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法拒绝”到守卫边界

2022-09-17 00:11唐婧
中国新闻周刊 2022年34期
关键词:惯性边界人格

唐婧

很多来访者都向我抱怨过伴侣对父母言听计从,或是自己的父母没有边界感。小到家里的装饰、夫妻间的小吵小闹,大到结婚生孩子,老一辈都要仗着“过来人”的经验横插一脚。而每当这时,他们都无法拒绝长辈的建议。久而久之,数不清的矛盾由此诞生,生活充满了焦虑和痛苦。

其实,“无法拒绝”是一种由于成长环境形成的问题行为模式。

来访者A先生是位青年才俊,但有一个弱点——在父母和权威面前难以说“不”。之前他谈了一个女朋友,俩人感情很好,但父母不同意,就忍痛分了手,和父母认可的女孩结了婚。婚后,父母高度干涉他的生活,导致矛盾激化,婚姻破裂。最近,A再次恋爱,他知道一切来之不易,想好好珍惜。但父母再次反对。他心里知道不能再事事不愿拂父母的意,但就是没勇气跟他们正面抗争,捍卫自己的感情。女孩因此要离开他,A先生对自己失望至极,焦虑痛苦。一听到电话铃声就以为是父母来电,心惊肉跳;一想到父母的脸,胃就会痉挛,严重时还会呕吐。

这种缺乏边界的人生侵入,其实源于A先生小时候的经历。性格强势的母亲会体罚做错事的他,还把他拎到窗户边吓唬,说要把他从5楼扔下去。此外,母亲和父亲经常吵架打架,双方都性格偏执、互不相让,每每会惊动左邻右舍跑来劝架。A先生从小温顺听话,生活得小心翼翼,以避免家中“大战”。

上中学后,父母不再打他,换成了说教。只要一犯错,父母就对他进行“轮番轰炸”式的说教,经常耗时2~3个小时,还会告诉左邻右舍、亲朋好友,让大家来评理,共同说服教育他。所以,每次他只要违背父母的意愿,就像捅了马蜂窝,会被围追堵截,说到他头脑炸裂。

长大后,A先生离开家乡,父母失去亲友团的神助攻,便升级了控制模式,改成哭闹和寻死。A先生对于父母的畏惧甚至蔓延到了工作上。由于他从小就畏惧父母的威慑力,而领导给他的感觉很相似,他的潜意识因此把这种畏惧也迁移到了领导身上。他对领导也高度服从,即使明知领导是错的,或领导的安排有损自己利益,他也无法拒绝。比如,有一次下夜班,领导打电话叫他去一个并不重要酒局,已经过度劳累、体力不支的他,明知道又会被灌醉,但在接到电话的一瞬间,他像收到指令的机器人一样条件反射地答应了,后来被送到急诊室抢救。

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A先生也常自我反省。但当再次听到来自领导或者父母的要求,他还是不敢拒绝。久而久之,他生活得束手束脚,这不行那不对,顾虑重重,心理内耗严重,产生了严重的焦虑。和无数与他有类似经历的人一样,A先生在“拒绝”和“守卫自己的边界”这件事上,常有无力感和失能感。他们需要找回自己的底線,重获坚守边界的力量感与控制感。

那么,如何拥有“说不”的胆量呢?我们可以试试“人格带入法”。首先,选择一个“人格样本”,这个人身上有着你认可并且需要的某种人格特质。这个样本可以是你身边真实存在的人,也可以是影视作品、书籍故事里的人。接下来,花心思去留意和观察你的“人格样本”,他是如何处理你不擅长的事情的?观察一段时间以后,你就基本了解了他的行为模式。然后,就可以在的特定情境下,尝试去“带入他的人格”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可能一开始你会觉得很难。没关系,再去观察你的“人格样本”,说服自己去尝试“人格带入”。人的心理很神奇,当你被固有的心理惯性裹挟时,会觉得违背这种惯性特别难,但只要有一次你冲破了旧的模式,它们就再也无法困住你了。新的心理模式将产生强大的惯性,替代过去的轨迹。这些习得的模式会逐渐整合到你原有的人格系统中,成为你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只要有一次成功的开始,你就可以一直成功下去。你需要做的,是勇敢走出第一步。

猜你喜欢
惯性边界人格
你真的了解惯性吗
冲破『惯性』 看惯性
拓展阅读的边界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无处不在的惯性
普遍存在的惯性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伪翻译”:“翻译”之边界行走者