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下的美中法核电发展对比与公众沟通建议

2022-09-16 07:26夏冬琴戈道川何燕玲
中国核电 2022年3期
关键词:核电维度公众

雍 诺,夏冬琴,*,戈道川,何燕玲

(1.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31;2.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26)

2019年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袭击了湖北武汉,我国政府随即采取积极救治和严格防控措施。至2020年2月底,疫情在我国已基本得到控制,然而在其他国家地区的形势却愈加严峻。与我国民众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不同,世界各国民众在疫情发展之初对病毒的风险认知和防范意识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3月9日在个人社交媒体上暗示新冠病毒的死亡率不及上年度冬天爆发的普通流感,主流媒体为“佩戴口罩对于疫情防控并无作用”的言论所覆盖;英国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兰斯3月13日提出“群体免疫”的概念,认为“不检测,轻症病人居家隔离,不去医院,让足够多的人感染新冠病毒,最后可以形成集体免疫力”;意大利卫生部在公开发布的针对新冠病毒防疫十诫中要求“只有疑似感染或者照顾疑似病患时需要佩戴口罩”[1]。

不同国家民众对病毒风险认知和防范意识的差异,本质上源于各国长期历史发展中所逐步形成的信仰、习俗、价值观等文化差异。例如:在东方文化中,人们通常会刻意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或通过鞠躬致意,在感到不适时提早佩戴口罩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而在西方文化中,除在医院以及其他特殊场所工作以外,佩戴口罩的人通常会被看作是病毒携带者,从而受到周围人群的排斥[2]。在新冠肺炎的全球抗疫过程中,不同国家民众面对疫情展现出的差异性的行为表现,充分体现出了文化背景对各国民众风险认知和态度的强烈影响[3]。

与突发性公众卫生事件类似,核电风险认知也受到文化特征的影响。从风险认知[4]的角度来看,两者存在一定相似性,如表1所示。一方面,二者对人体或环境的污染过程难以在短期内被人体直观的发现或感知(如病毒潜伏、放射性辐射危害等),具有不确定性和未知性。另一方面,其演化机理复杂,预防措施或修复手段都需要较高的专业背景(如病毒变异、反应堆设计等),而大部分普通公众难以理解或具备相关知识,易于造成群体恐慌。这些特征对于相应风险的公众沟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选取具有典型文化特征同时又是核电大国的国家为代表,基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5],分析各国的文化特征;结合核电发展历史与现状,对比美中法三国的文化特征差异,浅析文化差异对核电公众沟通的影响;围绕中国的文化维度特征,为我国核电领域的公众沟通提出建议。本文选取典型国家的依据如表2所示。

表1 公共卫生事件与核事故的风险认知的相似性Table 1 Similarity of risk perception between public health events and nuclear accidents

表2 典型国家选取依据Table 2 Basis for selection of typical country

1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是文化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理论范式。20世纪70年代,荷兰心理学家霍夫斯泰德以国际公司的员工为样本,进行了一项大范围的文化价值观调查。通过对比相似教育背景、学历水平的员工对相同问题的不同回答,从中寻找并提炼出了影响价值观的四个文化维度,包括权力距离、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气质/女性气质和不确定性规避。其后,香港中文大学迈克尔·邦德教授采用霍夫斯泰德的方法,对华人文化价值观进行调查,发现了四个维度以外的又一文化维度,霍夫斯泰德随即在文化维度理论中进行了补充,并命名该维度为“长期导向/短期导向”。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认为,文化是一个环境中群体共有的特征,正是这一特征使得不同区域、民族或国家的民众在面临相同的问题时呈现出差异化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手段[5]。本节简要介绍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中五个维度的具体含义。

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用于衡量一个组织、机构或社会中较弱势(如掌握权力较少)的成员对权力不平等分配的接受程度。在权力距离较小的国家,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和机会的平等,不主张特权或者特殊地位。而在权力距离较大的国家,民众普遍接受因财富、地位、权力等引起的等级差异,表现为敬畏权威。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用于衡量成员与组织、机构或社会的关联程度。在集体主义强的国家,民众与家族、集体、社会之间的联系紧密,表现为对其他成员的关怀以及对集体的忠诚。而在个体主义强的国家,民众通常以个人或直系亲属的利益为中心,看重隐私并崇尚自由,强调个人权利的保障和个人能力的发挥。

