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为学视角下山地历史商业街区公共空间研究
——以重庆磁器口古镇为例

2022-09-17 06:33康露瑶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9期
关键词:磁器商业街界面

文/康露瑶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硕士研究生

引言

我国西南山地城市在悠久历史发展中,自下而上逐步形成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历史文化街区。随着社会发展,传统居住环境已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导致大量街区逐渐没落。近年来,通过保留其物质空间特征改造为历史商业街区成为保护历史遗址和打造城市文化旅游地标的重要手段,其中公共空间作为当地居民、游客日常交往的重要开放性场所,对于良好街区品质营造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学者对其公共空间从不同层面进行了研究。李翅等运用环境心理学和AHP 层次分析法调研了北京什刹海典型街道并建立街道步行乐趣评价体系[1]。郭湘闽等运用空间句法解读深圳东门老街公共空间特征并提出更新策略[2]。张樱子等调研拉萨市传统商业街道物质空间构成和商业形态后基于业态形式分类对比分析[3]。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街道物质空间,对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关注较少。

文章以山地历史商业街区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环境行为学理论,研究人的行为活动与空间的相互作用,进而提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引导街区品质良好发展。

1 环境行为学引入山地历史商业街区公共空间的研究体系构建

环境行为学指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和城市规划等学科中的应用,注重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并力图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念方法来研究人在环境中的活动及反应,由此反馈到设计中,促进积极行为活动的发生[4]。

本文研究思路为:首先参考环境行为学中认知地图理论下城市意象五要素,结合实际调研分析公共空间构成要素,其次借鉴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法,通过非参与观察如行为观察、问卷调查,记录人们活动类型和心理需求,通过参与观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针对现状问题提出公共空间优化对策,促进环境与行为相互积极影响。

2 重庆磁器口古镇实证研究

2.1 背景概况

磁器口古镇始建于宋代,毗邻嘉陵江,背靠歌乐山,南北分别由清水溪、凤凰溪环绕,外围有凤凰山、金碧山,形成对街区的二次环抱之势,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山城地貌[5]。根据《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磁器口成为重点保护历史街区已20 多年,目前与旅游消费文化的结合使其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部分[6]。本次选取磁器口商业街区也是传统风貌核心保护区作为研究范围(图1),包括一条主街、多条主巷、若干次巷和节点空间,共同形成层级清晰的公共空间结构。

图1 研究范围示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2 磁器口古镇公共空间构成要素

凯文·林奇的著作《城市意向》中通过研究三个城市认知地图,总结出城市意向的五种构成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7],也是体现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借鉴了这种分类方式,提出构成山地历史商业街区公共空间的六种主要要素:路径、节点、界面、文化小品、景观绿化和基础服务设施。

2.2.1 路径

山地古镇因地势起伏,建筑顺应等高线由低及高,层叠而立,其道路格局不同于平原地区的网格状或环状分布,通常随山就势,呈立体树枝状体系(图2)。磁器口主街作为主骨架垂直于等高线从金蓉门延伸至码头,长约750 米,由两段连接,呈典型线性空间形态。第一段幸福街长约320 米,由9 段梯阶解决约12 米高差;宽约2.8 ~5 米,蜿蜒曲折,充分展现了山地古镇空间特征。第二段正街长约430 米;宽约5 ~7 米,地势平坦,曲折较小,最后由10 段梯阶联系码头,其空间体验感不如第一段丰富。横街、黄桷坪一巷等主巷垂直于主街形成次级骨架,其他次巷主要为内部居民出入口,多数为“断头路”,可识别性较弱。

图2 磁器口古镇树枝形街巷体系(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2.2 节点

山地历史街区拥有多层次的公共空间节点,联结着路径与建筑。首先是道路结构上的主要节点空间,位于空间序列的起点、转折点和结束点,起到缓冲人流、联系路径和扩宽视野等作用;其次是紧挨道路的次要节点空间,通常利用道路缓坡、台地或转折处形成扩大化的平台,用于游客交往、休憩或观景,再就是街区内因楼间距形成的内部节点空间,由次巷进入,主要用于古镇居民休息交往和休闲健身。通过实地调研,梳理出磁器口商业街区各层次公共空间节点,具体分析如图(图3)。

