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型传统村落第三空间的演化分析
——以浙江省丽水市堰头村为例

2022-09-17 06:33季昊雯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9期
关键词:村落空间旅游

文/季昊雯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硕士研究生

刘 声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讲 师(通讯作者)

李王鸣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教 授

引言

传统村落是我国地域文化和农耕文化沉淀的载体[1],一定程度上保持着具有地域特征的沟通与交往方式,普遍存在依据人的需要和感受而形成的社会活动与人际交往的空间场所,是村落共同体延续的重要物质载体。

传统村落因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与自然资源,是有别于城市和普通乡村以外的一种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系统,成为各地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随着旅游市场的逐步扩大,旅游型传统村落作为乡村地区人类聚居的一种形式,是一个复杂且与时俱进的系统。原以村民为主体的传统村落转向村民与来访者的共存[8],多种利益个体的需求差异复杂化,导致旅游型传统村落面临着空间转型需求迫切、设施建设需求高、建设或开发性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鉴于此,文章引入第三空间概念及其分析逻辑,尝试剖析旅游型传统村落第三空间内涵,结合浙江省丽水市堰头村案例认识其空间演化特征与影响机制。从而因地制宜为旅游型传统村落资源活化利用、增强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保持传统村落文明原真性等研究与应用提供借鉴,并为传统村落整体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理论理解与实践支撑。

1 旅游型传统村落第三空间及其属性

1.1 第三空间相关概念及其特征

美国社会学家Ray Oldenburg(雷·欧登伯格)在其撰写的The Great Good Place(《绝好的地方》)一书中指出城市的酒吧、咖啡店、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不受功利关系限制的空间为“第三空间”。Oldenburg 强调,“第三空间”作为独特的公共场所对社会交流发挥着作用,它们为社会交往、社区建设和情感表达提供了一个偶然的场合,是许多个用于满足人们多样化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功能各异的空间。

1.2 旅游型传统村落第三空间

国内多数学者根据不同的视角对传统村落进行分类。例如从传统村落所处地形可将浙江传统村落划分为滨海渔村类、盆地块状类、平原傍水类、丘陵不规则类等七种类型[9];基于多维价值视角将传统村落划分为建筑遗产型、民俗文化型、特色产业型、生态宜居型、综合型[10]。根据村落产业和居民收入来源特征分为旅游型、工贸型和务工型[11]。旅游型传统村落以保护与旅游相结合的更新方式,其特殊的社会、经济、人口结构,村落内部空间得到了可持续的活力,因此本研究针对旅游型传统村落进行研究。

1.3 旅游型传统村落第三空间属性辨析

旅游型传统村落第三空间的属性包括“公共属性”“空间属性”“中立属性”。从宏观的角度看,第三空间具有与公共空间相同的属性,多数是使用者自发选择的特定空间,相对固定且延续社会关联形式和人际交往结构方式[12]。第三空间与公共空间相比存在诸多差异,主要体现在用地属性、社会结构、活动组织形式等方面。旅游型传统村落第三空间的属性具体表现为:一是社会的“公共属性”,其场所公共精神、公共价值是传统村落的社会构成要素,它是容纳村民自由地进行日常生活、邻里交往以及公共事务、仪式活动、旅游商业服务等功能多样化的空间;二是物质的“空间属性”,其涉及空间场所和物质形态;三是交往的“中立属性”,其涉及社交关系、社会结构等,在旅游型传统村落社会交往行为的多元化、社会关系的稳定密切化的趋势下,第三空间权属也通常具有自愿、中立的性质(表1)。

表1 旅游型传统村落第三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差异比较(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1.4 旅游型传统村落第三空间的类型

基于旅游型传统村落第三空间的概念与属性,可以将其空间类型主要分为文化、社交、弹性第三空间等三类。文化第三空间,是文化展示的空间,也是传统村落的重要名片,具有凝聚宗族、文化传承的作用,可以为村落创造旅游吸引点,使村落更富有标识性;社交第三空间,为来访者提供多元服务的空间,也是村民与外界交往的契机空间,具有商业服务、社交活动的复合性功能空间;弹性第三空间,包括了私密空间、开放空间,也包括了从私密空间到开放空间的过渡空间,构成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交往需求网络,空间功能受到社会活动的主要群体行为对其产生的重塑作用(表2)。

表2 旅游型传统村落第三空间的类型(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2 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与空间识别

