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城中村小型河道贯通工程景观设计研究
——以长洲一号涌为例

2022-09-17 06:33翁奕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士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市景观建筑重点实验室通讯作者
建筑与文化 2022年9期
关键词:巡河滨水栈道

文/翁奕城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博 士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市景观建筑重点实验室 (通讯作者)

马小芳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杨志贤 广州中宜园林建筑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师

引言

水乡城镇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因水成镇,人们依水而居,依靠便利的水上交通从事贸易活动,因此水乡城镇的平面布局与河道关系密切,也因河道形态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城镇特点,连续性和曲折性是传统水乡空间界面的典型特征。岭南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水系发达,是河网分布密集的地方,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呈现着家家临水,处处绿波的繁荣街景闹市。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河流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城市硬化面积的高速扩张使得城市河道排洪压力越来越大,城市有限的土地却让河道面积越来越小,城市道路与建筑设施与河道争地现象严重。特别是城中村,由于村民自发修建住宅,大量侵占河涌的滨水空间,打断河道公共空间的连贯性,严重破坏了传统的水乡风貌。

近年来许多城市纷纷关注和解决城市河涌公共空间贯通问题,如2016 年2 月上海启动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贯通方案设计竞赛,这是国内较早以公共空间贯通为目的进行的河道设计。同年12 月中央发布“河长制”,基于巡河要求,河道两岸人行空间的贯通成为每条城市河道的基本目标。2017 年黄斌全[1]通过公众参与的形式展开调研,分析得出公众对滨江游憩空间的多维度需求,并针对性地提出规划设计策略。2020 年王伟强等[2]通过对黄浦江滨水地区总体风貌和三个典型空间的评析,提出打破滨水公共空间与城市腹地的阻隔,实现两者经济协同发展,是滨水区更新设计的重要实践方向。2021 年彭一力[3]针对旧城滨水公共空间岸线“断点”多的特点,从断点处理、桥梁建设、堤岸改造与分段控制等四个方面提出相应慢行贯通策略。徐妍、王世福[4]在分析海口市海甸河两岸滨水空间不连贯的问题中提出采用“缝合、跨越和渗透”三种方式,打通现状滨水空间的断点。杨宇辰等[5]在分析黄浦江两岸45km 公共空间慢行系统的设计,剖析该工程通过借道人行道、架设钢结构步行桥,设置轮渡站二层平台、绿地草坡、防汛通道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现状条件打通了贯通“断点”。从目前河道公共空间贯通研究成果看,主要集中于中大尺度的城市河道的研究,并且与城市公共空间布局规划紧密相关。而关于小型城市河道公共空间的贯通研究较少。但由于小型河道数量众多,特别是在城中村特定环境下,两岸空间极为局促而使得河涌的“断点”更为普遍,同时,改造资金往往投入有限,使得小型河涌贯通工程设计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本文以广州市黄埔区一号涌为例,深入分析了这类小型河道公共空间贯通工程所面临的河道狭小、周边民宅结构安全性低、河道建设管理规划要求严苛等设计难点,然后通过对这些设计难点的深入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单边贯通、建筑退让、重塑水岸线、再现岭南风格、多方协作等实际工程设计策略,以满足河长巡河、居民游憩、景观提升等对于河道改造的要求,为今后其他城市小型河涌贯通工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1 工程概况

长洲岛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原是珠江口内的岛屿,由珠江的泥沙冲积而成。由于长洲一带水深、港阔,曾经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海港。岛内河道旁的建筑布局顺应河道,以水为骨、依水而筑,夹河道修建并居于河流两岸,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风貌[6]。

一号涌位于长洲岛北部,属于非常典型的小型城市河道。本贯通工程属于一号涌的洪福市段,长度约250m。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该河段两旁临水而建的民居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收窄了河涌宽度,打断了临水人行步道的连贯性。加上岸线凌乱,驳岸管道裸露,局部水域环境杂乱无章等问题,影响了原本传统渔村的静谧氛围。因此,为了满足一号涌水利巡河要求,提升河涌滨水景观,营造良好的滨水步行环境,需要进行河道贯通工程建设。

该工程设计范围包括一号涌北侧的A 段,以及南侧的B 段、C 段。其中北段河涌宽度为10 ~14m,相对较窄;南段河涌宽度为16 ~40m,相对较宽(图1、图2)。工程建设主要包括一号涌的人行步道全面贯通,对河道两岸影响贯通的建筑及围墙进行适当的拆除和改建,并在河涌两岸修建滨水步道、防护栏杆、亲水平台等利民设施。工程设计面积约1500m2,总工程造价约400 万元。

图1 一号涌工程设计范围

图2 一号涌现状剖面图

2 贯通工程设计目标

2.1 河长巡河

2016 年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所谓“河长制”,就是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其中一项重要工作为巡河[7]。2020 年广州市政府也发布广州第8 号总河长令,提出2020 年全面清除涉水违建,小微水体无黑臭的要求。