图3 各层次节点分布及空间特征(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2.3 界面

磁器口古街为典型线性形态,由底界面、两个侧界面、顶界面和对景面围合而成[8]。底界面保留传统青石板路,令人怀旧。侧界面主要以双侧密集的商铺组成,具有很强的围合感和导向性。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的著作《街道的美学》中提到两次轮廓线决定着“建筑本来的外观形态”[9]。古街建筑第一次轮廓线(天际轮廓线)由传统小青瓦坡屋顶和檐口构成,高高低低,层次分明;第二次轮廓线由凸出建筑墙面的构筑物形成,如起支撑作用的木构架、传统店铺招牌、木窗木门灯笼等装饰,共同增添着古街文化氛围,加深人们认知意象,但仍存在部分店铺装饰色彩过于鲜艳,雨篷破旧且对天际轮廓线遮挡严重,部分空调管线外露的问题,影响着人们的视觉体验。同时由于侧界面围合性过强,在游览后半段缺乏节点空间进行缓冲,加之持续性的嘈杂拥挤,容易引起人们的环境应激。

2.2.4 景观绿化

街区景观绿化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在街区外围簇群式分布的林木,以黄桷桠为主;二是街道侧旁的树池;三是沿街点状分布的灌木、绿墙和盆景,部分因缺少维护显得杂乱破败(图4)。在游览行进过程中,绿植占视域范围的1/10 ~1/5,整体绿化偏少,层次单一。

2.2.5 文化小品

街区文化小品类型单一,以复原历史场景的人物雕塑为主,数量少且分散,背景杂乱且识别度不高,仅有少数人拍照合影,未能充分激发人们的互动行为(图4)。

2.2.6 基础服务设施

磁器口商业业态中餐饮小吃占比高达50%,因此配套的垃圾桶最多,沿街间隔50 米左右成对放置,其蓝色外观简易粗糙,定时有垃圾车穿梭街区,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步行舒适度。公共厕所多位于巷道深处,且标识不清晰,数量较少,卫生环境一般。标识牌数量适中,指向清晰。休息座椅多分布在节点空间,数量明显不足,导致不少游客随地乱坐(图4)。

图4 景观绿化、文化小品和基础服务设施分布(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3 磁器口公共空间人群行为心理分析

2.3.1 行为观察

磁器口主街作为典型线性空间拥有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即开始-过渡-高潮-过渡-结束,分别对应金蓉门入口-幸福街-2 号主要节点空间-正街-码头广场,为研究各序列的人群行为活动,通过对三个节点空间、两条街道每隔100米处,录制1 分钟的活动视频,来整理记录游客行为(图5)。

图5 游客不同活动类型占比(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通过整理发现,金蓉门入口和码头广场人群的主要活动为行走、坐憩、拍照和驻足,其拍照和驻足观看的主要对象为古门牌坊及自然风光,缺乏体现交互性的景观要素。第一个过渡阶段幸福街因空间特征丰富,在行进过程中,能充分唤醒游客知觉体验,产生丰富的活动类型。过渡阶段相接的2 号节点空间,宽约6 米,其空间设计本应唤起人们的情绪高潮,但因缺乏各类设施,仅成为放大尺度的交通空间,活动类型非常单一。第二个过渡阶段正街,距离长、空间变化不明显及两侧建筑围合度过高,经过前面的游览,人们逐渐感到疲惫,兴奋度下降,加之持续性的各类噪音和缺少基础服务设施,除行走外其他活动类型显著减少。根据《交往与空间》,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被分为三类:自发性、必要性和社会性活动,其类型占比可以评判户外空间质量[10]。可以发现,街区以游览前行的必要性活动为主,辅以自发性活动如拍照、驻足等,缺乏公共表演、游客互动等社会性活动,无法激发人们深层次的文化共鸣。

2.3.2 问卷调查

根据随机选取不同年龄、性别的50 位游客发放调查问卷并整理结果得知,对于磁器口商业街区的整体印象,大部分游客认为步行体验和街道品质一般,文化氛围和商业业态较满意。对于公共空间构成要素,建筑界面风格和标识牌设置满意度较高,景观绿化和雕塑小品评价一般,而公厕、休息座椅和垃圾桶的设置满意度最低(图6)。公共设施需求方面,对于公共厕所和休息设施的需求最大。

