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婺派建筑内外境域形式与性质的研究

2022-09-17 06:33徐铭晖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建筑与文化 2022年9期
关键词:内部空间中庭民居

文/徐铭晖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严 丹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讲 师(通讯作者)

白聪霞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讲 师

引言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进,形成了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建筑文化以及具有环境适应性的建筑表征,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建筑“文化趋同”的背景下,研究传统民居内外空间关系,明确附于空间构成的建筑地域性特征,是探寻建筑地域文化传承、实现地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文章以金华传统民居婺派建筑为例,通过对内外境域的基本特征(包括内外空间与灰空间的平面构成关系、空间边界线开口性质以及空间使用功能等)进行研究,阐明婺派建筑空间构成的共性与特性,探讨其与文化、气候等地域性的适应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实现住宅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手法。

1 研究基础

1.1 已有研究

婺派建筑是金华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的通称,其建筑形态与徽派建筑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建筑细部处理中具有独特性,因此形成了独立于徽派建筑的一种特殊的传统民居形式。当前关于婺派建筑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于建筑的外部特征表达方面[1-4]。关于建筑内外空间的研究集中于建筑平面关系、建筑功能、建筑细部设计等角度[5-14],从建筑整体出发探讨内外空间关系的相关文献较为稀缺。基于此,本文从婺派建筑内外境域入手,较为全面地对建筑内外空间构成及功能性质等进行研究,是理论上的有益探讨。同时,对丰富婺派建筑研究内容,明确婺派建筑地域文化特征也具有积极作用。

1.2 相关定义

内外境域是指建筑的内部空间、灰空间、外部空间与三者间边界线所组成的空间领域[15,16],其特征集中反映在境域形态和境域性质两个方面(图1)。境域形态是建筑内外空间与灰空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平面形态的统称。境域性质是空间用途、内外边界线上的门窗等境界要素的性质以及要素所占房间周长比值这三者组合关系的统称。

图1 境域形态与性质(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 研究对象

本文以金华地区婺派建筑为对象,通过实地考察与现有资料搜集,依据建筑形式以及地区分布整理了具有代表性的20 户婺派民居作为研究对象,绘制并整理了各层平面图、建筑特征示意图、照片等相关资料。

3 婺派建筑境域形态研究

3.1 提取境域形态

提取境域形态需分别对建筑内部空间、灰空间、外部空间进行平面形态的提取与归类。婺派建筑中灰空间具有较为重要的使用功能,因此在对内部形态进行分析时,将灰空间与内部空间整体考虑,以方形、均质的形态作为基本型。与基本型相比,内部出现阴角,即建筑平面轮廓向内凹的为屈曲型,并根据阴角数量分为零次(基本型)到二次屈曲型。当空间内部包含露天庭院时为回旋型,并根据庭院数量分为单数及复数回旋型。根据以上标准,婺派建筑内部空间可归纳为③、④、⑤三个大类(图2)。

图2 建筑内部、灰空间、外部形态类型(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在此基础上,对灰空间类型进行细分。当灰空间部分或完全包围内部空间时为包含型,反之为被包含型,并根据接触关系分为二次、三次、完全包含型。灰空间与内部空间相邻且不是包含或被包含关系的为邻接型,并根据接触面个数分为一次、两次邻接型。三种形态各自或彼此组合形成的灰空间形式称为复合型。基于此,婺派建筑灰空间形态可分为④、⑤、⑨、⑩、⑪、⑬、⑮七类(图2)。

在对外部形态进行分析时,外部空间被内部空间完全或部分包含的为被包含型,并根据接触关系分为二次、三次、完全被包含型。基于此,婺派建筑外部空间形态可分为①、②两类(图2)。

3.2 境域形态的归类及分析

根据研究对象的内部形态、灰空间形态、外部形态,逐层一一提取并相互组合,最终整理得出八种境域形态类型A-H(图3)。

图3 建筑境域形态类型(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类型A、B、C 的内部空间加灰空间形态为2 次屈曲型,外部空间形态为3 次被包含型,其内部空间均围绕南侧庭院分布,且利用庭院充当入户门厅,外灰内空间层层递进,公私空间合理过渡。类型A 内部空间占比较大,利用走廊等灰空间进行内外过渡,较为注重内部空间的隐私性。类型B 相对于类型A,其内部空间占比减小,灰空间占比增大并承担更多功能,内部空间开放性进一步增强。类型C 公私界限更加明确,南侧内部空间直接与外部空间接触,具有更强开放性,北侧内部空间则通过灰空间与其余空间产生联系,更加具有隐私性。类型D、E、F、G 的内部空间加灰空间形态均为单数回旋型,此类空间受到周边邻居、道路的影响较小,形成一个兼具内外空间、不受干扰的独立住宅体系,其中庭空间为室内通风采光。类型D 灰空间占比大,不仅承担大量开放性功能,更起到组织房屋各项功能动线的作用,内部组织自由开放。类型E 内部空间分布在中庭东西两侧,中庭加灰空间的布局组成房屋的中央公共轴线。类型F、G 相较于前两者的内部空间比例进一步提高,呈现出更强的私人属性。类型F 内部空间组织连贯,整体性大大增强。类型G 相较于类型F,内部空间呈现环状布局,内部空间的功能组织更佳。类型H 内部空间形态呈现出独特的复数回旋型,两个中庭空间更大限度地促进内外空间交流,其中部分空间被灰空间分割,外向的内部空间能与外部空间积极交流,私密性强的内部空间依然能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