目前洪福市段是一号涌仅存未能正常沿河通行的河段,导致无法正常开展巡河工作。因此,该工程的首要目标是贯通长洲一号涌最后一段的巡河通道,从而落实巡河工作。

2.2 居民游憩

滨河空间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休闲游憩等功能,为市民提供休闲、散步、交谈的场所[8]。一号涌可供行人通过的步行空间狭小并且没有防护设施,缺乏可供行人停留的公共平台。该工程旨在通过增设滨水步道、搭建亲水平台,打通整个亲水游览的步行环线,营造良好的滨水步行环境。

2.3 景观提升

城市河道与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提升城市河道景观,就是在提升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近年来,广州对城市河道进行大力改造,并逐渐从以水利治水为主转向景观绿化、水利建设、防污治污等全方面的综合治理[9]。长洲一号涌的贯通不仅能为当地居民提供休闲场所,还能形成良好的水域视觉走廊,具有滨水空间的线型特征和边界特征,提供更多亲近大自然的机会。

3 贯通工程设计难点

3.1 河道狭小,可修建滨水步道的空间十分局促

长洲一号涌是南方典型的小型城市河道,河面宽度和深度十分有限,滨水空间十分狭窄。在北段河涌最窄的水面宽度仅10m,南段河涌最窄的水面宽度仅16m。河道蜿蜒曲折,两侧为居民住宅,不能向外拓展河道宽度。在如此狭小的河道上修建人行栈道,既要保证河涌人行步道的贯通,也要避免过度挤占原本十分狭窄的河道空间,同时还要处理与涌边现状污水干管协调问题等等,可见实施难度非常大。

3.2 民宅结构安全性低,须避免影响民宅基础结构安全

沿岸居民楼和集体物业大部分建于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现状建筑的环境极其复杂,除了大部分为当地民宅外,还有菜市场、餐厅等。特别是沿岸的村民自建房,建基面积狭窄,房屋结构强度普遍不足,也缺乏当年房屋建造的相关施工图纸,滨河栈道的修建,特别是基础结构一旦处理不当将会危害到旁边村民自建房的结构安全。

3.3 龙舟活动对河道空间和结构安全性的严苛要求

每年端午节期间,岭南村落的人们经常划龙舟到兄弟村庄探亲访友,黄埔区的一号涌也是长洲社区村民端午节龙舟探亲的地方。由于龙舟体长,乘坐的人多,在划行过程中如果不小心撞击到驳岸或民宅,其碰撞的破坏力度非常大。所以沿岸的建筑和栈道驳岸的结构需要安全牢固耐碰撞。同时,龙舟最长可达45m,在竞赛时会转弯和调头,需要足够宽的水面来承载转弯和调头,对原本狭小的河道宽度要求变得更为严苛。

3.4 岭南滨水景观的展示

广州是一座依水而建、伴水而生、因水而美的城市,自古就有岭南水乡的美誉。一号涌作为典型的岭南河涌,需要通过滨水景观的建设,如埠头、亲水广场、绿化景观,充分展现岭南水乡滨水特色,展现水乡自然人文风貌。

3.5 河道建设管理规划要求

河道工程建设需要满足水利局的要求,根据广州市水务部门下达的文件,新建的滨水栈道既不能悬挑也不能落柱,贯通通道的结构必须牢固可靠。河道中现有已建成的污水管道和污水检查井刚好位于河道边缘,施工不得影响现有的管网系统。

4 贯通工程设计策略

4.1 单边贯通,合理控制滨水栈道的空间尺度

由于一号涌北段河道过于狭小,通过多方协调,最终市、区河长办同意一号涌北段(A 段)沿岸采取西侧单边贯通的方案。这样有效地解决了河道狭窄问题,既满足龙舟通行空间,又保证河道一侧通行畅通无阻。同时通过合理控制滨水栈道的空间尺度,因地制宜,精细化设计。比如,栈道宽度确定为1.3m,采用通透、纤细的铁艺栏杆,使栈道净宽控制在1.2m。

4.2 重塑水岸线,丰富滨水公共空间

最初设计的滨水栈道,体态轻盈,修建于河道两侧较为美观,但后来根据当地水务部门对一号涌北侧水面上不能悬挑及不能落柱的要求,对贯通步道进行了相应的设计修改。由于河道两侧岸线和民宅的距离一般仅为几十厘米,不仅十分危险,也不够双人行走道路标准。于是决定将河岸向河道内侧进行一定的拓展,挡土墙结合钢管桩地基的形式修建步道,挡土墙顶部结合岸边空间形成步道人行面,既满足水务部门要求,又保证北段人行步道的通畅。

同时,结合一号涌场地公共空间现状,如洪圣庙前的亲水广场、亲水平台、亲水大台阶等,采用微改造方式,重点打造滨水公共空间,并通过亲水栈道把这些公共空间节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滨水公共空间系统(图3)。

