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饭场

2022-09-10 02:29周文光
躬耕 2022年8期
关键词:拐子黑娃陈强

◇ 周文光

在我小时候,乡村的人们很少围桌吃饭,吃饭的地点多在饭场。当时,农村有一句顺口溜,叫“东家短,西家长,端起碗,赶饭场”。指的就是人们到饭场吃饭的习俗。去吃饭场吃饭,不讲条件,随人心愿,男的,女的,大人,小孩,穷的,富的,谁想去,谁都可以去。

农村吃饭场,一般处在开阔地儿,环境清静干净。夏天多在枝繁叶茂的大树下,春、秋、冬三季多在空旷背风的向阳处。乡村吃饭场,是人们自发形成的,没有特殊原因,饭场的地点轻易不会改变。每到吃饭时间,村民们就从四面八方走向饭场,一边吃饭,一边闲聊,谈论着各种话题。

记忆中,我老家共有三个吃饭场,村北两个,村南一个。村南的吃饭场最大,几乎吸纳了村里五分之四的人。村南的吃饭场,在秀哥家门前。这里平坦宽阔,生长着一些榆树、槐树、楝树、杨树,夏天,枝叶茂盛,遮天蔽日,冬天,树叶落光,阳光满地,是人们聚集吃饭的好场所。另外,铁秀哥性格开朗,幽默风趣,热情好客,待人实诚,深受村民敬重,村民们都愿意到他家门前吃饭,享受集体吃饭的开心时刻。秀哥为了让人们吃饭有个坐处,吃得舒服,找匠人做了十几个凳子,又利用去山里拉柴的机会,陆续稍回来一些方正、光滑的石头,放在吃饭场。秀哥创设了这么好的条件,村民们都觉得不来这里吃饭,就好像有愧于秀哥的热情。

每天一到吃饭时间,村民们有的赤着上身,有的穿着大裤衩,有的踢踏着鞋子,有的斜披着上衣,陆陆续续地来到秀哥家门前。来得早的,坐在凳子上或石头上,来得晚的没有凳子或石头可坐,就依树蹲着,靠墙站着,坐到鞋上,有的干脆坐在地上。

那时,人们生活苦,一日三餐吃的饭都与红薯分不开。早饭和晚饭,往往是玉米糁或红薯面煮红薯,中午往往是面条或咸汤。人们吃的馍,多是玉米面馍、红薯面馍。在吃饭场吃饭,饭菜往往是不分彼此的。谁家有了好吃的,便吆喝大家来品尝。西家的张三说:“来,我这里有刚捣的辣椒,香得很,来尝尝。”东家的李四说:“我腌了一坛萝卜,今天刚开坛,脆哩很,来一块尝尝鲜。”话音刚落,就会有人半蹲着挪着脚凑过去,或从张三的小碗里剜一疙瘩油盐辣椒放在馍上,掰一疙瘩馍,蘸一下辣椒,有滋有味地吃起来;或从李四的小碟里夹一块咸萝卜,放在面条碗里,嘎吱咬一小口,就着一筷头面条,津津有味地细嚼慢咽。

在饭场真正吃百家饭的是黑娃。

黑娃的父亲是个瘸子,快四十岁时在外面领回一个女人,在生了黑娃后走了。黑娃皮肤黝黑,虎头虎脑,聪明伶俐,人见人爱。黑娃的父亲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差,总是忙,也总是做饭晚。每到吃饭时间,饿急了的黑娃就拿着木碗来到吃饭场。人们都认为黑娃可怜,争相给他饭吃。

“黑娃,来二妈这。”穿着朴素,但却干净整洁的柱子媳妇喊来黑娃,给他倒一碗面条。“黑娃,来,吃馍馍。”一头白发的大嘴二爷喊来黑娃,给他一块馍。

黑娃吃饱了饭,把木碗往地上一放,就在饭场窜来窜去。村民们有的给他擦擦鼻涕,有的摸摸他的头,有的把他揽到怀里,在黑娃身上倾注了深深的爱意。黑娃小时候,村民们稀罕他。黑娃上学后,村民们更稀罕他,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帮他父亲供他上学。

