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远足径建设管理经验及启示
——以港岛径为例

2022-09-17 04:18方圆
广东园林 2022年4期
关键词:郊野公园香港

方圆

随着我国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升级城乡环境品质,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户外活动的社会需求日益增长。根据对市民功能倾向性评价的调研结果显示,健身休闲活动的需求位居首位,占问卷参与人数的83.01%,远足是其中最受欢迎的项目。远足亦称作徒步、行山或健行,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散步,可以理解为“长途步行运动”,往往发生在自然郊野之间,属于中等强度的有氧活动,也是市民参与最频繁的体能活动之一[1]。郊野远足路线串联了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生态资源,同时还提供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包括烧烤和野餐、露营、动物及野生植物观赏等。近年,我国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建设,加速远足运动走入大众视野,许多城市开始尝试建设与新时代生活紧密联系的远足体系。

欧美国家的建设实践最早可以追溯至19世纪,北欧国家家庭为便于前往郊区开展远足运动最先形成与发展了成熟的远足体系[2]。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美其他国家陆续建设了远足径[3]。国内实践始于香港,分布于郊野公园中的远足径已经成为享誉全球的典型代表,其中港岛径(Hong Kong Trail)作为一条离城市最近的远足径,串联了自然郊野与繁华都市,其长达40余年的建设管理历程对于内地其他城市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1 香港远足径概述

1.1 建设背景

香港远足径的前身是郊野公园的游步道系统。自1976年总督麦理浩会同香港行政局颁布制定《郊野公园条例》至今,全港共建设了24座郊野公园和22个特别地区,占香港总面积的40%[4],虽有效限制了城市发展对郊野的蚕食,但早期却人迹罕至。为改变这种情况,使郊野公园真正为民所用,《香港2030》提出了郊野公园系统的功能复合化发 展[5],《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则进一步细化和拓展了郊野公园的康乐用途,其中远足被作为重要拓展功能列入其中[6~7]。因此,香港远足径的建设目标主要包括2方面:1)形成连接郊野公园的网络,使公众更容易到达。2)实现郊野公园的功能提升与拓展。

在此目标下,基于社区邻近度和能获得连续路径的总量,政府选取了郊野公园内的部分原有道路系统和林业作业小道进行连通改造,第一条远足径——麦理浩径(MacLehose Trail) 于1979年完工并启用。之后又陆续建设了凤凰径(Lantau Trail)、港岛径和卫亦信径(Wilson Trail)[4],成为香港最著名的四大长途远足径。根据《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远足径属于典型的静态休憩用地[6],面对香港人口逐渐老化,远足径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和正式康乐活动对城区土地的需求。经过渔农自然护理署(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Conservation Department,AFCD,简称渔护署)多年的建设、管理与完善[4],遍布全港的远足径使香港市民便捷地穿梭于都市与郊野之间,同时也受来自世界各地不同人士的青睐。至2019年,每年前往远足径的游人约有1 100万人次①数据来源: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网站 http:www.afcd.gov.hk,是香港总人数的1.5倍。

1.2 香港远足径的概念

广义上,被用于远足活动的道路都可以被称为远足径[8]。结合香港远足径的建设背景,其特指政府为实现郊野公园系统的功能复合化发展,满足居民赏景、康乐和休憩等需求,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准,而特别设立并由渔护署统一建设管理的步行路径。具备如下内涵:

1)与郊野公园系统紧密结合的公共基础设施;

2)不是任意的郊野道路,是政府特别设立和管理的步行系统;

3)远足径可以丰富城市居民户外生活,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准[9]。

1.3 香港远足径与绿道的差异

国内近年来大量建设的绿道在概念上是指串联城乡绿色开敞空间的廊道,其游径系统包括了步行道、自行车道和骑步综合道,可供行人和骑车者及其他依靠非机动工具进入户外,具有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功能上,绿道除了游憩健身以外,还兼具市民绿色出行、生物迁徙、构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和控制城市发展的作用[10]。相比较而言,远足径是为市民提供更加精细、更加专业和日常化服务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更加强调休闲属性。按照内地绿道分类,远足径可以归为郊野型绿道,主要沿城市外围郊野地带的开敞绿地、水体、海岸和田野,以步行道为主要形式。

