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效唑浓度和秧龄对烟后稻机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2022-09-14 02:17邱英东
福建稻麦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秧龄效唑苗高

邱英东

(福建省光泽县农业农村局,福建光泽 354100 )

光泽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6℃,无霜期271 d,是福建省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1]。光泽县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常年播种面积9 333 hm2,烟叶种植面积2 267 hm2,在烤烟收获后种植一季水稻,称为烟后稻[2]。烤烟收获结束时间一般为7月中旬,须在烤烟收获后立即耕地插秧,否则后期可能遇降温影响安全齐穗等问题[3]。由于季节紧张,天气炎热,光泽县烟后稻普遍采用机插方式插秧。水稻机插为当前发展趋势,具有省时、省工、省地等诸多优点,但对秧苗素质要求较高,要求叶龄小、分蘖少、秧苗矮,烟后稻育秧一般为6月中下旬,气温高,秧苗生长迅速,常因移栽时间的不确定性,导致移栽推迟、秧龄老化,一些农户通过修剪秧苗来降低苗高,但对机插质量和产量有较大影响,因此烟-稻茬口衔接紧等使得烟后稻秧苗苗期管理尤为重要[4,5]。

多效唑是重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会抑制植物中固醇类和赤霉素的合成,从而抑制植株茎秆伸长,生长发育减缓,促进植物分蘖,增加产量等[6]。樊继伟等[7]研究表明,多效唑可通过调控水稻体内的生长素含量来延缓水稻秧苗生长,还能起到降低植株高度、提升抗倒伏能力、促进水稻分蘖增产的作用;周伟等[8]研究表明,在水稻1叶1心期喷施适宜浓度的多效唑溶液,不仅能矮化苗高,促进根系生长,提供适宜机械插秧的矮壮秧苗,还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雷凯[9]研究发现随着多效唑浓度的增加,杂交籼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出叶速度加快,苗高降低,分蘖数增多,但在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下,秧苗素质呈现趋势也存在差异。多效唑用于水稻秧苗等作物上,能达到控长、促蘖、增产等效果,但高剂量使用会影响后茬作物的生长,且多效唑在土壤中的半衰期长达18~33 d,降解速度相当缓慢,致使土壤中存在明显农药残留[10]。通过开展多效唑不同浓度和不同移栽秧龄处理对烟后稻机插质量和产量影响的研究,探索最适浓度和最佳移栽期,以期为烟后稻苗期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参试水稻品种为天优华占,药剂为25%多效唑悬浮剂(广州市广农化工有限公司)。喷雾器为益晨牌 WBD-16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插秧机为久保田SPV-6乘坐式高速插秧机。采用水稻软盘分期播种育秧,秧盘规格为58 cm×28 cm×3 cm。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块名为樟树下,东经117°21′08″,北纬27°38′11″,海拔高度260 m。土壤类型为沙壤土,洋面田,试验地pH 5.13,有机质33.6 mg/kg,碱解氮191 mg/kg,有效磷56.9 mg/kg,速效钾148 mg/kg。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移栽秧龄(T)和多效唑浓度(D)2个因素,其中T因 素 有20 d(T1)、25 d(T2)和30 d(T3)3个水平,对应的育秧时间分别为 6月25日、6月20日和6月15日;D因素有0(清水,CK)、150 mg/kg(D1)和300 mg/kg(D2)3个水平。

1.3.2 秧苗处理 播种前1 d进行浸种,促进发芽,每个处理育秧20盘,采用水稻软盘育秧专用播种器播种。在秧苗1叶1心期,用电动喷雾器均匀喷洒多效唑溶液0.1 kg/盘。采用旱育秧方式对秧苗水分进行管理,严格控制水分,有利于控制秧苗疯长[11]。

1.3.3 大田移栽 于7月15日进行大田移栽,机插行株距为30 cm×21 cm,各处理小区面积均为50 m2,小区宽5.1 m,长9.87 m,每小区18行,插秧864丛,3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与小区间隔30 cm,四周设1 m保护行。各小区水肥管理一致,控制病虫草害[12]。

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1 苗高 移栽前每处理随机选取有代表性的秧苗30株,3次重复,测定其高度。

1.4.2 缺穴数 在机插后第7天调察各小区缺穴数量,并计算缺穴率(缺穴数量/864×100%)。

1.4.3 最高苗 水稻移栽至最高分蘖数,各小区定点10穴调查其茎蘖数,每3 d调查1次直至最高分蘖。

1.4.4 产量及考种 成熟期每小区连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稻株20丛,调查每丛有效穗数,并计算平均有效穗数,选取与平均有效穗数接近的5丛稻穗进行每穗实粒数、空粒数等产量构成因素考察,各小区实割测产,晒干后称重,计算产量[13]。