综上所述,婺派建筑延续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中轴对称,其围合性与封闭性普遍较强,房屋空间公私属性合理过渡,同时由于中庭空间的存在,房屋的内部空间布局均呈现出一定的向心性。

4 婺派建筑境域性质的研究

4.1 提取境域性质

境域性质以房间为基本单位进行提取。首先,得出9 种内部空间功能、5 种灰空间功能以及4 种外部空间功能(表1);其次,判断内外边界境界要素的性质,根据其打开和闭合状态下的采光、通风、可视性和通行性的指标进行分类,共得出15 种境界要素的类型(图4)。最后,计算境界要素长度占所在房间周长的比值。

图4 境界要素特征(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表1 建筑不同空间功能(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4.2 境域性质的归类及分析

根据建筑的内部空间用途、灰空间用途、外部空间用途、境界要素以及要素所占房间周长的比例关系,提取建筑境域性质,以内部空间及灰空间功能为纵轴,境界要素为横轴,结合外部用途的境界要素比例模块在轴线关系中所呈现的分布状况,得出境域性质类型a-e(图5)。

图5 建筑境域性质类型(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类型a 当中境界要素①~⑥门的比例相当高,几乎没有⑦~⑭窗的境界要素,内部空间功能组织简单,大量通过性的边界要素使得内外空间之间的沟通较为便捷,空间开放,内外连通性较强。

类型b 当中⑦~⑭窗的境界要素较多,且比例较高,呈现出无差别的公私属性。其中窗户的类型较多,出现了⑬窗洞的境界要素。此外卧室等私人属性较强的空间的墙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餐厅、大厅等公共属性较强的空间。同时,建筑内部大量境界要素存在于灰空间边界上,灰空间起到了组织建筑内部交通的重要作用,整体空间呈现出无公私差别的高度视觉一体性特征。

类型c 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在内外空间沟通中,门与窗的境界要素数量均较多,且公私属性的差别较小,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通过灰空间进行连接,大厅等公共属性较强的空间直接与外部空间沟通。整体公私空间差别性较弱,呈现空间连通与视觉通透性均衡的特征。

类型d 中不同功能空间的开放性具有明显的差别性,卧室等私人属性较强的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仅有视觉、通风、采光方面的联系。而门厅、大厅等开放性较强的空间与外部空间直接通行。整体空间呈现开放性中等、公私空间差别较强的特征。

类型e 中内外空间直接接触,灰空间过渡功能弱,其门窗等境界要素所占比例普遍较低,墙面等封闭性要素所占比例进一步提升,具有极端的封闭性。灰空间的布置缺失,通过减少开口比例以保证公私属性,内部空间独立性加强,整体空间呈现极端的一体性与封闭性特征。

5 婺派建筑内外境域的特征分析

5.1 境域类型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根据境域形态与境域性质的相互作用得出5 种内外境域类型(图6)。

图6 建筑境域类型(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类型1,内外动线一体。内部空间与灰空间比例相近,灰空间承担重要的使用功能,承担起重要的家庭公共活动。面向灰空间,各个房间均有出入口,内部空间与灰空间沟通便捷,动线便捷。

类型2,公共空间居中。灰空间比例降低,但内部空间仍面向灰空间设置出入口,灰空间承担交通作用,此外随着灰空间比例的降低,其承载的公共活动减少。同时内部空间比例增大,内部空间直接面向外部空间开窗、开门,起到为室内空间采光、通风的作用。内部空间分布体现出一定的公私差别属性,南侧开放性较强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直接接触,私密性较强的空间仍布局在建筑的北侧角落,整体私密性由南向北,由中间向东西两侧增加。

类型3,灰空间一体性。内部空间比例低,且彼此之间独立性强,灰空间比例极高,承担重要作用,可形成丰富的家庭活动。内部空间呈现出基于功能的开放性差异。内部空间的门不直接面向大厅与门厅,使得大厅的围合感更强。

类型4,内部空间向心性。内部空间形态是包含型,与周边邻居道路仅有大门进行联系,保证民居整体独立性,同时在民居内部设立面积较小的中庭,起到采光、通风的作用,庭院与内部空间之间存在部分灰空间过渡。部分房间承担公共活动,面向中庭直接开窗,沟通室内外空间。同时,隐私性强的卧室则通过内部走廊彼此联系,具有较好的隐私性。

类型5,复杂功能内外弱联系。内部空间形态同样为包含型,与类型4 不同的是,类型5 不仅在四周无窗户等开放性境界要素,面向中庭、门窗的比例也极小,墙的比例极高,整体民居内仅大厅等灰空间的开放性较强,其余房间均呈现极强的封闭性,且内部房间较多,功能组织复杂,但与外部空间、灰空间沟通极少,主要通过内部走廊承担交通等功能。