在吃饭场,人们一边吃饭一边闲聊。人们说村内村外琐闻、说邻里间的家长里短,讲国际国内新闻,讲天文地理,讲古人古事。

在吃饭场,抬杠是常有的事。人们时不时为一种现象或一个观点的对与错争论得面红耳赤,各说各有理,互不相让。也有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为了表现自己、证明自己,在争论难以解决问题时,就通过打赌来解决。

村里的陈强,性子倔,胆子大,好认死理,总是与人抬杠,人称“晕胆大”“杠子头”。在吃饭场,他动辄与人抬杠、打赌。一个深秋的夜晚,没有星星、月亮,天黑沉沉的。村民们在吃饭场吃了饭后,继续留在这里一边吸烟一边闲聊。当说到胆量这一话题时,好和陈强斗嘴的周银说,邻村的赵二宝,胆子特别大,深更半夜,哪儿都敢去,他长这么大还没见过这么胆大的人。陈强听了,瞪着眼,歪着脖子,很不服气地说,坟地,夜里他也敢去?一语激起千层浪。大家开始围绕胆量问题,和他论说起来。后来,有人说,他如果在深夜,敢把才入土十几天的张老大坟上的招魂幡扛到这里,大家不仅承认他胆子比赵二宝大,而且给他二两炒花生。陈强说,好,一言为定。周银决定治一治陈强,在他去坟上之前,安排一个人坐在坟地,待他到坟地,正要拔招魂幡时,那人突然向他撒起土来。哗啦啦的声音,惊醒了在树上沉睡的乌鸦,乌鸦“呱——呱——”叫着,声音在树木参天、阴森死寂的坟地特别响亮、瘆人。陈强吓得头皮发麻,双腿发软,跌跌撞撞地向村里跑去,边走边拉稀。回到家里,陈强病了很长时间。陈强病好后,照样去饭场吃饭,照样和人们说笑,但再也没有和人们打过赌。

吃饭场,不仅是人们吃饭聊天的场所,也是人们交流信息、沟通思想的场所。

那一年,黑娃考上大学,家里穷,上不起,黑娃的父亲熬煎得吃不下,睡不着。万般无奈,在一个夜里,黑娃的父亲去找队长想办法。第二天上午吃饭时,队长敲响了那口锈迹斑斑的老铜钟,把全村人都集中到秀哥家门前的吃饭场。队长向大家讲了黑娃考上大学却上不起的艰难情况,倡议大家慷慨解囊,支持黑娃上学。队长的倡议得到了村民们的支持。村民们,你一元,我两元,千方百计资助黑娃上学。孤寡老人张军,把卖鸡蛋的一元钱给了黑娃,二蛋向姑家借十元钱给了黑娃。在村民们的资助下,黑娃顺利走进大学,完成了学业,成为村里的骄傲和自豪。

那时村子里,谁家需要帮忙,在吃饭场随便说一声就行了。这个说,周勋,今儿帮我修个锅灶。“中。”修锅灶高手周勋满口答应。那个说,张元,明天帮我垒个猪圈。“好咧。”泥瓦匠张元毫不推辞。那个年代,村民们给人帮忙,不管活大或是活小,也不管干多长时间,从来不要工钱。就连吃饭,也顶多是盖房子才在主家吃几顿饭。帮别人修个锅灶,垒个猪圈,补漏雨的房顶,从不在主人家吃饭。“乡里乡亲的,谁不让谁帮个忙,要啥钱哩,吃啥饭哩。”人们经常这样说。

吃饭场,其实最吸引我的是拐子爷讲的故事和哼的鼓儿哼。

拐子爷少年时跟瞎眼表叔学过几年鼓儿哼,能讲很多故事,能唱很多曲子。每当吃饭时间,村民们就“拐子爷”“拐子叔”“拐子”地喊拐子爷,希望他给大家讲个故事,哼一场鼓儿哼,乐呵乐呵,提提劳作一天的疲惫的心劲儿。拐子爷呼噜噜喝一口饭,慢慢地咽下去,然后,咧着大嘴,露着被烟熏得蜡黄的牙齿说,好,好,好,吃了饭就哼。