图6 游客满意度统计(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 山地历史商业街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通过上述研究梳理出磁器口商业街区现存主要问题有:路径零散化及节点空间吸引力不足、建筑界面不协调及围合感过强、文化景观及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商业业态混杂及声环境不佳。并从这四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3.1 增强节点吸引力、完善步行网络体系

节点作为关键的公共空间组成要素,是积极行为的触媒点。首先要梳理提取不同层次节点空间,一些被商家占据的应还原其公共性。其次在空间尺度上要适应人群流量,并设置足够数量的基础服务设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最后根据各节点主次关系、自然地貌和空间特征营造各具特色的场所,充分调动人们的知觉体验,激发社会性行为的产生,如主要节点空间,可通过墙地装饰、文化小品、互动性灯光设计提高吸引力,展现起承转合的空间叙事;次要节点空间多用于游客休息停驻,应适当增加数量,通过架空平台、利用建筑退台和减少周边遮挡物等方法实现自然或城市景观的渗透融入;对于内部节点空间,需各有侧重又功能互补,作为运动场地或景观广场等,满足不同居民需求。

磁器口街区路径结构主次分明,主街连续性强,针对次巷零散化、导向弱及联系差等问题,可在原地形地貌基础上保留路径整体走势,根据人群需求对梯段和缓冲平台进行优化,增加路径以贯通次巷,避免“断头路”出现,有利于内部居民交往出行和内外交通流线功能互补,激发游客探索欲,缓解主街拥挤度。同时,将路径与节点进行有效串联,建立清晰完善的步行网络体系,形成连续变化的空间,降低人们的疲惫感。

3.2 协调建筑界面、适当减少围合感

复杂却统一协调的界面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建筑界面在保留原历史构件基础上,要考虑立面装饰风貌统一,避免色彩艳俗,装饰冗杂,尽量隐蔽空调管线,减少雨篷对天际轮廓线的遮挡。主街宽高比(D/H)应尽量控制在1 ~2 范围内,若出现<1 的情况,可以适当减少两侧围合感,如扩宽巷道或降低建筑高度形成视线通廊引入自然景观,也可柔性处理建筑界面,如利用雨棚、挑檐将界面退后形成灰空间增加休息座椅,采用透明界面渗透室内外空间,或利用景观绿植、生活器皿、文化元素装饰立面,避免界面均质化,打破线性空间的单调枯燥。

3.3 完善文化景观及基础服务设施

在文化小品设计上,首先应挖掘本土文化,了解当地的民俗故事和民间工艺等,磁器口古镇蕴涵的巴渝文化、码头文化和红岩文化便是很好的创作题材;其次可通过多种形式再现,如归纳抽象各类文化艺术特征形成特色文化符号运用到墙地铺装、店铺装饰和基础设施上,还可将历史人物故事或原住民生活场景通过雕塑小品、浮雕壁画融入街道空间,同时注重互动性与连续性设计,鼓励自发性行为发生;此外,在条件适宜的节点空间可定期组织民俗表演或游街活动,激发社会性活动产生。

在景观绿化上,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留古树和生态石壁,丰富街道两侧的绿植灌木种类,鼓励商家设计个性化的铺前绿植,并定期维护管理。基础设施上,需根据人群需求增加数量并在外观和使用舒适度上提升品质。

3.4 主题化街区分区

为避免历史街区商业感过强、业态同质化严重、食品包装带来垃圾污染和商家叫卖带来噪音干扰对人们步行舒适度的持续性影响,在街区业态规划时应对商业类型进行明确的功能分区,如划分为特产美食区、餐饮小吃区、文化体验区、艺术展示区等,并结合上述节点设计,使商业活动与文化活动交叉融合,从而丰富线性空间体验,增强古街文化氛围。

结语

在传统街区更新中,公共空间是行为活动的物质载体更是精神文化的孕育摇篮,应当给与足够的重视。本文从环境行为学视角出发,基于人的行为心理,提出增强节点吸引力、完善步行网络体系,协调建筑界面、适当减少围合感,完善文化景观及基础服务设施和主题化街区分区四个方面的公共空间优化策略,为山地历史商业街区的更新改造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磁器商业街界面
磁器口的C面
完美小店
浅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商业街区改造
微重力下两相控温型储液器内气液界面仿真分析
磁器口古镇:把旧时光还给老街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李晶晶作品
一种可用于潮湿界面碳纤维加固配套用底胶的研究
扁平化设计在手机界面中的发展趋势
今非昔比的商业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