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科技创新区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研究
——以杭州市未来科技城为例

2022-09-17 06:33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平衡建筑研究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通讯作者
建筑与文化 2022年9期
关键词:人防空间规划规划

文/黄 杉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平衡建筑研究中心) 正高级工程师 注册规划师(通讯作者)

王 敏 浙江大学 博士研究生

徐逸程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工程师 注册规划师

朱云辰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平衡建筑研究中心) 工程师

郑昕文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工程师 注册规划师

引言

2019 年,地下空间规划被正式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国土空间规划步入“新形势”。由此,国内各专家学者也针对“集约化利用”“多元化利用”等议题展开了对于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的研究工作[1-3],而在国土空间视角下研究地下空间开发规划的成果目前较少,有针对地下空间规划体系[4]与交通专项规划策略[5]的研究成果,分别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地下空间规划制度的完善进行了一定探索,为后续相关研究打下一定基础;本文以杭州未来科技城地下空间规划项目实践为例,结合国内外地下空间开发经验与多元化需求分析,构建“高密度科技创新区域”地下空间开发模式,以期为之后杭州市其他地区乃至市外、省外地区的地下空间开发提供依据与借鉴。

1 国内外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实践与研究经验

1.1 国内地下空间开发研究背景

20 世纪60 年代开始,我国进入“备战备荒”时代,以此为契机,全国开始了地下空间建设的浪潮[6]。起初,基于“广积粮,深挖洞”的政策背景,建设地下空间的主要目的是应对未来可能发生战争中的空袭行为,建设客体一般为军事用途为主的防空洞[7];随着时代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对于地下空间也有了更加多元化的需求[8];当前地下空间规划建设重心逐渐从备战转变为民生等更复杂的多元需求,同时,可开发的浅层地下空间随着快速发展建设而逐渐减少,如同杭州正在形成越来越多如“未来科技城”这类“高密度地下空间”[9],这也致使地下空间的研究重点方向逐渐从对外防御转变为集约化、节约化与高效利用等方面。

1.2 国内外实践与研究经验借鉴

国外对于地下空间开发的实践与研究的成果多见于日本、英国及美国等国家[10]。“二战”后,日本等国家开始以法学和城乡规划学的视角思考美国空中权制度所带来的影响[11],以求对战后国内城市发展有所帮助。有日本学者曾提出在地下建立封闭式循环系统的构思,以深度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该系统在能源生产、改善城市质量等方面表现出色,对于地下空间开发在城市巨型系统中所能起到的作用这一问题给出了十分完整的解答,这一构思至今仍是后人研究地下空间开发规划技术的理论基础之一[12];同时由于日本国土面积与人口比例原因,集约化发展地下空间也是其主要研究目标之一,由此有学者提出“地下大深度公用设施复合管线系统”来思考集约利用的问题[13]。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探索出“先污染,后治理”这种规划思路的国家,于是关于英国的地下空间规划技术,目前更侧重于环境保护以及对应的技术方面革新[14]。美国则对地下空间开发功能分化提出一定思考,将地下空间分化为工作、工业、交通等五个大类,这一分类方式为后续地下空间规划研究乃至国内外的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框架都提供了一定基础[15]。

相对于英国、日本等国家,我国开展地下空间利用开发工作起步及相关研究工作较晚。从1970 年“平战结合”理念下才正式开始关于地下空间的生产生活,1994 年,童林旭教授完成了我国第一个将地下空间开发规划进行体系化研究的成果[16];在上述基础上,当今我国对于地下空间研究的主要方向在于不同地类下的开发与管理策略[17-20]、规划编制技术探索[21]以及开发适宜性评价[22]等,地下空间规划工作也正在往综合化、系统化的方向不断完善。

1.3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发展趋势

自2019 年地下空间规划正式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后,国内一二线城市迅速展开在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新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工作,而当前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工作中还存在安全隐患、缺乏统一规划、信息化管理落后[23,24]等问题,这些也是当前有关地下空间规划研究的主要方向;与之相对的,将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地下空间开发相结合的研究目前较少,大多关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完整研究都处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前;此外,目前高密度区域的地下空间都存在互联互通、公共空间及其他支撑创业企业的生活生产等问题,故在当前地下空间环境中进行创业创新存在一定困难[25]。

