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鬶,山东地区史前文化的典型代表

2022-09-15 07:48丨宋爱平山东博物馆
旅游世界 2022年9期
关键词:龙山文化大汶口山东地区

丨宋爱平(山东博物馆)

陶鬶(guī)是山东地区史前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其造型独特,结构复杂,构思巧妙,制作精美,达到了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充分反映了我国史前先民的智慧,被誉为“东方文化的标准化石”。东方地区的土著先民有着鸟崇拜的文化传统,东夷民族以鸟图腾为其族徽,故而根据引颈而啼的鸟形象创造出陶鬶,成为最富地方特色的典型器物。

何谓陶鬶?

这个早在汉代便有结论。《说文·鬲部》 “鬶,三足釜也。有柄、喙。” 段玉裁注:“有柄可持,有喙可写物”。喙,即鸟嘴。也就是说,陶鬶是一种像釜一样的炊器,除了三足和把柄以外,还有像鸟嘴一样的流。而这种外型似鸟的特殊器型,是在山东区域内产生与发展起来的。

陶鬶出现在哪里?

陶鬶首次发现于山东,随后的发现也以山东为多,使用时间约从距今6000年延续到距今3500年。在山东地区史前文化中,陶鬶延用时间长,形式丰富多样,造型独特,发展脉络明晰,堪称东方史前文化的指征性器物。陶鬶在大汶口—龙山文化系统的各主要遗址中都有发现,且数量众多。如在胶县三里河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在一千五百平方米的发掘范围内,发现了多达近百件的陶鬶。

关于陶鬶的发现,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故事。清乾隆十年,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回到故里。一天,有农夫在村外田野里挖出一个造型高古的陶罐,被高凤翰讨去插花做了清供。一日兴起,高凤翰便以这清供为题,画了幅水墨淡彩画。画中的陶罐里插了几枝莲花,并题诗一首:“介子城边老瓦窑,田夫掘出说前朝。老翁拾来插清供,结得莲房碗大饶。”诗后题写:“余家介子城下,土中偶得瓦器如罂罐,可充瓶供,插莲花房大如碗,饱绽坚实,以其气足生物有成也。”山东大学的刘敦愿先生(著名的历史学家、美术理论家、考古学家)根据此画认出了画中的瓦器为龙山文化的陶鬶,并据诗中所说“介子城”寻踪觅迹,调查发现了著名的龙山文化胶县三里河遗址,成为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陶鬶的长相有什么讲究?

鬶的造型十分别致,学者们多认为是模仿鸟类的原型制作出来的,其流似喙,鋬似尾,足、腹、颈也源于鸟形。如宁阳磁窑发现的1件大汶口文化实足鬶,在其腹部左右两侧压印出鸟的两翼羽毛,就是一幅活生生的鸟的形象,所以邹衡先生将之称为“鸡彝”。东方地区史前居民有崇拜鸟的文化传统,文献记载东夷首领少昊氏就以各种鸟来命名官职。这种采用特殊陶土做成的特殊器物,应该与当时东方部族的信仰密切相关,尤其与古代东夷人鸟崇拜有关。但鬶的造型已经从具象仿生发展到抽象的高级仿生阶段。

陶鬶在山东地区史前文化中不但出土数量最多,而且出现最早,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清晰的发展序列(图一)。尤其是实足鬶,可谓陶鬶的初期形制,在大汶口文化早期已具雏形,中期定型并大量涌现,成为典型器物之一,到龙山文化时期已很少见到。实足鬶足部大都为为圆锥形或三角形扁凿实足,器身如壶,由圆而扁,颈部逐渐前移。如山东博物馆藏大汶口文化红陶实足鬶,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通高23.4厘米,直颈、鼓腹、三实心足,器身上部施红色陶衣,略翻的口沿对称凹陷呈8字形,微扁的折腹处与颈之间有一绳状把手相连,造型独特(图二)。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红陶兽形壶,其形制特点也与大汶口文化的实足陶鬶非常相似,应该是由实足陶鬶发展变化而来,或是实足鬶的一个变体,所以也有人也称为“猪鬶”或“狗鬶”(图三)。尤其是它与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的猪形陶鬶、狗形陶鬶如此之相似,更为它是陶鬶提供了佐证。

图一 鲁苏北地区陶鬶发展演变图(高广仁、邵望平:《史前陶鬶初论》,《考古学报》1981年04期)