两者在管理体制上也存在较大不同。香港所有远足径由渔护署下设的郊野公园及海岸公园分署统一管理,而国内绿道的管控则由各部门依据职能分工,产权事权更为复杂。如在广东,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明确绿道控制区界限,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依法办理绿道及其设施建设使用林地的审核审批手续,园林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实施对绿道控制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绿道控制区生态环境进行监测,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绿道信息发布制度并及时向社会发布[11]。

2 港岛径建设经验

2.1 选线规划

港岛径建成于1985年,是香港四大远足径中最短的一条,也是离中心城区最近的远足路线。选线体现了全线贯通、难度分级、依山就势、主题丰富4个特点。

2.1.1 全线贯通

港岛径西起太平山顶炉峰峡,东到大浪湾,全长50 km,基于薄扶林郊野公园、香港仔郊野公园、大潭郊野公园(含鲗鱼涌扩建部分)、石澳郊野公园4个郊野公园建立了跨越东西的线性联系空间(图1)。

图1 港岛径路线图

港岛径在具体选线上最大程度地利用了郊野公园原有道路和林业作业小道。同时由于港岛高密度的建设环境,土地昂贵和稀缺,为保证连续性,港岛径在郊野公园之间的连接道往往选择利用引水道和车行道缓冲区及其他类似的低效用地,使额外的土地征用降至最低。排水保留地的外缘宽度一般大于3 m,而路侧带宽度各异,一般不小于1.5 m,这一宽度也是受限于香港的山地地形和用地紧张现状。

2.1.2 难度分级

港岛径由不同难度的八段组合而成(表1),每段距离为4.0~8.5 km,所有远足活动都在一日之内完成。其中受欢迎程度较高的是第一段(图2)和第八段(图3)。第一段始于香港岛最高的太平山山顶,途经百年环山路——以香港第14任总督卢吉爵士命名的卢吉道,沿途即可俯瞰香港最经典的风景——维多利亚港。第八段即“龙脊”段,由于途中可以行走于高低起伏的山脊之上饱览南中国海、石澳半岛、大浪湾一带的壮美景色因而得名,被评价为“亚洲最佳市区远足径”。

表1 港岛各段游径信息

图2 港岛径第一段

图3 港岛径第八段

远足径路径难度评级由路径的长度、完成时间、坡度及路面状况综合考虑(表2),难易有别,远足人士根据个人的体能、经验及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路径。

表2 香港远足径难度分级

2.1.3 依山就势

港岛径大部分位于山体之中,选线大多依山就势注重对自然地形的保护,因此也拥有丰富的高差体验(图4)。如行走于山脊的第八段,太平山山顶的第一段,还有位于田湾上山脚180 m等高线上的第三段。高差最大的即是第五段,从200 m高程上行至434 m渣甸山山顶,再翻过山坳至436 m毕拿山山顶,最后沿平均坡度为41.5%的台阶步道降至332 m的大风坳郊游地点。其余路段往往沿着引水道或车行道,坡度均小于4%,十分平坦易行。

图4 港岛径地形剖面

2.1.4 主题丰富

依据市民郊野活动的不同需要,远足径分为树木研习径、自然教育径、家乐径、晨练径、历史遗迹径等多种主题。如港岛径中的香港仔自然教育径因拥有多种亚热带本土树木而专供环境生态教育使用。薄扶林家乐径距离社区较近并且简单易行,适合作为家庭健行路线(图5)。香港仔健身径是一条中等难度的缓跑环线,沿途共设有13个不同类型的的健身设施站,为市民提供了多样的健身选择。

图5 薄扶林家乐径

除了广大市民能普遍参与的路径以外,港岛径还满足了极限运动爱好者和特殊群体的使用需求。龙脊段设有一段5.2 km的越野自行车路径,还有香港民航处开放的滑翔伞运动基地和冲浪海湾。第四段设有港岛唯一的复健公园,公园内设有无障碍的配套服务建筑和轮椅径,让行动不便的人士也可亲近郊野。此外周边还有一条盲人导行径,标识系统采用凸字设计,清楚指示出休憩亭、无障碍卫生间等的位置以方便使用。

2.2 游径与设施设计

2.2.1 路径

港岛径游径宽度基于山体现状条件,大部分在1.5 m左右,最窄处不足半米。游径设计强调生态环境低干扰,做法明显有别于传统的城市路径,路面材料最大限度减少人工痕迹。除特殊场地或路段有人工加固或硬化外,大部分为软质路面,传承了路径原自然路面属性,而松软的路面更适合于长距离的户外徒步。较陡路段会增加木材或块石挡土形成可踩踏的台阶(图6),这种无规律登山步道富有野趣,更融入自然。硬化路面采用不规则的自然石料拼筑,兼具防滑和耐磨的特点。