2.1 研究对象

文章选取了第四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堰头村作为研究对象。堰头村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通济堰的渠首,历史格局和自然风貌独特,较好地保留了徽派和浙闽赣建筑技艺传统风貌与肌理格局而得名,是资源活化、旅游发展的典范。从2007—2019 年的十余年间,堰头村着力挖掘和展示其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包括村落中的建筑及其内部空间、村落格局肌理以及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发展、转型、保护、更新的过程。

2.2 数据来源

根据旅游型传统村落第三空间的概念特征、属性与类型,研究所采集的数据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是反映实际旅游型传统村落第三空间的演化特征、影响机制的文献资料、官方数据等;二是体现现状传统村落发展特征的第三空间及其功能类型的影像资料等;三是通过现场勘探、纸质问卷、空间计量等方法获取主观性数据,并通过官方资料和网络新闻资料收集,获取相关年份的文字资料和数据。

2.3 空间识别

本次研究堰头村的空间村域范围共20.52公顷。从2007、2019 年两个时间段对堰头村第三空间的空间规模、空间分布、空间功能进行分析,据此将堰头村的第三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判断。

1)受力方向对连接力大小有着明显的影响,其中180°角度下受力时连接力最大,随着角度的减小连接力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到0°时连接力达到最小。

通过实地勘探与空间计量数据辨析,浙江丽水堰头村拥有了文化第三空间26 处、社交第三空间10 处、弹性第三空间39 处。其中文化第三空间,例如通济堰(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叶流芳(古民居)、节孝流芳(牌坊)、文昌阁(庙宇)等。社交第三空间,例如驻85(民宿)、香樟水桥(民宿、农家乐)、堰头村放心示范商店(商业设施空间)等。弹性第三空间,例如门前空间、街巷空间等(图1)。

图1 堰头村的第三空间(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 堰头村第三空间演化特征分析

3.1 空间规模逐渐扩张,结构不断优化

第三空间通过不断地更新与重构,为当地村民与外来访客提供和谐相处的空间场所,从而适应对现有经济、社会、空间结构、人群交往模式的需求。第三空间规模的扩张体现在:文化第三空间新建两处;社交第三空间新建共计8800 平方米,用于商业出租、民宿及农家乐的场所空间明显增多;弹性第三空间共计新增23 处。

第三空间规模扩张中的结构调整体现在,文化第三空间的发展相对稳定,延续位置、形态、规模以及部分传统活动;当地村民及外来投资经营者借助私人住宅空间,建设具有村落特色的产业空间场所,来源逐渐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转向住宅用地,2019 年56.2%的社交第三空间用地性质源于住宅用地;弹性第三空间因其空间形态上的中立属性,用地性质包括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用地来源于产业用地与基础设施用地。第三空间的结构特征整体呈现出优化的规律,对传统村落肌理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较高程度保持相对稳定的村落空间结构特征。

3.2 空间分布呈“线面集聚,多点分散”,密度呈向心性

2007—2019 年间,第三空间分布不仅在村落中心区域(沿溪商业街两侧),同时向西侧的村入口主要通道两侧线性拓展。文化、社交第三空间形成具有空间边界与功能的“面状”空间;弹性第三空间单元呈“点状”分布于村落四处,通常依附于文化空间与社交空间等物理空间,密度呈向心性,分布数量大、范围广。第三空间功能特征呈抱团状,功能随机、活动流动。随着村落沿溪商业街的业态丰富,第三空间表现出较强的向心力与活动承载力,形成提供简单性的日常交往、休憩的空间,发生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的交往活动。

3.3 空间功能趋向复合,传统功能逐渐弱化

由于堰头村具有聚族而居的社会生活结构,2007 年处于发展初期的第三空间功能类型较为单一,表现为以宗族为核心的空间。第三空间在满足当地村民生活交往的基本需求的同时,为传统村落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旅游产业发展背景下,各种传统和新兴的文化活动增加了对于第三空间功能的转型需求。第三空间出现传统功能逐渐弱化的趋势,趋于多种传统与现代的空间功能在有限的空间内相互包容,和谐发展。

第三空间功能复合转型具体体现在,空间功能类型逐渐趋向多样化,多种不同的功能在有限物理边界内复合。第一,文化宗祠等古建空间,在保留原始文化展示功能的同时,注入文创服务、体验馆等新型功能。第二,通过为人群提供相对于静态的场所,沿溪北侧的底层建筑逐渐改建为商铺、茶馆、农家乐等复合型社交第三空间。为村民与来访者的必要路径与自发性活动提供开放场所,强化了空间的日常生活交往、商业服务的功能。第三,非沿溪的建筑大部分延续了原有的私人居住功能,一部分将私人居住空间改建,向出租及家庭旅馆的复合功能转变。