近来,人防综合体的规划建设正在成为地下空间开发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的人防综合体工程的建设工作会结合基础性的地下工程建设工作一并考虑,重点包含人防地下室布局、平战转换方式等[26-28]。但是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工作中,人防方面也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如现参照的主要规范《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 50038-2005)》至今已有16 年之久,其中大多数条文已不符合当前人防建设的实际需求;此外,目前的人防综合体或类似项目的规划建设主要以单点、单线的人防工程为主,未形成防护片区人防综合体的体系,上述问题都对人防综合体的连片成网与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互联互通形成一定的障碍。

2 未来科技城地下空间特征及问题

2.1 开发利用现状与特征分析

杭州未来科技城地下空间规划面积113 平方公里,位于杭州市中心城区西侧;杭州未来科技城投建晚、发展快,在各个方面都存在“新特征”:首先在地上空间规划中,将区域的主要地位定为高新产业研发与开发,在此基础上划分为“研发生活”“综合服务”“科教生活”三大板块(图1),聚集了大量研发、教育及相应的配套功能,并结合湿地资源,在周边地区配置作为附属地位的居住区,这类模式在业态、功能与配套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新颖性;此外,在地下空间规划中,未来科技城目标打造成“创新高地、中国硅谷”,在交通设计方面严格与相关规划内容衔接,兼顾人才战略与人防综合体的建设需求,在规划起点、规划要求、规划品质方面也都有较高要求。

图1 未来科技城地上空间规划总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2 现状存在问题与需求分析

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方面,如今未来科技城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相关交通规划还未敲定,其不确定性影响地下空间发展判断;同时,还存在现状建设均相对独立、空间使用功能较为单一、开发利用的管理法制不健全等问题。

基于上述“新特征”及其衍生出的发展问题,研究将存在问题具体分为“个性问题”与“共性问题”两类。“共性问题”指针对缓解现状发展矛盾问题,对基础性配套设施作出重点建设的地下空间,包括地下交通设施等,解决共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整合好现有资源;“个性问题”指以进一步提升人居生活环境与品质、提高土地利用率为原则所建设的地下空间,包括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商业商务设施等,解决个性问题的关键在于优化好基础设施。

基于“个性问题”与“共性问题”,研究提出应对的“个性需求”与“共性需求”。个性需求包括以人居环境改善为主要目的,以更好地吸引人才入驻的生活品质提升需求;以集约开发利用为主要目的,以更多地加入配套设施的开发效率提升需求;以产城融合为主要目的,优化园区生活流畅性的功能有机结合需求;还有以提升基础设施水平、附加战时功能为主要手段的兼顾人防需求。共性需求则包括地下交通等当前全国各地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中皆有纳入考虑的建设需求。

3 地下空间开发规划模式探讨

3.1 顶层设计

首先,在地下空间开发规划的初始阶段,应根据现状地下空间利用问题,以及地下空间相关规划,分析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根本入手点和思路。根据科技城发展定位、功能区块、用地布局等,分区、分类分析地下空间开发需求,分区、分类并从总体视角制定策略。之后,重点以轨道交通沿线与区域中心地下空间为主要切入点,从开发潜力、发展条件等方面构建地下空间总体开发利用思路,包括开发功能、强度模式和系统形式;在总体布局的基础上,明确地下空间结构与人防综合体的规划布局,再结合用地规划、轨道交通,明确地下空间重点开发区域。分析地下空间互联互通影响因素,对地下人行与车行连通的需求区域进行分析,并提出连通方案。对重点区域内地下空间多功能系统汇聚地区,提出地下空间设施之间相互协调的解决思路,以及分期实施预留的可行措施,针对区域地下空间开发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建议。

同时,未来科技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需要加强与各种地面规划协调以及与地下空间各类专项规划的横向协调。研究对各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对应的总体规划均进行梳理,并提出了对应矛盾点的解决思路。