图6 港岛径木材台阶的路面

2.2.2 服务建筑

港岛径和郊野公园共享管理服务建筑,大部分为已有的历史建筑改造而成。林边生物多样性自然教育中心位于香港鰂鱼涌柏架山道,原本是上世纪太古糖厂高级职员的住所,属于二级历史建筑,由于具有特色的红砖外墙而又称“红屋”。在东区区议会的支持和建筑署的技术支援下,红屋在2012年成为香港首个生物多样性自然教育中心①数据来源:郊野乐行网站 https://www.hiking.gov.hk。设有主题展览廊、多功能会议室、资源室、活动室和自然园区,介绍香港珍贵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也为学校、机构及公众提供自然教育、野外研习和自然导赏的活动(图7)。

图7 林边生物多样性自然教育中心

此外港岛径还有两处游客中心,分布位于薄扶林和香港仔,均为古建活化更新而成,促成了港岛径上自然与文物古迹保育的完美结合。

2.2.3 康乐设施

港岛径的各类设施主要集中于每段游径的起点和终点(图8),这样的布置方式既便于游客的使用,也避开了郊野公园的生态保护核心区,从而避免了大规模建设对动植物生境造成干扰。港岛径因邻近市区未设露营地,但沿途设有多个郊游地点和烧烤场地,因地制宜,面积从几平方米至几千平方米不等,部分交通便捷的地点还设有加水站、健身设施和儿童游乐设施。山顶观景台面积2~8 m2,布置十分灵活,指示牌上标注有所观赏景色的图文说明,直观地指示周边景点的位置及名称。

图8 凉亭

厕所包括固定及环保可移动2种。固定厕所通常为橘红色砖瓦坡屋顶,造型较为朴实又醒目,方便人们辨认,最远距离约6 km设置一处,小型环保厕所布置在段落较长途中。所有构筑物大多数为木结构深褐色两坡顶的亭子,少量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六角亭,样式统一,造型朴实,用色低调,具有实用性、经济性与景观协调性的特点。

2.2.4 标识设施

港岛径的安全性与系统性尤其体现在标识系统上。每段路径的起点、终点、决策点及活动场地周边,都会出现带有身负背囊行者图案的港岛径logo的方向标识。有时标识在就地取材的木桩上,有时也会刻在脚下的路径上(图9)。远足径按每500 m等距布置标距柱,港岛径共设有100个,通过统一编号便于游人推测行走的距离,也有助于发生事故时求助人报告准确位置。

图9 带有港岛径logo的标识

3 港岛径管理运营经验

3.1 植被优化与修复

郊野公园作为港岛径的基底,拥有港岛仅存的低地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重要生态价值。港岛径投入使用后,渔护署在郊野公园的保护管控基础上,多年来坚持不懈地致力于路径两侧的山体植物优化和斜坡绿化两方面的修复工作,保证了生态基底长盛不衰。

香港在20世纪70年代郊野公园建设初期,为了迅速为荒芜的山坡盖上植被改善郊野的景观和防止水土流失,选用了一些生命力强而且生长迅速的外来品种,例如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及红胶木Lophostemon confertus等,这些品种并不适合为本地野生动物提供适合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因此为提升生态价值和生物多样性,渔护署首先对老化、枯萎或不健康的外来品种树木进行疏伐,再种植原生品种树苗,尤其是增加能提供果实和花蜜给野生动物作食物的植物品种。2009—2019年,渔护署在郊野公园范围内栽种了约80个原生品种树苗,总数近十万株①数据来源: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网站 https://www.afcd.gov.hk。如今,在郊野公园内种植的树苗超过80%为原生品种,包括黧蒴锥Castanopsis fissa、大头茶Gordonia axillaris、润楠Machilus nanmu、木荷Schima superba及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等。

此外,渔护署结合香港“长远防治山泥倾泻计划”,以阶梯状结构改善港岛径两侧的人工斜坡坡度,采用原生植物和泥石坝进行可持续的斜坡绿化工作。目前此项工程已成功将山体滑坡风险水平降低至25%[12],保证了远足径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也减少视觉上的突兀,远足径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3.2 安全保障管理

