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视角下工业建筑遗产的多维价值解读
——以无锡运河外滩为例

2022-09-16 06:10陈兆倩
科技资讯 2022年18期
关键词:无锡遗产符号

陈兆倩

(无锡太湖学院艺术学院 江苏无锡 214064)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提速与内外交流的越发紧密,无锡城市的范围也随之外扩,尤其是城市中心区域的板块现代化的建筑紧锣密鼓地拔地而起,建设用地进而不断紧俏。此时,早前建在运河沿岸的大批工业建筑旧工业建筑因种种原因已无法适应当今社会需求,很多都面临荒废的境地。这些建筑群不仅占地面积大、范围广、地理位置优越,还因为其有着大尺度的空间更适合于改造和利用。目前,这些早前被遗忘的场所,几乎都进行了改造,还有一些近几年也在逐步更新之中,发挥着这些旧工业用地的余热,成为了城市中心有着特殊历史价值和建筑风貌的群体。

其中,一部分用于产业园或是商业空间的建设,对于有保留价值的建筑建成了博物馆,保留了人们的文化记忆,发挥了历史价值。近2年,无锡运河外滩的改造,从一期工程的改造与美术馆的加建,再到二期工程2 号楼与沿运周边建筑群的加建,使原来的开源机床厂再现新时代光辉。其中的运河外滩美术馆邀请了日本建筑师畏研吾团队设计操刀,促进了新旧建筑空间的在文化性和艺术性上的融合,也激起了新旧建筑与时代性的碰撞与链接。作为民族工商业文化的代表性城市,无锡的工业建筑遗产未来发展与创新模式作为全国的表率,研究改造的新模式、优化与更新策略至关重要,通过对其深度的解读,以期给工业建筑遗产的发展模式提供多维度的思考和策略。

1 “原真性”背景下工业建筑遗产的顺应与变革

1.1 工业建筑遗产的原真性界定

原真性(authenticity)指的是某样东西整体或其某方面真实、无可否定的起源,且备受肯定的性质。工业建筑的原真性如何界定成为改造策略中的难点。在一个具体的工业遗产项目中,“特征集合”是衡量保护原真性与否的“综合”(comprehensiveness)的方法[1]。以工业遗产为例,利用当代的建筑技巧配合原作的结构,同时延续一组原有建筑或某座建筑内部空间的空间性质(如它们之间的几何图形、大小、比例等)的改造方法是符合这一准则的。

1.2 旧工业建筑的历史演进与变革

在快速的时代演变中,工业建筑遗产的改造力求权衡与建筑原真性的关系,对于不同类型的历史建筑而言,不能一概而论,从而很多城市也出台了针对性的政策规范来指导这些建筑的未来发展。以无锡为例,作为重要的民族工商业城市,有着众多的工业建筑旧址,现今都有了新的身份,如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中国丝业博物馆、蓉运壹号、西水东商业街、北仓门文化艺术中心、运河外滩等铸造了无锡城市繁荣的真实写照,其中大多是老厂房的形式被保留了下来,见证了无锡民族工商业的百年沧桑,辉煌时刻。一幢幢老厂房,遵循了不同的保护方式和改造策略在现代社会呈现出新的身份。工业建筑完成了过去的时代性使命,又奔着新时代的使命而来,工商业文化创造了它们,它们又将传承新的时代价值。

19世纪末文化遗产修复创始人之一的卡米罗·博依多(Camilo Boito)认为文物修复应该注重历史、文化与社会价值。同时,他特别重视文物的现状,若修复技巧不合意,他会选择重建;他的另一个原则是保持修复与原作的识别性,任何再利用或新修部分材料、色彩和装饰部分都应该与原作有所区别[2-3]。工业建筑遗产在当时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被赋予的价值在于如何大幅度提高生产制造能力,其建筑功能表现上比较单一,而过渡到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使得对其开发与改造也变得区域多样化,各种业态争相发展,合作共赢,开创并改造成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空间特点。可见,建筑遗产昔日所具有的特性,必须在当今时代下发挥出应有作用,才能继续为社会大众所接受,才具有存在的价值[4]。工业建筑遗产的未来和作用必定顺应时代发展,功不可没。

2 工业建筑遗产的“时代性”与“符号性”:隐喻与象征

2.1 工业建筑遗产的“时代性”语汇

笔者把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所运用的设计手法和建筑元素称之为建筑风格或建筑语言,建筑风格的形成依据的是建筑元素的运用,建筑元素的表达呈现的是建筑语言,也就是建筑师的思考与表达的方式。工业建筑遗产同样有自己特殊的时代性语言和风格,中西合璧抑或是石库门的风格常常被赋予其特征与风格的描述。而建筑语汇,则是建筑语言群体集合。

2.2 工业建筑遗产的“符号性”

符号论美学家卡西尔认为,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形式符号语言[5]。如果从建筑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将建筑视作一种由多种符号组合的信息综合体,那么就可以从信息的起源、发展与传播的角度解释建筑文化符号现象[6]。建筑符号能表达人类情感、理想和愿望,还隐喻着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

2.3 建筑符号的多样性

工业建筑的符号学价值十分丰富且多样化,作为仓库、厂房、办公大楼等一系列以办公、储存为功能的空间中,不乏鲜明的建筑符号的参与,大到建筑主体的大柱大梁以及为适应生产、加工、运输、贮存等环节的大尺度层高、通道与门窗等,小到写在办公大楼横梁上的工厂标语(口号)、具有工业特色的烟囱、外置楼梯、输送管道等构筑物……这些都是与建筑主体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在未来的改造过程中,适当的保留可以延续场所的空间记忆,参与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间来呈现独特的文化历史的厚重感、更不失为现代设计中别具一格的创新设计元素作为跨时代、跨文化的符号,合理地参与到现代的设计空间中,实现建筑风格和理念的更新[7]。