4 旅游型传统村落第三空间的演化机制与作用

旅游型传统村落第三空间的演进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是由各种社会因素相互影响而产生的结果。

4.1 资金的多元投入

近年来,包括国家补助专项资金、区级财政资金共投入保护资金1000 余万元,对通济堰、文昌阁、龙庙及古民居等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并建立了通济堰保护管理、档案管理和三维展示三个数字化平台,同时增建民俗农耕馆、通济堰水利陈列室等。政府资本投入奠定了堰头村第三空间演化的基础,有效地保障了空间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丰富的旅游价值获得社会普遍认同。

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村落不再是单一面向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的载体,来访者的衣食住行、经营户的盈利需求等也需要在村落内部得到满足。据统计,2019 年底堰头村有18家民宿、11 家农家乐以及16 家手工艺、小商超、农业采摘观光园等。个体农户、村集体、企业等社会资本发挥其自身优势,不断地挖掘生态和传统文化资源,进一步整合了村落空间资源。空间功能延伸至更完整、更稳定、更丰厚的多元结构,形成具有村落特色的第三空间体系。通过资金的多元投入,扩大了村落第三空间的规模,并促进村落第三空间的分布与空间组织模式,在村落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使传统村落的内涵价值获得广泛社会认同。

4.2 存量空间的动态优化

在社会经济发展、村民自身需求增大的社会化过程中,城市与乡村显著的差异使传统村落吸引力逐渐提升,村落内部与外部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村落内逐渐形成了商业服务、观光游览、休闲住宿等不同功能类型的第三空间单元。一方面,村落内部原本适用于本地村民的存量第三空间基本保留原始功能,出于使其得以最大化发挥作用,不断优化村落内部的原始建筑空间格局与形态,服务于社会的利益诉求而进行更新改建;另一方面,存量空间逐渐被相对多元、包容的第三空间所迭代,用地来源从农林用地为主转向以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住宅用地、产业用地为主(表3)。

表3 堰头村各类型第三空间的新建与改建空间的比较(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4.3 文化价值与村落活力的提升

自2007 年至2019 年,旅游产业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村民回流,常住人口从200 多人升至800 多人,多数从事景区管理、民宿及餐饮经营等。旅客接待量达176.96 万人次,门票收入2201.51 万元,旅游综合收入2.3 亿元。堰头村在传统民居、街巷、入口等第三空间节点不断注入旅游服务功能,如懋德勤学、南山映秀等第三空间,引入了新颖的、活力的功能体,形成具有村落特色的第三空间及其衍生的文创产品等。

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当下,旅游型传统村落的第三空间作为民俗文化流动升值与传承的空间载体,是传统村落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传承悠久且富含特色的传统村落文化,国家不断地提高重视并出台相关的保护政策,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和古民宅逐渐被社会所熟知。城市与传统村落显著的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的差异,村落文化价值的提升,使传统村落的吸引力逐渐提升。众多都市访客带来的城市生活理念,深深地影响和改变着村落,激活了城乡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旅游经济也逐渐成为了村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结语

本文引用了“第三空间”的概念,从理论上解释了“公共”“空间”“中立”属性,将空间类型分为文化、社交、弹性第三空间。通过丽水市堰头村的案例研究分析,从实践层面揭示了第三空间规模、分布、功能的演化规律。堰头村第三空间的演化规律特征体现在:一是空间规模扩张,用地结构优化;二是空间分布呈“线面集聚,多点分散”,密度呈向心性;三是空间功能趋向复合,传统功能逐渐弱化。堰头村第三空间演化机制表现为:一是政府干预与外来资本介入成为了村落第三空间发展的主导地位;二是旅游型传统村落不断地适应着现代化产业对现有社会、经济、人口的需求,不断地激发存量第三空间的格局形态与功能的动态优化;三是第三空间通过多途径拓展,民俗文化价值、村落活力两者相辅相成并得到持续提升。该研究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有力支撑,延伸了传统村落空间资源认知边界及服务范围,为有效认知传统村落存量的空间资源利用提供理论研究基础,并为分类型、针对性地推进传统村落活化与保护规划提供研究基础。

猜你喜欢
村落空间旅游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