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传统瓷器修复工艺
—以荣成博物馆馆藏明清青花瓷锔补器为例

2022-09-15 09:59李波宋朋遥杨靖楠侯博超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5期
关键词:青花器物瓷器

李波 宋朋遥 杨靖楠 侯博超

(1.荣成博物馆,山东 荣成 264300;2.山东博物馆,山东 济南 250014;3.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9)

瓷器,古代也称“磁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瓷器具有优异的耐腐蚀、耐高温、硬度高等优点,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抗物理冲击性差,是一种易碎品。所以瓷器文物常见冲口(冲线)、裂缝、破碎等物理性破坏类病害。

古陶瓷文物修复从修复标准上有多个类型,如考古型修复、商业修复等。考古型修复的目的是尽量还原器物形制等有助于进行考古器物类型分析的因素,同时在最大限度上保留器物出土时所携带的原始信息,以便进行下一步的研究。操作方法一般是将破碎的陶瓷器物拼对粘接,缺损处用石膏补上,然后打磨整形,从而恢复器物整体形态。商业修复以交易牟利或私人收藏欣赏为目的,没有特定标准,追求完美修复效果,即是将破损器物恢复为完整器,肉眼看不到修复痕迹。另外,在民间古玩行业,锔瓷和金缮也是非常流行的陶瓷修复技艺。由于现代审美新元素的不断注入和传统文化的不断弘扬,民间锔瓷手艺焕新生。锔瓷不单是恢复器物功能和形态,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装饰、一种艺术的再创作。

陶瓷类文物的博物馆展览修复则是跟考古型修复目的是一致的,要求在修复操作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外界带来破坏,按照“修旧如旧”的修复原则还原文物原貌。利用仪器分析技术分析诊断文物病害,从而科学编制保护修复预案,尽量做到有效揭示和保护文物价值,最大限度延续文物寿命。同时,为了展览欣赏效果,可以吸取陶瓷文物“无痕修复”技法,尽可能达到“远观一致、细看有别”的修复效果。

山东荣成博物馆收藏的明清青花瓷器中,有多件有破碎、缺损再经锔补加固过的青花瓷器。通过观察,这些器物的锔钉有铁质锔钉、铜质锔钉,并存在锔钉老化锈蚀、断裂、脱落、生锈粘连等情况。锔瓷作为陶瓷器传统修复代表性工艺,在保护修复时注意保留那些保存状况较好的锔钉修复,并不进行去除,进行锔钉的表面锈蚀清理和缓蚀封护处理。而针对锔钉锈蚀严重、失去把握力的锔钉,或锔钉断裂残存于器物本体内的,则进行完全清理锔钉残留。在工作过程中发现,这些器物锔钉的材质、形状、大小、个数跟器物本身的精美程度有关,并且也和是不是实用器有关。下面便从陶瓷器的传统修复材料方法、锔瓷工艺发展及实例进行探究。

1 传统修复方法概述

陶瓷器的修复工艺和方法发展过程,经历了从恢复其功用慢慢转变成一种应用美学的变化。在锔瓷工艺出现之前,还存在其他几种传统古陶瓷修复方法,下面进行简单介绍。

1.1 钻孔穿线固定法

根据考古资料,早在新石器时代,古人就学会了修补出现断裂的陶器。具体就是在陶器断裂两侧钻孔,再用皮麻等动植物纤维做成的线绳进行连缀加固。例如,江苏金坛三星村和沈阳新民高台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有钻孔修复的陶器,其中三星村遗址的年代稍早,距今5500年以上。

1.2 粘接法

古代没有现代高分子化学胶,一般采用动植物胶进行断裂陶瓷器物的粘接。明方以智的《物理小识》、清代《景德镇陶录》等古文献多载有瓷器类文物的古代粘接材料和方法,如“粘官窑以青竹烧沥合鸡卵青,缚窑破处……放阴处三五日,其牢如钉”“定窑则浓楮汁可黏”等。

在清末民国一直到1970年之前,民间和部分文博单位还在使用虫胶漆粘接陶瓷和石器。将虫胶漆片在热水中捏塑成棍状,粘接时将两侧加热并趁热用漆皮棍涂在相邻碎块的碴口上,然后迅速对接,或在漆片加热过程中加入砂子用于补配缺失之处以增加强度。近现代还有天然沥青、树胶、动物胶等自然材料应用。

1.3 瓷补瓷法

瓷补瓷法也称“复烧法”,明代即有实践。明嘉靖万历年间的高濂在其著作《遵生八笺》中提到过如缺少足耳等的破损旧官哥磁器,利用复烧法,泥做胎并再施釉药,入窑再烧。

1.4 包金银法

2 锔瓷方法概述

2.1 锔瓷的起源

对于传统锔瓷技艺的起源,通过目前的实物和文献资料可以判断,我国最早的锔瓷是在唐代出现的,此后的各个时期都有锔瓷实践。就实物而言,宋代发现的实例数量很少,金元时期发现的数量较多。尤其是元代,锔瓷现象在北方广泛分布,明清时期锔瓷技术传播更为广泛。《唐诗纪事》中记载唐贞和年间有一诗人胡令能,“少为负局锼钉之业……世谓胡铰钉者也”。“负”类似南朝《玉篇·金部》中“以铁缚物”,“局”同“锔”,“负局锼钉之业”疑似为锔瓷工艺原型。