2.4 不断演变的建筑符号

建筑符号也是随时代变化的。无锡运河外滩原来是无锡开源机床厂,1 号楼的建筑改造是在保留早期机床厂的原始建筑结构和高挑的大跨度空间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了符合现代商业空间的设计,其中大型的梁柱结构及其横梁上用红色鲜明的大字写下的工厂标语在岁月的不断消磨中变得不那么醒目,但依然清晰可见[8],比如:安全操作执行好,事故一定会减少;做共产主义的战士,当技术革新的先锋;下班时候不忘掉,机器擦净要清扫……这些标语被设计者留下作为人们难以磨灭的文化记忆,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呈现了早期工人们严格的工作制度,隐喻了当时生产生活方式在这座建筑中的真实情境。改造后的1号楼保留了这些语言符号,同时改造了建筑本体的空间功能,也增加了美术馆空间在建筑体块与流线上的衔接,顺应现代社区生活方式的需求。

在二期改造项目的进程中增建了2号楼及周边沿河一带的建筑群,拓宽了工业建筑在现今时代需求下的建筑空间形式,结合了象征地域文化的创新设计元素,同时保持与1 号楼整体建筑风格相得益彰,在外观、体量和色彩上都考虑了新旧融合感,改变的是空间的结构与流线,符合了现代商业空间的要求,建筑符号也随之不断地变化着,链接的是建筑及周边区域的未来价值。

3 工业建筑遗产的蜕变:融合与共生

3.1 艺术元素的植入

为了营造社区文化,无锡运河外滩一直没有停止过场所的更新与空间设计的维护。在一期工程改造中规划建成了运河外滩美术馆,其外观新材料的堆叠不仅体现了畏研吾建筑师对材料美学的演绎同时植入了无锡江南文化的意境,给原来的1 号楼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持续性地举办文化展览,拓宽和提升了城市片区精神文化的眼界和氛围。在建筑外部景观空间中还包含了多处装置艺术,比如:在美术馆区域结合开辟了一池静态水景,一个巨型球体在阳关的辉映下绽放蓝色光芒,球体的弧线与建筑的直线形成对比鲜明的视觉碰撞,常常成为人们日常的取景点和打卡点。在通往1号楼中间通道的架空通道底部悬挂着一个大型的抽象艺术装置,与工业元素的建筑空间架起了与时代联通和对话的桥梁。这些艺术元素烘托了美术馆的艺术气息,具体如图1~图3所示。

图1 美术馆与1号楼

图2 悬挂着的装置物

图3 美术馆前水面球体装置

3.2 现代公共设施的植入

运河外滩商业街的主体建筑由原建筑1号楼和新建筑二号楼构成,周边沿梁溪河为几栋以创意产业为主的小建筑构成片状分布。为打造社区文化,以运河文化为导向植入了多种类型的配套公共设施,比如指示牌、景观休息座椅、活动宣传广告灯箱、自助借伞设施等。一系列颇具设计感的公共设施与商业街区的建筑景观融合一起,给街区带来的现代时尚的文化气息,具体如图4~图6所示。

图4 指示牌

图6 休息椅(2)

3.3 工业元素与现代商业空间的融合

小体量工业建筑原真性的继承,一般来自对工业文化典型元素的保留和再造[9]。无锡运河外滩用工业建筑的场所改建的商业体,有其鲜明的工业符号,比如配备的工业用设施、构筑物及特殊尺度和特殊造型的门窗等,在现代商业空间这些看似无用的工业符号,恰恰是片区独特的风格构成,这些代表原始功能价值的产物、代表时代演变的元素,依然延续着它们在不同时代的不同价值,从使用功能转变为装饰功能,这种带有时代象征性的符号元素给予新的建筑沟通过去与未来的设计感,注入了历史与文化价值,在可持续的更新发展过程中激发新的社会与经济价值。老建筑的复兴就是对城市活力的提升,是让城市重新焕发生机显著而重要的手段,具体如图7~图9所示。

图7 建筑外墙的黄色管道

图8 建筑屋顶的排气管

图9 大尺度的门洞

4 结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新时期文化的沉淀,这些旧工业建筑会逐步形成自身特有的符号,这些符号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也在不断地与城市融合共生,呈现新的风貌。虽然工业建筑现有的改造模式已经趋于成熟,并达成一定的共识,但如何寻求适合的、与周边区域精神文化相契合的改造策略,少不了专业人士和政府相关部门对其本身历史文化深度的研究、科研人员的策略及设计师们的创新方案。工业建筑遗产的发展方向也为未来城市规划及群众实现文化自信指明了大方向。

从文化记忆的视角出发,研究建筑多维的价值,有利于探索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的多重策略可能,通过建筑时代性的探讨及符号学理论的参与分析,结合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建筑改造案例,引入新生潮流文化符号,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通过对具体的建筑元素分析、运河文化的融入、现代艺术手段的加入等,使空间结构、空间尺度、场域精神实现新与旧的对比、过去与现在的碰撞,由点及面地提升和实现旧工业建筑开发在现代城市化发展策略中的有效性和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无锡遗产符号
无锡一棉
学符号,比多少
遗产怎么分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符号的由来
无锡公交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千万遗产
变符号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