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广西合浦廉州古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2022-09-17 06:33吴桂宁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与文化 2022年9期
关键词:廉江合浦北海

文/吴桂宁 华南理工大学 教 授

黄创颖 华南理工大学 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

引言

合浦古代又名廉州,位于广西南部,南临北部湾。自秦代以来,它是广西连接越南和海南的重要枢纽,凭借贸易、盐业与珍珠业兴起于南流江下游出海口一带。宋代官府注重盐的仓储与运输,为将合浦沿海盐场统一管理,北宋元佑三年(公元1088 年)在现廉州古城所在地修筑土城。明代初期朝廷重视对外贸易,合浦凭借珍珠业与航运业繁荣一时;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 年)城墙向东拓展50 丈(约160 米),自此合浦城区初具规模,在其后的明、清两代(15 世纪—19 世纪)城区范围没有发生较大改变。

鸦片战争爆发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清朝与英国签订《烟台条约》,合浦县下辖北海被迫开埠,并在廉州设立“厘金厂①”分厂。被迫开埠后,城市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出现了新的建筑类型,但城市原有的格局并未发生较大改变。清末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百多年时间,是廉州城市由农业时代格局走向现代格局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奠定了廉州城市现今基本空间格局与发展方向,因而研究近现代廉州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对于优化其城市空间形态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1 古代廉州古城的演变与发展

1.1 宋代以前城市的选址与迁移

廉州古称合浦,“合浦”中“浦”意为水边的地方,因其地理位置位于大海与南流江交汇之处,因而名为“合浦”[1]。秦始皇为方便对越作战,派人凿通灵渠,将长江-洞庭湖-湘江-灵渠-桂江-南流江的运输路线打通,合浦则成为了对越作战的战船制作及停靠点。汉代以后,这条运输路线的商贸功能得到极大挖掘,合浦由军事据点发展成为商贸港口功能的城市,一度成为北部湾区域的经济、政治重镇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口之一[2]。今廉州城南的草鞋村曾为合浦郡治[3]。汉代至南北朝时期,交趾(今越南)屡次进犯合浦地区,因合浦县城无险可守,故合浦郡治迁往了廉江上游(今浦北县泉水镇旧州),并划入新成立的越州,州治位于临漳郡(今浦北县坡子村)。南朝梁(公元502 年),临漳郡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因而被废弃,越州州治迁往临近的合浦郡(今浦北县泉水镇旧州),并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 年)改名为廉州[4]。宋朝时期地区相对和平,宋元佑三年(公元1088 年),为寻找气候更为适宜的地区并更好地控制沿海盐场,将廉州州治迁往海门镇(今合浦县城)[5]。宋元佑年间建立的合浦土城[6],历经明清两代的建设初具雏形。元代至明代早期,官府鼓励发展对外贸易,元代一度在合浦设立“市舶司”,管理往来朝贡、贸易的商船,廉江西岸的市集已经成长为了对外贸易的集散地。明朝初期,合浦城市建设也迎来了城市建设的高峰,多次增筑城墙。明代中期至清代,官府严格管制对外贸易,合浦匪乱兵祸、自然灾害不断,城市建设总体陷入停滞(图1)。

图1 合浦县址变迁示意图(公元前111—公元1096 年)(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2 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与建设

漕运商贸与廉州早期城市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运送货物的商船需要等到涨潮,才能从入海口溯江而上,商船经九头岭行驶至海角亭停泊等待下一次涨潮[7],因而在廉江的中游,自发形成了商埠与集市。为统一管理商埠与沿海盐场,宋官府将府治迁徙至廉江东岸,此时城区范围较小,主要为官府与防卫机构,廉江西岸则为沿江分布的带型集市。

明初,得益于政府宽松的税收、徭役政策,城区人口逐渐增多,城市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大发展。廉江西岸的集市已经发展至2000 余米,设有桥西珠市、丝绸街和稻谷薯芋街。宋代土城不再能满足合浦增长的需求,先后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 年)和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 年)增筑西城与东城[8]。明末清初时期,对外贸易政策逐步收紧,合浦地区民不聊生、战乱不断,城市发展停滞不前,城西、城东集市一度被破坏。城市建设在清乾隆时期逐步恢复,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 年)在城南增设小南门,以便城市发展至南郊,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 年)知府康基田恢复城东集市,并将城内水系疏通。至此,合浦城市初具规模[7](图2)。

