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健康视角下的历史地段评价研究
——以山西省柳林明清街为例

2022-09-17 06:33侯晓赫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9期
关键词:院落真实性空间

文/侯晓赫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助 教 硕士研究生

江鑫源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张远景 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院 长 正高级城市规划师 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

引言

随着城市用地扩张到一定程度,城镇化由快速发展转入存量优化,城市更新由大空间描绘转向小空间优化。城市中的历史地段在更新中表现出对当代生活模式的迎合,伴随城市在环境、经济、社会方面发生的变化,历史地段更新必须探求综合和整体对策,关注各系统之间的平衡。

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在走向精细化设计的过程中,以定量研究为特点的综合评价成为更新设计和使用后评价的手段,它通过对生态系统各方面指标进行量化来实现历史地段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与博弈。WHO 在1996 年针对城市进行评价,国内学者胡明星、金超(2004)[1]基于GIS 平台对人、地、房等物质空间进行了评价。研究由单一物质空间进一步扩展到综合资源价值,赵勇、张捷等(2006)[2]综合了各类文化遗产。评价随后开始关注环境影响因素,内容也从原来的环境、经济、社会三方扩展到多方面的历史街区商业化绩效评估体系[3]。近年来,对历史地段的评价多站在整体视角下,但研究普遍存在体系不完善、指标不健全、与城市大环境联系弱等问题,在综合角度下定量分析历史地段的文献积累不足。

伴随历史地段受到城市影响的增大以及保护与发展之间矛盾的增加,仅仅在量化研究中关注部分因素已不能满足更新复杂性提高的需求,评价需要将城市大环境以及历史地段本身的自然、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指标融入评价体系进行整体性研究。生态健康理念随着全球生态系统普遍退化而出现,可以理解为生态系统在满足人类社会合理要求下仍然具有自我维持和更新的能力[4]。城市生态系统作为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SPIEGEL J M、郭秀锐、孟爱云等分别应用DPSIR 模型、VORSP 模型、三大系统模型展开研究并建立评价体系[5-7]。对人工生态系统的评价多集中在城市空间,目前已有从生态文化健康理念出发的历史地段研究,也多关注于历史地段文化体系的生态特征,虽然融入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但在指标选择上往往忽视城市大环境对地段的影响。

文章基于生态健康视角,更强调复合生态系统的定义,将三大系统模型融入历史地段评价体系中,综合了物质空间、资源价值以及城市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立足于历史地段保护与发展,将“真实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作为目标,构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自然、经济与社会各个方面的指标体系。其整体性研究策略和量化分析手段与新时期历史地段更新相契合,对历史地段在物质环境提升、产业经济发展和制度完善上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1 历史地段生态健康评价体系构建

1.1 评价框架构建

生态学研究经历了从传统生态学派到复合生态学派再到生态环境改良学派的过程,结合历史地段评价研究的特点,将评价体系确定为以综合分析为手段、以更新改良为目标的历史地段生态健康评价体系。本文基于历史地段的特殊性,在价值保护的基础上参考判断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三大系统模型,关注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结合生态健康理念和历史遗产保护发展原则,融入VORSP 模型对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服务功能、人群健康五个方面的评价和DPSIR 模型中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提出对历史遗存真实性保护,《瓦莱塔原则》作为关于历史城镇城区保护最新的国际宪章,第四部分也重申了对真实性的保护[8]。整体性也被视为维护工作中不能被忽视及破坏的要素,编制要求强调对整体风貌和空间的保护。可持续性在编制要求中体现在对社会生活延续性和街区活力的强调,也是新宪章在历史地段面临各种新变化时的解决办法。

真实性和整体性均对物质和非物质资源价值进行评价,除了单个建筑,地段内建筑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和空间肌理也可以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风貌特点[9]。要素层分别对目标层的评价对象进行确定,历史建筑真实性和环境真实性是历史地段健康的首要表现,通过风貌格局和组成要素体现;整体性的类别层在此基础上增加空间形态。指标层中的历史建筑分别对寺庙、商铺、民居三项的真实性和整体性进行评价,环境指标包括院落空间、街巷、历史要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整体性。