男性气质/女性气质(Masculinity versus Femininity)用于衡量组织、机构或社会中两性角色分工差别的清晰程度。在男性气质强的国家,社会性别角色分工差异明显,更认同男性的性格特征(如英雄主义、重视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上的成功)。而在女性气质强的国家,社会性别分工不明显,更加注重谦逊、温柔,较之于物质上的成功更加关注生活质量。

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用于衡量组织、机构或社会中的成员对不确定事件或是未知的恐慌程度。不确定性规避程度高的国家往往通过建立严格的秩序、法律、法规等来避免或减少具有不确定性的因素和风险。而在不确定性规避程度低的国家,民众更容易接受冒险而非追求稳定,崇尚灵活和变通,对于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容忍程度更高。

长期导向/短期导向(Long-term Orientation versus Short-term Orientation)用于衡量组织、机构或社会中的成员对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态度。长期导向的国家注重长期利益,推崇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品格,尊重并恪守传统。短期导向的国家重视短期利益,追求立竿见影、短期见效,受到传统和历史的束缚较小。

2 典型国家的文化差异与核电发展

在《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第三版)》[7]中,霍夫斯泰德对93个国家和地区的五个文化维度给出了定量化的得分和排名。每个维度都以100分为满分,分值越高则相应的文化特质越明显。本节以美国、法国作为代表,结合各国核电发展历史与现状,从文化维度的角度对比中国和其他核能大国的差异。图1展示了美国、法国、中国在五个文化维度的得分情况。

图1 美中法三国文化维度差异Fig.1 Culture comparison between USA,China and France

下文结合各国核电发展历史与现状,对比美中法三国的文化特征差异。

2.1 权力距离

在美中法三国中,中国的权力距离得分最高,法国次之,美国最低。这在美中法三国的核电发展历程中可见一斑。中国的核电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国家权威的领导作用。无论是在探索起步阶段的“728”工程,还是改进引进发展阶段的机型选择和消化吸收,亦或是自主研发阶段在三代、四代核电技术中的突破,都是在国家部委的领导下,以三大国有核电企业为主力实现的。其安全监管也是以国家核安全局、国防科工局和能源局为主执行的。法国作为老牌核电大国,在强有力的核安全监管措施以外,更加注重“信息透明和公众知情”。例如:要求每个核电厂都需成立“地方核信息委员会”,在交流涉核信息的同时开展科普教育,重视民众的参与。美国的核安全监管则由独立机构(美国核管会NRC)开展,此外,也非常重视核电的公众沟通工作[8]。

2.2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在美中法三国中,美国的个人主义得分最高,法国次之,中国最低。美国文化中强烈的个人主义意味着社会成员会以个人价值或利益的实现为首要目的。在核电发展初期,美国的私人业主就被允许取得反应堆所有权,由此,核电的经济性成为了影响美国核电发展的首要因素。在1979年的三哩岛核事故之后,层层加码的安全要求大大提升了核电的成本,在此情况下,美国核工业界力推先进轻水堆技术标准研究计划ALWR,促成了具有更高安全性的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发展[9]。然而如今,受到低成本天然气的冲击,核电在经济性层面已经丧失了对私人业主的吸引力,美国核电发展陷入了瓶颈期[10]。与之相反,作为集体主义文化特征的代表,中国的能源行业的主角一直以来都是国有企业。无论是从保障能源安全,还是缓解气候变暖的角度来说,发展核电都是我国能源电力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我国核电技术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2.3 男性气质/女性气质

在美中法三国中,中国和美国的男性气质得分都较高,法国略低。这反映出几个核大国的社会文化中都对个人成就、民族自信、国家实力等较为注重。这与世界核能发展历史不谋而合。在“曼哈顿工程”时代,核能被用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掌握核技术被看作是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象征。二战结束后,核能逐渐由军用向民用转移,陆续诞生了第一代示范堆和实验堆。直到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到来,使得美国、法国等工业生产国意识到对进口化石能源过度依赖的危害,由此引发了第二代商用核电厂的建设高潮。对于世界上的大多数能源进口国来说,发展核能可以提高本国能源自主供给能力,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保障能源安全。虽然当前美中法三国对核能的发展政策不尽相同,但是三个国家在历史的不同阶段选择大力发展核能,都是其追求国富民强的一种表现。