图2 明清廉州城区扩展示意图(1094—1764 年)(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 近现代廉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阶段划分

2.1 第一阶段——开埠后城市的突变期(1876—1949 年)

合浦县所辖北海被迫开埠后,城市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影响,廉州古城原本封闭的空间格局逐渐被打破,部分街道进行了拓建,城市向南发展,并出现了新的建筑类型,如骑楼(民国开始成规模)、教堂、操场等。

2.2 第二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发展期(1949—1978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20 世纪70 年代末期,城镇建设发展缓慢。原有城墙被改建为道路,街道进一步拓建,城市沿南部、东部主要道路呈带状发展,相较于上一阶段,其城市范围并未发生较大改变。

2.3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的大发展时期(1978 年至今)

20 世纪80 年代后,城镇建设发展迅速,合浦县开始有专门的城市规划。廉州城区发展以旧城为中心向城南、城东方向放射型发展。城市中心逐渐迁移至城南,道路系统进一步拓展和分级规划,城区范围迅速扩张(图3)。

图3 近代廉州城区范围变化图(1920—2017 年)(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 开埠后城市的突变期(1876—1948 年)

3.1 城市发展背景

清末时期城市的发展: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经朝廷批准,设立廉州北海海关。列强为将商品倾销至国内,在合浦设立“厘金厂”分厂(相当于现代海关),管理往来商船并从中抽取税金。

随着列强而来的,还有传教士、医生、西方的文化与技术,列强在北海租界内按照西方模式对城市进行规划与建设。租界内先进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水平对当地政府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城内开始大量出现骑楼、教堂、西式洋楼等西方样式的建筑[9]。清朝末期,合浦地区匪乱、自然灾害不断,城内多次发生兵变、鼠疫、火灾[10]。这一时期城市虽然出现了新的建筑类型,但城市建设停滞,城市形态及格局与前一时期变化不大。

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央政府推行西式的制度,学习西方的城市规划。在这一时期,合浦传统的较为封闭的城市形态与结构开始逐渐瓦解,城市由“街坊制”转变为完全开放的街道系统,城市出现了开放的公共空间与公共建筑,同时城市人口逐渐增长,城市逐渐向南部郊区发展(图4)。

图4 廉州清末与民国对比图(1876—1950 年)(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2 城市形态演变

清末时期,北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北海港的贸易规模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列强以北海为中转港,将货物通过水路或陆路的方式运抵广西内陆、云南及贵州,北海在合浦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由于廉江不能完全满足航运需求,列强为将商品与鸦片倾销至内陆,于宣统元年(公元1909 年)修建合浦至北海公路。在这一时期,虽然开埠是被迫的,但却在客观上一定程度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开始萌芽。

民国时期,合浦城市形态发生较大改变。封闭的城市空间逐渐开放,清代府衙在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 年)被辟为廉阳公园,并在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 年)修建灯光篮球场,清代县衙于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 年)被改为中山公园,并设有平民图书馆、亭院等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自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 年)城墙被逐步拆除,在部分月城的基址上兴建楼房、拓宽街道,城市郊区建筑逐渐增多。民国时期,汽车的出现改变了道路系统,原有的阜民路、中山路、青云路被拓宽,道路铺筑水泥,道路两侧房屋改建为骑楼,骑楼立面按照西式建筑立面建造。民族工商业在此期间得到了较大发展,城外出现了爆竹厂、纺织厂,城内西华路出现了发电厂、机修厂。

这一时期,城市形态发生了较大改变,道路系统逐步完善,建筑类型增多,城市向南发展的趋势得到进一步加强。但相比清代,城市范围并未显著增加,城市缺乏统一规划,城市肌理上呈现出一定的“拼贴”性。