2.2 锔瓷的工具

锔瓷中所需要的工具主要有钻具,历史上有名的是山东派的皮钻、河北派的弓钻、河南派的砣钻等,而这些都是利用回转拉扯金刚钻来进行打孔。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时期的制玉先人们就已经使用原始砣机来磨制玉器,以及上文提到的新石器时期陶器钻孔等,或都可证明锔瓷中所需钻具技术有着充分的、长久的实践来源。瓷器硬度明显要高过玉器、陶器等,钻孔用的钻头必然需要硬度更高的材料。俗语中的“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中“金刚钻”,材质就是金刚石。而我国最早记载金刚石是在东汉、三国和两晋时期。今佚的《晋起居注》中有记载敦煌上送金刚,可以切玉,出天竺。锔瓷中不可缺少的“金刚钻”在我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六典》卷二十二载:“白玉、金刚钻……大鹏砂出波斯及凉州。”这几个文献似乎都指明当时金刚石是外来物种。直到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其砂可以钻玉补瓷,故谓之钻”,才将金刚钻与补瓷联系到一起。

2.3 锔瓷的方法

宋《类篇》记载:“拘玉切铁束物也。”这里的“铁”就是指锔钉,大多呈现扁平菱形,类似现代的订书机钉。锔钉工艺除了锔瓷,在我国古船木构件连接加固等方面也有大量应用。

锔瓷,使用铜、铁等金属制作而成的锔钉紧密连接碎裂的瓷器,或结合镶嵌工艺将金属片制作成缺失残片的形状进行修复的一种修复工艺。修补过程中,需将碎裂多块的瓷器和残渣按照原貌逐一排放整齐,用毛刷清扫其表面灰尘尤其是断茬口处,再将其碎裂茬口对接进行套合复原,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将碎裂的小残片贴附原处。用绳线将破碎拼对好的器物捆扎牢,以免在钻孔打眼时松动。北方锔匠多用带有轻微弹性的绳线,而南方的锔匠多用麻绳。捆扎好后固定夹住瓷器,取出金刚钻将缝隙两边相邻位置钻孔打眼,孔深一般为瓷器厚度的三分之二,这样可还原其作为使用物品的实用性。钉孔钻好后,再使用铜、铁等材质的金属片剪成菱形的锔钉,采取敲嵌等措施将锔钉嵌入其中,利用锔钉的抓力与瓷片断茬处釉面及胎体的紧致拼合来紧固裂缝。锔钉嵌入后,再用油灰并加以蛋清调和瓷粉等填补缝隙等缺损处。

3 结合实例说明

在对此次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中的32件有锔补痕迹的青花瓷器进行总结归纳后,发现锔瓷工艺着重体现在其实用性和美观性上,有的两者并重,有的注重其一,使陶瓷器上的锔痕体现了千百年间生活的反映特征。锔瓷从最初的服务于百姓生活“常活”,逐渐发展出供欣赏玩乐的“细活”,从开始的粗糙、单一转变成精致小巧。明清两朝的青花瓷器纹饰有了诸多类型的积累,题材极为广泛,在锔钉的形式上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花钉。通过瓷器表面的裂纹和锔钉的装饰效果进而表达“境生于象外”的传统美学观念。

在锔瓷的二十四种独特工艺中,花钉、镶嵌等工艺强调下锔钉与瓷器的形状和图案相呼应,使原本的缺陷转化为瓷器形式美的一部分,从而达到人工而自然的艺术效果,使一切自然发生,展现出一种新的美感。这时候的锔钉不是以去除器物的裂痕存在的,而是利用其破坏的样貌,加上妙手回春的锔钉来展示物主本身想表达的一种“情景”。自此,锔瓷不仅有了形式的美感,还拥有了表达心境及乐趣的轻快美感。

3.1 观赏性

对于器物本体纹饰精致的,如清康熙蓝地双白龙戏珠大盘,其锔钉秀气而紧致,结合盘内云龙纹饰,外观给人以细密的美感(图1、图2)。清康熙青花百子婴戏图将军罐和清康熙锦地开光青花麻姑献寿纹画筒,选择的锔钉相对纤细,且布局稀松,根据裂隙走向,避开主要纹饰,这样可确保牢固的前提下尽量保持纹饰的完整(图3、图4)。

