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视角下历史文化城区更新策略研究
——以济南商埠区为例

2022-09-17 06:33张彦晨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9期
关键词:济南街道历史

文/张彦晨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硕士研究生

引言

在2020 年济南市政府发布的《济南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商埠区是重点保护对象之一。济南商埠区始建于清朝末期,是济南早期自开埠的区域之一,也是济南市主要的构成部分[1]。商埠区不仅见证了我国近代对外开放的历史,也是我国众多的商业性历史街区中保存较好的一个。商埠区在当时是由重新选定的新址建设而成,外来风格的建筑在商埠区较为常见,具有德式、日式、英式等多种风格类型。但如今由于这里商业性的过度开发,重要的建筑遗产维护不到位,导致街道与建筑损坏程度较为严重,许多传统老店相继撤出这里,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因此,如何在城市快速发展与不断更新的背景下合理布置商埠区的商业业态,改善提升商埠区建筑街道整体风貌成为工作的重点。

1 相关概述

1.1 研究范围与相关概念

1.1.1 研究范围

商埠区位于济南市中区,北至胶济铁路线,南至经七路,东至纬十二路,西到纬一路。在商埠区中有大观园商业片区、融汇商业片区与西市场商业片区,还有槐荫广场与中山公园两处较大的供市民休闲健身的场所(图1)。商埠区中的道路繁多,纵横交错的道路将商埠区分割成网格状。商埠区中历史老建筑类型多样,有金融类建筑、行政类建筑、老工业建筑等多种类型,具体分类如表1 所示。

表1 商埠区中老建筑分类(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1.1.2 商埠区

“商埠区”顾名思义是进行商品交易的地区,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外国人通过不平等条约开放的通商地区,另一种是统治阶级为了谋取利益而自主开放的商品交易地区。外国人最早在这里建设了商铺、领事馆、银行等各种类型的建筑,是外来文化最先传入的地方,后来随着贸易往来的增多,国人也开始在这里进行建设,从而产生了受中西文化共同影响的新中式建筑,整个地区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独特建筑景观风貌[2]。

1.1.3 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是指将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满足不了居民生活需求的地区,通过改造提升打造出优美的市容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城市更新活动最初在美国进行,后来逐渐在西方国家的各个中心城区进行。城市更新大致有改造、重建、维护三种方式。改造的对象是那些还能继续使用但已经老化的建筑物与市政设施;重建的对象是一些已经影响到当前城市生活质量、对街区风貌造成影响的建筑物与市政设施,拓宽道路、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停车场的重新分配布置等规划都应在重建中集中考虑;维护适用于设施状况保持良好,经过小修小补就可以恢复的建筑,这种方式也是最“经济”的更新方式。

1.2 济南商埠区发展历史

济南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商埠区是济南这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3]。济南商埠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开班、生长、衰落三个阶段。在刚开始建设商埠区的时候,清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商埠区,利用国外先进的工程技术进行修路,大力完善基础设施,与此同时,在这个地区建设了许多新式建筑,为前来经商的商贾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商埠区的道路进行了翻修,改变了道路由于年久失修造成的波浪状与坑坎的情况;在20 世纪末,商埠区的发展达到了最佳时期,商埠区随着济南经济中心的东移逐渐衰落。一些百年老字号相继退出,留存下来的老店也是勉强经营。

1.3 更新原则

1.3.1 大众创新原则

对商埠区整体改造提升的目的是为了民众可以在这里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感受商埠区的传统文化。公众既是商埠区的使用者,也应当是商埠区的建设者。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城区与老城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没有公众参与而制定出的保护更新策略会显得更加苍白无力。商埠区地块范围较大,影响因素较多,需要保护更新的项目较广,这就更需要公众参与到其中,共同为商埠区的发展提供方向性的见解。