3.3 影响要因

这一阶段,《烟台条约》的签订与北海的兴起在廉州城市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烟台条约》签订后,廉州下辖的北海被迫开埠。开埠标志着廉州城市近代化的开始,由传统城市走向近现代化。西方文化、技术也在这一时期传入合浦,受到北海租界内的先进的规划思想、精致的建筑设计以及被列强霸占的资源等因素影响,廉州地区的统治者及人民开始模仿西方的建筑形制及城市规划。

外国商船多为远洋航行的大船,北海港是北部湾地区众港口之中,唯一能够停泊大型邮轮的港口。北海原本是合浦下辖的一个渔港,凭借地理位置的优越逐渐发展成为帝国主义的良港。“厘金厂”、外国领事馆、医院、教会和商行等机构都设于北海。廉江虽然不能通行大船,却能通过帆船转运来自北海的货物,因此这一时期廉州航运日趋繁荣。廉州与北海的经贸联系进一步加强,同时由于城北地势低洼,城市在这一时期向南部发展趋势逐渐增强。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发展期(1949—1978 年)

4.1 城市发展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廉州城市百废待兴。廉州地区政府展开土地改革并积极发展工商业。经过三年的建设,地区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于1953 年施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在1952 年至1957 年期间,合浦县工业生产总值由454 万元增长至1993 万元,建立了一批国营企业,除制糖、制盐、炮竹产业外,还兴建了粮食加工厂与农机修理厂。

1958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受“大跃进”的影响,兴建了炼铁、炼油、煤矿、铅矿等重工业工厂,但由于原料、资金、技术缺乏,大部分项目匆匆下马,1961 年至1962 年工业生产总值连年下跌。1963 年“第三个五年计划”至1976年期间,工业生产计划不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工业生产水平徘徊不前。

20 世纪60 至70 年代,工业生产虽然处于停滞状态,但医疗水平不断改进,人口死亡率逐步下降,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县城外的车沟底、定海南、东圩等地建筑逐渐增多,但合浦的城市范围在这一时期并没有显著扩大(图5)。

图5 廉州1950 年与1978 年城区对比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2 城市形态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廉州城市建设迈入新的阶段,城市形态发生了较大改变,城墙拆除后被改建为环城道路,城市道路得到了翻新与拓展,城区郊区建筑数量逐渐增加。

1950 年至1957 年,城区改建道路1598 米,翻修街道533 米,新开辟道路三条。1958 年残旧的城墙被彻底拆除,城墙被分别改建为西华路(西南)、上街(西北)、城基西路(北)、解放路(南)、城基东路(东)[11]。至1970 年,廉江西岸的城区进一步扩展,阜民路向北延伸至文明路。

20 世纪60 年代后,城市商业中心由旧城中心的中山街迁移至旧城南边的解放路,电影院、新华书店、邮电局、百货大楼、工人文化宫均设于此路。

廉江在1949年前,仍可容纳中小型内河运船,并在下新桥、广州会馆处设有停靠点。其后,由于沿江建筑不断破坏河堤、建筑垃圾被倾泻至河道,廉江淤塞后逐渐失去了其运河的功能。

4.3 影响要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城市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廉州城市性质由近代城市逐渐走向现代化。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在政府的主导下探索发展。20 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城市建设有所停滞。

随着汽车运输的成熟以及廉江的淤塞,水运运输运载能力逐渐下降。至60 年代末,南流江上游修建水坝,主航道流量减少、淤塞严重,南流江基本失去了内河运输的功能。

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建设思想发生了转变,城市规划以苏联模式为范本,兴建了现代化路网系统,同时现代化工业开始起步,大批工厂出现在了城市郊区。至此,其城市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基础。

5 改革开放后的大发展时期

5.1 城市发展概况

“文革”结束后,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正轨,工业生产总值连年攀升,对外贸易逐渐恢复。至1991 年,全县的产品烟花、纺织品、轻工等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欧洲及东南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城市发展迈入新的阶段,城市形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城市彻底突破原有的旧城范围,至2005 年县城面积达到28.7 平方千米,相比1991 年增扩了1.76 倍。

1978 年,县政府成立了专职于城市规划的县基本建设局。1981 年聘请广西城市规划设计院第一次制定了专业的合浦城市规划。经多次修编后,合浦县城现代城镇体系初步建立,在原有旧城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和补充了城市绿化、公共空间,更为合理地组织地块功能。至2005 年,合浦确立了城区向东、南的发展方向,明确了与北海市连接、构建“一城系四区”的县城建设策略(图6)。