1.5 数据分析

利用WPS Office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DPS 19.05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数据的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效唑浓度和秧龄对苗高及机插质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喷施多效唑能显著降低苗高和缺穴数,苗高与缺穴率呈正相关。在相同秧龄下,与CK相比,苗高和缺穴率随着喷施多效唑浓度增加而降低,各处理秧苗高度存在显著差异;在相同多效唑浓度下,苗高、缺穴率随着秧龄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之间秧苗高度存在显著差异,与CK相比,相同时间内,喷施多效唑处理的秧苗苗高增加速度更慢。

各处理之间,T3CK、T2CK、T3D1苗高分别为26.10、21.47、19.67 cm,缺穴率分别为14.78%、7.64%、6.67%,秧苗过高,缺穴率高,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T1D2、T2D2、T1D1、T2D2、T2D1、T1CK苗高分别为11.77、13.87、14.87、16.83、17.57 cm,缺穴率分别为3.70%、3.78%、4.09%、4.21%、4.51%,T1D2、T2D2、T1D1、T2D2、T2D1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根据《机插育秧技术规程》(NY/T1922—2010)提出适宜机插秧的水稻苗高为13~20 cm[8],试验结果显示,1叶1心期喷施150 mg/kg浓度多效唑溶液,秧龄20、30 d时,苗高分别为14.87、19.67 cm,缺穴率分别为4.09%、6.67%,均可满足技术规程要求,因此在秧苗1叶1心期喷施150 mg/kg浓度多效唑溶液可提供10 d茬口衔接。

表1 多效唑浓度和秧龄对苗高及机插质量的影响

2.2 多效唑浓度和秧龄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2可知,喷施多效唑对水稻最高苗、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有显著影响。在相同移栽秧龄,喷施300 mg/kg浓度多效唑处理的最高苗、有效穗数总体比喷施150 mg/kg浓度处理高,但差异不显著。而喷施150 mg/kg浓度多效唑处理的结实率、千粒重、产量高于喷施300 mg/kg浓度处理,结实率、产量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千粒重间差异不显著。喷施相同浓度多效唑处理下,移栽秧龄为25 d(T2处理)的最高苗、有效穗数与20 d和30 d处理的差异不显著。移栽秧龄为25 d (T2处理)的结实率、千粒重、产量高于20 d和30 d,多数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综上所述,喷施150 mg/kg浓度多效唑、移栽秧龄25 d的处理,最高苗和有效穗数多,结实率、千粒重、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表2 多效唑浓度和秧龄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在水稻秧苗期喷施多效唑对秧苗生产具有显著影响,对大田生产也具有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在水稻1叶1心期喷施不同浓度多效唑可增加水稻分蘖数、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闫凯莉等[13]研究表明,在水稻1叶1心期喷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在400 mg/L的浓度时促进分蘖效果最好,而以100~200 mg/L喷施浓度时可显著提高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产量,若浓度进一步提高则水稻分蘖和生长力降低。本研究表明,适宜多效唑浓度能提高分蘖、有效穗数,从而提高产量,但多效唑浓度过高时,则分蘖数、有效穗数、千粒重及产量呈下降趋势。

综上,在试验设置的多效唑浓度和秧龄条件下,喷施150 mg/kg浓度多效唑可有10 d左右的茬口衔接,与季加明等[14]研究得出的多效唑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喷施8 d以内,而后随着时间延长对株高生长抑制率逐渐降低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机插育秧技术规程》(NY/T1922—2010)指导适宜机插秧的水稻苗高为13~20 cm,在此范围内,机插缺穴率随着秧苗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苗高增加,机插时损伤较大,且返青慢,影响分蘖和最终产量[15],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多效唑浓度为150 mg/kg、秧龄25 d移栽最为合适,可提供10 d左右茬口衔接,此时秧苗高度为16.83 cm,缺穴率为4.21%,符合机械插秧对秧苗要求,利于烟后稻茬口安排,机插质量较好,产量最高,达到农机与农艺最佳结合、增产又增收。

猜你喜欢
秧龄效唑苗高
微喷旱育不同秧龄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大豆喷施多效唑 增产防倒效果好
“四特”晚籼稻系列组合适宜移栽秧龄和播种期探讨
播种量与多效唑对豫麦158 产量性状的影响
幼年茶树如何定型修剪
不同秧龄和基蘖肥配比运筹对机插稻茎蘖动态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烤烟井窖式移栽不同苗高对烟株生长发育及产质量的影响
河南省刺槐优良无性系引种筛选试验
香椿嫁接技术研究
不同播量和不同秧龄钵苗机插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