远足径管理的基础是保障游人的人身安全,满足特殊情况发生的特殊需要,比如医疗急救、紧急情况下的疏散和救助等。港岛径的安全保障体现以下3个方面:

1)信息开放共享:渔护署官网和郊野乐行网站均有详细的路线信息、设施分布情况和远足安全指引以供游人出发前的行程规划,并提供了警署、护理站和求救电话的位置坐标以备不时之需。

2)高危地点的警示与防护:由于近年偶然有涉及远足人士的意外发生,渔护署已在曾发生致命及严重意外的高危地点加设警告牌和防护设施,提醒游人切勿进入有潜在危险的地方。相应的高危地点资料也可以官网上获悉。

3)移动电话呼救系统:港岛径沿途布置了18部紧急救助电话,随着智能手机普及,渔护署和香港通讯业联会推出了“GPS远足留踪服务”。每次远足前启动“郊野乐行”APP及其“远足留踪服务”功能,便可由GPS自动记录位置。有关数据将储存于服务中心,一旦遇上紧急情况可迅速翻查,加速搜救行动。香港通讯事务管理局办公室会定期对港岛径的手机网络覆盖情况进行了核查,对于局部偏远未复盖路段还推出了特殊服务:如在远足时定时将标距柱上的编号以短讯发送至“50222”,搜救队伍即可迅速定位①数据来源:郊野乐行网站 https://www.hiking.gov.hk。

3.3 多元化的社会参与

港岛径生命力的长久保持,源于渔护署和非营利性的基金组织参与运营和宣传,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力量。其中包括了渔护署与教育局合作举办的郊野定向、野外研习、手工作坊、校际比赛等学校活动,与大潭笃生态教育中心合作的湿地知识推广活动,还有与NGO组织“郊野公园之友会”、香港旅行远足联会携手开展的“郊野同心义工计划”“远足植树日”等义工活动②数据来源:郊野公园之友会网站 https://www.focp.org.hk/,以及由专业人士带领供自然爱好者参与“香港郊野全接触”的野外研习活动等。

据统计,目前全港每年参与活动的市民在30万人次左右③数据来源: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网站 https://www.afcd.gov.hk,用实际行动来实现远足径常绿永在。这些活动不仅有效地利用了郊野公园资源,增加了人气,提升港岛径知名度及社会价值,而且增强了大众保护自然生态的自觉意识。

3.4 花事活动组织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日益提高,在花期或者红叶观赏期去户外欣赏大规模的自然植物景观逐渐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渔护署官网会对枫香、乌桕Triadica sebifera的红叶指数以及大头茶的开花指数进行情报,以吸引更多的游人参与花事活动,增加港岛径的利用率。

4 对远足径建设运营的启示

基于香港港岛径在建设和管理运营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对我国其他城市推进远足径的建设和运营提出以下5点建议:

1)远足径的建设应遵循以自然本底的生态保育为前提,注重对生物生境和自然地形的保护,做到最小干预。在管理和运营中也应重视植被的修复与维护工作,包括树种优化、修复受损山体等内容。

2)远足径的任何游径和服务设施的建设须符合自然的整体利益,提倡适度设计,减少人工痕迹。游径路面以就地取材为原则,多采用软质路面。服务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设施进行改造再利用。其他设施尽量集中建设,避开生态保护核心区,与郊野景观相协调。

3)远足径应拓展功能,实现价值提升。通过布置自然教育基地,增设自然教育主题游径和科普解说设施,以及相关的科普书籍和网络推广,成为面向公众的自然课堂。增设不同运动健身主题的支线和场地,融入越野自行车、野外定向等其他郊野运动项目,充分考虑儿童、老年人、特殊群体差异性的使用需求,拓展全民健身新空间。

4)强调使用者的安全保障。具体措施包括线路与设施信息的开放共享、建立完善的标识系统,高危地点设置警示与防护,建立覆盖偏僻区域的网络求救系统。

5)管理中以远足径为载体策划组织一系列公众参与活动,如学校活动、社团及义工活动、户外赛事、花事活动等,让市民积极融入其中,发动全社会的共同力量共同实现远足径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这对于提升城市活力,提升城市正面形象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郊野公园香港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在公园里玩
香港ifc商场
香港
香港的郊野公园
一见如故
香港争论是否开发郊野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