图6 廉州1992 年、1995 年与2017 年城区对比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5.2 城市形态演变

20 世纪70 年代末至80 年代,城区以旧城为中心向外围发展,先后修筑了北河路、沙窝街、还珠大道、南乐街等道路。其中还珠大道作为连接北海的重要道路,于1986 年拓宽铺筑沥青,城市商业中心进一步南移至还珠大道,县人民银行、工商银行、保险公司、珍珠公司等重要商业部门均设于此路。

同时其城市面貌发生较大改变,70 年代以前的建筑大多为2 ~3 层平房且与周边建筑间距不大,70 年代后单位大院、住宅小区大量兴建,占地面积大、较为封闭、层数多为4 ~6 层。80年代至90 年代,合浦开始进行城镇总体规划,城市开始按照规划方案进行建设,城市向南修筑还珠大道、定海南路、康乐路等道路,道路两旁大量私人住宅小区兴建。

进入21 世纪后,合浦城市发展更为迅速,原本的郊区已经成为了城市的新商业中心,老城区逐渐衰败。1991 年至2005 年间,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其总体规划进行了四次修改。在此期间,新建了还珠中路、还珠南路、廉州大道、迎宾大道等33 条城市道路。

至2013 年城区建设用地面积约为29.4 平方千米,相比2005 年增加了约2.7 平方千米。2015 年,在对原有规划进行中期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修订工作,将城市发展重点方向调整为优化中心城区[12]。

5.3 影响要因

在这一阶段,其城市的发展已经由专业化的城市规划方案主导,1981 年合浦县联合广西自治区城乡规划院制定了县城总体规划,此后先后于2005 年与2010 年制定新的规划方案,并多次根据城市建设实际情况进行修编,城市规划、建设更为科学合理。

改革开放后,北海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凭借着广西唯一深水港的地位,北海经济迅速腾飞,并于1983年将北海设为地级市管辖合浦。北海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合浦的经济,但由于国家政策对于北海的倾斜,其在地区内的政治、经济地位逐渐下降。

结语

从1876 年至今,不到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廉州古城发生了其城市发展史上最为重大的改变。中心城区人口由清末的不到2 万人发展到2018 年的22.2 万人。城区范围,由城墙之内不断向城南、城东拓展。

城市的被迫开埠开启了廉州古城近现代化的序幕,但廉州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为其地理区位与交通条件。廉州古代因南流江对外运输的便利而兴盛,同时在近现代又因南流江不能满足现代船只的通航,其地区经济地位有所下降。同时,对外贸易政策在其城市的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城市扩张无一不对应着当时朝廷对外贸易政策较为宽松的时期。反之,如果贸易政策收紧,边民则会失去重要的经济来源,社会动荡不安,城市建设发展陷入停滞甚至倒退。

现今廉州城市基本延续了其古代城市格局,其旧中心城区的路网结构相较于古代并没有发生较大改变,但近代以后,城内出现了大量公共空间,如图书馆、公园、体育场等,由较为封闭的城市形态走向公共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商业政治中心向城南转移,城市向东、南迅速扩张,形成了新旧城市中心并存的格局。

文章通过对近现代不同时期内的廉州城市形态进行比较,总结出了廉州城市发展的规律,发现并挖掘了其城市中心转移与城市范围扩张的轨迹,并从地理、政治、经济角度加以分析,真实且清晰地还原了近现代廉州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历程,为现代城市空间的优化与发展提供参考。

注释:

①“厘金”为清朝政府对通过水陆要道的货物收取的一种捐税,“厘金局”相当于现在的税务局。

猜你喜欢
廉江合浦北海
廉江涯歌原始资源收集与分类研究
合浦绒螯蟹研究进展
北海北、南海南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廉江捱歌音乐传播方式及策略研究*
廉江作家南国书香节签赠作品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作品欣赏
廉江文联获评“2018年度全省文联先进集体”
最早记载合浦的文献之我见
1936年抗战前夕的“北海事件”始末
北海银行柏庄印钞厂设立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