图3 一号涌总平面图

4.3 建筑退让

一号涌B段河岸有一处棚户搭建的菜市场,结构简单易于改造,设计将靠河涌一侧铁皮墙向市场内侧退让1.5m,形成栈道空间。C 段河岸有一处砖混结构的餐馆,餐馆沿河涌一侧有1.2m 的通道空间,用于餐厅放置杂物,设计方案因地制宜利用这一处内廊空间,减少滨水沿岸修建栈道的空间压力,工程将内廊围墙向餐馆内侧退让1.2m,退缩空间用于新建滨水栈道,将河涌周边连通,形成亲水环线(图4)。

图4 一号涌B 段、C 段改造效果图

4.4 栈道结构处理

由于端午节期间,当地龙舟活动有可能对河岸产生碰撞,以及一号涌临近海域,潮气重,钢构件容易出现锈蚀,所以栈道主体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面层采用花岗岩或成品仿木地砖,使新建步道结构更坚固耐用。

微型钢管桩是在小型钻孔中下入钢管,再进行压力注浆或灌注混凝土从而形成钢管混凝土钻孔桩。主要的优点为施工机械小,对施工作业面要求较低,施工较方便,对土层及地质适用性广泛,桩位布置灵活,与同体积的灌注桩相比,其承载力较高[10]。由于一号涌河岸地形条件复杂,沿岸民宅结构差,施工面狭窄。因此,新建亲水平台的柱子及挡土墙均采用微型注浆钢管桩基础,钢管为Φ150mm×4.5mm,钢管桩中心间距为600mm,正方形布置。

4.5 强化岭南地域文化特色

一号涌是较为典型的岭南河涌,贯通步道整体风格选用钢筋混泥土结构,花岗岩或成品仿木地砖贴面,栏杆样式选用通透式铁艺栏杆。菜市场及餐馆靠河涌一侧外墙退让后重建的外墙,通过增加岭南传统风格的漏窗与廊架,并对破损地面重新修复提升、灯光夜景营造等,从而凸显岭南地域文化特色。

针对场地中仅有的几个绿化节点,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以乡土植物为基调树种,保留场地中原有的树木,营造具有岭南地域特色的景观。根据广州的气候条件,选择岭南本土草本花卉类植物,如龙船花、翠芦莉等,构筑岸边景观。选择水葱、菖蒲、再力花、水生美人蕉等湿生类植物美化驳岸环境,构建河岸水生植物生态系统,增加河道的生物多样性。同时提升植物对水体氮、磷等的吸收、转化,强化驳岸处植物的水体综合净化功能(图5)。

图5 一号涌改造后效果图

4.6 多方协作

一号涌贯通工程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情况极为复杂,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和政策支撑。由于施工存在各种扰民问题,长洲经济联合社向周边居民做了大量的宣传解释工作,得到居民的理解。在区河长办、水务局的大力支持下,设计方和长洲街道办、施工方经过多次现场调研,工程探讨,协调寻找最佳解决方案,最终确定了贯通工程方案。

结语

从20 世纪80 年代广州新河浦涌和沙河涌整治,到90 年代的珠江截污,再到现在水利部推行河长制工作的展开,都体现了广州对于城市河涌治水工作的重视。一号涌贯通工程根据该河涌现状条件、改造难点与改造目标,因地制宜地提出单边贯通、建筑退让、重塑水岸线、合理的建筑结构形式、再现岭南风格、多方协作等设计策略。随着巡河通道贯通,既便于各级河长巡河发现河道问题,适度疏解涌边街人流高峰期的交通压力,又能保留一号涌原有岭南水乡风貌和龙舟文化,改善一号涌沿岸居民的休闲散步环境,复原“一湾江水绿,两岸荔枝红”的岭南水乡风情(图6)。

图6 一号涌改造前后对比图(左:改造前,右:改造后)

当然,对于当地水利部门提出的河涌栈道不能在原堤岸悬挑以及不能在水面落柱的规定,笔者觉得该规定值得商榷,这样会使得滨水空间过于单调。另外,从最后实施情况看,这些滨水栈道从原方案的架空式改成挡墙形式,其实对河道空间占用是一样的,反而架空栈道与水的关系更好。因此,应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调整,这样才能营造高品质的滨水公共空间。

图片来源:

文中图片均由作者自绘、自摄

猜你喜欢
巡河滨水栈道
巡河记
大咖妙语论道 “最宜居”的滨水新城,最理想的人居状态
黄韬 滨水新城齐集三大“兴奋点”,绝版人居成就溢价黄金期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中国玻璃栈道
玻璃栈道,玩的就是心跳
基于PC端和移动端架构的重庆市河长制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的分析
栈道
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滨水景观的研究——以浙江舟山群岛为例
西班牙开通“世界最危险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