最后,地下空间规划应做好与“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衔接,在各个规划阶段均应对地下空间做好布局和安排,对地下空间的空间布局、功能构成、用地范围、建筑规模、互联互通、人防要求及设计条件在各阶段明确并进行有效传导,建立纵向传导机制。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编制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的基本依据,未来科技城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与城市性质、区位关系、空间布局(公共中心布局)、功能定位、城市发展策略、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布局等要素做好衔接。

在地下空间专项规划阶段,应落实功能定位、发展规模、发展方向等内容,并对规划范围内的地下空间做出空间布局、各类设施规划、重点地区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等专业性内容,并对地下空间的总体布局、交通、公共服务、市政、防灾和人防等内容做出布局,对后续详细规划中的地下空间部分做出指导。

在详细规划阶段,需要落实各地块地下空间的空间使用、空间容量、交通设施、市政设施、人防设施、城市设计等指标,提出地下空间建设的强制性控制内容和引导建议。其中,使用控制包括地下空间的控制边界、控制范围总面积和使用功能等规定性指标,容量控制包括地下空间的地下限深、层数、地下地上比、覆土厚度、最大开发利用比例、经营性开发利用比例等规定性指标。交通设施主要对地下停车位、出入口位置、连通通道预留、轨道交通控制线等规定性指标。城市设计一般作为引导性指标,但在重点人防综合体地块内,人防与普通地下空间的比例分配、人防功能用途、人防空间容量等指标可做强制性控制规定。

3.2 总体布局

依据相关规划及区域特征,规划确定未来科技城重点片区地下空间总体发展结构为“双核、一区、四片”的地下空间总体发展结构(图2)。其中,双核指结合未来科技城CBD 核心和公共中心,并衔接轨交站点,为地下空间开发核心;一区指以地面公共服务十字型区域为地下空间重点开发片区;四片则指将未来科技城除公共中心地下空间重点片区以外的区域,划分为居住片区、产学研片区、产业片区和湿地片区四类。

图2 地下空间发展结构(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在纵向传导方面,总体布局的规划内容对标《未来科技城重点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继承了地面规划形成“两心、两轴、三带、四区、四节点”空间结构的主导思想,维持了地下空间两大开发核心,即CBD 核心与公共中心分别于地面的商业服务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对应。研究分析了未来科技城地铁线路的规划,优化了本次未来科技城地下空间的发展结构,即在地下空间重点发展区的选择上,本次规划将轨道交通3 号线、5 号线、机场快线等地铁站点的周边区块划为地下空间重点开发片区。两套结构分别以轨道交通和道路交通为基础,相辅相成,针对未来科技城“两核”或“两心”的开发,构建“地下商业+文娱+停车+公共通道+人防+其他”的地下公共联系空间。

3.3 重点地块深化

最后,规划选择创景路站、创远路站、葛巷站、凤新路站、绿汀路站、仓兴街站六大站点作为重点地块,分别从业态布局、立体控规构想、使用控制、容量控制、地下交通规划控制、节点设计、规划实施措施等方面进行分类讨论。

以创景路站的立体控规构想(图3)为例,规划以地面控规的要求为基础,设定规定性与引导性两类指标,对地下空间进行控制;对功能布局、地块边界、地块面积等内容设定规定性要求,明确各地块地下空间的控制边界、控制范围总面积和使用功能;对步行系统、人防比例、城市设计等内容设定引导性要求,对部分节点设计提出引导性建议,通过将单侧下沉广场改为双侧式等方式,增加使用空间等。

图3 创景路地下空间立体控规构想(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结语

研究基于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国内外地下空间实践与研究成果,对具有“高密度科技创新区域”特征的杭州市未来科技城地下空间规划提出了一种理论体系,并提出杭州市未来科技城地下空间开发工作后续展望:(1)规划对地下空间产权未作出明确规定,需要在后续工作中对产权问题进行进一步明确。(2)地下空间规划的实施也需要依靠完整的地下空间信息系统,后续的工作中也需要加强相关信息的采集、处理能力,并建立对应的数据库,有助于后续工作开展。

猜你喜欢
人防空间规划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城市规划路径思考
建筑设计中的人防工程设计
基于北斗三号的人防警报控制系统及应用
人防结构设计疏漏的思考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国土空间规划的法理和机理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规划·样本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