1.3.2 真实统一原则

商埠区位于济南市中间偏西的位置,整个区域内的居民因为工作、血缘等因素集聚在一起,文化习俗与生活习惯相差不大。真实性原则并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将建筑真实无误地展示出来,也不是用“仿古建筑”充当真实的历史建筑,这样的方式不仅操作难度较大而且开销也高。真实统一原则是指运用“修旧如旧”的方式,保持建筑的原真性,与街道上其他建筑风格保持相近,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1.3.3 临机制变原则

商埠区地域面积广阔,人员繁杂,建筑种类、样式、建成时间参差不齐,影响因素较多,在对商埠区进行更新改造的时候,要把握临机制变的原则,根据不同街道空间环境制定不同的更新策略,减少对街区原有历史建筑、街区生活氛围和商业氛围的影响[4]。如在街区中一些建筑已经十分破旧,仅存的破旧感无法吸引游客观光,我们可以避免将建筑拆除,而是通过改造的方式对建筑进行更新,赋予建筑更丰富的内涵,吸引人们前来游览,从而达到“复活”建筑的目的。

2 商埠区现状及分析

2.1 建筑现状

济南商埠区内土地用地性质繁多,有商业、金融、教育、行政等多种建筑类型(图2)。街区内的建筑承载着街区的历史文化,是见证济南建筑艺术、建筑设计水平与建筑材料发展历史最好的例证。在街区内大致有四类建筑类型,包括文保建筑、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5]。其中文保建筑主要集中在“一园十二坊”附近,建筑主体结构大多数较为完好,建筑屋顶与外表面以青色和红色为主要色调;其次是传统建筑,包括居住用房和商业用房,在这里有现代的小高层建筑,也有传统的低层院落,在纬八路与纬九路中的住宅建筑保存相对较好,受到当时“传统文化复兴”思潮的影响,建筑的平面形制多采取“凹”字型与“凸”字型,建筑屋顶采用坡屋顶,后来受政治因素的影响,相继出现了用红砖、红瓦等构件来装饰建筑;最后是历史街区中的现代建筑,有些现代建筑在设计时借鉴了传统风貌的要素,使颜色、高度、轮廓等与周围建筑相契合,但也有些现代建筑在设计时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等与周围建筑格格不入,不能形成一个连续的界面。

图2 不同类型的建筑(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2 街道风貌

街道将商埠区分成大小不相同的网格状,街道数量较多,其中的尺度与排布方式也多种多样(图3)。尽管商埠区的历史悠久,但是除了部分街巷由于交通通行的需要进行了合理拓宽,其余的空间格局走势并没有改变。在经三路、纬七路这样的街道两侧的建筑以低层为主,整体以灰色为主要格调,相互之间连续性强,富有节奏感;在经二路与纬三路街道中,两侧的建筑保持有一定的连续性,传统风貌景观保存良好;在经一路与纬二路这样的街道中,两侧的建筑形态样式繁多,损坏程度较大,没有很好的连续性,只有个别的历史建筑保存得较好。

图3 各式各样的街道(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3 服务设施

商埠区中店铺的招牌杂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影响了整个街区的协调统一;在沿街的店铺中会有一些商家使用大面积的落地窗,引入了过多现代风格的构件,破坏了历史街区风貌的连续性;有些街巷中缺乏路灯照明,各种电线相互交叉裸露在外;整个街区中停车位数量较少,有些街道会出现随意占道的现象,使本来就不宽敞的街道变得更加拥挤;在整个城区中只有中山公园一处绿地组团区域,在槐荫广场有一处供市民活动的公共活动空间,不能满足市民的正常生活需求。

2.4 现状综合分析

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分析出商埠区现存的问题可大致分为四点:第一个是商业活力不如以往,商埠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同时由于济南的经济中心的转移,城市的发展重心也随之转变,逐渐失去区域优势,与各种设施正在完善的新城相比失去了竞争力;第二个是街巷空间杂乱无章,人们随意在建筑周围进行加建,建筑风貌的连续性受到影响,导致整个区域缺乏协调感与统一感,在商埠区中有以低层为主的历史建筑,其中也有现代社会建成的中高层建筑,建筑高低错落不同、新旧不一,使整体空间感受受到影响;第三个是历史建筑年久失修,其中的建筑结构破损,建筑构件老化,影响城区的整体风貌与居民的正常使用;第四个是区域内绿化率不足,服务设施较为缺乏,不能满足市民的使用需求。