拐子爷吃完了饭,就开始给大家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他讲过民间奇才庞振坤的故事,讲过民团司令别廷芳的故事,讲过拉荆芭的故事。无论什么故事,拐子爷都讲得生动形象,人们屏息静听,整个饭场鸦雀无声。

拐子爷最拿手的是唱鼓儿哼。他把碗放到废弃的石磙上,从口袋里掏出随身携带的两个半月形的小钢板,夹在左手拇指与食指、食指与无名指之间,随着左胳膊上下前后有规律的晃动,那小钢板像一对小鸟,上下翻飞,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右手用筷子敲着他的粗瓷碗沿。在钢板声、敲碗声的伴奏下,拐子爷微闭双眼,唱起了开场白:

“小鼓一敲响叮咚,您稳坐书场听我哼。开言不把别的唱,先哼个小段您听听哼——说,一个大姐生哩矬,她比鸡蛋高不多;离婆家不过三里地儿,一直走了仨多月;小女婿一见心头恼,一巴掌拍哩找不着;女婿忙请能人找,诸葛孙猴福尔摩(斯)……”

拐子爷很能唱,唱得脸涨得通红,脖子憋得老粗,还不停止。一段开场白之后,拐子爷进入了正文,他有时唱《武松打虎》,有时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有时唱《罗成算卦》,有时唱《岳飞枪挑小梁王》,有时唱《五鼠闹东京》,有时唱《杨文广夺帅印》,每个片段都唱得很用心。他还结合乡村生活现象,自编了一些节目,唱给村民听。他唱的《孝顺是个传家宝》《感恩伴你走向幸福路》等鼓儿哼,在村民们的心田上播下了向善的种子,开出了纯朴的花朵。

拐子爷说唱的节奏时紧时缓,能形象地模仿各种人物的语言、声音和自然声响。他唱一阵儿,说一阵儿,说像唱,唱像说,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声调将一个个故事讲得声情并茂,还带着分明的爱憎,每当正义的一方获胜、故事进入高潮时,他便慷慨激昂、手舞足蹈,筷子敲碗声如急雨下落;遇有坏人得势、好人遭难时,他则悲痛唏嘘、哽咽连连,筷子敲碗声亦由强而弱,由弱而息。我和村民们听得如痴如醉,有的忘记了吃饭,有的夹菜不看菜碗,在地上夹了石子、坷垃蛋放入嘴里。

拐子爷唱鼓儿哼,总是唱到关键时刻,给大家卖个“关子”,便戛然而止,给我们留下了牵肠挂肚的念想。我曾多次缠着拐子爷,让他给我讲他没唱完的内容,但他不讲,只给我指明所唱内容的出处,简单说说书中的故事情节,让我自己找书读。我禁不住书的诱惑,按照拐子爷提供的信息,阅读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说岳全传》《呼家将》《三侠五义》《隋唐演义》等小说,阅读了谈做人处事方面的书籍,使我了解了很多鲜活的文学形象,懂得了什么是忠奸善恶、是非曲直,懂得了如何做一个向善崇美、品正行端的人,受到了文学的滋养,受到了思想的启迪。

随着时代发展,农村的饭场日渐消失。村里的三个饭场都被村民盖了房子,村民们大多在家里围桌吃饭。在房前屋后,虽也有聚集吃饭的,但多是留守在家的老人、小孩和年轻妇女,人数也只有五七人。

村里的饭场萧条了,笑声少了,人们的沟通少了,左邻右舍的帮衬也少了。

前不久回老家,父亲说,黑娃早前回来了,他感恩父老乡亲当年对他的帮助,自己出钱,重修了村里的路,还邀请全村人吃一顿饭,想重温当年在吃饭场吃饭的美好,但人们谈论的话题,带着浓浓的钱味……

我也时常禁不住问自己,难道当年的纯真、质朴一去不复返了?当我想这一切的时候,再向家乡看去,真的感觉好远好远。

猜你喜欢
拐子黑娃陈强
High-order field theory and a weak Euler-Lagrange-Barut equation for classical relativistic particle-field systems
拐子湖凹陷中生代构造样式特征
铁匠黑娃
铁匠黑娃
人和狗
黑娃盖房——脱贫攻坚乡村行走7
罗拐子
不死的爱
去看爷爷
不死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