5.2 境域类型与地域环境的关系

建筑空间的境域受到了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双重影响,境域的地域性表达显著。

在地域文化方面,建筑内部空间围绕庭院布局,中轴对称,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等级秩序;另一方面,以类型3、4 为代表,庭院居中,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礼法的观念。同时,天井庭院的设计受到古时风水学的影响,藏风聚气,沟通天地。类型3、4 相比于类型1、2 的向心性更加显著,多为大家族居住,以求通过平面形式布局增强家族之间的凝聚力。在细部表达上,类型4、5 独立性较强,呈现出与周边环境的弱沟通,究其原因,古时金华地区商业繁荣,孕育大量商人,民居高墙无窗的边界形式体现出“财不外露”的传统思想,同时为家中妇孺的安全着想,减少外部空间的开口,保证更加安全的居住环境。在平面形态中,类型4、5 外部空间所占比例较低,考虑是由于江南地区传统农耕文化,小农经济,房屋紧凑,土地集约。在类型1、2 中,居住待客等重要的功能空间大多位于民居北侧,而饮食、储藏等功能空间大多位于民居南侧,民居南部设立中庭、门厅,在中轴线上设立大厅,与“择天下之中而立国”的礼制思想不谋而合。在具体房间布置上,婺派建筑对于灰空间的灵活运用,赋予了其完备的公共交流功能,其中类型3 表达得最为显著,营造出开放的内部氛围。大厅三面围合,进一步强调空间的礼仪、等级秩序;一面开阔,起到沟通天地的作用。厢房等居住空间私密性极强,在境域要素的选择中也谨慎采用不可视的窗户、门等要素,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敛保守。

在自然因素方面,金华地处亚热带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通风方面,为应对春末夏初的梅雨气候,类型1、3 利用灰空间、长走廊加中庭的设计,形成了民居良好的通风系统,狭长走廊两端设置门窗形成“狭管效应”,带走屋内湿气。同时类型2、3 中内部空间面向走廊、中庭开窗,利用大气压原理形成向上气流,促进空气的流动。同时,以上设计在夏季酷暑的天气更能利用室内外气压差,带走酷暑。在采光方面,主要依靠中庭进行采光,因此类型1 ~5 的庭院空间均位于建筑中偏南方位,窗户等境界要素多用纸张张贴,在采光的同时保证室内私密性。此外,为应对金华地区的夏季酷暑,类型3、4、5 在中庭周边设立灰空间走廊,利用外挑的屋檐,在夏季太阳高度角较高时,使阳光无法直射屋内,缓解室温上升;在冬季,太阳高度角较低时,使阳光可直接照射进屋内,提升室温,形成冬暖夏凉的室内小气候。婺派建筑也多设置阁楼区域,形成屋顶下的隔热空间,进一步避免夏季暴晒。在应对金华地区的集中降水方面,传统民居通过坡屋顶加中庭形成良好的排水系统,所有境域类型均围绕中庭空间在檐下设置下沉式排水明沟与下水管道口,迅速进行排水,同时在中庭空间放置集水器皿收集雨水,在干旱少雨期间满足使用需求。

结语

本文通过建筑内外境域的研究,对于其内外境域的形态及其性质进行了归类分析。境域形态的共性表现在建筑外部空间、灰空间、内部空间层层过渡,公私空间领域布局合理,同时灰空间在民居内部承担重要公共活动功能;特性方面,不同类型之间在内外空间大小比例、空间形态,以及由于空间组合差异形成的公私开放性上表现出不同特征。境域性质的共性表现在婺派建筑均有明确的公私功能空间布局;特性方面,不同类型在民居功能组成、空间通行性、可视性、开放性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特征。

结合婺派建筑的境域形态与境域性质所得出的内外境域,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文化与气候适应性。文化可持续方面,婺派建筑中轴对称、庭院居中的境域形态,受到儒家理学思想影响,表现出较强的宗法礼制观念;二次屈曲型与回旋型的内部形态表现出家族宗法观念,是家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外部空间内置以及高墙无窗的边界要素形式受到了传统农耕以及商业文化的影响;灰空间的风水学布局反映了人地和谐的观念,均具有较强的推广性,有利于传统地域性文化的延续传承。在气候适应性方面,婺派建筑利用外部空间内置加走廊灰空间的境域形态形成完整的房屋内循环通风系统;高开放性境界要素面向庭院,灰空间、宽檐口应对了金华地区的夏季高温,形成冬暖夏凉的保温散热系统。其散热、保温、通风等气候适应性手段均具有借鉴意义,同时其针对不同季节水热条件的动态调整更对于当代建筑的发展具有启发意义。综上所述,婺派建筑内外境域特征显著,其文化可持续性与气候适应性得到现实印证。

猜你喜欢
内部空间中庭民居
十五夜①望月
京津冀地区公共建筑中庭物理环境优化设计研究*
中庭形式及天窗面积对空调能耗的影响分析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无人驾驶电动汽车内部空间的初步研究
试述光影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商业建筑中庭空间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