可持续性体现历史地段面临的多方面变化,分为自然、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自然要素层包括自然结构、环境健康、物质循环利用率和废物处理能力:自然结构通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反映,环境健康通过环境质量二级天数和相对湿润指数两项指标体现,物质循环的指标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废物处理的对象为污水和机动车尾气。

经济要素体现于经济结构、经济水平和经济效率,经济结构通过各方面投入占GDP 比例而体现,包括环保、医疗卫生、教育、R&D 等8 项投入指标。收入指标则包括人均GDP、社会保障和福利业、教育、旅游等10 项指标,经济效率体现于单位GDP 能耗。社会方面要素则通过社会结构、生活质量、人口健康和人口素质4 个类别层,19 项具体指标进行评价[10]。

1.2 指标权重确定与评价方法选择

本文采用集主、客观赋权法优点的组合赋权法——熵值修正G1 法,通过专家资讯和数据关联性进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健康评价。方法有四个步骤:首先明确真实性、整体性的指标层;再征询专家意见通过背对背通信确定可持续性的指标;再一轮意见征询将确定的指标进行重要性排序;最后整理得到明清街的指标体系。

体系的目标层由“真实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组成,要素层确定目标层的评价对象;指标层参考专家意见和城市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将各项要素具体化。

2 柳林明清街生态健康评价

2.1 柳林地域特色与发展现状

柳林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地处山陕两省交汇处,明清街所在桥西区是柳林县老城区,清乾隆时期发展为商贾云集的秦晋通衢,后来县城商业中心转移,明清街商业职能下降(图1)。

图1 柳林县演变过程(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明清街目前临街建筑立面混乱,彩钢棚随处搭建,部分院落建有临时建筑,严重影响了街区的真实性和整体性。经济方面,近年来由于煤炭市场的波动,柳林县受到很大影响,2019 年,柳林县三产比重为1.8 ∶70:28.2,第二产业仍占绝对优势,产业结构若不能及时转型调整,将面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基于以上背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推动柳林县经济的新引擎。旅游产业给街区带来活力的同时,也改变着街区的社会经济根基,来自生态、经济、社会的综合问题共同制约明清街下一步发展,历史地段更新必须站在综合角度下进行精细化研究,生态健康理念对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性量化研究符合这一要求。

2.2 生态健康综合评价与结果分析

2009 年至今,柳林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居吕梁市各县区第二位,但受到煤炭市场波动影响,2013 年开始大幅度下降,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愈发明显,因此研究将初始年定为2013 年,结合柳林县明清街实际情况,对2013—2019 年的明清街展开评价。

2.2.1 数据处理与综合评价

评价前对不同量纲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首先根据公式(1)(2)得出指标熵值。

其中fij为指标的特征比重,i 为指标层序号,j 为要素层序号。

其中ej为指标熵值。

再通过公式(3)确定相邻指标重要程度之比,设相邻指标重要程度之比为rk。

再使用公式(4)计算指标对该要素层的权重wm。

将公式(5)得到的相对权重带入公式(6)计算指标在评价体系下的权重。

最后运用公式(7)确定综合评价得分。

对2013—2019 年的明清街进行评价,得到综合评价值(表1)。

表1 综合评价结果(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2.2.2 评价结果分析

(1)真实性评价:历史建筑真实性先下降后上升,2019 年高于初始年;环境真实性、综合真实性在2019 年低于初始年,2017 年明清街保护规划颁布,转折年为2016 年。现有建筑基本保留了清末民初时期的历史格局和风貌。虽然保护规划对新建建筑的高度和风貌提出了管控要求,但已建高层对南北视廊已产生破坏,导致环境真实性难以恢复,成为制约真实性的关键因素。

(2)整体性评价:历史建筑整体性与真实性一致,环境整体性先下降后上升,2019 年环境整体性超过初始年;街区整体性先下降再上升,2019 年高于2013 年。明清街目前仍保留清末时期的历史格局和景观视域,民居和商铺规模完整且具有建造时期的典型特征。但明清街重要建筑要素(老爷庙和五座过街楼)的缺失和临时建筑数目较多,院落意象短时间难以重现,成为制约整体性的主要原因。