2.4 不确定性规避

在美中法三国中,法国的不确定性规避得分最高,美国次之,中国最低。法国文化中对不确定性的高度规避,也体现在其反应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在上世纪70年代,法国政府决定全力发展压水堆。在1978年到1988年间,共建成投产了40台压水堆,实现了大规模的批量建设和标准化运行。相应的,其统一、标准的反应堆技术也带来了核电成本的大幅降低。与之相反,同样在1980年代,美国新建反应堆堆型则百花齐放。有研究指出,新建反应堆的多样性导致美国在该时期的核电厂交付工期相较于法国明显上涨,相应的,核电成本也出现了显著上升[11]。从短期来看,标准化可以带来规模效益、降低技术成本,但长期来看不利于技术的创新。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社会文化对灵活和变通的手段更加包容,为我国核电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5 长期导向/短期导向

在美中法三国中,中国的长期导向得分最高,法国次之,美国最低。中国是典型的长期导向国家,其特有的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可以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通过长期规划将重大战略目标落实到位。在核电领域,2007年10月我国《核电中长期发展(2005—2020年)》发布,明确了“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的目标,确立了核电在我国经济与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2019年7月,中国核电发展中心和国网能源研究院联合发布了《我国核电发展规划研究》,对2035、2050年我国核电发展规模、区域布局、技术路线、厂址资源等情况进行了详尽的研究。此外,突出的长期导向也意味着中国民众更加重视核电运行的历史、经验,尤其是事故先例。与之相反,美国自二战以来从未设立长期的发展规划,这与其民主政体和选举政治之间不无联系。

3 文化差异对核电公众沟通的影响浅析

文化背景不仅贯穿于各国核电的发展历程,也可能影响到各国民众对核电的风险认知与风险沟通。本节从文化维度的视角,简要分析美国和法国的文化特征及其对核电公众沟通的影响。

美国的社会文化中权力距离较低,且个人主义观念强。这意味着民众对于行业专家不会盲目崇拜或信任。相较于“高高在上”的权威机构,民众反而更愿意相信自己、更容易受到身边亲友的影响。在美国核电公众沟通的成功实践中,良好的群众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Vogtle核电厂在建设期间积极参与社区建设,通过开展义工项目、资助当地学生等方式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公众沟通中主动打破核电知识的专业壁垒,将专业化术语转变为易于公众理解的通俗表达,降低公众误解误读的可能性;从提升内部员工的认可度出发,实现对核电行业文化理念、价值观的有效传递[12]。此外,从核能协会到核电企业都非常重视民意调查和舆情监控,这些举措使得美国公众对核电的支持率在过去30年内从49%逐步增长到64%。即使在福岛核事故后支持率出现过短暂下降,但仅仅一年以后,美国公众对核电的支持率又再次回升到事故发生前的水平[13]。

法国的社会文化中权力距离较高,个人主义观念较强,且具有突出的不确定性规避倾向。这意味着民众倾向于信任权威,但在决策过程中追求个人权利的保障以及个人诉求的表达,且对于存在不确定性或风险的事件接受程度较低。在核设施的公众沟通中,法国的相关实践经验同样与该国的文化特征相互关联和影响。在法国,涉及放射性废物处置设施公众沟通职责的单位以行业专家、权威机构为主,包括行政部门(法国核安全局)、研究机构(核安全与辐射防护研究院)和国有企业(国家放射性废物管理局)。此外,独立的非官方信息监测机构(全国信息委员会及地方信息委员会)和公众辩论机构(国家公众辩论委员会及特别公众辩论委员会)也在放射性废物处置设施的公众沟通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特别的,作为公众沟通的重要一环,公众辩论既发挥了独立官方机构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又兼顾了公众的表达诉求。因此,法国在关于放射性废物的处置问题上,即使遭到了部分公众的强烈反对,但仍然历经数次艰难的公众辩论最终得到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14]。

