链、虚拟货币等新信息和生物技术的出现必定导致人类社会的变迁,未来极有可能进入打破原有人类社会规则以虚拟空间为生的后人类社会。

(二)社会工作的虚拟转向

社会工作长期以来是将人作为服务对象,虽然逐渐扩展到有需要的群体,但主要依赖于面对面会谈来使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以达到心灵影响心灵的目的。社会日新月异,社会工作也应该相应地转向。只要有人和人类感情存在,社会工作就有存在的价值,但是也需要善于利用科技手段发挥自身的最大效用,才能持久地获得合法性,赢得专业和职业地位。元宇宙的兴起,后人类社会的来临,迫切需要社会工作未雨绸缪,进行虚拟转向。

2.2.2 噪音 Kahn[18]等认为,噪声主要来自谈话、监护报警、呼吸机等,这3类噪声分别占噪声总量的26%、20%和8%。噪音超过60分贝就会导致患者烦躁不安、刺激患者的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压力感和焦虑感加重,疼痛感加剧,使患者感到抑郁、头痛、幻觉、入睡困难和昼夜睡眠节律倒转[19]。

虚拟转向不是一蹴而就的,以目前社会工作发展现状来看,转向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社工要善于运用高科技技术来开展工作。随着VR、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MR(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等新概念逐渐转化为现实技术,如果这些技术能将远隔千里的会谈完全真实地呈现,那与面对面会谈的区别也会大大缩小,效果也会极为接近,社工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不妨一试。而且这种虚拟性增大了社工服务的可及性,可以使远在西部边疆偏远山区的儿童也能获得东部地区社工的优质服务。二是社会工作教育要和高新技术融合。社会工作比较依赖于传统的技术,个案、小组、社区的技术主要是通过会谈或者调查来完成,其中,社会工作服务开展的过程中带有极强的主观性,社工知识难以积累改进和提高,而同时期开始发展的心理学则与时俱进,在可穿戴设备使用、脑成像技术运用方面都领先于社会工作,心理学的服务技术化已经成熟,后人类社会必然是筑基于高新技术之上的,社会工作教育如果不能和高新技术融合,社会工作者不掌握利用高新技术开展服务的技巧,未来数十年的服务将很难开展。三是社会工作要加强对虚拟社会的研究。社会工作研究呈现了较好的包容性,在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历史上不断从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汲取养分,而社会工作也是能够适应不同情景的学科。后人类社会背景下,虚拟社会的社会规范会发生何种变化还不清晰,但极有可能产生交叉学科或新学科,社会工作应继续从不同学科吸取长处,通过加强对虚拟社会的研究,增进社会工作的适应力。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宇宙现实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宇宙第一群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这宇宙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