图1 清康熙蓝地双白龙戏珠大盘

图2 清康熙蓝地双白龙戏珠大盘

图3 清康熙青花百子婴戏图将军罐

图4 清康熙锦地开光青花麻姑献寿纹画筒

3.2 实用性

锔钉工艺的精细程度也体现在是否为实用器上。对于有明显使用痕迹的器物,其锔钉往往比同类型器物仅为美观所采用的锔钉尺寸要大,其间隙处填充也更为紧实、致密,如明嘉靖青花莲池水禽纹缸(图5)。还有一种就是多次锔补,使用更粗大的锔钉来提高强度,如清顺治蓝地缠枝白菊大盘(图6)已脱落锔钉的锔钉孔和未脱落的锔钉对比。在使用及观感中更偏向于实际使用,如清雍正青花开光画东坡夜游大碗(图7),虽然锔钉大多已经脱落朽毁,从其痕迹观察可发现,紧密的锔钉是为了其在使用时的功能,这同样体现在清顺治青花洞石花鸟纹粥罐上(图8)。

图5 明嘉靖青花莲池水禽纹缸

图6 清顺治蓝地缠枝白菊大盘

图7 清雍正青花开光画东坡夜游大碗

图8 清顺治青花洞石花鸟纹粥罐

4 锔瓷文物的修复

在得出这一批32件器物锔钉所具有不同观赏性质之后,遵循最大限度恢复、保留原貌及传统工艺特征的原则,并根据锔钉工艺和保存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修复技术方案。对于锔钉保存较好的,采取留存锔钉工艺的基础上,对锔钉进行清理除锈(图9);而对于锔钉发生糟朽、结构力度大幅下降的,则对糟朽锔钉进行物理清除(图10)。

图9 对完好锔钉清理除锈

图10 清理糟朽锔钉残留

4.1 锔钉脱落、糟朽

部分锔钉脱落或糟朽严重,残片之间握力下降严重,故采用清理锔钉的方式。对裂隙清理后,使用环氧树脂胶进行粘接,并对锔钉眼及裂隙处使用陶瓷补土进行补配,干燥后打磨并进行随色、全色、接光处理。清青花蕉叶麒麟纹大盘保护修复前后对比如图11、图12所示。

图11 处理前

图12 处理后

4.2 锔钉锈蚀但保存完好

锔钉存在锈蚀但保存完好,在检查锔钉依旧吃力、没有糟朽之后,对锔钉锈蚀重新抛光之后使用3%B72乙酸乙酯溶液进行封护,并在锔钉孔洞及裂隙处进行点胶加固,完整展现老工艺修复的原貌。清青花杂宝纹大罐保护修复前后对比如图13、图14所示。

图13 处理前

图14 处理后

4.3 锔钉完好但部分脱落

本批器物中大多数是此类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用对剥落及损毁的锔钉进行清理、去除,对状况良好的锔钉进行除锈及封护并予以点胶加固的处理方式。因考虑损毁锔钉位置分布不同,剩余的锔钉分布可能会较影响美观,便对修补处的锔钉眼及缝隙进行清理,使用陶瓷补土进行补配,待干燥后进行打磨并随色、全色处理。保留完整锔钉处和清理修复处进行效果区分。清光绪青花仙人乘槎纹高足异形盘保护修复前后对比如图15、图16所示。

图15 处理前

图16 处理后

5 结语

瓷器是我国伟大的发明,但其本身硬脆易碎,面对碎裂的瓷器古人们根据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想到了各种修复方式,其中锔瓷是最经济、实用的方式,大约从唐宋开始一直流传至今,时隔千年,历经岁月依然绽放,展现历史的积淀。我们在修复锔瓷文物时,首先要进行辨别利害、加以区分,对每一件器物情况分析,不可一概而论,对于优秀传统工艺的旧修复进行适当的保留保护。古瓷器和传统修复工艺都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瑰宝,文物保护工作者应采用科学有效的保护修复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护、还原文物本身样貌,向大众呈现出其本身蕴含的珍贵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当锔瓷工艺成为一种日渐稀缺的技艺,伴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进步,应该正确认识,将现在美学的多种诉求融入锔瓷这门技艺中,进行其现代化的探索和改造,继承和创新锔瓷这项传统手工工艺。

注释

①单莹莹.陶瓷锔补工艺及其在清代宫廷文化中的显现[J].故宫博物院院刊,2021(7):111-122,142-143.

②谢明良.锔钉补瓷术的文化史[J].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2017(42):1-2.

③王根富,张君.江苏金坛三星村新石器时代遗址[J].文物,2004(2):23.

④陆静.王五胜:陶瓷修复“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J].艺术市场,2015(16):57-61.

⑤计有功.唐诗纪事[M].北京:中华书局,1965.

⑥黄思洁.传统锔瓷工艺特点及发展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6.

⑦杨伯达.关于琢玉工具的再探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72-76.

⑧顿贺.中国古船木构技术的演进[C]//钱建国.人海相依:中国人的海洋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1-56.

⑨黄修林,黄思洁.浅谈传统锔瓷工艺之美[J].中国陶瓷,2015,51(10):100-103.

猜你喜欢
青花器物瓷器
惊艳世界的“青花”神采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中华传统器物制作文明的现代创造转换与现代美育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身如器物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中国的名牌瓷器
高傲的瓷器
青花·木 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