图二 大汶口文化红陶实足鬶

图三 大汶口文化红陶兽形壶

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晚,开始出现无腹大袋足鬶,肥大的袋足形似甘薯,所以又名“地瓜鬶”,并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盛行(图四)。这种造型的陶鬶肥大而中空的袋足加大了容积,受热面积更大,使液体加热的速度也更快。到了龙山文化时期,陶鬶的发展进入了兴盛期,形制有了较大变化,形体趋于修长,形状各异的陶鬶并行,有的三袋足退化成实足,而流部大都变长而上仰,被称为“冲天流”。同时又流行一种筒腹袋足鬶,应由“地瓜鬶”演化而来,继续保持着袋足肥大的特点,但又有一个大口直筒状的上腹部,整体修长而规整。器表的装饰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多装饰索状把手、附加堆纹和乳钉纹。(图五、图八、图九)

图四 大汶口文化红陶袋足鬶

图五 龙山文化橙黄陶长流鬶

图九 龙山文化乳钉纹橙黄陶鬶

陶鬶的颜色与用途又隐藏着什么故事?

陶鬶的颜色也是丰富多样的。大汶口文化时期陶鬶色彩多样,有色泽鲜艳的红陶、黄陶(图二、图四),颜色凝重的黑陶、灰陶和胎质细腻如陶类瓷的白陶(图六、图七)。尤其是白陶鬶,数量较多,有乳白色、淡黄色、淡青色等,器表光洁,色泽温润细腻,有瓷质感,器壁较薄,是用一种特殊的坩子土烧成的,为后世瓷器的先声。龙山文化时期虽盛行黑陶,但陶鬶却少见有颜色深重者,多以红、白、橙黄等浅色系为主,成为龙山文化黑陶世界中的一抹惹人注目的亮色(图八)。白陶鬶在龙山文化时期成为陶鬶的主流。而白陶,在当时是社会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大多出土于有城址的大中型遗址中的较高等级的墓葬中,可见应为当时身份高贵之人所用。

图六 大汶口文化灰陶实足鬶

图八 龙山文化红陶鬶

图七 大汶口文化白陶鬶

在众多的原始陶器中,陶鬶的造型可谓独树一帜,结构复杂,构思巧妙,这也引发了众人对其功能的诸多猜想。山东地区出土的史前陶鬶残片上偶有残留的水垢,从中可以看出,陶鬶产生初期应该是用来煮水或流质食物的炊煮器,尤其是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的实足鬶,其功能应主要是实用,煮完之后,可以从前面的流直接到出。但随着陶鬶造型的日益复杂和精致,应不再是单纯的炊煮器,其功能逐渐演化为温煮酒水的酒水器,而且进一步发展成为礼仪祭祀活动中盛装美酒的礼器。总之,陶鬶应是一种集实用、祭祀、图腾崇拜等功能于一身的重要器物,并非简简单单的一般实用器具。

陶鬶,这种造型奇特、独具一格的袋足器,在大汶口文化时期还仅仅是山东、苏北地区所有特有的一种器型,到龙山文化时期,陶鬶不断向外传播,被各地原始文化吸收、改造,已不仅仅是大汶口—龙山文化系统的特产。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甚至边远的辽东、岭南等地,各种类型的陶鬶屡有发现。作为山东地区,甚至作为中华史前文化的一个代表性器物,陶鬶在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夏商周时期流行的盉、斝、爵等重要礼器,都与陶鬶有着或近或远的渊源关系。

综观陶鬶家族,可谓琳琅满目、洋洋大观,红、白、黑、灰、橙等各种陶色应有尽有,或立或卧或昂首欲飞,各种造型姿态万千。且不说为我独尊的大写意内涵,单就由复杂曲线与动物形态成就的美轮美奂的艺术造型,就足以震撼人们的心灵。这一件件精美的陶鬶,犹如展翅欲飞的鸟,又似昂首高歌的雄鸡,集实用性、仿生学、美观性以及先人们的精神信仰为一体,蕴含着史前先民的无穷创造智慧和情感,被艺术史学家视为远古造型艺术设计的典范。这一尊尊昂首天外的“太阳鸟”,俨然是东夷民族千年崛起的代表,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昂扬不屈,积极进取精神的象征。

猜你喜欢
龙山文化大汶口山东地区
刘思涛作品
基于大汶口文化元素的泰安太阳部落景区发展研究
两城镇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
试析山东地区所出金银饮食器具
考古新发现所见山东地区新石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公元前第三千纪中国东部的太阳神——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图形符号新考
山东地区茶用元宝枫品系的比较与筛选
CAMS-LNWS雷电临近预警系统在山东地区的应用
泾河中游龙山文化晚期特大洪水水文学研究
山东大汶口盆地赵家店石膏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