4 对我国核电公众沟通的思考与建议

与世界上其他核大国的对比显示,中国的社会文化具有其特殊性。具体来说,中国的社会文化中:1)权力距离较高,这意味着民众普遍尊重并信任权威;2)集体主义观念强,表现为在集体利益面前不计较个人得失;3)男性气质较高,对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成功拥有强烈追求;4)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低;5)突出的长期导向,看重长期利益,同时重视历史、经验与先例。本节从文化维度的视角出发,结合笔者最新的公众核电风险认知调查结果,对我国核电公众沟通提出建议。

4.1 加强对核电安全运行历史的宣传

我国是典型的长期导向国家,注重历史、经验和先例。虽然人类历史上三次重大核事故(三哩岛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福岛核事故)成为了民众心中对核能挥之不去的阴影,但我国核电机组始终保持着良好安全的运行记录,至今未发生一起2级以上运行事件(根据国际核与辐射分级表界定)。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核反应堆产品信息系统(IAEA-PRIS)统计,截止2021年12月31日,我国核电已安全运行约458堆年。建议在核电领域公众沟通的过程中,加强对我国核电安全运行历史的宣传,逐步增强民众对核电运行安全性的信心。

4.2 重视权威信息的发布与引导

我国文化中的高权力距离意味着民众对权威的高度信任。特别是在核能这一类具有超经验性、不可预见性和争议性的风险议题的公众沟通过程中,权威信息的发布和引导应当发挥主导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核电信息发布渠道多样,存在权威媒体渠道的公众覆盖面不足的问题,而公众广泛使用的信息渠道又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笔者在2019年12月开展的公众核电风险认知实证调查结果显示:针对发布核电信息的不同媒体渠道,公众对平面媒体的信任度最高,其次广播媒体,对网络社交媒体的信任度最低。而公众获取核电信息最常使用的是网络社交媒体,其次是广播媒体,最不常使用的是平面媒体。该调查覆盖了全国27个省份的995个有效样本,不同信息渠道的信任度得分与使用频率得分如表3所示。

表3 信息渠道的信任度得分与使用频率得分调查结果Table 3 Survey results on trust and frequency of information channels

当前,我国尚未搭建起核能信息发布的权威平台,而涉核信息在网络社交媒体的传递过程普遍缺乏引导和监管,权威信息尚未发挥出应有的引导作用。建议整合当前涉核信息的媒体渠道,建立权威信息发布平台。充分发挥政府公信力的作用,引导公众建立起对核电风险与利益的正确认知。

4.3 加强对能源安全、气候缓解的正面宣传

我国民众的集体主义观念强,具备“奉献”精神,愿意为了集体的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这在此次公众核电风险认知实证调查中亦有所体现。针对核电社会效益的公众感知[15]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显示,针对核电带来的社会效益,公众对于核电在保障国家能源供应方面的积极作用感知最强,其次是缓解气候变化,最后是对电价的影响。事实上,核电的发电成本相较于其他新能源(尤其是水电)并不存在显著的优势。因此,在核电领域的科普教育过程中,应当突出核电在保障能源安全、缓解气候变化方面积极作用的宣传。

表4 核电社会效益的公众感知调查结果Table 4 Survey results onpublic perception of social benefits of nuclear power

此外,我国文化中的高男性气质也意味着民众对个人成就和物质财富的追求。因此,在涉核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利益相关者的补贴和激励。让民众在“奉献”的同时也能共享核电发展的福利,才是提升公众核电接受度的长效机制。

5 总结

公众对核能风险的认识和态度会受到其所在环境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信仰、习俗、价值观等文化特征的影响。本文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出发,对比了美中法三国的文化特征及其对各国核电发展历史、公众沟通的影响,结合我国文化特征,为核电领域的公众沟通提出了思考与建议。考虑到中国文化中高权力距离、集体主义、男性气质与长期导向的特征,建议在公众沟通过程中,加强对我国核电安全运行历史的宣传,逐步增强民众对核电运行安全性的信心;充分发挥政府公信力的作用,重视权威信息的发布和引导;在科普教育过程中,重视对能源安全、气候缓解等方面的正面宣传,同时注重对利益相关者的补贴和激励。

猜你喜欢
核电维度公众
袁方:让公众更早地用得起好药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第四代核电 高温气冷堆
核电工程建设管理同行评估实践与思考
百年初心精神 点亮核电未来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中国核电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