3 商埠区更新策略

3.1 建筑遗产保护利用

建筑遗产利用是以保护为前提,确保历史建筑不被破坏的情况下,充分发掘其新的价值。在建筑外部,为了使更新后的建筑可以充分融入到商埠区的大环境之中,尽量多使用灰色系,避免使用一些颜色突兀的建筑材料或者构件,严格控制将要新建或改建的建筑高度以及建筑体量,建筑屋顶尽量采用平坡相结合的方式,使建筑既能再现历史场景,也能富有现代气息;对部分建筑内部功能进行调整,可以继续延续原有功能,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对其原有的业态进行整体提升,也可以进行功能置换,加入商业功能,增加街区商业氛围和街区活力,还可以转设为博物馆或者展览馆,使建筑既有纪念意义也有历史价值与教育意义。

3.2 设置核心展示街区

以“一园十二坊”区域为基础,设置核心展示街区,要充分考虑原有街道长度、宽度、走向趋势,保留商埠区内历史街道,保证街道整体空间尺度与街道两旁的建筑协调统一。要充分利用现有街道资源,采取地面标识、设置防护栏或使用绿化隔离带等方式使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道之间互相不受影响,使人们有更好的出行体验,让街道变得更加井然有序。打通街道中的空间,使得主街道可以衍生出次街道,将商业引入“窄巷”中,使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商埠区。在核心街区内可以设置特色餐厅、文创空间、展览馆等形成“网红”打卡地,吸引人们前来参观,同时可以采用具有怀旧风格的金属材料,烘托出商埠区的传统氛围。

3.3 营造特色公共环境

首先要解决街区内由于市政设施老化,导致街区在供水、供电等方面的问题,解决居民面临的实际问题;其次,增加类似于中山公园与槐荫广场这样的公共绿地空间,使居民可以便捷地到达,在沿街商业附近设置花池,布置多种类绿植,增加整个街道绿化层次,同时可以拆除违规建设的建筑物,释放出的空间可以种植花草,增加街区绿化率,改善居民生活环境[6];最后对路面铺装进行完善,使整体风格与历史街区相互融合,充分利用重要的公共环境打造景观小品、广场等特色展示空间,再现历史场景,使得街区中的建筑遗产不被孤立地保护。

3.4 打造智慧历史街区

打造智慧历史城区旨在运用二维码技术、VR技术、3D 全息投影技术等手段向人们讲述商埠区的故事,以达到历史场景再现与增加趣味性的目的,利用现代科技将历史文化与城区空间充分融合。在商埠区诸如百年老号宏济堂、北洋大戏院、瑞蚨祥等老牌商业建筑周围设置VR 体验馆,让人们可以在虚拟的世界中直观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商业情景;在老电报大楼、济南交通银行大厦等老办公建筑中设置二维码标识,人们只需通过手机就能了解这座建筑的历史;在商埠区中,不免有一些老建筑已经被拆除,如老济南火车站,人们无法直观地感受到它的历史风韵。通过建立数字模型还原老火车站的样貌,将3D 全息投影技术运用到其中,在原地块内或者附近搭建全息膜,使其实现3D 投影,这是传统实景演绎无法达到的效果。

结语

济南商埠区与历史中同时期的其他地区相比,在街道规划、管理方式、建造技术等方面都十分先进与超前。开埠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这个区域更加具有特色与研究意义。通过对济南商埠区的更新保护提升,为济南塑造一个新的城市名片,让历史文脉与这座城市共生共融,为前来游玩的人们打造一个具有历史文脉的游览区,为在这里生活的居民打造一个具有经济活力的居住区,成为促进济南生活、旅游、商业、文化、教育全面发展的新引擎之地。

猜你喜欢
济南街道历史
热闹的街道
街道生活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新历史
风居住的街道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