(3)持续性评价:自然和社会可持续性波动较大,2019 年均高于初始年;经济可持续性提升410.5%;街区可持续性整体呈增长趋势。受到滨水空间治理和公园建设的影响,自然可持续性趋于稳定;经济受到文化旅游产业的影响而提升,但产业结构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制约经济长足发展;社会可持续性波动幅度最大,随着基础设施完备和人才引入而上升,而出现下降则是受到人口与生活环境质量下降的影响(图2)。

图2 评价结果量化(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 基于生态健康评价结果的柳林明清街更新设计

根据生态健康评价结果得出,历史建筑真实性和环境整体性提升成为七年以来街区真实性和整体性提升的主要动力,而环境真实性和建筑整体性的提升的幅度相对较小,是制约真实性和整体性提升的要素。究其原因,城市发展造成的破坏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产权不明也导致院落修复困难,尽管单体建筑得到保护,院落真实性和建筑整体性仍待提升。院落作为公共和私有空间之间的过渡,是曾依附于晋商文化的金融共同体,伴随晋商文化没落与原住家庭的各自独立,经营管理模式从内部瓦解,造成院落整体性修复成为明清街更新的重点。本文提出以院落为基点、对院落内外进行更新设计方法,对历史地段的保护不再局限于物质空间修复,而是从历史文脉、城市环境等街区生成的内部逻辑出发进行保护。

3.1 院落内部更新——提高真实性

作为明清街最具特色的单元体,院落更新是提高真实性的关键。明清街作为明清时期商贾云集的秦晋通衢,其商贸功能保存至今。院落是商业共同体在空间上的表达,也是晋商开拓冒险精神的初心和归宿。发挥政府、社区,特别是原住民的力量,仍具有商业功能的院落空间参照原有属性进行更新;已失去商业功能的院落结合原住民的意见将店铺租赁给有经营意向的人,将传统晋商文化中的“选贤任能”精神与现代的市场调控相结合,从功能出发改善院落空间。

3.2 院落外部更新——提高整体性与可持续性

在晋商鼎盛时期院落是对外商贸活动的起点,在院落内完成加工后通过骡驮马运进行陆运,形成了适应车马商道的独特街道空间,对其恢复可提高院落的整体性。临街铺面设有避免洪涝灾害的铁砂石台,如今演化成室外交易售卖平台和邻里交流空间,道路治理时应综合考虑商道的空间尺度和现代使用需求,形成整体的建筑立面空间。真实性和整体性提升带动旅游发展,而经济可持续性与文化旅游产业密切相关,水道与陆道的重新开发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的同时可进一步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柳林县的水道以黄河和三川河为依托,结合总体规划提出的“一心四点”新型城镇化战略布局,构建以明清街为中心,黄河、三川河和吕梁山为骨架的旅游联合发展网络。

结语

从生态健康视角展开对历史地段的评价,是将生态学思想融入历史地段的更新手段,也是生态健康评价对象从大空间转向小空间的尝试。本文的评价体系将历史地段更新研究与生态健康理念结合,融合历史地段资源价值因素与城市环境影响,构建了一个由真实性、整体性、可持续性三个目标层和若干指标层组成的历史地段生态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组合赋权法量化评价结果,得到了目前制约明清街生态健康的因素,针对制约因素给出以院落保护为基点,对内建立商业共同体,对外塑造车马水陆道,对明清街的规划编制具有参考意义。

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健康状况的量化,都对柳林明清街更新保护具有借鉴意义,提高了规划策略的科学性,但对历史地段这样的小尺度空间的生态健康评价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次研究仅以明清街为例进行单一的纵向分析,生态健康评价缺失更大范围内与其他历史地段的横向对比,建立大范围的横向评价,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猜你喜欢
院落真实性空间
八一作品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全媒体时代关于新闻真实性的思考
新闻报道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重要性
院落里的黄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院落·中国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